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三国演义》中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 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工程艰巨,路途险恶,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川陕间的古栈道现已知较为著名的有(汉中古属蜀地): 
褒斜道,因由褒河之谷(今陕西汉中附近)入斜水之谷(今陕西眉县境内),故名,全长500华里左右。 故道,因北端由陈仓县(今陕西宝鸡市)出口,又名陈仓道,秦朝在途中设故道县(今陕西凤县)。又因路经秦岭脊上的要隘大散关,亦称散关道。此道全程约1200华里,是穿越秦岭诸道中最长的一条。刘邦攻占关中走的便是此道;晋之来蜀,金、元之攻南宋都走的是此道。 连云道,北魏年间重修褒斜道时开辟,北段是沿用今陕西凤县双石铺以北的故道北段,南段是沿用汉晋时的褒斜道南段。元统一中国后,即以此路和石牛道为川陕间的驿道,历明、清一直沿续至民国初年。本世纪30年代修川陕公路时也基本上沿此线修筑。 傥骆道,因南口曰傥(在陕西洋县境内)北口曰骆(在陕西周至县境内),故名。又叫骆谷道。长约500华里。三国时魏将曹爽伐蜀,蜀将姜维伐魏都使用此路。此道因要翻越五、六座分水岭,且中段人烟稀少,原始森林猛兽出没,被用为官驿大道时间较短。唐中叶以后才使用频繁。清末汉中与西安的邮路基本上是沿此线。 文川道,唐时新修的一条驿道,以其南端谷道的出口文川河谷(今陕西城固县境内)而得名。北段使用褒斜道北段。此道比褒斜道稍长,但避开了褒斜道南段二百余华里的褒河峡谷险段,平路比重增加。但南段人烟稀少,来往行人沿途的安全和物质供应都难以保障。被做为官驿大道只使用不到一年。 子午道,不少学者认为刘邦率军去汉中即沿此线。西汉末年进行过大规模修整。古人以北方为子, 南方为午, 此路北段大致为正南正北方向,故名子午道。全长1000华里以上, 其中山间谷道880华里。因长度和翻越分水岭的数目都超过其它各线,且道路崎岖,沿线居民少,历史上利用率较低,但它是安康到长安的要道,是西安通四川东部的捷径。 荔枝道,原称间道,因一个女人而改名。唐天宝年间,玄宗之贵妃杨玉环嗜食荔枝,遂在四川涪陵建优质荔枝园,并修整四川涪陵至长安的道路,取道达州(今四川达县),从陕西西乡快马入子午谷,至长安不过三日,进呈贵妃的荔枝犹新鲜如初。杜甫曾对之叹日:“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 米仓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有三条,分别沿冷水河、喜神河、白岩河河谷到四川。三线相距不远,均需翻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通称米仓道。此道是汉中去四川的捷径,但巴中比较偏僻,历史上经济不发达,故此道未能成为川陕交通主干线,也没有大规模修整辟成栈道,故道路狭窄、曲折、险峻。 
石牛道,因上文提到过的那个关于秦蜀二王的可笑闹剧而得名,又称金牛道。是关中到成都的主要道路。今川陕公路南段基本沿此道修筑。明、清以来曾把宁强县城到金牛镇之间的一段称金牛道,该路穿越的峡谷叫金牛峡。 郡道,汉中府到兴安府(今陕西安康)的大道,为古襄郧(今湖北襄樊、十堰一带)到汉中驿道的一部分。有南北二线,北线为子午道的南段,南线从洋县与北线分开向东南经西乡县到石泉县城,再东到安康、湖北。沿途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人烟稠密,食宿方便,历史上曾辟驿道。各朝建都江南的政权,以荆襄为根据地经营汉中,多经过此路。 历史的长河总是会让许多人逐渐遗忘,作为三国文化重要的一环的米仓道,近年来就几乎慢慢消失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了。怎么办?我们有这份责任和义务,来发掘它,让它重新绽放于世人面前。 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月3日,四川广元蜀道户外运动俱乐部一行八人,背上行囊,踏上了探访米仓道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