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宗教建筑文化系列
阆中宗教文化系列(1)圣约翰大教堂(福音堂):哥特式建筑群建于1908年的圣约翰大教堂(俗称福音堂)──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将于本月底全面启动维修方案,通过维修和充实文化内涵,全力冲刺国务院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是原基督教“川东教区”的所在地。基督教从1885年传来阆中,先后有英、美、法、德、奥、瑞典、加拿大等国的男女教士多人前来传道。
素有英国“剑桥七雄”之称的盖士利先生,字伟良,先任“川东主理”,次年英国坎伯雷大主教派任盖士利为“华西教区会督”。
他住阆40年间,除督理川东北21县区的教务外,在阆中修建教堂,创办医院,开办各类学校,做过许多公益事业。
特别是1908年修建的“圣约翰大教堂”,占地1500余平方米,可容纳2000余名教徒礼拜,其顶观为“十字架”型。这是中西合璧之成功的哥特式建筑精品,也是西南三省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长,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古老教堂。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内专家称为不可多得的哥特式建筑。
1925年盖士利夫妇病逝于阆中,安葬于大教堂花园里。改革开放以来,除盖氏后裔来阆祭祖外,亦有国际友人前来参观悼念。
该教堂历经百年风雨,除屋顶有渗漏现象外,其主体结构,包括各个部位的加固件都保存完好。
阆中市采取多方投资70多万元,将聘请国内文保专家现场指导规划设计,主要对教堂主体排除病危。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进行加固和维修,同时将对残存的石碑、石刻等进行修补、复位保护、搜集清理散失的文字材料、查寻原始档案文献等予以整理和充实,使之修旧如旧,予以抢救性维修。 <div>7.<BR></div><BR><div>8.<BR></div> <div>9.<BR></div><BR><div>10.<BR></div>
古城阆中宗教文化系列(二)──神秘的巴巴寺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2-16 00:30 编辑四川省阆中市有回民3500多人,主要居住在城关地区和博树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博树地方曾建立过乡苏维埃政权,不少回民青年参加了革命,有的至今仍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职务。现在,回民中任省伊协常委的有2人,任省人民代表的1人,任县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的10多人。有的则担任工厂的领导。在招工、升学、参军、提干等方面均受到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待遇,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享受着充分的自由。
说到回民的宗教信仰受到保护和尊重,首先就要说一说这里的阿补董喇希巴巴墓和寺。此寺座落在间中市城外盘龙山麓,又名久照亭。近年来由人民政府拨款和穆斯林捐助(特别是甘肃临夏大拱北清真寺阿訇杨世俊等人的捐助),已修葺一新。不仅恢复了它的旧日风貌,而且增加了新的光彩。
巴巴寺坐北向南,主要建筑包括前山门、照壁、砖洞门、牌坊、人照亭院、花庭院、庭房、小院、井房、坟亭园、后山门,周长500多米。干隆年间用大方形青砖砌成的照壁上,有一幅长两米、高一米的阆中古城全景浮雕,如白塔、浮桥、船帆、城内的飞阁危亭、锦屏山上的景物等,尽收画面之上,形象生动,线条清晰,完好无损。久照亭是寺的中心建筑,清代初年来这里传布伊斯兰教的阿补董喇希的墓就在亭子中央。亭子分上下两层,四面檐角飞翘,亭顶宝瓶屹立,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具有独特的风格。亭中分内室和外室,内室前面为纱帘会掩的阿补董喇希墓。墓后的正上方挂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亲人府右宗正多罗贝勒王手书的“清修”匾额。
据寺内碑文和阆中县志记载,以及驻寺人员的介绍:华哲阿补董喇希是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人。他因仰慕先 贤斡葛思的业绩,故步其后尘,来中国传布伊斯兰教,先到青海,后到甘肃临夏,再陕西汉中,最后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随州北镇台、左都督马子云来到阆中。《师祖上人席记》云:“马公慕师祖之德,迎于官署,以师礼之,遂传教于此,寿逾期间,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 1689年)去世”.此寺是由甘肃临夏跟他受业的弟子祁静一为其所建,并用自己的《久照亭》一书为它命名,可借此书已无可考。
近年来,经过修葺,用油漆粉刷了剥落的门窗、柱橹,用数千块石头砌了保坎,新铺院内平地,用水泥加固了青砖新修的围墙。3O多块康熙、干隆、嘉庆年间的匾额及几座古碑,都重放光彩。寺内的古柏、红桂、翠竹、花圃、盆景、清泉,也比过去保护得更好。
附录《先师碑记》:
尝思两间钟流,每因其材,有非时地之可域,今古之可言者也。粤稽我朝
圣圣相承,含熙翔洽,相朴作人之盛,无远弗届。所以豪杰之兴,云蒸霞起,虽僻壤遐微,亦多挺生贤哲。盖由运会之隆,德教罩敷,故统遐迩,东西而降,生不偶也.如吾先师毕哲阿补董喇希,系衍天房默抵勒之祖,国教本
至圣穆罕默德之宗传,其诞生也不知其如何颖异,其成立也不知其如何纯备,自撒哈伯色尔睹理或噶思教人中国,而后先师即蹑履而届我中原,举止迥出乎常,盲动大异乎众,其胸中眼底,别其洞天,及与之探天人之秘,究性命之微,则理出天根,道深月窟,浩浩乎胥白性分而出,有非区区紫气溢出函关,令人驻而异之,矜而奇之者之所可同日而语也。岁在丙寅,余叨沐
圣恩,节镇川北,与师追随左右,师事有年,公余之喉,质疑辨识,究本穷源,多所启迪,而矢忠报国,正己率人,与夫和辑兵民,张宁薮泽,余得其勉助者较多。记己巳岁三月念五
师闻鹏鸣,而邃悟朝露之不可以久留也,含笑而化,这后此山之阳.余悼思其道德之高深,峙而为亭于墓上。因为竖碣镌文,以志永久,俾后之景其音客者,睹山川之秀丽,俨道气之犹存云尔。是为记。
大清康熙三十年岁次辛未仲夏谷旦
镇守四川川北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加三级五原马子云撰立 <div>1.<BR></div><BR><div>2.山门<BR></div> <div>3.<BR></div><BR><div>4.碑林<BR></div> <div>5.墓亭<BR></div><BR><div>6.<BR></div> <div>7.<BR></div><BR><div>8.<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