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7759|回复: 22
 3熊猫
 野牦牛 发表于: 2004-7-21 14:04:14|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 锅庄

 [复制链接]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昌都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赵尔丰等撰写的《请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加十字。”这种对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

  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锅庄锅庄
锅庄锅庄
锅庄锅庄
锅庄锅庄
锅庄锅庄
锅庄锅庄
锅庄锅庄
锅庄锅庄
锅庄锅庄
锅庄锅庄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野牦牛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野牦牛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野牦牛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野牦牛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野牦牛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野牦牛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96, 订阅: 0
 久久 发表于: 2004-7-21 15:46:52|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颜色纯粹得逼人。
 彭媛媛 发表于: 2004-7-24 16:16:4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谢谢野牦牛的美图,欣赏了!
 郭建勋 发表于: 2004-8-9 14:20:46|显示全部楼层
石渠的真达锅庄?好图!改天我把我拍的也扫上来,共享一下!
 睢文发 发表于: 2004-12-25 22:32:20|显示全部楼层

康定锅庄的历史

  有关“康定锅庄”的历史记载不多,但有一点却相当明确,它不是舞蹈的锅庄,作为舞蹈的锅庄,在藏语中称为“卓”,它因“茶马互市”而兴盛,又随“茶马互市”的演变而衰退。追踪它的脚迹,最远可上溯到300多年前。

  最早出现“锅庄”是公元十七世纪的事。明正土司率13名头人从木雅迁至康定,这13名头人为了更好地听从差唤,便在康定支锅设帐随时待命。13名头人支了13口锅庄,设了13顶篷帐,于是当地的人们就称这13顶篷帐为13家锅庄。由此可以看出,“锅庄”一词并非藏语,藏语中也没有“锅庄”这个词汇,“锅庄”应是汉语。康定有史以来就是藏汉民族交汇之地,藏汉语言、文化相互交融,源远流长。所以在康定,此民族的事物用彼民族的语言来称呼并不鲜见,也不为奇。反而恰恰证明了康定地域文化的独特。只有在这样的地区才可能出现“康定锅庄”这样独特的现象。

  最初的“锅庄”,功能很单一,就是听差侍贡,为明正土司办理一应内外事务。随着康定城镇的发展,锅庄也不再是篷帐了,而逐渐被四合大院所取代。然而修建了四合大院的锅庄又不满足于仅仅为土司支差,为了充分发挥四合大院的作用,再加之茶马互市量日大,往来藏商日多,锅庄就成了往来藏商寻找食宿的最好去处,而这些锅庄利用闲置之屋接待藏商,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使大院有了用武之地,所以双方一拍即合,从此锅庄的功能便从原来的听差侍贡发展为既听差侍贡又兼营食宿。藏商来了有大驮大驮的土特产要存放,有大群大群的驮牛要喂养,需要找可靠的茶商进行交易,于是锅庄的功能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不仅要兼营食宿,还要兼作货栈,兼管牲畜,兼当中介人。至此,锅庄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锅庄了,它已演变成为了茶马古道上一种独有的经 营性机构。随着茶马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以及明正土司势力的不断增长,康定已逐渐演变成了藏汉贸易的大商埠,川藏线上的大集镇,锅庄也从原来的13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据刘仕权老先生所撰《康定四十八家锅庄》一文介绍:清朝中叶,明正土司鼎盛时期,即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康定锅庄业发展到48家。那时的康定,土酋纳贡的使者,应差的杂役与部落商人、汉地茶商,四时辐辏,骡马络绎,珍宝荟萃,俨如王者之都。当时四川上南道的人都称康定为“小北京”。可见康定当时的繁荣程度已到了相当的地步。

  儿时在锅庄中玩耍时,锅庄虽已是居民大院,不再履行当年的职责,但原有的建筑还在,一楼一底的青瓦大楼,走马转阁的回廊,铺满鹅卵石的四合大院,高高的门槛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那一缕缕淡淡的牛粪味,无不显示着当年的繁华。

□郭昌平

 韦建生 发表于: 2004-12-26 14:28:03|显示全部楼层
舞蹈的锅庄又是怎么回事呢?与此有关联吗?
 郭建勋 发表于: 2004-12-31 20:18:47|显示全部楼层
  藏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其中锅庄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区的一种圆圈舞。"锅庄"藏语叫"卓"(吉祥的歌舞),也叫"歌谐"(圆圈舞)。一般来说,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把这种圆圈舞叫"歌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区,则称之为"锅庄"。

  "锅庄",是因最早围着火塘举行而得名。
 罗子兰 发表于: 2005-2-11 23:05:11|显示全部楼层
高旭凡的《康定情歌》里面的故事情景,说不定就是根据"明正土司率13名头人从木雅迁至康定,这13名头人为了更好地听从差唤,便在康定支锅设帐随时待命。13名头人支了13口锅庄,设了13顶篷帐,于是当地的人们就称这13顶篷帐为13家锅庄。"编排的.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5-2-13 20:46:48|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一个部队里有13个锅灶供应伙食,而不完全正确在一个锅里舀饭吃。这13个锅灶就是13锅庄,锅庄者伙食团也!这部队的人多,有13个伙食团。
 城口土豆 发表于: 2005-5-29 20:43:38|显示全部楼层
美得醉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2:11,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