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华 陵 (晏阳初之墓)
<BR><div><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4"> 读“晏阳初传略”一书有感 附诗一首</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4"> </font><font size="6"><u>中 华 陵</u></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4"> </font><font size="5">人 文 始 祖 黄 帝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 七 国 统 一 定 秦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 唐 朝 独 有 无 字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 成 吉 思 汗 未 寻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 明 朝 十 三 加 一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 满 清 王 朝 东 西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 辛 亥 革 命 中 山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 恩 来 小 平 不 设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 中 华 无 数 千 载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 唯 有 晏 翁 中 外 陵 。</font></strong></div><BR><div><STRONG><font size="5"></font></strong></div> <div> </div><BR><div> <img alt="按F11键全屏欣赏①" src="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7-3/20073239341249859.jpg" border="0" style="FILTER: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hadow(color=#333333,direction=135,strength=10);"/></div> <div> </div><BR><div> <img alt="按F11键全屏欣赏①" src="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7-3/20073239355035242.jpg" border="0" style="FILTER: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hadow(color=#333333,direction=135,strength=10);"/></div> <div> </div><BR><div> <img alt="按F11键全屏欣赏①" src="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7-3/20073239364589158.jpg" border="0" style="FILTER: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hadow(color=#333333,direction=135,strength=10);"/></div>我的乡村建设大学梦──
我的乡村建设大学梦──复办中国乡村建设大学打造全国性的城乡统筹教育研究培训服务协调平台
一、问题的来历
为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除了面向全球问计求策,借脑、借智、借人才,我们也应返求诸己向内发掘吸纳、多方运用,重庆本土已有的相关智力资源和历史智慧。这一途径与前者同等重要。所谓自助者人恒助之,求己方宜求人。
再者,要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既应着力于城市(一圈),更需着眼着手于乡村(两翼及一圈中的非都市区)。为此,理当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实施智力扶贫,改变教用两张皮的现状,多渠道、全方位发展农村教育和社会教育,让教育为城乡统筹发展服务解难,大范围、多层次永续提供各类资质的乡建人才。
况且,统筹城乡非短时能成,需要相当长时间持续不断努力;即便成功也非一劳永逸,因为中国终究是农业大国,重庆终究是农业大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所立足重庆服务全国,能长期稳定以统筹城乡建设乡村为己任的高校成为事所必需、势所必然。
二、复办中国乡村建设大学的传承远因
回顾民国那场知识分子主导、为救国强国探讨中国现代化路径,席卷全国、波澜壮阔的乡村建设运动,正是从乡村教育着手,以图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和民主自治能力,推广科学技术,增加农民福祉,推进乡村现代化、都市化。重庆当时也是一方乡建热土,梁漱溟、晏阳初等乡建领袖都曾长期在此活动,留下的丰厚遗产至今惠泽于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当时创立的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和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共同构成了西南大学的前身。前者即由梁漱溟的渝籍学生遵其乡建理论仿照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筹办(梁漱溟任学院指导顾问并讲学。后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后者则由晏阳初创办(初名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升格改名,梁漱溟、卢作孚等均为校董)。并且两校学生后来大多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而两校教师,再加梁漱溟所办勉仁文学院教师,皆成为新组合西师西农的教师主干。
更难得的是,这两所院校并非普通一般学校,而是专为乡村建设培养培训人才,进行乡建实验,服务于乡村发展。如川乡建院教学方针言“培养乡村建设之热情与信仰,培养乡村建设之学识与技能,培养负责与创造之精神,培养健康与耐劳之体格”。
民国时重庆的乡建运动,除了卢作孚兄弟在北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其他则皆以两校为中心展开。
川乡建院办在磁器口,之前已有梁漱溟学生主持的巴县乡村建设实验区,成立后即建中心试验农场,并设复元寺乡村教育实验区。改名相当时间仍在进行乡村建设实验。1937年8月,与四川省第三区(含巴县、江北、合川、江津、永川、綦江、璧山、铜梁、荣昌、大足10县)行署联合成立乡村建设设计指导委员会,随即仍由梁漱溟的重庆学生负责办乡村建设人员训练班,共选送120名学员受训,开有乡村建设概念、乡村教育、地方自治、经济合作、农业推广、调查统计、实验乡规程等课。半年训练结束,这批学员在各县分别组建实验乡,按梁漱溟设计的政教合一方式开展自治、教育、经济、军卫等乡村建设实验工作,颇见成效。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出现则与晏阳初密不可分。1939年3月,他以中国乡村建设学会教育委员会名义提出学会理事会讨论通过,由他本人在重庆筹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选定重庆的理由:一是认定这里当前和今后都是全国交通建设、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重心,要办全国性乡建学院理当在此,况且罗致教授人才、招考学生需不限一隅,重庆交通条件等比成都等处更好也更方便;再者,广义的乡村建设并非机械地以农业等为限,工业建设仍是乡村建设将要面对的(乡村工业化),远景规划办中国乡村建设大学,得有工学院,而重庆工业较发达,故在重庆附近为宜。另一方面,重庆周边有着广大的农业区,便于同时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教用结合,使教育切合实际。晏阳初不愧为伟人,看问题很有前瞻性和全局视野。时隔近七十年,重庆今天,从“314”的崭新定位,特别是以一个省的范围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国家使命来说,在全国,仍有着和当初同等重要的地位。
学院地址最后确定在北碚歇马,开办次年便在璧山县设实验区作为学生研究实习基地,后经省府同意扩到第三行政区全区,称华西实验区,比晏阳初以前河北定县、湖南衡山、四川新都等实验区范围更大,辖如前述三区10县和北碚管理局1局,约500万人口。学校在实验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乡村建设工作,其工作方法和步骤是:注意深入农村、社会调查、研究实验、训练人才、示范推广。指导思想可概括为:推动建设工作的中心力量是教育,建设的重心是经济,经济要有组织的生产,就是生产合作化。
三、复办中国乡村建设大学的现实外因之一
晏阳初先生终身从事以改造、建设乡村为主要内容的平民教育工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被尊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1943年曾与爱因斯坦、杜威等同获“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称号,且是唯一东方人,之后还获得其他众多国际荣誉。一战中,他由教华工识字立下为开发苦力之力解救苦力之苦奉献余生的志向,1926年在河北定县开始10余年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并把该方法推向全国,及菲律宾、危地马拉、印度、泰国、加纳等20多个国家地区,日、韩、台等地农村建设也吸取了晏阳初等人的乡建经验。他还建立了平民教育运动美中委员会及国际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于1967年在菲律宾创建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各国代表1500余人参加典礼。此为人类历史上专为解决苦难人群各种实际问题的第一所学术机构,纪念碑上刻着“这是为国际推广,培训领导人才,有效研究世界乡村改造的中心,奉献给正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同胞”。
晏阳初解放前在重庆的乡村建设业绩如前所述,他后来去国外,矢志不渝从事国际乡村改造运动。而他留在重庆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则于1951年改为川东教育学院。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院系大调整,川东教育学院被撤销,其教育行政系、语文系、生物化学系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其余部分专业和教职工调入西南农学院等高校。校址所在地设立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该所迁往云南后,又在原址设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2002年,该所并入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农西师合并,该所即成为西南大学的一部分,并因其突出的柑桔研究闻名全国。
由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建的四川教育学院渐渐具备师范、文理、农学等多方向综合性大学雏形,上承乡建院特色的农科三系后来成为组建西南农学院的主干,而教育、国文、史地、外文、数学等6系在1950年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西南师范学院。直到1952年院系大调整,汇入由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改编的川东教院部分院系,并迁往北碚。也即是说,原两所乡村建设学院科系主要由现西南大学承续(仅有原川东教育学院不具乡建特色的数理系及二年级数学专修科并入今四川师范大学,学院档案也在川师),且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现也属西南大学。
因此,如要复办晏阳初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大学),无论从哪方面看,西南大学都首当其冲,甚至可说是唯一合适的选择。 三、复办中国乡村建设大学的现实外因之二
晏阳初1985、1987年曾两次受邀回国,多次向中央和地方领导呈说:他的主张、理想、作风都是中国的,虽然在外国搞国际平民教育,心仍在中国,希望能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现属西南大学的柑桔研究所,其中500亩(柑桔所实验农场)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由晏阳初向农民购买,晏回国时曾要求归还500亩土地,恢复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得到重庆市、北碚区支持,已开始作各方面准备,正要和中国农科院协商时,晏突然病逝于美国,问题一搁近二十年未能解决。其间原中国乡建院学生,中国农科院柑桔所刘孝仲研究员曾说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各专业学生还有50余人在重庆,并以晏阳初研究会名义报请由他们恢复该院,为农村改造培训领导人或作为西南农大的一个学院,未果。
晏阳初等人及乡建实验对解决农业问题的价值举世公认,改革开放尤其新农村建设以来,国内掀起了学习研究晏阳初等人乡建思想热潮。他本人及所办唯一一所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品牌影响,也早被注意:如四川巴中(晏阳初出身地)有晏阳初职业技术学院、晏阳初职业中学,都江堰有晏阳初工程学校,巴中有晏阳初纪念馆,并新建了晏阳初文化公园,中国人民大学设有晏阳初乡村建设发展学院,并由他们在河北定县创办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特别四川师范大学,校园内有晏阳初塑像,并且经常性参加或与四川晏阳初研究会合办各种活动,其校史宣传、校史档案都俨然以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为其重要渊源,虽然实际仅为小小支流;尤需注意的是,因其保存着乡村建设学院的档案,故着手想开办中国乡村建设大学,此事并且得到四川晏阳初研究会大力支持。研究会博客载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计划,都反复强调这件事。可见,晏阳初的中国乡村建设大学目前虽还未有,如果我们不重视不抓紧,这块金字招牌极有可能花落他乡。
比较而言,原西师西农,今西南大学对此资源都太轻视甚至浪费、损毁。《重庆晚报》2005年8月22日披露: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荒草丛生,虽然北碚区政府曾从原520亩校区中划出近200平米遗址作为晏阳初陈列馆,也有学生到此参观,其它部分则由西农(现属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使用。2005年6月,学校为建柑桔无菌苗木基地,将幸存的原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公室、晏阳初办公室拆掉改成了苗木大棚;200多平方米的学生礼堂则被租给一私营企业,改造成了摩配生产车间;靠围墙边的一教室成了奶牛场,由几名进城农民租住着养奶牛……北碚区委宣传部人士称,晏研会要求恢复乡村建设学院的建议很好,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此批示过,市相关领导也重视,市教委、北碚区委区府都作过调查,很支持。但因现在该地已属教育部主管的西南大学,主动权在学校和教育部。 西南大学相关负责人则称,因目前学校刚合并,内部各方面都尚在进行资源整合,暂没时间考虑此事,只有等今后条件成熟了再说。云云,却未见下文。
《重庆晚报》时隔一周后续报道:说晏阳初原乡村建设学院利用不善的事披露后各大网站转载,引起国内外关注。并说学院重建问题已引起农业部领导重视。然而2006年《时代信报》载文:学院旧址仍是一派荒芜、门可罗雀。显然仍未得解决。
以此为代表,重庆作为晏阳初创办唯一的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所在地及重要实验区,相关的宣传、研究、运用,都远不及其他地方。四川晏阳初研究会1989年成立后开展了大量工作,曾出版发表许多书籍文章,还组织申报课题,筹办晏阳初研究会新农村建设实验基地、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中心、晏阳初新农村竹业合作社等,去年曾召开“晏阳初乡村建设实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今年10月又将联合川师大和巴中市政府在川师举办“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国际论坛”。
国内研究宣传晏阳初等乡村建设思想最突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三农专家温铁军。以他为首人大成立了乡村建设中心及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社会实践也进行得轰轰烈烈,办在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面向全国免费培训农民,重庆也有农民前往参加,回来就自己办起了合作社。然而农民自办合作社得不到支持,生存都难别说发展,幸而新颁行了合作社法。可见重庆乃至全国农村、农民都有相应需求;另外,西南大学师生也曾有受另一乡建英杰卢作孚激励小范围展开类似服务活动。这正是复办中国乡村建设大学的大好时机,西南大学所谓条件应该成熟了。
而重庆仅在北碚有一所晏阳初中学和一个陈列馆(有些破败且管理不善),1996年出过一本《晏阳初纪念文集》,素来少有人研究、宣传。对照晏阳初在重庆及中国乡村建设中的贡献、其经验价值以及我们自身的现实需要,都是不容原谅的疏忽。
四、建议有关部门与西南大学协同复办中国乡村建设大学
我个人认为,返还旧址交由民间办学不尽现实(晏先生父子均过世,学生恐越来越少也皆老矣),未若乘此统筹城乡发展之东风,敦请西南大学本其前身两所乡村建设学院之宗旨,也是其应尽之职责,不改变学校现有设置配备归属,向教育部核准同时挂“中国乡村建设大学”(晏阳初原本规划办乡村建设大学)校牌,兼顾普通高校教育,着力开展乡村建设教育、实验、研究、培训、服务、协调等,目前重心当在调查研究解决应对城乡统筹新形势下乡村面对的各种新问题。可利用旧址特设一机构,汇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在渝同学,接洽晏阳初国际乡村改造学院,汲纳借鉴海外资源经验;整合学校相关科系,如农学、园艺、教育(应增设乡村建设等方向)、卫生、水利、农业机械等,同时创设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晏先生回国时曾与重庆社科院[前院长陶维全为乡建院学生]议定筹办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不知何故也未果),进行整体规划、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培训研究及乡建实验。还可在重庆筹组中国晏阳初研究会(四川虽有但直辖后重庆却似没有),综合现今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现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及有关陶行知研究组织的力量,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的成员单位,联合市内外各高校,共同服务于统筹城乡的新试验建设。打造全国性的城乡统筹教育研究培训服务协调平台。
[附言:此成文于一年前(2007年7月),时值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重庆,市委书记和市长问计全球网友。但此文却并非为问计,而是为完成单位的一项工作任务所写,为写这个东西当时颇费了许多功夫,遵从编辑意旨反复修改若干次(这是初稿,比较粗疏,但算是自己的原汁原味)后准备采用时,却终未能发稿。因编辑人员从市教委得知,晏阳初的女儿正和市里面打官司,要收回原乡村建设学院的500亩地云云,在这样的情形下自然不适宜谈论恢复乡村建设大学……我的乡村建设大学梦自此断灭……终是不甘。这儿或许是它合适的归处罢?为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把标题修改了下(原题为“建议在西南大学挂牌复办中国乡村建设大学 打造全国性的城乡统筹教育研究培训服务协调平台”,正文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