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30:30

美教师镜头下的晚清四川

本帖最后由 张世光 于 2011-5-15 19:29 编辑

美国摄影师路得·那爱德1900年时在中国期间拍摄的大量写实照片,记录在各地工作、生活的社会情况以及他所到之处的风物景象,如天府农事、汶川集镇、高等学堂、茶马古道、长江三峡及沪宁旧地等。以下是那爱德行走四川拍摄的照片。

清末民初,成都少年儿童盛行打铜钱的游戏,以抛钱看字背或两钱相箍撞等规则定胜负。此四少年衣衫鞋帽较规整,质料也不低劣,似为富绰家庭中的孩童,其中一人脑后仍拖长辫,稍大的少年无冠而蓄新式短发。他们的背后是当年成都的民房,前壁全是木板。

  1910年7月7日,在美国西雅图登船启程,于8月2日到达中国上海,沿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重庆到达成都,任教四川高等学堂,教授数学、化学、地质和矿物学;1911年2月,被聘为四川高等学堂地矿部负责人。利用假期对四川北部和西部进行地质勘探,亲自拍摄了许多令校方赞叹的矿石标本和地质地貌照片。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31:43


清代中叶,成都已出现慈善组织,其中以慈惠堂最为著名。慈善团体多为官办,设有女婴教养所、幼稚园、育婴堂和孤穷子弟教养所等。图中即是收养孤穷儿童的一家慈善单位。在冬日的院子中,一位缠足中年妇女在桌前缝补,面前和身旁有儿童十五人,大多穿着整洁,面容健康,可能是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孤苦幼儿。院中的房屋、围墙具有成都建筑的风格,其方位可能在城内东北一隅的街区,清末民初,这一带是慈善机构的集中地区。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32:23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34:21


一位老妇坐在自家门口,正全神贯注地用双手在箕内整理着什么,可能是在摘豆芽。妇人头戴青巾,身穿短袍,伸出一双缠足小脚平放地上。这是四川西北羌汉杂居地区的农村景象。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36:14


小小年纪,不知做乞丐有多少年了。从身旁的布满补丁的衣服来看,相信他一定吃了不少苦。这是一张提供重要信息的照片。仔细观察小乞丐身后墙上贴的残缺布告内容,上有“青龙上保保正(保长)陈光烈保副(副保长)李坤宜”等文字,证明拍摄这张照片的地点是成都北郊的青龙场老集市场。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37:25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成都青羊宫花会的集市被改名为“劝业会”,由四川通省劝业道周善培题写会名。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会期长达二十五天。本照片出自1911年春第四届劝业会授奖仪式。用竹木搭建的授奖台设在二仙庵外,台前方桌上有包好的整卷银圈,桌后站满了朝廷官员、军警和乡绅代表。台口左右柱上,绑有插在竹竿上的大青龙旗。正立在台口,一代表接受台上官员颁发的奖状和奖品。民国初年,劝业会停办。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38:42


初建于明代的青羊宫斗姥殿,内供道教女神,是一座具有明代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清末的花会期间,斗姥殿内外挂着书法绘画作品,向游人售卖,不过其中赝品、劣品居多,只能买来点缀而无收藏价值。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39:39


每年阴历二月十五,成都花会开始,青羊宫、二仙庵的围墙即拆出缺口,形成东西相通的庙观,可容纳更多的游人。会期内,西侧的青羊宫多为农具。竹篾器的集中交易区域。大殿前的广场上棚摊鳞次栉比,每个摊点都支竹竿设蓬顶,顶上有席,或立置大伞于地上,摊上商品多为小型铁质农工具,以民间手工打制的锄、镰、斧、刀为主。摊后所搭席棚,是摊主住宿之地和堆货场所。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40:40


花会期间,青羊宫设有出售蔑梳的摊点,在这里摆摊的有李记德顺和、陈山鑫等老字号,他们制售的黄杨木梳和南竹名篾都是名优产品。摊上摆置的蔑梳成包,既可打开零售,也可整包批发。(转帖者注:这里的“蔑”应是“篦”之误)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5-15 17:43:09


青羊宫东侧的二仙庵,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因供奉八仙中的吕洞宾、韩湘子二仙而得名。清末花会,庵内殿前设商业摊点甚多,其中有出售古玩、玉器、钟表、眼镜的光裕泰记,有发售夏布的临时摊点,这里的摊点布设得整洁有序,门前桌几干净明亮,布顶帐檐铺挂雅观,整个商业区域档次颇高。摊后大殿屋檐下,横幅上写着“孚佑□□”字样,足以说明这里是供奉吕洞宾的道家仙庵。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美教师镜头下的晚清四川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