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脐橙,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蜀虎|查看: 41984|回复: 113
[2002年] 

2002-08-23日:“蜀风”吹到五通桥

 [复制链接2熊猫
 清心花茶 发表于: 2005-7-5 22:50:37|显示全部楼层
形式主义

为的是捞政绩
 慧看 发表于: 2005-7-8 19:12:4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哈哈 楼上的兄弟搞错了 文章不是楼主的大作
 慧看 发表于: 2005-7-16 22:33: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哦哟好片
 铁木小平 发表于: 2005-9-2 02:01:23|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五通桥中秋月糕

月糕是乐山市五通桥的传统特产。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原料配方(按成品46千克计算): 面料:回粉13千克搅糖13千克 馅料:白砂糖7千克蒸熟粉7千克碎冰糖2千克碎桔饼2千克熟菜油2.5千克色素按国家标准。 制作方法: 1.制回粉:(1)选料:选大粒糯米,用罗筛掉杂质和碎米;用50~60℃的热水淘洗约10分钟,捞起沥去水分后,加盖捂20分钟即可摊开待用。(2)炒米:将捂好的糯米,以油制过的河砂拌炒,火势要旺,每锅炒米1千克,要求炒到糯米“跑面”时,快铲起锅,用罗筛去砂子即可。(3)磨粉与回粉:将炒制的糯米用电磨磨成细粉,以90~100眼筛过筛。筛出的称为“火粉”,将“火粉”置于晾席上摊开吸水回潮,时间在3天以上,直到手捏粉子成团,不散垮即为回粉。夏季用回粉需加微火炒熟,冷却后方可使用。 2.制搅糖:绵白糖糖加水,按10∶3的比例放入锅里溶化煮沸后,以蛋清或豆浆提纯,除去杂质,糖泡子,加饴糖(数量为绵白糖的5%)继续熬制。夏季熬至130℃左右,冬季熬至120℃左右,将糖水滴入冷水中能“成团”时,即起锅。起锅后边下化油边搅拌,直到糖油充分混合翻砂后,置于案板上冷却,用擀杖擀散成细糖粉;过筛后即可使用。 3.制皮料、拌馅料:按500克回粉、500克糖、50克猪油的比例,拌和成皮料,即糖糕粉。按馅料比例伴制馅料。 4.成型包装:用圆形印模,按规格分1000克、500克、250克、100克四个型号,装模成型。以500克重的月糕为例:先铺填底糖粉130克,用手按匀,再填充馅料200克,按平,最后盖面糖粉130克,用铜镜压平,倾倒在平木板上,“下绵”6小时,包装入库。 质量标准: 形态:圆形,糕面平整,不掉边。 色泽:白色。 组织:粉质细腻,不松散,无糖粒,无杂质。 口味:香甜适口,具有冰桔,玫瑰等香味。
 铁木小平 发表于: 2005-9-2 02:02:22|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五通桥叶儿耙

五通桥叶儿耙是乐山地区有名的软糕食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原料配方(100个配料,每个重100克): 皮料:糯米5千克粘米2千克红糖750克熟猪油250克 馅米:馅料的调制可以多样化,有玫瑰、芝麻、洗沙、芽菜、肉馅、金钩、虾仁、蟹黄等品种,每个包馅30~35克 工艺流程:选米配比→浸泡→磨浆吊干→制皮→包馅→包叶→蒸制→成品 制作方法: 1.选米配比:以糯米含支链淀粉100为标准,然后视粘米的品质高低加入粘米。 粘米品质高,糯米六成,粘米四成:粘米品质低,糯米七成,粘米三成。这是决定制成品糍糯的关键,否则产品不仅粗糙而且粘牙粘颚。 2.浸泡:将配的来洗净去杂,然后用冷水浸泡。每天换水1~2次。夏季浸泡2~3天,冬季5~6天,使米粒充分吸水。 3.磨浆、压干粉:将泡好的米用石磨磨制成米浆,要求转速慢,所谓“快舂碓,慢摇磨”(转速过快会出现“烧浆”,使制成品发泡,无韧性)。然后将米浆吊干或压干,成为一定水分的干浆粉(俗称“吊浆”)。 4.制皮、包馅:按比例将吊浆、红糖、猪油充分揉擦成皮料,再按每个皮料70克包馅30~35克做成耙坯待用。 5.包叶蒸制:将洗好的巴叶顺纹路包裹耙坯,依次摆入蒸笼内,旺火蒸制(以锅内水沸腾为准),大笼40~50分钟,小笼20分钟。 质量标准: 形态:木鱼形或椭圆形。 色泽:色白,微带绿叶本色。 组织:软糯滋润,不粘牙,不粘上颚。 口味:有巴叶香味和馅料味。
 卓玛阿姨 发表于: 2005-9-7 21:50:04|显示全部楼层
贵吗?多少钱一个?
 注射器 发表于: 2005-9-9 15:08:17|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有吗?
 王建贵 发表于: 2005-9-9 22:51:23|显示全部楼层
吔,这些技术指标都一清二楚呀?
 放棄曾涇 发表于: 2005-12-20 17:17:57|显示全部楼层
 李成忠 发表于: 2006-9-17 17:12:07|显示全部楼层

细吐柔丝效春蚕

细吐柔丝效春蚕  /李成忠
──执著传承川剧艺术的“洪雅梨园艺友会”纪实──
川剧是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汉剧、楚腔、湘剧、秦腔等外来地方剧精华,与四川原生灯戏相融,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改革融合,植根于巴山蜀水间独特的剧种。它以复杂的唱腔,多变的锣鼓及滚灯、变脸、藏刀、喷火等绝技,在华夏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雅俗共赏,深受巴蜀百姓喜爱,得以在西南民间广泛流传,鼎盛时期全川几乎各县都有川剧团,自娱自乐清唱川戏的“玩友社”更多如牛毛,遍布城镇和农村,就是在最偏远的山区村镇,也能听到铿锵的川戏锣鼓及高亢激昂的川剧唱腔。时光进入中国经济体制大改革的90年代后,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未同步改革产生的弊病,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原因,浅薄、浮躁冲决了传统文化的大堤,致使粗俗淹没了高雅;无聊代替了谐趣……年轻人不喜欢川戏,川戏爱好者日趋老龄化,被推向市场经济的川剧团难以自立谋生,纷纷改行以求生存。献身川剧艺术的演员们,不甘心退出舞台,不愿放弃对博大精深川剧艺术的不懈追索,更不愿看到川剧艺术长河就此枯竭断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著精神,以各种方式演唱川戏,切磋川剧技艺,为建造“振兴川剧”大厦默默添砖加瓦。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区小县洪雅,就活跃着这样一个传承川剧艺术的民间组织──“洪雅梨园艺友会”,它像山间小草,既不引人注意,却又顽强地生长着。
“洪雅梨园艺友会”以“洪雅县川剧团”演员为骨干,吸纳热爱川剧艺术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
“洪雅县川剧团”成立于19576月,由犍为县“振兴川剧团”和乐山“五通桥川剧团”抽调演员组成,建团初期主要演员有李冲霄、余正清、张天贵、田宜修、陈桂芳等,后又调入“新又新”科生陈素新,并数次招收学员,培养新生力量,逐渐形成以田宜修、谢文林、杨莎、杨燕、母加元、黄国娥等老、中、青“三结合”的艺术骨干,在乐山地区各县级剧团中实力雄厚,上演过不少优秀剧目。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优秀传统文化遭受历史浩劫,川剧被视为“封建余孽”,禁止上演。1971年“洪雅县川剧团”被解散,演员遭摧残后流落四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7月,经乐山地区文教科批准恢复了“洪雅县川剧团”。经历了10年文化饥渴的普罗百姓,如久旱盼甘霖盼望看川剧,为川剧的再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此时“洪雅县川剧团”上演了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受到群众好评。1981年底,参加乐山地区“第二届嘉州舞台艺术奖”演出,7人获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洪雅县川剧团”远赴川中、川南和重庆等地,巡回演出李世宗先生创作的剧本,新编历史川剧《武则天》等赢得满堂彩,轰动重庆,誉满巴蜀,不但多个剧目和个人得奖,而且获得丰厚的票房收益。此时“洪雅县川剧团”拥有田宜修、杨莎两名二级演员,母加元、李跃坤、陈德华、黄凤、邹梓祥等多名三级演员,还有黄国娥、郭凤秀等一批后起之秀,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独家演出《瑞云》、《武则天》、《将军庙传奇》等新编剧目,使其成为省内同行学习的楷模。《四川戏剧》编辑出版了《洪雅县川剧团专辑》,向国内外宣传其艺术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0 05:07,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