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阆中宗教文化系列(三)──是是非非净圣庵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2-16 00:25 编辑净圣庵在状元牌坊后面的小巷里,古城区,很清雅的一处庭院。黑瓦木窗,阁楼粉墙,四水归堂的檐口,青石板的天井,飞檐翘角,老式的门脸安静地矗在街面上。拾阶而上,大门边有石狮,当门便对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一回身,便看到大门后行楷书匾“兜率驼天”(“兜率驼”意译为“知足”、“喜足”、“妙足”、“上足”等)。再回转身绕行狭狭的寺门内通道,佛龛柱联、天界诸神林立,一路的拜将过去,直教人晕头转向。直拜过第一进院后门对的菩萨,喘一口气,才想起陈妙常的“数罗汉”,再站在门口偷偷地笑一笑,欣赏一回木格的门窗,看院里小小的花圃,看居士们闲暇时悠闲地制作香火,并有人捻着佛珠,击着磬敲着木鱼闭目诵经……这时候便不敢再笑,只心下生了尊敬,悄悄地经过尼姑与居士们的佛堂,从那些密密麻麻的蒲团后绕道过去进入后院。
在后院的堂内,有观音殿。观音是千手千面,百变化身的塑像。(主持一再告诫:不能对观音拍照,留下遗憾.)然而,最喜欢门口的对联:“萍水相逢,谁是主人谁是客?蒲团静坐,半成隐士半成仙。”看一次便记住了。于是常常喜欢到那里去,去感受佛教的大义,菩萨的庄严,还有善男信女的虔诚。那时候感觉净圣庵是平常百姓的庵,虽然狭小,却在古街院里和百姓走的很近,平常百姓的香火供养并缭绕着那些与世无争善良的神仙菩萨们。虽然在拜菩萨们的时候偶尔也有心生的畏惧和压抑,但一直认为那是佛们高高在上相比尘世中俗人的渺小而应该生的尊崇。
后来,据说庵里的居士们认为庵的年代久远了,房屋破败,庙狭小了,菩萨们排放的位置太拥挤等等原因,庵里的尼姑和居士们开始抗议,不接待观瞻旅游的人员,甚至不熟悉的本地烧香的也不能进去,关了庵门。
于是便很长时间不能进得庵去。
再后来看到庵门依然关闭,却开始动工修建。逢到该进庵烧香的日子,便看到不愿行走太远的居士们在庵门外墙边一堆堆纸蜡香烛残骸四散飞扬地点烧,街面上无处可以插足走到庵门前。
再后来看到庵门前干净些,门脸却阔大了,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巍峨地成了三层楼宇。
进得门去门口有三炷一束的香,香是大的,大大的。最大的足有丈长,称之为“高香”,要老了进后院去。我遍掏口袋,只买得五元一束的三炷香。拜了宽大明亮的厅内独一的释迦牟尼像,然后转到厅的后门旁一位老太守着的天燃气炉具上把香点燃,拿了尺长的香到后院去准备插到铜铸的香炉内,却看到“千佛塔”高耸入云,玲珑的塔面佛们一路上去面面都有,估计真有千佛。我插了香,拜了依然如故的后院千手观音,循了木楼梯去拜了阁楼上的药菩萨。却没有看到击磬敲木鱼的尼姑与居士,估计在某间佛堂里诵经。便循了足迹倒转回来,进入那一尊佛的大厅,循一壁黑色的大理石趟梯上楼去,二楼也没有人影。转上三楼,终于看到楼上空地里有桌凳,有房屋,有菩萨,有转着菩萨念经的一队尼姑居士们。放眼望去,古城区的黑色瓦屋面在眼前却低矮了。那时候我心里涌上一句话十四个字:是是非非净圣庵,人间天上有几层? <div>1.<BR></div><BR><div>2.<BR></div> <div>3.<BR></div><BR><div>4.<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