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4886|回复: 41
 1熊猫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3-6 22:42:22|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道教] 阆中符法艺术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3-6 19:46 编辑

魏明生/文/图 开头语我曾在“国际道学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符法艺术的论文(见《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四期),主要素材是洪雅县瓦屋山一带民间流传的符书手抄本和现存石刻、木雕等文物,所以眉山市的报纸和电视台以《瓦屋山符咒艺术亮相国际讲坛》为题作了宣传报道,配发了市长助理(后任眉山市副市长)李后强教授所拍照片。由于这篇论文产生的影响,后来应《中国道教》杂志之约写了《浅谈符的艺术》一文,在该刊发表后,《上海道教》、《文史杂志》、《养生》杂志也予以转发。近来,由于同影像网几个网友探讨阆中民俗问题,也提到符法艺术。《阆中报》一记者为此从阆中来到舍下,看了我画的符艺术作品和我收集的李淳风、袁天罡的符咒资料,相约再写一篇关于阆中符法艺术的文章贴到网上。由于文章一时写不出来,只好先行“转帖”,将原来发表过的《浅谈符的艺术》一文贴在民俗版上。转帖出来之后,阆姐姐立即跟帖,要求贴图,并且有人响应,于是把我“逼上梁山”,不得不连夜赶写。既然专门写阆中符,也就定题为《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符法艺术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写阆中符法艺术,肯定会涉及到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这个稿子还很粗糙,先一段一段地贴到网上,边写边发,让网友们评头论足,然后再改。

上面一段废话,不能叫做序,只能算是一个开头,说明贴发此文的缘由而已。(1)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图1:李淳风著、袁天罡补等符书资料(明清刻版印制)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图2:《瓦屋山符咒艺术亮相国际讲坛》照片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图3:本文作者在国际道学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李后强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1 23:15:29编辑过]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魏明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魏明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魏明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魏明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魏明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魏明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3-7 02:56:3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阆中符法艺术

一、伏牺八卦与符的起源符法艺术是以符为内容的艺术形式,来源于原始符。符者,符号也。符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符的历史极其悠久,没有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比它出现得更早。人类文明从结绳纪事到文字记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原始符号,就是这种探索结出的硕果。原始符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牺氏之前没有有语言的时代。迄今所知,人类世界最原始的符号非八卦符图的基本元素连“—”、断“--”莫属。这种线条极为简单,是由客观实在到精神抽象的最原始的艺术表现。八卦符相传为伏牺所作,而组成八卦符图的连“—”、断“--”符号,可能在伏牺以前就已出现并且普遍使用了。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符号,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含义是什么?人们对此进行了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使用和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破译八卦者,更是不乏其人。但是,研究者们无一例外地忽略了一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普遍而又最简单的现象:声音。声音在宇宙间无处不有,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会发声。不仅高等动物有声音,就连低等动物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风吹、雨洒、雷鸣、海啸发出的声音令人震撼。声音是万物皆有灵气的直接表现,来自于常人听不出来的“宇宙之声”,即《老子》所说“大象希声,大象无形”,希者无也。西方哲学家甚至认为:“世界可能是由最初的声音产生的,这种最初的声音来自原始时代的阴间。声音变成了光,光的一部分慢慢变成了物质。”声音变物质,声音产生世界,说明声音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精神抽象。人类在从动物群中脱胎而出之前就会发出声音,在没有语言的时代,声音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如同飞禽走兽,以声音相召唤。直到现代,不用语言的声音交流,也是常有的事。军号、口哨、电报发出的声音都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山里人“打呜”,只有声音,没有语言,相互知道对方表达的意思;一般比较熟悉的人,哪怕不见面,只要听到一声咳嗽,或是一个喷嚏,不仅可以辨别出是男是女,是张三还是李四,还可听出这个人的身体可能有什么毛病。婴儿没有有语言,但有声音,婴儿的啼哭,就是婴儿的语言。有经验的助产师常常通过婴儿的啼哭辨别新生婴儿的性别,据说男婴的哭叫声粗且长,女婴哭叫声细而短;有经验的医生,从婴儿啼哭可以听出声静、音重乃受寒所致;声壮、音躁必为热症。中国古代哲人对声音的认识非常深刻。战国时代的庄子说过:“雄以音知雌。”老虎和猴叫,声音粗长的是雄性,声音细短的是雌性;公鸡长鸣,母鸡连续短叫。这种雄性声音粗长,雌性声音细短的特点,是人类和动物界的普遍规律。原始人类正是在长达千万年的声音交流之中,掌握了这一规律,发明了一种符号,用连“—”表示男人声音的粗长,引伸为代表男人的符号;用断“--”表示女人声音的短细,引伸为代表女人的符号。声音本来虚无缥纱,看不见,摸不着,一旦被实实在在的符号记录下来,冲破了时间的限制,可以在空间延续,可以以凭视觉观看。连“—”、断“--”符号的初次出现,是原始人向智人转化的开端,是洪荒世界蒙发出的第一枝艺术之花。《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牺为适应治理天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连“—”、断“--”符号三三相重,组成八“经卦”,即干三连,坤六断,震仰盂,巽下断,坎中满,离中断,艮复碗,兑上缺,由表示男女的符号进而引伸表示以阴阳为核心的八种自然状态,继而引伸为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符号,表示相应的方位、季节、人伦、人体部位、动物、植物、机能性质等。八经卦为单卦,再以经卦两两相重,组成八八六十四复卦,表示万事万物。如果说早在伏牺之前已经出现并广为使用的连“—”、断“--”仅仅是代表男、女的简单符号,不能表示复杂的事物,那么,从伏牺开始,这种简单符号已演变为内涵无比丰富的八卦符图。《易纬·坤灵图》说:伏牺“精作易,无书,以画字,以画字之始。”八卦符图是原始符,也是原始文字与绘画。八卦符是符号(符法)、文字(书法)和美术(绘画)共通的艺术之源。原始符号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大飞跃,在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产生之前,可以说是先声夺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占据着原始人类的精神世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由于原始人对声音不理解,因而认为声音是神秘的,不可思议的。”既然声音是那样神秘,由声音而来的符号、文字和绘画,更是神乎其神。伏牺不愧是符法艺术的创始人,他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圣人”,不是不可理解的。伏牺为其母华胥氏于阆中的嘉陵江边所孕,因此有伏牺为阆中人之说。伏牺是阆中的骄傲,是巴蜀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图4:伏牺八卦次序图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图5:太极八卦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1 23:19:18编辑过]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何晓 发表于: 2005-3-7 11:59:1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拜读,谢谢魏老师!
 阆苑仙 发表于: 2005-3-8 22:35:05|显示全部楼层
两篇关于符法艺术的贴子,已关注和下载了,并在认真学习与研究。

衷心感谢魏老师对阆中的关注与研究!同时也恳请更多的文化、民俗专家、各方仁人志士和爱好者象魏老师一样热情的关注阆中。

诚挚谦恭好客的阆中人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名字的!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3-9 02:25:11|显示全部楼层

阆中符法艺术

二、《河图》《洛书》与符法艺术
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除了组成原始八卦符图的连“—”、断“--”线条之外,还有组成原始星象符圆圈“○”和圆点“●”。《河图》《洛书》是最原始的星象符。

古往今来对《河图》《洛书》的研究,存大两个误区:一是把《河图》《洛书》混作一团,二是把《河图》《洛书》同八卦拉扯到一起。

《河图》《洛书》之名,出自《周易·系辞》,即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但并指明此二者为伏牺所创。自秦汉始,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河图》《洛书》均系伏牺氏所作。而《尚书·顾命篇》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此处只说《河图》,不提《洛书》,说明此二者并非不可分离。《汉书·五行志》讲得更为明白:“伏牺氏维天而望,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锡洛书而陈之,洪范是也。”这里虽然把《河图》误作八卦,但明确区分出了《河图》是伏牺时代的作品,《洛书》是夏禹时代的作品。人祖伏牺不仅是八卦符图的创始人,而且是星象符《河图》的开创者。

八卦符图同《河图》《洛书》并无直接关系。八卦符号是对声音的记录,而《河图》《洛书》则是对天象的记录。声音是人和动物最直接的感受,人在成为智人之前,有可能用最简易的符号记录声音,然而就观察天象来说,现代最聪敏的猿猴也未必有此本领。人类在最原始的阶段能够发出和辨别声音,但对天象观测应是在有了相当发展之后才有可能。婴儿出世之后,可以很快学会辨别声音,但却不能同时对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进行观察,更谈不上用圈点进行描绘。人类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比对声音的记录要晚得多,并且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过程。动物也能看到或感觉到太阳、月亮、星斗的存在,但熟视无睹,人类在成为智人之前,也不过如此。然而当人类发展到生产和生活需要辨别方向,需要计算时间,需要掌握寒来暑往的时代,对天象的观察便开始进入到自觉的阶段。到这时,记录星象的《河图》《洛书》也就应运而生了。

古代流传下来的马负河图、龟负洛书告诉我们,《河图》《洛书》配八卦是后来的事。《河图》《洛书》首先是对天象的直观描绘,是天象观测的结果。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河图》《洛书》是古人的想象画,画在乌龟的背上和马的腰肚上,图中只有以圆圈“○”和圆点“●”表示的星象,没有以线条为元素的八卦符。

《河图》《洛书》的共同点在于:1、都是以圆圈“○”和圆点“●”为象征的星象符;2、都以圆圈“○”表示阳和天,圆点“●”代表阴和地。3、图中圆圈“○”和圆点“●”都按1、3、5、7、9,2、4、6、8分组。

《河图》《洛书》的区别在于:1、圆圈“○”和圆点“●”的数目不同,《河图》为55数,《洛书》为45数;2、二者表示的方位不同。《河图》只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洛书除了五方之外,还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位,共为九方。3、“○”和圆点“●”的排列方式不同。《河图》的排列方式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所谓天数五,即奇数1、3、5、7、9,相加得25数;地数五即偶数2、4、6、8、10,相加得30之数。天数与地数相加,得55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指:一与六合,二与七合,三与八合,四与九合,五与十合。《洛书》的排列方式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尽管《河图》《洛书》有很大的区别,但相互关系却十分密切,古人以《河图》为体,《洛书》为用,肯定其体用结合的关系。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清代江永称:“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此确论也。”胡煦进一步指出:“河图主合,洛书主分。”“无洛书之分,则无以显河图之合,无河图之合,无以显洛书之分。”

《河图》《洛书》与易数结合,使其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观天象辨别方向发展到计算历数,为我国古代的历算和历法奠定了基础。历代天文学家特别重视对《河图》《洛书》的研究。寓居阆中的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作《乙巳占》,对《河图》五十五之数的由来作过精辟的解释,他说:“人之昼夜以昏为限,日出前二刻半为晚,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二分之漏尽五十五刻。”也就是说,55数为夏至日白天刻数、冬至日夜间刻数。

古人认为,天有五星五方,地有五行、人有五脏,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郑玄注《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以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以五生土于中。”又说:“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意即一与六合,在下,主北,属水;二与七合,在上,主南,属火;三与八合,在左,主东,属木;四与九合,在右,主西,属金;五五相合,在中,属土。星象与五行、五方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河图》《洛书》的内涵,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除了天文、历法、数学的应用之外,还应用到医学、气功、养生等许多方面。《黄帝内经》引入《河图》《洛书》论述人体五运六气,为星象符养生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河图》《洛书》是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重大成果,为后世千变万化的星象符之本源。是最原始的星象符或天象符,和八卦符图一样,是最原始的符法艺术。(3)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图6:河图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图7:洛书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图8:马负河图

阆中符法艺术阆中符法艺术
图9:龟负洛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4 18:07:23编辑过]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3-11 23:25:59|显示全部楼层
三、黄帝与星象符的应用
星象符的广泛应用,可能起自黄帝时代。《太平御览》卷七三六中的《黄帝出军诀》说:“昔者,蚩尤总政无道,残酷不已,黄帝讨之于逐鹿之野,暴兵中原。黄帝仰天叹息,愀然而睡,梦西王母遣人披狐皮裘,以符受之,曰:太一在前,天一备后,得兵契信,战则克矣!黄帝悟思其符,立坛毕而祈之,祭以太牢,用求神佑。须叟,玄鱼巨嘴衔符出以火水中,置坛中而云。黄帝再拜稽首,亲自受符视之,乃所梦也。于是,黄帝佩之以攻,即日擒蚩尤。”黄帝所佩之符,世称“佩符”或“黄帝符”。《事物纪原·符籙》称“黄帝佩符”“盖自是始传符籙”。黄帝符的出现晚于《河图》《洛书》,并非星象符之始。但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即从传说的黄帝佩符开始,星象符已应用到军事上。平时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到战时,才有人想到以赠送符图的方式来支持黄帝对蚩尤的战争。由此推断,星象符在那时的应用范围已很广泛。

黄帝符的形制为“太一在前,天一备后”,是为星象符。熟悉古天文史的人都知道,太一、天一两者皆为古星之名。《史记.孝武本纪》载:“为伐南越,告祷太一,以牡荆画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太一峰。”《集解》注太一峰云:“徐广曰,天官书曰天极星明者,泰(即太)一常居也,斗口三星曰天一。秦晋灼曰,画一星在后,三星在前,为太一峰也。” 据此可断定,太一为一星,天一为三星。太一一星和天一三星组成的黄帝佩符,即上方两个圆圈,中间一个,下方一个。如果把这一符图画在人面大小的树叶、树皮或纸、布之上,将圆圈掏空,显出4 个小孔,戴到脸上,正好露出两只眼睛和鼻孔、嘴巴。戴着这样的面具的“怪物”,不要说让蚩尤的部下感到害怕,就是现代人突然见之,也会惊奇不已。“黄帝佩符”可能也就是最原始的面具,星象成为最早的人面具,可见人类观察星象的历史何其久,星象符对远古之人影响何其深。

星象符在上古时代精神领域所占的重要地位,从黄帝对符的顶礼膜拜也可清晰看出。黄帝是炎黄子孙的始祖,他对符的崇拜,已是至高至极。但由于其神话传说色彩较浓,今人多以其为非。不过,除了传说之外,通过考古,也获得了一些关于星象符的实物资料。首先, 1972年陕西户县汉墓出土的陶瓶上的道符,与黄帝佩符相类,符旁书十字,作“大天一,主逐敦恶鬼,以节”。汉代大、太二字互通,“大天一”即太一、天一的合称;“主逐敦恶鬼”是指其职司;“以节”系持节。大意为:大一天一星神,持节驱逐恶鬼。显然,《黄帝出军诀》所言太一、天一构成的符至少在汉代仍然存在,绝非向壁虚造。其次, 1972—1975年考古工作者发拙了属于我国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大量绘有天象的陶片,占出土陶片总数的6%以上,所画星图色彩分明,颇有章法,一星和三星者皆有。可惜残破过甚,难以一一拼合,无法确定其为何星?但可以肯定当时存在对星象的崇拜,并且人们经常画制这种东西。黄帝佩符的传说,是对原始时代使用星象符实际情况的真写照。

符在原始状态就与天象结缘,也成为后期发展中的一大特点。道家认为,符书是由天地元气凝聚而成,是对宇宙的写真。在道教的符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绘天象的,除一星和三星以外,还有南斗、北斗、三台、二十八宿等各种星宿。星与星之间用直线或曲线相连,以表示各星所在的位置;这些星象大都与其他的物象结合起来绘制,包括象征天、地、人三才,象征风、雨、雷、电、云、雾、水、火,以及龙、凤、鬼、神等等奇特的艺术描象。其表现手法,大多以圆圈“○”、圆点“●”、直线“—”、曲线“~”为主,相互交错,更多的是以符文,即所谓“符中有书,参似图象;书中有图,形声相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详见《三洞神符记》)。星象符形制复杂,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河洛符图的影子随处可见。

星象符与天文观测和天文学研究密切相关,许多天文学家同时又是星象符艺术家。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寓居阆中,留下了丰富的星象符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袁、李对阆中符法艺术的贡献,放在后面再讲。(4)

二十八宿星象图:


图10:东方青龙星象图


图11:西方白虎星象图


图12:南方朱雀星象图


图13:北方玄武星象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6 1:12:32编辑过]
yeQzsrSO.jpg
IEjb5JZb.jpg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3-11 23:27:57|显示全部楼层
四、禹符及其他
上古之时,符的应用,不仅在军事上,还有在治理洪水等许多方面得到应用。符法艺术的内容因此而极大地丰富起来。

据《越绝书》记载: “禹治洪水,至牧德之山,见神人焉。谓禹曰: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以治洪水,无乃怠乎?禹知其神人,再拜请诲。神人曰:我有灵宝五符,以役蛟龙水豹,子能得之,不日而就。因授禹而戒之曰:事毕,可秘之于灵山。禹成功后,乃藏之于洞庭包山之穴。至吴国阖闾之时,有龙威丈人得符献之。吴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识,乃令□符以示孔子。孔子曰: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山,遇神人受以灵宝五符,后藏于洞庭之包山,君王得之,无乃是乎?.....使者反白阖闾,乃尊事之。先是江左童谣云:禹治洪水得五符藏之洞庭之包山,龙威丈人得禹书,得禹书者丧国庐。意为大禹治水时,有神人授“灵宝五符”,禹佩符治水,获得成功,将藏于洞庭灵山之穴,后为吴王所得。后人称大禹所佩之符为“禹符”。禹符共五幅,代表五方、五色、五帝和五行,后来成为道教灵宝派符箓的基本定式。这种以复文刻在砖、石上的“灵宝五符”,今在陕西、北京、四川等地的墓葬中均有发现。

《越绝书》这段文字记载,不见于《左传》《国语》等先秦古籍,事又连及孔子,后人不目为信使。不过,其言禹时有符之事,却恰与秦简《日书》禹符相合,实属事出有因。据有关研究者考证,《日书》乙种本的抄写年代大约在秦国昭襄王(前306—250)晚年,内容形成大约略早于公元前278年秦占楚国郢都之时。可见,禹符之说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并在当时宗教活动中使用。

在考古发拙所得的文字资料中,也提到一种与传说人物大禹有关的符。湖北云梦睡虎秦简《日书》乙种第999、1000、1001、1002号简,写有这样一段墨书:“出邦门,可行□,禹符,左行,置,右还,曰□□行邦令,行。投符地,禹步三,曰:皋,敢告符,上车毋顾,上。”禹步是我国古代传统宗教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步伐,日本阴阳道亦用此术。晋葛洪《抱朴子》以及后来的许多道书,都把它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驱邪法术,即所谓步罡踏斗。古来认为它是大禹所创,故名“禹步”。禹符和禹步对道教,对符法艺术影响极为深远。

符在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典籍、文献、文物和道教经书中,有相当普遍的记载。随着黄老道的兴起,各种道团组织用符驱鬼、镇神、治病、养生,应用与传播范围更为广泛。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还记载了一则以符治病的医方。其方云:“燔女子布,以饮□虫而病者,燔北向并符,而蒸□,以下汤淳符灰,即□□病者,沐浴为虫者。”(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125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11月第一版)“女子布”,指女子月经布,古人以为其有驱邪之效;“虫”是一种疾病,《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虫“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名曰虫”;“羊□”,即羊多脂肪的臀,此处指羊尾。这条材料虽有残缺,但大意可通,为:燔烧女子月经布,以饮因虫而发病者,燔烧北方的并符,蒸煮羊尾汤拌合符灰,治疗病者,沐浴得虫病的人。

1984年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邙山脚下发掘多座汉墓,其中一座出土一件□书陶罐,其解注文中有:“延光元年(122)”纪年及由八个汉字组成的复文式道符,全部可以识读,译出后为:“□,□八尸虫,尸八曰□工,八曰八工鬼。”“八工”即八功,意为八种功德。全符大意为:用彩绳□御止八尸虫,令八尸虫说汝的八功,八尸虫说八功于鬼神。这是目前所知复文式道符的最早标本。周季木《居贞草堂汉晋石影》录汉代除适刻石,有一通道符,符旁有铭文七行,文为:“西岳神符。金丽之精,其斧越积石崖,位在西岳桑林之旁。灭君百适,及与三形,魂以下藏,魄归易司。其曰:正祭百神,□□门吏匠,定死人名,魂门主之,及与三精。急急如律令。” 符是一种书法艺术,同甲骨文、金文、隶、篆、行、楷、草等等字体一样,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高贵的艺术价值。

春秋战国后,符的流行,已成为宗教活动的内容和治疗疾病的医方。《墨子枕中五行记》中有“其法用药用符”的记载;《日书》乙种也记有“投符地”、“敢告符”等情事。作为一种文字符号,符与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有着密切联系,符与文字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民间特别是在古代少数民族中间,二者混用,流传甚广。符在文字种类上,尽管是以汉字为主,但还包括了其他文字,如梵文、阿拉伯文,甚至还可找到古希腊文字的踪迹。也有人认为,符书中的许多文字与巴蜀青铜器上符号相类似,很可能吸收了古代巴蜀文字或其他少数民族文字。对这些文字的书写,往往是在一通符书中间杂使用,有时甚至在一个符字中也包含几种文字。从字体看,符书和汉字一样,也有隶、篆、行、草。但在写法上,汉字书法大都是一体到底。符书则不同,往往是一符多体,一字多体。除此以外,还有模仿天文气象的变幻多端、仿效动植物的千姿百态、领悟至圣先贤的旷达意境,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从中不仅可以窥视到变化无穷的书法技巧,而且可以感受到采用点线结合表现某种心理冲动的艺术思想的萌芽。(5)

7s6MZk3x.jpg
图14:陕西唐墓中出土的“灵宝五符”之一

0h9tQapE.jpg
图15:四川宋墓中出土的“灵宝五符”之一

vKp55GN2.jpg
图16:西岳神符(汉代刻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6 1:13:47编辑过]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3-14 18:52:37|显示全部楼层
五、道教与符法艺术

东汉末年,张陵在蜀中创立并传播天师正一道,融合黄老道符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巫书,“造作符书”,用以请神求仙,斩邪除妖,为民治病,从而开创了符法艺术的新纪元。

符书作为道教最显著的标志和重要法术,起到了延续道脉、普及道理、沟通道教与社会联系的重要作用。符在自身的发展中,一方面与籙相结合,形成了符籙;另一方面与咒术结合,形成了符咒。符籙与符咒都是道教弘法济世的重要手段,无论科仪斋醮,还是炼养修持,都离不开它,因而有“无符无籙不成道”之说。

(一)对道符的传播影响最大的注派

自张陵创教起,道教符籙派肇始,至隋唐800余年,先后形成天师、上清、灵宝三大教派;入宋,道教符籙之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汉唐三大道派的基础上,衍生出北帝、神霄、清微、东华、天心、太一、净明等新的符籙宗派。宋元时期的道教符籙派著述丰富,学说成熟,兴盛空前,道教符籙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之际,诸宗暂归同一,大多融入正一派中。从东汉至清代,绵延1800余年,道教符籙派代代相承,道脉不绝,影响甚巨且广,是道教中最重要的主体,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大流派:

1、天师正一道

张陵创道初期,主要是运用上章招神和符咒劾鬼等道术招纳徒。《后汉书·刘焉传》曰:“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造作道符,经感百姓。”“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经正一新出道法。”“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云笈七签》卷六)张陵之后,其子张衡、衡之子张鲁继称天师,承其道义。张鲁之子张盛精修道法,父命嗣教,携带祖传剑印经录,于西晋永嘉年间自汉中迁江西贵溪龙虎山,以三元日自登坛传录,以授四方道士,动千余人,为天师道龙虎宗肇始。五代孙中夷作《三洞修道仪·序》,称:“天师之裔,世传一人,即信州龙虎山张家也。大约此道盛于吴蜀,迄于魏世,有嵩岳寇谦之天师,复大弘阐历于唐季,其间道业彰灼者,江左即有若简寂先生陆公修静,中字即有若隐真赵先生、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骊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云、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其于枝分及散,不可胜数。”其后,南唐后主在龙虎山建天师庙,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赐二十二代孙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哲宗绍兴四年(1097)敕龙虎山为正一派本山,从此龙虎山遂成为天师道、正一派传道布教的中心,张陵各代子孙皆受封号。

在历代天师之中,精通符法者甚多,如十代天师张子祥,“广宣符籙”,教化四方;十一代天师张难通玄,以符水治大疫,“汲饮者皆愈”,因此“乞符者云集,受经萧者益众”;十九代天师张修,凡有疾病求治者,“篆木叶治之即愈”;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理法皆精,曾书铁符以除解州盐地灾怪,“取符投水中,以饮有疾者,凡饮者皆愈”,同时吸取钟吕内丹之学,将丹道与符法相结合,从而使道教传统的符籙学发生了极大变革。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符法精妙,屡见神验,深得理宗信任,命其“提兴三山符籙,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正一派从此取得了统领符籙诸派的地位,延至今天亦然。

2、上清派

上清派创始于东晋中叶,由天师道分化而来。其开创者杨羲、许谧、许迈等皆天师道徒,被尊为始祖的魏华存夫人亦曾任天师道祭酒,经王灵期推衍,逐渐发展。南北朝时,陆修静亦传上清经法,“总后三洞,为世宗师”。陶弘景隐居茅山,出入朝野,整理上清典籍,著作甚丰,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此后,历代上清宗师多居茅山,因而上清派亦称茅山宗。

隋唐至宋元时期,上清派出现了一大批高道。王远知通晓天命,“唐高祖龙潜时,先生密告以符命”;司马承祯有著作十余种,深受武则天、玄宗倚重,并从其受录;司马弟子李含光精通上清大法,曾数次入京,为“玄宗受三洞经录于大同殿”。宋代朱自英传授上清经法,仁宗赐号国师,太后受其法录;刘混康得神宗、哲宗、徽宗倚重,皇后孟氏吞针喉中,医莫能出,“师遂进服符,呕出,针刺符上,宫中神其事。”(《茅山志》卷十、十一)蒋宗英、肖应艘、董思靖、杜道坚、张雨等皆以博学高行名世,各有精微玄论,阐发上清经法。

上清派以修习上清法为主,也兼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法。修持方法以存神、炼气为要,也倡从合修,结合符法、咒术、导引、服食、药饵、外丹、气功、养生诸术,以求长生之道。其经典以《大洞真经》、《雌一五老宝经》和《太上大有妙经》最受推崇。上清派著作多达198部,为前期诸派之冠。

3、灵宝派

灵宝派以葛洪从孙葛巢甫为创始人,尊葛洪为初祖,以传灵宝部经而得名。按唐代高道闾丘、方远所说,灵宝派源于元始天尊,至黄帝时得天真皇人传授,“皆天书古篆”;后大禹得之以治水,功成“更演五符”,藏于洞庭包山,至战国吴王阖闾时,曾令龙威丈人取出,但无人能识。直至葛玄、陆修静推衍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始于轩辕,终于简寂(陆静修),法教圆通,使后世得之天仪,传习者悉无疑虑,于此教而成真者为知几极,承袭此教为帝师者代有其人。”(见《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

灵宝道术以符咒、科仪为主,但在教仪上颇受大乘经义的影响,劝善度人、斋戒科律为其最显著的两大特点。由陆修静传下的灵宝古法,经唐代张万福、杜光庭等人的发展,至宋代林灵真、宁全真、金允中编写《灵宝镇教济度金书》、《上清灵宝大法》合计425卷,明代《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72卷,详述其斋醮科仪规范。灵宝派在地位上虽不及天师、上清两派,但在民间相当活跃,北时期与龙虎、茅山鼎峙,因经江西阁皂山,为祖坛,故称阁皂宗。

灵宝派的经书,前期以《灵宝五符序》、《灵宝赤书玉篇真文》为代表,后期以《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为最重要前者言存思服气、服食养生及符籙避邪之术,其中关于五符之法,在晚出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等经书中有进一步发展;后者收符灵数十道,谓其可运投阴阳,召神使仙,获十四种福报。灵宝派在符籙方面显得较有系统,比天师、上清二派有更多的建树。(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6 21:59:05编辑过]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3-14 18:59:59|显示全部楼层
(二)道符体系

在道教的各种宗教活动中,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符的存在。道符的广泛使用,并经过道学理论家的整理,形成了完整的道符体系。符的艺术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符书,大都保存在道教的经书里面。道教经典分为十二部,第一为本文,第二为神符,二者皆与符书有关。道教经典是符之宝库,内容极其丰富。道教经典中的符书,是经过整编的,具有正规化、系列化等特点。在道教经书中,对符的记载名类繁多,数量丰盈,据明代陈继儒统计,共有二三十种。研究者称其为“三元八会”,“六十四种书”。唐张怀壤《书断》卷上云:“案道家相传,则有天皇、地皇、人皇之书,各数百言。”在道符体系中,以字符和符图最常见,数量最多。

1、道教字符

明陈继儒说:“道家字学,详见《三洞经教部》。曰本文,曰云篆,曰八体六书文,曰符字,曰八显,曰玉字诀,曰皇文帝书,曰天书,曰龙章,曰凤文,曰玉牒金书,曰石字,曰题素,曰玉字,曰玉录,曰玉篇,曰文生柬,曰玉札,曰丹书墨录,又曰玉策,曰福运之书,曰琅虬□文,曰白银之编,曰赤书,曰火炼真文,曰金壶墨汁字,曰琼札,曰紫字,曰自然之字,曰四会成学,曰琅简芯书,曰石□”这里所指的字或书都是指的字符。道教字符种类繁多,就其含义而言,有所谓“六文”,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按其来源和形体,一般分为八大类或八体,即天书、神书、地书、内书、外书、鬼书、中夏书、戎夷书。

(1)天书。

相传天书为元始命天真人皇所书,又名八威龙文,包括龙书云篆和八会之文。《道教义枢》卷二称:“一者天书,阴阳初分,有三元五德八会之义,以成飞天之书,后撰为八龙云篆、明光之章。”所谓“八会”,即三元、八会,三元即三气(玉虚之气、紫虚之气、清虚之气;五德指天地阴(少阴、太阴)阳(少阳、太阳)之合。三五和合,是为八会。《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曰:“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气,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紫虚之气,三曰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气。五德者,所本有即阴、阳、和,阴有少阴、太阴,阳有少阳、太阳,就和中之和,五德也。篆者,撰集,云书,谓之云篆。此即三元八会之文,八龙云篆之章,皆是天书。”说明天书即三元八会之文,来源于天地间之三气与阴阳和合。

天书在道教经典中的代表作,当为《元始安镇敷落五篇赤书玉字八威龙文》,见《上清灵宝大法》卷十四,包括太清九真安化上爱玉符、交神生明玉化符、真皇混丹肃玄符、明纲玄兆大冥九化符,共五道大符。这五道大符,不仅结构相当复杂,内涵也极其玄妙,符中有象征日、月、山、河、水、火、人、鬼等文字和图案,宁全真称“其功甚博,上消天灾,中镇国祚,下度人民”。

(2)神书

道教中人称这种符字乃三天自然之气结成,天真仰写,方传下界,故谓之神书或神符,又称云篆或风篆。《云笈七签》说:“二曰神书,云篆是也。”“篆者,撰也,撰集云篆,谓之云篆。”意思是说,所谓云篆,是指其形体如云气盘纡,变幻无穷,以这种形体撰写的符书即为云篆。《道教义枢》卷二称:“神符者,即龙章风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以不测为义,符以符篆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倍如符契。”云篆主要保存在《道藏》中,最为集中的是《云篆度人经》,收入云篆4000余字。

(3)地书

《云笈七签》说:“地书,龙凤之象也。”故又称龙章、凤文。《紫凤赤书经》云:“此经旧文藏在太上六合紫之内,有六头狮子、巨兽夹墙,玉童玉女侍卫凤文。”《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一曰:“玉章圣号龙章天书,此文出在赤明浩劫之时,上封付八子以镇天宫,隐于神霄天总真阁,玉女天仙三常护其文若水火大灾,朱书掷于水火之中,不伤兆身。若行佩带吞服,则百邪奔走,万病消除,水怪潜形,妖龙苦藏伏。如欲超度九玄七祖、苦爽穷魂,如法以黄地朱书,告付三官,皆即超哗上生天堂,受诸快乐。”所收龙章天书42种,均由飞龙游□组成,妙契自然,可谓“云气势奔垂,龙蛇互蟠屈。”(宋·王禹□:《阳冰篆》,《古今图书集成》第65册第78776页引)“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草书屏风》,《古今图书集成》第65册第78748页引)《灵宝无量度人经大法》卷三十亦书有龙章凤气篆文256个,其形象犹如凤鸟,生动活泼,尤其是还配有正楷,这对于辨认这类地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十分可贵。

(4)内书

《云笈七签》卷七曰:“四曰内书,鱼龙鱼鸟所吐者也。”指形似动物的符字,多源自先秦的古文及秦汉时代的篆隶。有蝌蚪书、龟书、虫书、鸟书之别。相传“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如龟书。”“周文王赤雀衔集户,武王丹鸟入室,经二祥端,故作鸟书。”散见于道书之中,尚无人整理。

(5)外书

《云笈七签》曰:“五曰外书,鳞甲毛羽所载也。”也是散见于道书中与动物有关的一种符书。有蛇书、虎书、麒麟书、蚊脚书、金鹊书、龙虎篆、牛书、免书、犬书、鸡书、回鸾书等等。

(6)鬼书

鬼书指被雷电击死者身上或附近物体上出现的图文。唐韦续《五十六种书法》曰:“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书也。”道教谓雷霆有神司,主宰生杀、赏罚之权,“世间不忠不孝,负命造业,恶贯满盈,而阳法所不及者,三官鼓笔,社令奏□,付五雷斩勘之,司以击之;或前世为恶,罪该雷诛,仍罚为六畜,以为报偿;或宫观寺院公宇,有妖孽凭附其处,或树木器皿,其下有毒虫隐形;或淫亵秽渎,以致震击其处,必有天书以彰其咎。或现于锅底,或书于屋壁,或书于其形体,皆非后世市里字形,实乃天书云篆,或与籀文、蝌蚪、鸟迹、古文相近。”这类被称为“雷文”、“雷篆”、“雷书”的符字,也就是鬼书。《云笈七签》谓“六曰鬼书,杂体细昧,非人所能解也”即指此。《道法会元》卷七三中收有几百个鬼书雷篆。

(7)中夏书

中夏书是指由汉字组成的符籙,亦是云篆的一种。《云笈七签》谓“七曰中夏书,草艺云篆是也”。《太平经》中的“复文”,由几个隶书汉字组合而成:《祝由十三科》中的符籙即由几个楷书汉字组合而成;《辰州符咒大全》中的符籙多为几个草书汉字组合而成。

(8)戎夷书

戎夷是古时对东南、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戎夷书即由少数民族文字形成的符书。《云笈七签》曰:“八曰戎夷书,类似昆虫者也。”道教的来源是多元的,符籙中包含着各民族的文化成份。张陵创道于西蜀,吸收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字以造作符书,《米巫祭洒张普题字》碑文中所说的“微经十二卷”,即是这类符籙,可惜早已失传。(7)

HjFH1fCx.jpg
图17:道教字符1

WKOqNwDz.jpg
图18:道教字符2
nNclQpuN.jpg
图19:雷篆真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6 21:44:47编辑过]
 楼主|魏明生 发表于: 2005-3-14 21:27:04|显示全部楼层
2、道教符图

道经中除了字符之外,还有相当多的符图。符图也是符籙的一种,它和符字、符书有一定区别,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讲得明白:“符者,通取云物日辰之势;书者,别折音句铨量之旨;图者,书灵变之状。针符中有书,参入图象;书中有图,形声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显发。”这说说明,符图和符字符书又是不可等同的。符图的种类虽不如符字那样复杂,但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就其用途和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天象符图

这类符籙是表述天体运化、阴阳消息的,与天文、星宿、气象、天时、季节、生态等有关联。道教认为,符图是由天地之元气凝聚而成,是对宇宙的写真,通地过它判天地,运阴阳,表述宇宙演衍的图式。许多符图都绘有北斗、南斗、三台、二十八宿等各种星宿,或是风、雨、雷、电等等图文,广泛应用于兴云、布雨、起电、招雷、祈晴、祈雨、呼风等宗教仪式中。

天象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灵宝系列符图。所谓“灵宝”,即指宇宙间最原始的能量──神和气。《灵宝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曰:“神降为灵,气聚为宝,神降气聚,具质成形,无所不生,无所不明,无所不立,无所不成。”意为神气之灵宝,总括天地人三才,包容无涯,天地万物,莫不由之营化。“故其道也,弥纶万天,范围十地,推运阴阳,调和寒暑,统行八卦,率御三元,部制鬼神,保育民物。”灵宝神气的真实载体就是日月山川人物鸟兽,符籙则是它的象征图物。在灵宝系列符图中,表现天地人三才演化的象征图式,以灵宝始青变化图、碧落空歌图、大浮黎土图三道大符最为驰名。

《灵宝始青变化图》,相传为天真皇人亲身体验了混沌初分阴阳运化的自然元始气象,用紫书描绘出的第一灵宝符图。但它的结构无拘无束,超越了实在物象,线条变化多端,潇洒自如,生动流畅,显示出自由奔放的气韵,浸透着生命与精神的活力,是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宇宙气象形态图,表现出“灵宝之气,变化之象”显著特征。此种符图,主天地万物和人世间的生养之道,给人、畜、物以生机活力,因而能“保生延年,神气不散,固全生道也。佩之则生气归身,返老回婴,应运灭度,身经太阴,带服始青变化之图,始青帝君与兆同升,逍遥太空也。”正因为它是天地初生形态的象征,所以又是炼功修真的瑰宝,静观冥想,体验天人合一的感应,达到主客一体的境界。

《碧落空歌图》,是一幅天地元气变化图,同时表现了天象与人体的关系,也是一幅人体脉络符图。道家认为,宇宙中的灵宝之气与始青之气交合,产生碧落之气;天人同体,先天元始之气为其共同根源。碧落之气在天则聚合成星,凝结为斗;在人则演变为缕脉筋络,边贯穿注,如同圆环,“生360脉,360经,360络,又生眇络、支络、丝络、□络,大范之气以为其元,中结此文以成图。”这种天人合一的脉络图,更是把人同自然的密切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浮黎土图》。浮者,虚浮也,以其虚而不实故曰浮;黎者,黑也,暗然无光之所谓也;“黎土”,乃先天真土之称,意为宇宙混沌未开之际,浮黎真土遍布太空,历经数劫,阴阳运化,天地分判,黎土凝结而成世界。因此天真皇人紫笔定书,“以青为地,黄为文。赤为界,封此图为浮黎土者,区贯庶穴之所在也。中黄太上明梵之气,回旋流演,以正域内宫阙楼观之所存。”在人而言,“此图主人脾胃,荣养太和”,故可用于养生长命。

(2)地象符图

地象符图是道家对山川风水自然环境的理性观察与神秘体验相结合,探求天象、山川、建筑、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协调关系与最佳状态的产物。道家从万物有灵的观念出发,认为山川河流、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感的生命体,由此而绘制成的地象符图,“一切感到妙应齐备,或天或人,或山或水,或飞或沉,或文或质,皆是真精之信,有字总号为符。”因此,“受符佩带,妙气入身,智慧通达,消灾厌恶,精则有微,微则神降,所愿必谐。”(见《五岳真形图记》)

地象符图又叫地理符或风水符,被广泛地运用于环境、建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对风水地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黄石公安宅护符法》所记五岳镇宅符、镇土府符、救宅符、镇寺观符、武帝应用符,《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中的解秽、安宅、辟火、辟土、止耗、厌怪、辟瘟、田种、利蚕、四季诸符,计有三十九类,皆是由地象符演变而来的风水地理符。在东方传统文化之中,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精神象征意义,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古老的哲学命题引入人类生活,注重在整个自然界与生态环境中寻求有机秩序和普遍和谐,与天地万物保持亲密无间、共生共存关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精神的恬静,达到天、地、人三才一体共存,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境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是人类发展模式中的永恒主题。

地象符的代表作是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广泛流行的《五岳真形图》。《洞玄灵宝五岳古真形图》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屈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奋笔,锋芒畅乎岭鹤,云林玄黄,有台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随形而名山焉。”此图为道家所看重,在道教符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抱朴子内篇·遐览》称:“道家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道家认为,《五岳真形图》象征着众多生灵与仙真,是通神达灵的信物,修真护身的法宝。正如《洞玄灵宝五岳古真形图》所说:“子有东岳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子有南岳图,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返还自伤;子有中岳形,所向惟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形,消辟五兵,入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司迎;子有北岳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形,横天纵地,弥沦四方,我欢悦,人神攸同。”

《道藏》所收五岳真形图,除五岳外,还有霍山、□山、庐山、青城四辅,各有真形图二幅,一幅有文字说明,一幅为列字符图。道书称文者为“上五岳真形”,有文者为“下五岳真形”。据《洞玄灵宝五岳真形古本真形图》所言,原本为三色彩图,“黑色山形,赤色水源,黄点者洞穴口也。画小则丘陵微,画大则陇岫壮,葛洪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但是,流传下来的仅黑白刻本,以黑色屈曲的长方形表示山体,黑色山体中的曲线表示水流,空白处是修真隐居的宫观、洞天。图中用文字标明每座山岳的地形、高度、范围、水源、物产、洞穴、宫观、交通等。显然,这是一种古代山岳的平面图,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由此而形成地图学中的一个派别,其地理学和地图学价值,曾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肯定。日本学者小川琢治教授将《五岳真形图》中的《东岳真形图》同现代等高骊绘制的《泰山地形图》相对照,认为二者很相似(见日本《地学杂志》第258号载小川琢治《近世西洋通以前的支那地图》)。

(3)人像符图

人像图又叫做人体符或精气符,是道家以气为本的哲学观念在符籙法术中的运用。“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许多哲学派别都把气看做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介物,实现天人感应的节点。例如天地人三才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道家的天感应论,也是这样认为的。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道教不仅以“气”为核心建立了自已的哲学观,并具体运用于气法丹道、符咒法术中。炼丹修真,首先要注重人体与天地之气;书符念咒,也要做到精气为本,元神为用。总之,无论内外丹法,符籙禁咒,都必须以气为核心,做到、天、地人与精、气、神的相谐和合。人象符图正是这种以气为核心的哲学观在符图中的运用。《云笈七签》“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气行乎其中万物即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者也。以道之精气,布于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然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象符书之异。”所以说道教符籙特别是人象符人体与气场的结合,把天地气场、人体功能、符咒法术等融贯一体,有理有法有诀,使人们可以了解符法的内容,懂得其中的奥秘。在这方面较有建树的,主要是宋元时期的净明派、清微派、天心派和灵宝派等。《净明黄素真文》收集了三十一道符,明白表示出都是内气运行、神化丹凝的修真图。

人象符图的代表作即为《净明黄素真文》中的《黄素真文图》和《五脏真形图》。《黄素真文》由八十一个符篆组成,明白表示天地梵气运化、人体吐纳之气的轨迹。该书卷一说:“凡欲学仙,必知真文。真文者,天地梵气也。”“人之身不得黄素,真文不生,皆天宝、灵宝、神宝之祖气也。祖气结而成字,合而成人。”“真文八十一字者,脾、肾中气也。天地五行,土、水中气也。自一至八十一,吐之则见其出出,咽之则见其人,各长三寸,阔三寸也。”《五脏真形图》也是修持五脏真形的图法,持符者按照图式,精思存想,由精入神,则身神可见,修真有成。人之五脏,各有其神,“神各有形,霰各有气,气者神之本也,形者气之体,而脾之形寓于;上者之中,此人所以未达其理也。欲理五脏,先知其神,知其神长生,使之亦有道,想之亦有法。”

此外,还有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也大量采用符籙以助内修炼气,所用炼气养神、修真证道的符图甚多。神霄派有神光符、阴阳二气符、九阳气符、脑符、心符、肝符、脾符、肺符、肾符、精符、血符;清微派有气宇符、关脉通开符、通真符、服食符、服气符、明性符、明目符;天心派有三光正气符、天皇保命符、真火九芒符、真水十芒符、初阳赤辉符化生内景图、神光无上虚澄内景图、素华始元内景图、金光清虚含真内景图;灵宝派有五芽真文、玉婴神变符、日魂符、月魂符、天罡正气符、青帝护神符、赤帝养气符、白帝侍魄符、黑帝通血符、大洞十八玉符、二十四真符、十二络符、八十一品符等等。

人象符图作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媒介和道与天地、人体的联系通道,是天地造化、阴阳消息的显示轨迹及天人合一的全息摄影。这种以人体精气神为本的录之术,将符咒、气功、丹法融合在一起,内观修炼外施成符,有一定的效应,因而能在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得到广泛地运用,曾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8)

jFa14JCK.jpg
图20:灵宝始青变化图

EOfBvmHY.jpg
图21:碧落空歌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6 21:30:2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 07:27, Processed in 0.436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