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665|回复: 0
 architect 发表于: 2015-12-1 09:19:0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15年] 摄影师亲自标注的圆明园照片怎么变成颐和园呢

 [复制链接]
源自:新华网
  这几天的艺术新闻有一篇名为《英国首次发现圆明园被烧毁前照片》的文章被大量转载讨论,声称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以20万英镑上拍的一张照片,由英国 战地摄影师费利斯·比托于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拍摄,是圆明园被毁前难得一见的存照,不过立马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的公众号”数字圆明园”就摆出 大量图片和事实证明,这张照片不仅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发表,最重要的是,照片上并不是圆明园。
  为什么说这张照片是圆明园的冒牌货?它拍摄的究竟又是哪里呢?
G7ey-fxmazmy2297285.jpg
  照片的作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在照片底部,一行清晰的英文是摄影师留下的手迹。

  这行字的中文意思是:皇帝夏宫──圆明园,北京城郊,摄于1860年10月。按照作者的标注,它的拍摄时间,恰好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烧圆明园之前,如果所记属实,这张照片的价值毋庸置疑。
  然而,可惜的是,尽管白纸黑字,但这张照片拍摄的还真就不是圆明园。
  下面这座建筑,不知大家看着是否眼熟?
w2aK-fxmazmy2297287.jpg
  它是颐和园六座城关之一──昆明湖东堤北端的文昌阁,跟费利斯比托拍摄的那座城关是不是很像?没错,比托拍摄的其实并非圆明园,而是现在颐和园这座文昌阁。

  不过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心存疑问:不对啊,明明不一样,老照片里的城关可要高出一层呢。三层变两层,这是怎么回事呢?作为英军随军摄影师的费利斯比托,又为何会“颐和园、圆明园傻傻分不清楚”呢?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从“颐和园”的身世说起。

摄影师为何闹乌龙?
  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惨遭侵略者焚毁,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其实,那次灾难中受到破坏的远不止圆明园。据时任京官的鲍源深在其《补竹轩诗文稿》中所 述:“九月(农历)初,夷人焚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煨烬矣。”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习称的“三山五园”──静宜园(即香山)、静明园(即玉泉 山)、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即万寿山)都遭到焚毁──如今的颐和园,也是劫后重生,原貌难寻。
rUVP-fxmaznc5815602.jpg
  “三山五园”的相对位置。“香山”与“静宜园”、“玉泉山”与“静明园”、“万寿山”与“颐和园(清漪园)”,其实都是指同一园林。所以,“三山五园”实际上是五座皇家园林。

  确切的说,彼时尚无“颐和园”,被焚毁的是它的前身“清漪园”。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于1750年至1764年,花费15年时间,为筹备其母孝圣宪太后的六十寿辰而修建的园林;清漪园近邻圆明园,其规模又难与鼎盛时期的圆明园相比,人们有时不免误以为清漪园是圆明园的附园。这可能也是费利斯比托混淆了两园的原因 所在:他或是将相距甚近的两座园林搞反,或是误将二者看成一体含混标注,都在情理之中。
  比托的照片记录的虽不是“被毁前的圆明园”,但“被毁前的清漪园”影像同样弥足珍贵。1860年的火劫中,清漪园也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只是不像圆明园那般惨烈罢了,影像中的文昌阁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z2O_-fxmaznc5815604.jpg
遭到破坏的清漪园智慧海及众香界。直到光绪时期,清漪园才以“颐和园”这个新身份焕然重生。  那么,照片中的文昌阁为何由三层变成了两层呢?这就要说到大家熟悉的“慈禧修园子”了。海淀的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被毁后,1873年至1874年,同治皇帝一度想要重修圆明园,但终因财政拮据而不了了之。1875年同治去世,光绪帝即位,慈禧太后大权在握,选择修复受损相对更小的清漪园。1888年3月,清漪园终于宣告重生,并由光绪正式更名为“颐和园”。“颐和园”不完全等同于以前的“清漪园”,尤其是不少建筑景观由于经费紧张,有所简化,文昌阁 便是因此才减了一层。

老照片里的圆明园中式建筑到底长啥样?
  圆明园遭火劫时,摄影技术刚刚随英法远征军来到中国。19世纪70年代起,不少外国人进入圆明园进行拍摄。现在,已有大量的圆明园老照片公布;但我们所见的,几乎全是砖石建造、火烧损坏较小、至今遗迹尚存的西洋楼景区照片。园内中式建筑虽受灾难性破坏,但至少在同治重修时,尚存十余处景区未毁。然而中式景观的彼时旧照却是难得一 见。
O-vG-fxmazmz9040851.jpg
Q-qP-fxmcnkr7714893.jpg
  这两张老照片,上面一张是德国人奥尔末1873年拍摄的大水法,下面一张是英国人查尔德1877年拍摄的谐奇趣。圆明园的多批老照片被陆续公布,但拍摄对象集中于西洋楼景区,中式景观的老照片十分罕见。

  难得在旧照片中发现圆明园中式景区的老照片,却被证明取材于颐和园,想来不免令人失望。不过下面这组收藏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据推断应拍摄于1879年左右的老照片可才是货真价实的圆明园中式建筑老照片。
HLez-fxmazmy2297289.jpg
  此景为廓然大公(双鹤斋)的规月桥,为该区八景之一。乾隆帝曾御制《规月桥》诗赞曰:“拖如玉带曲如钩,上置行廊又似舟。仙术何须倩法善?往来常作广寒游。”

uKGu-fxmazmy2297291.jpg
gPVn-fxmaznc5815606.jpg
  上面两张老照片,同样取景于廓然大公景区。廓然大公初名深柳读书堂,早在康熙末期便已建成,乾隆年间列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Z_7t-fxmazmz9040854.jpg
  这座四方重檐亭为“平湖秋月”景区的两峰插云亭,此亭为园内重阳登高之处。同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恰东临廓然大公,两个景区的照片,很可能是摄影师一路边走边拍而得。

  但这组老照片底部的英文却标注为“万寿山”(颐和园):真正拍摄圆明园旧景的照片,反而被老外标注在了颐和园(清漪园)。
源自:艺术观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architect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architect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architect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architect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architect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architect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4:36,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