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评点《走向共和》中老佛爷等之精彩语录
1、(大参案中,御史提前将慈禧要罢免庆王消息给了新闻界,慈禧大骂御史)“这没影儿的事儿,他倒好,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了,让洋人骂咱们都是一帮贪赃枉法的人,让海外的革命党有了谋反的口实!听说他自诩敢讲真话,可真话也得看怎么说!有的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讲,有的只能关起门在家里说,内外有别嘛!朝廷养了他这种咬人的狗,可咬谁不咬谁,让他咬几口,要听主人的使唤!不听使唤就乱咬,还狂吠得四邻皆知,没了我的面子,也没了大清的面子,你们说,这种人还留得么?”
评点:老佛爷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地阐释了“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的实质。有些事情,就得讲“内外有别”,自己可以知道,但不能让百姓特别是洋人知道,那就有损光辉形象了。“舆论监督是条狗,让咬几口就几口。”看来是有历史渊源的。
2、(戊戌变法失败,慈禧训斥光绪)
“你这样子对我,放在寻常百姓家,亲友邻居都可出首告官,告你个忤逆不孝,治你的重罪!如今你是皇帝,没人管得了你,可我管得了你!国法不行,我这里还有家法!”
“今儿个我就是当庭打死你,也没人敢说我做得不对!”
评点:在家法之类的内部法大于国法的时代,宪政和共和是不可能有生长的土壤。
3、(外国使节在慈禧面前重申外交只认“光绪”二字)
慈禧:“大清的臣子们呢,你们就看着洋人这样欺负我吗?”
众臣:“奴才们无能,致使太后受辱,奴才们万死不能辞其咎也。”
慈禧:“我要你们死有什么用?我要报仇!我要洋人死!”
评点:对独裁者来说,最大的侮辱不是自己国家主权沦丧,更不是百姓苦难,而是个人权力被削弱,是可忍,孰不可忍?
4、(庚子年准备向十一国宣战,许景澄等人死谏)
慈禧:“把他们给我拖出去,乱棍打杀。”
“我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向洋人宣战。战争结果,尚未可知。如果战后,江山社稷仍然不保,诸公今日都在这里,应当知道我的苦心,不要归咎我一个人,说什么皇太后断送了祖宗三百年天下。”
评点:独裁者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即使带来了国破家亡,也是因为其出发点是好的,所以不应被责备,不应负责任。
5、(战败后《辛丑条约》签定,赔银子四亿五千万两,慈禧终于从八国联军要惩治的名单中划掉)
“这份条约,没侵我主权,没割我土地,只要咱的银子,虽说多了些,咱也只好量我中华之物力,给人家就算了。”
“连我都杀了,他们找谁要银子去?”
“我那件寿礼服,李鸿章给我要回来了吗?”
评点:在独裁者的眼里,只要自己的权力没有削弱,只要自己的豪华生活没有受到影响,其他什么老百姓的生活,国家的财政都是小事,君不见萨达姆对联合国的制裁稳如泰山么?反正萨达姆之类自家的日子照样过得奢华。所以我们能理解老佛爷的逻辑,事关自己面子的寿礼服,远比那4亿两银子重要。
6、(慈禧回銮,要求下午两点进北京,分秒不能差,袁世凯找李莲英对表)
李莲英:袁大人是以太后的表为准呢,还是以袁大人的表为准呢?
袁世凯:当然是太后的表准。普天之下,只有太后的表是准的!
李莲英:很好!袁大人这样想,必是前途无量。
评点:领导永远是正确的,此种理念是官场混的诀窍。领导人不仅治国之术高于一般人,就是其他方面都是天才,如小金还是农业专家,萨达姆是写小说的文学家,斯大林是语言、哲学、历史专家。领导人任何东西,只能是最好的。
7、(大参案失败后,瞿鸿玑和学生吴毓昌对话)
瞿鸿玑:错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不过一丝烛光,只能照亮一个人眼前的路,顶多再拉上一个你!可是毓昌啊,咱们那点道德的烛光,挡不住人家的明枪暗箭啊!
“咱出的那张牌叫做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其实迂腐呀!我昨天才想明白:咱们的太后不看重这个。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
—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
评点:许多像瞿鸿玑这样的读书人,天智甚高,世事洞明,可就明白不了最简单的道理,以为一身正气满腹经纶就能匡正天下。路线是最重要的,说白了就在乎你是否跟对人。表面上王朝是在儒家的理论、堂皇的诰谕下运行,实质上是在大伙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下运行。如果谁相信反腐败不能涉及到谁,会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谁就是傻蛋。你听话,就会让你放心地腐败;你不听话,才会反你的腐败。道德的烛光,管个屁用?
8、(李鸿章送给慈禧一只会叫“老佛爷万寿无疆!”的鹦鹉)
慈禧:难得李中堂于这些小事这样上心。
李鸿章:太后之事无小事。
慈禧对着光绪:皇帝听见没有?李中堂这话才叫见识!唉,可惜咱中国像李中堂这样的忠臣太少了!
评点:独裁者的一切都是最重要的,包括拉屎拉尿。泡女人那是为了放松放松,更好地治理国家;听戏那是为了关心文化的发展。慈禧应当知道,这种讨上司欢心的“忠臣”不是太少而是很多,只是做起来,水平有高低之分而已,心思都是一样的。
9、(慈禧六十大典,户部说没有银子,慈禧大怒,训斥众臣)
慈禧:“十几年里我何尝睡过囫囵觉,这才换得个同治中兴!这不是为的江山社稷又是为了什么?就说这万寿庆典吧,知道的人说我该享享福了,不知道的骂我穷奢极欲!谁个知道?我这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
“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那一带就做得起任!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中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些道理你们是真不懂假不懂还是不想懂?我看你们是不想懂!也就是说你们做儿子的孝心做臣子的忠心都让野猫子叼去吃了!那好,今儿我也把话撂在这里了,谁让我这个生日过得不舒服,我让他一辈子不舒服。”
──慈禧这番话说的逻辑严密、丝丝入扣,也“入情入理”。
对独裁者而言,悠悠万事,面子为大,朕即国家,自己的脸面也自然是国家的脸面。要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就需要风光的场面,越是专制国家,统治者对各种典礼、仪式越是热衷。不是老百姓选出来的统治者,自然靠各种“秀”来强化自己的权威。“秀”的频率越高越好,“秀”的排场越大越好。不让他“作秀”,简直就是要人家的命。
10、(慈禧准了张之洞关于停“海防捐”的折子)
慈禧:“就说这海防捐吧,到今日一共筹到了多少银子?这些银子李鸿章是全部给了颐和园还是只给一部分其余的自己截下来了,你心里有数吗?”
奕环:“臣想李鸿章没,没那个胆子。”
慈禧:“没那个胆子也得防着点!我所以准了张之洞的折子,一是海防捐确实闹得不像话;二是要捐官的也捐得差不多了,正好就着坡儿下驴;三是给张之洞一个面子;四是给李鸿章提个醒,别让他以为中国得天空就他那片云彩下雨。”
──多疑与紧张是一切独裁者共同的心病,因为权力不是公器而是私器,就象一个人霸占着大批珠宝,每天都得提防别人来偷、来抢──哪怕是他最亲近的人,在权力面前,只有斗争与觊觎,没有信任。
好人总是独裁者做,坏人总是让奴才们做。风险总是让手下人承担,收益总是归老大。这是千古不易之理。统治者最愿意钻研的就是“驭奴术”,奴才们之间越是有矛盾有斗争,他就越高兴,因为他的权力安全系数越高。
11、(日本天皇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准备对华战争)
陆奥宗光:“国民的共识是太重要了,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将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中国的仇恨上面去。”
伊藤博文:“外相的话真是说得太好了!日本帝国的优势就在于一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便能举国一致。而中国向来是各行其是,他们的人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想伸一伸胳膊,马上会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
──伊藤博文对中国的看法,过了110年,过时了吗?我们东边这个野心勃勃的邻居,昨天和今天,对我们的毛病比我们自己还清楚,所以他们总是抑制不住要攻击我们软肋的冲动。
12、(李莲英给慈禧梳头的对话)
李莲英:老佛爷这满头青丝,恐怕是王母娘娘给的吧?
慈禧:小李子,你这嘴可真够甜的。
李莲英:奴才不是嘴甜,奴才说的是大实话。
慈禧: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小李子,这怎么说。
……
慈禧:水太清了,就养不活鱼;人太明白了,身边就连个伴儿也没有,活着也就太没意思了。
李莲英:老佛爷的解释,比孔圣人都高出多少倍了。
慈禧:所以啦,我也不能成天琢磨你们这些奴才背着我干了哪些坏事,就比如李光昭这个案子吧……小李子,你的手别颤抖……你们有些什么猫腻我都不管,我只要修园子的木头,一根也不能少。
──奉承就象是鸦片,明明知道无意甚至有害,但还是愿意一次次吸下去。对于一个高明的独裁者来说,必须要给卖命办事的奴才们一些好处,让奴才们适当的贪污,不但不会影响自己的权力,反而是增强自己权力的一种必要的投资。──反正这投资掏腰包的是老百姓,而最后得好处的是自己。
13、(慈禧训庆王)
慈禧:我知道。你虽然有点贪,但对我是没有外心的,这就是为什么七爷走后,我不光让你顶替了他修园子的差使,连总理衙门的差使也让你顶替的缘故。但我要告诉你,少拉帮结派,那样对你没好处。
──这就明白从古到今,贪污者总能做大官的缘由吧?贪,在老大眼里,那是小节;对老大是否有外心,那才是大是大非。
14、(牵涉到李莲英等人的李光昭被杀,太监来宣慈禧的旨意)
太监:圣母皇太后说,洋人从来没有安好心眼儿,找他们合伙,难免要吃亏上当,李鸿章那个洋行就算了。圣母皇太后又说,李光昭这个案子,也用不着七挖八查了,将他推到菜市口一刀砍了,大伙儿图个清静……
──对独裁者来说,躲进小楼成一统是最舒服的,洋人能躲就躲,否则这些鬼子动不动就干涉内政。肃贪反腐,本来就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游戏。根不够深的“李光昭”们,你得提前预备好国外的护照,否则大风一来,替罪羊你是当定了。
蜀中才子杨锐维新殉难
⊙ 小裤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绵竹人,1857年生,清末维新派,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参加强学会、保国会,倡立蜀学会,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后,杨锐出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1898年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六君子一同殉难,终年41岁。著有《杨叔峤诗文集》、《说经堂诗草》,以及《隋史补遗》、《晋书注》等。
力谏张之洞援越抗法
杨锐出生在四川绵竹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境殷实,还藏有不少名家字画。年少时的杨锐也同县城里的其他普通书生一样,过着读书作文、考科举的平凡生活,闲暇时把玩一下家里的字画和他自己收集的古币。直到他遇上了张之洞,他的命运才开始发生转折。
1875年,张之洞督学四川,在成都创办了尊经书院,从全川各地选了十几个优秀学生首批入院学习,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是宋育仁和杨锐。书院院长王闿运很欣赏他们,称两人为“宋玉、杨雄”。而张之洞则更器重杨锐,把杨锐和他哥哥杨聪比作苏轼和苏辙,他觉得杨锐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人也很聪慧。
很快,杨锐就入了张之洞幕府,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廖平、张祥龄、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这时的张之洞已升任为两广总督,杨锐跟着他离开四川,来到广东,成为其重要幕僚。那些上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1884年,法国军队侵犯越南谅山,战火波及中国广西云南边境。杨锐闻讯很是愤懑,他多次向张之洞说起自己援助越南抗击法军的主张,于是张之洞起用已退休的老将冯子材,任其为广西军关外军务帮办,让他率军出关抗击法军。冯子材果然没有辜负张之洞的期望,率军攻占谅山。张之洞得到这个好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迅速上呈了《广军援桂奏稿》。这篇近代史上的重要文献,其实也是由杨锐草拟成文的。
五年后,杨锐考取内阁中书,获章京记名,负责协编《大清会典》,书编好后晋升为内阁侍读,由一个幕僚变成了众人羡慕的京官。此后的几年,是杨锐一生中难得的太平日子。
当上了京官的杨锐,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恩人张之洞,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当时张之洞在外当官,他的儿子在北京。但是一有事情,张之洞就会马上拜托杨锐帮他办理,而不托付给自己的儿子。
带头参加“公车上书”
中日甲午战争时,朝廷想与日本议和。这个消息在京官中引起很大震动,杨锐更是扼腕长叹,愤慨不已,而这时慈禧太后却要大摆宴席,风光体面地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并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这事甚至连一个太监也看不下去了,这个太监首先站出来,对慈禧说此事不妥,结果落得个人头落地的下场。本来想上书劝诫的满朝文武顿时噤若寒蝉,再也没人敢进谏。
早就对慈禧专权深为不满的杨锐却不管这么多,他去见了御史王鹏运,鼓励王鹏运进谏,他自己则代王作疏上奏。奏疏交到慈禧手中后,慈禧一看,奏疏中竟然有“齐顷公败于鞍,七年不饮酒食肉,越勾践败于会稽,二十年卧薪尝胆”之句,摆明就是说她的不是,老佛爷顿时气得七窍生烟,马上告诉恭亲王奕诉,让他将这个胆大包天的杨锐拿去充军。奕诉巧妙地回答道:“言官无邪。”杨锐才逃脱一次劫难。
但杨锐评议时政、支持维新的思想并没因这次冒险而有丝毫改变。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消息传出,全国大哗。康有为、梁启超写出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并在北京发动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和市民一起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众人纷纷响应,参与者多达一千三百余人,史称“公车上书”。这时,作为京中名士的杨锐,又一马当先站了出来,带头参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的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好风气。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也相继出现。1895年8月底,杨锐同文廷式、康有为等十八人组织起“强学会”,一度得到翁同和、张之洞等高级官员的支持。
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康有为多次向光绪帝上书,结果都被守旧派作梗阻挠,没能送到光绪的案头上。杨锐想尽办法帮助康有为,两人常常一起通宵达旦地会谈,筹划维新的事情。杨锐到处宣扬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并在都察院一位官员高燮曾面前极力称赞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将主要内容一条条讲给高燮曾听,最终,高燮曾向光绪推荐了康有为。 辅佐光绪维新变法
1898年春,杨锐在京城四川会馆成立蜀学会,又创办蜀学堂,并参加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他自己也和许多川籍维新志士一起,组成了保川会,宣传维新思想。同年6月11日,光绪发布“定国是诏”,决心变法自强。但“定国是诏”的颁布,触动了军机大臣等守旧派的利益,他们敷衍推诿,消极地执行新法。与此同时,康有为等新党人物多次建议光绪帝“广集英贤”,在宫中开制度局,任用通达时务的人才为顾问官,辅助新政,这又遭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光绪非常不满,决定开始新的行动。
但慈禧却已有所觉察,她抢先动手,任命她的亲信大学士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京畿局势,又颁布新规定: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必须具折到皇太后前谢恩。以此来防止光绪起用新党人物担任重要职位。帝后两党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当年6月中旬,光绪在颐和园内召见康有为,授以“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六品官职,并给予专折奏事的权力。半月后,梁启超以举人身份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授以办理译书局的事务。不久后,光绪又做出了一个在慈禧看来简直是妄为的举动。
光绪未经慈禧同意,突然在9月4日将礼部六位堂官全部罢官。而此事后的第二天,杨锐也迎来了一个升迁的大好机会。在此之前,他的恩人张之洞早就想推荐杨锐了,但他和杨锐的关系京城中无人不晓,为了避嫌,张之洞拜托湖南巡抚陈宝箴来推荐杨锐。这正合了光绪起用维新派的心意,光绪召见杨锐,破例加封他为四品卿衔,任命为军机章京。封官那天,光绪亲自“以黄匣缄一石朱谕授给四人”,让他们竭尽全力来参与新政,不要有所顾忌。此后,杨锐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同参新政,成为光绪的亲信,四人共称为“军机四卿”。凡是有奏章,都得经过“军机四卿”阅视,光绪有上谕要发出,也是由“军机四卿”来起草。
按照清朝定制,军机章京必须从京内各部院司员中选人进行考试后记名引见,然后依次递补使用。像杨锐等人这样由候补司员破例超擢为军机章京者,在满清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殉难菜市口
杨锐等人的升迁,使军机大臣们非常嫉妒。而新政里的精简机构、淘汰冗员等内容,也伤害了守旧派的利益,最愤怒的自然是慈禧。以往对慈禧言听计从的年轻皇帝光绪,突然未经慈禧允许,竟然雷厉风行地大胆拔擢“军机四卿”等人,这些做法都是对慈禧地位的威胁。
1898年9月14日,光绪帝在颐和园见到慈禧,被慈禧狠狠训斥了一顿,光绪觉得情况似乎有些不妙,便于17日让康有为离开北京,到上海督办官报,这让康有为侥幸逃得一命。光绪帝回宫以后,当天就召见他所信任的“军机四卿”之一杨锐,给他一封衣带密诏。杨锐得到密诏后,含泪通知其他人,告知光绪的无奈处境,众人一起痛哭,都无计可施。
据知情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记载,1898年9月19日,天才刚刚亮,慈禧就气冲冲地冲进光绪的寝宫,将书桌上所有的章疏奏折一把捋走,并破口大骂光绪“忘恩负义”:“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20日一大早,慈禧就立即下令将9月5日以后“军机四卿”所签拟的奏折统统检出,她亲自重新过目。第二天,慈禧就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诏书,以“朕躬不豫”为由,宣布“训政”,重新掌握了处理政务的大权。
从那天开始,北京全城戒严,火车也停驶。城里的百姓都隐约觉得气氛有些异样,但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时的慈禧已秘密发下命令,让士兵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罪名搜捕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和其他维新党人。而光绪,则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手足无措。
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就离开北京,梁启超则逃到了日本使馆避难,杨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甚至连张之洞也没能想出办法来营救他。1898年9月24日凌晨,杨锐在绳匠胡同寓所被捕,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一起,先被拘留于提督衙门,后即移交刑部大牢收监。
1898年9月28日,杨锐等六人被斩于菜市口,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杨锐死时,年仅41岁。其余的维新官员有的被终身监禁;有的被流放边疆。只维持了短短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就这样以悲剧收场。
大约十来天后,杨锐的灵柩由乡人黄尚毅和其子杨庆昶运送出了北京,颠簸千里回到四川,在绵竹南门外的南轩祠旁安葬。此时远在北京的一些支持过维新的官员,已自顾不暇,开始倒戈相向,纷纷说杨锐等人谋逆,的确该杀。只有杨锐的家人和他为数不多的好友在暗中悲痛垂泪。 杨锐儿子的秘诏原本
杨锐等六君子殉难后,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戊戌变法中侥幸保住性命的康有为,后来流亡海外,并号召华侨和留学生参加保皇事业,用以取信于人的,就是手中的一份密诏。密诏中有这样的字句:“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这显然是光绪嘱托康有为的口吻。
但据各种史料记载,百日维新第九十五天,光绪召见的是他所信任的“军机四卿”之一杨锐,并给了他一封衣带密诏,并不是给康有为的。
等到慈禧死后,杨锐的儿子杨庆昶忽然拿出又一份和康有为所持密诏不同的密诏,送到都察院,请求代奏。名士赵熙是杨锐生前的好友,他得知后也曾来过问此事,想替杨锐鸣冤昭雪。杨锐的儿子说,这才是密诏原本,康有为所持的密诏是伪造的,他只看到过杨锐抄写给他的副本。密诏原本说,光绪既不想得罪太后,又想让变法继续,让杨锐他们帮着想想办法,并无武装政变的意思。
此事的真相,似乎难以揭晓,而《戊戌日记》中记载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和袁世凯告密的事,也存在着很多的可疑之处,这些疑团都成为了后世专家学者们考证的焦点。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老百姓对杨锐的崇敬。传说杨锐被杀后,北京一些受过他恩惠的平民,抚尸痛哭,他们协助杨锐家人将其遗体送回了四川绵竹。杨锐夫人送了他们每人一根绵竹竹竿以示感谢。
更为神奇的是,据说后来八国联军入北京后,一些普通老百姓殊死抵抗,毫无惧色。后来洋人发现,他们的长刀长枪的柄,都是同样的竹竿,上刻“为国不怕杀头”的字样,下刻:“绵竹杨夫人赠”。
源自:成都日报
谢谢!非常感谢!不知道如何感谢才好呢:)
这样的资料大家都可以好好学学哦……
偶先学!
我也学一学
慈禧太后写真集
这些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文字大量照搬林京的《故宫藏慈禧照片》和其他文章,集各图于一处,相对来说是网上最全的慈禧相册。因本人能力有限,难免存在错误遗漏,敬请指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原满族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清咸丰帝奕詝登基后,于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第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时年16岁,次年五月进宫,事咸丰帝,为兰贵人,住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封懿嫔;六年三月生载淳,晋懿妃;翌年春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帝死后,载淳继位,懿贵妃被尊为皇太后,诏旨称圣母皇太后,旗籍亦抬入上三旗的镶黄旗。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以后又累上徽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帝死后,慈禧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她自己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即死于中海仪鸾殿,终年74岁。
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慈禧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统治中国几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
摄影术于19世纪中叶才从西方传入中国,这一外来新鲜事物具有方法便捷,影相真实并便于长期保存等特点,摄影作品可供艺术欣赏,又可为社会交际和生活纪念之用,因而颇受清廷王公大臣们的青睐。兵部侍郎崇厚称之为“开数千年不传之秘”,刑部尚书崇实也赋诗称绝:“光学须从化学洋,西人格物有奇方,持一柄通明镜,大地山河无遁藏。”在咸丰、同治年间,我国会照相和有机会照相的人寥寥无几,人们所熟悉并向往的依然是传统的肖像画。尤其是清廷昏聩的统治者阶层,曾一度视摄影为异端邪术,而排斥于紫禁城之外。在他们看来,用镜箱对着皇帝、后妃取影,是冒犯“龙颜”,有失体统的逆举。这种观念直至19世纪末才梢有改变。
照相首先出现于一些朝廷大员和皇亲国戚的家中,并逐渐被推广而代替了传统肖像画。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办理洋务的恭亲王奕訢就曾请英国的约翰·汤姆森为他拍摄肖像。光绪十一年(1885年)醇亲王奕譞受命总理海军事务,于是年四月赴天津巡阅海防。为了加强宣传,他特招梁时泰和德国人来兴克进行拍照。这些照片于次年由醇亲王进呈皇帝御览,这样,摄影相片便首次进入了宫中。同年,清廷下旨绘制“四案图”,用以表彰为维护清朝统治而丧命的“功臣”, 奕譞提议绘画时应以“照相为准”。慈禧太后于当年首次看到摄影相片时,不禁大为惊叹和赞赏。
慈禧晚年喜欢为自己画肖像,曾以厚金聘外国画师进宫供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将一幅八英寸着色全家照,命驻华公使赠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当她看到摄影比画像快而方便,并且神情酷肖,效果更为真实时,跃跃欲试的心情便日益强烈,对照相产生浓厚兴趣,想亲身领略一下其奥妙了。
摄影在当时主要还是采用玻璃版底片或干片,它的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须进口,成本昂贵。如今故宫博物院内换珍藏着大量当年所摄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三十余种装束、神态各异的照片就有百余张,大多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七旬寿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曾驻日、法公使三品卿衔裕庚的次子勋龄所摄。光绪二十九年,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勋龄奉旨进宫,携带刚运回国的全套照相器材,专门为慈禧太后拍照。勋龄的妹妹容龄曾任慈禧御前女官,她回忆说:“有一次,慈禧问我姊妹俩会不会照相,她想在画像之前先照几张相,从外边找人来照相不很方便。我母亲说:‘她们两人不会照相,奴才勋龄会照相。’慈禧说:‘那很好,明天就让他进来给我照相,照出相来好让柯姑娘照着画。’” 勋龄曾自述:“光绪年间,勋龄及两妹追随先母,同侍宫闱,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摄。”
慈禧为了照相,特传御旨在其颐和园寝宫乐寿堂前搭席棚,用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样布置豪华的陈设。当时颐和园内虽已有电灯,但不具备用于摄影的照明器材,为了突出主体人物的立体形象,又不触犯慈禧所忌讳的阴阳脸,提高成相的清晰度,只有利用自然的散射光,方可使其“尊容”拍摄达到最佳效果。慈禧在照相之前,要亲自翻阅历书,选定吉日良辰。拍照时常命御用摄影师勋龄为其连续拍上几张不同姿态的宫装像,并迫不及待地命令将每张放大数幅,还要速将尚未上光的带水的样片呈奉御览。
慈禧所拍照片,在故宫旧藏《宫中档簿·圣容帐》上有详细的记载,原文如下:
《圣容帐》,光绪二十九年七月立;
戴冠穿花卉大圣容十六件,带匣子。
梳头穿花卉大圣容十九件。
梳小头穿花卉半身团扇乘轿圣容五十九件。
梳小头穿花卉戴璎珞圣容四十八件。
……(原文从略)。
以上慈禧照片共计约三十种,其中放制最多的一种放大了百余幅,这和故宫博物院旧藏慈禧照片的种数相吻合。这批照片均为慈禧七旬大寿之前所拍,系特为其寿辰时悬于宫中或赏赐他人之用。所照主要为全身相,半身相极少,记载中只发现一种“梳头穿花卉半身大圣容一件”。而目前故宫珍藏的慈禧照片则都是全身的。大概她很迷信,认为只照头部,缺臂少腿是不吉利的,还是端端正正坐(或站)着照全身相,才有福气,才显得庄重吉祥。她哪里懂得美学,更不懂什么特写镜头了。目前,除故宫外,国内外其他各大博物馆及社会上私人所收藏的慈禧原照,已可谓凤毛麟角。
慈禧所拍照片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二十余张慈禧的单人特写照,均摄于颐和园乐寿堂前一个宽大的御座旁,或站或坐,虽已是69岁的老妪,却面貌姣媚,目光炯炯有神,可可、以窥见她保养有方,青春长驻。每幅照片中,慈禧的装束、头饰和周围的陈设皆不相同。慈禧特下御旨将其中几张神态仪表各异、角度不同的得意之作放成罕见的巨照,并命如意馆画师着上艳丽而协调的色彩。每幅都在长75厘米、宽60厘米之间,非常精细平整地拓裱在硬纸板上,装帧极为考究,并镶在长107厘米、宽85厘米的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内,以增强艺术观赏效果。又专门配制了紫檀木匣盒,长128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外加御用明黄色丝绣锦袱。其豪华程度,在世界上亦是绝无仅有的。当时这些照片大都悬挂于寝宫中,挂钩是银制行龙圆头的,因镜框太重,下面均配有一对底托钩。可以想见,在20世纪初的技术条件下,把照片放成如此之大,甚为不易。且这些照片影相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十分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均佳。这样的照片不仅在当时罕见,即使用现代标准衡量,也堪称是人物摄影的佳作,足以体现出勋龄于摄影术纯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在中国式的墙纸上展现出一幅幅足具中国特色、趣味横生的人物照片,颇引人注目。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图脱离直线或垂线,而慈禧则要求在拍摄特写照时画面平衡对称,这种习惯是深受中国传统肖像画形式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BR> 据《清宫琐记》载:“勋龄给慈禧照相,他在对光的时候要跪着,但跪着又够不着照相机。李莲英便给他搬来一把凳子,让他跪在凳子上照。慈禧说:‘就让他在照相的时候免跪吧。’勋龄是大近视眼,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镜的,勋龄不戴眼镜便无法对光,他只好告诉李莲英。李莲英禀明慈禧,特许他戴着眼镜对光。慈禧太后在拍这类个人特写照时,每拍一张都要更换一身袍褂装饰。她所穿的衣服包括各色绸缎绣龙袍、龙褂、绣蟒袍、绣百蝶袍、绣牡丹袍、绣凤和寿字袍,各色缂丝、绣不同式样的寿字图案敞衣、马褂、金丝串珠丝绣礼服、绣花串珠褂等,有的袍褂还镶有金边。衣服上都密缀了许多上等明珠,乌黑的两把头上则插着金银凤簪、玉蝴蝶、珠宝或翠花等各种不同的头饰,禀佩戴各式名贵的耳环,璀璨耀目。有几幅照片头饰左边还悬着八串珠珞。手上则带有几副玉钏、翠戒、搬指、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着三寸长的金指甲套,左手戴有同样长的玉指甲套,各种首饰都与袍褂相配称,在珠宝之间,还夹有几朵鲜花,白茉莉是慈禧最喜欢的一种。<BR>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虽然珠宝无数,每次拍照时的装束及首饰也不尽相同,风采各异,但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慈禧所有的照片中皆戴有两副耳环,其中一副不太显眼的小宝珠耳环从来不曾摘过,而只是频繁地更换另一副。原来慈禧初进宫时,正值妙龄,丰姿俊俏,为嫔时就灵巧过人,能背诵五经,通达满文,大略浏览过二十史,通晓古今治乱大事,又能察言观色迎合上意,遂得咸丰帝独宠一时。<BR> 照片中御座周围的陈设也随时更换,其中有鹤灯、九桃檀香熏炉、盛满水果的七宝锦鸡牡丹大瓷盒、插着盛开的荷花的龙凤大胆瓶,另有兰花、青松、钟表等。御座周围地上铺着华丽精美的提花地毯,座后是孔雀牡丹围屏,上悬“大清国当今圣母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横幅,御座两旁竖着一对孔雀翎掌扇。或换成松柏玉兰屏风,后边以布帏挡住,布帏上绘山石丛竹图案,屏风上悬挂有一幅横匾,上写“大清国当今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26字,并携“慈禧皇太后之宝”和“大雅斋”御玺,有“光绪癸卯年”(1903年)款。这26字中有16字是徽号,慈禧既是第一次上的徽号,所谓徽号,系帝后尊号之上再加的褒美之词。<BR> 清代帝王徽号,每次大多是两个字,凡遇庆典,都可以增加。按制,一个皇太后一生最多能上10次徽号。慈禧一生共上了8次,即横匾上的这16字徽号。5年后即1908年,慈禧去世,逝世以后即以徽号为谥。慈禧一生所上的徽号,在有清一代的皇太后中仅次于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孝庄一生共上徽号10次即20字;死后又没有以徽号为谥,雍正、干隆等为累加谥,其谥为另外16字,因此,慈禧一生出尽风头,也是其他皇太后所不能比拟的。<BR><BR><BR><BR><div class=quote3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phoer.net/photo/people/c/cixi_01.jpg" border=0></div><BR>以上2张为同一张,后一张来自本站,应是经过处理的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