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原第一夜
老一点的藏族人,叫红原“邛溪”,其意没法考查,因为在红原的时间太短了。而红原,因它悲壮的一段历史史诗早已闻名世界。在1960年,经周恩来总理命名“红原”,意为“红军走过的草原”。 到了县城,雪停了,却出奇的冷。街两边的店铺都拉下了卷帘门,只有几家卖锅盔和小吃的饭店开着小小的窗口。生意人的脸都被冻得没有了表情,木然地注视着行人稀少的街道。 好不容易找到了住的地方,天已黑了。接下来就是打发胃的抗议问题。十八个人的队伍,拉长了五百米的街道,等陆陆续续的进了饭店,围齐了人,又是半个钟头有多了。店内大堂正面墙上挂着硕大一幅“唐卡”,唐卡中的人瞪着铜铃的眼睛,周围是些似火焰的图案,异常威风,又异常仁慈,就如那些火焰一般,温暖又威慑。天花板,墙壁都镶装着红、绿、黄图案,色彩非常鲜艳明丽。从单色调的世界来到这里,如同掉进打翻了的彩漆桶,一下还适应不过来,然而却温暖如春。 铺着酱色桌布的大圆桌下,燃着液化炉,暖烘烘地烤着每一双冻得麻木的脚。待饭菜上桌,喉咙里差不多伸出了爪子。幸好在米亚罗吃饭的时候我多舀了碗“金裹银”来吃。 红原是牦牛盛产地。因水草丰茂,肉、奶都质量上乘,六十年代初就建起了奶粉厂。“红原奶粉”响誉州内外,牛肉制作的熟食系列,更是受消费者欢迎。此餐自然少不了“五香牛肉”什么的,一桌菜也是以牛肉为主。其中有一道菜是牛鞭烧的。早听人讲过“鞭”之类是大补身子的,急忙夹一块往嘴里塞,细细一咬,一股尿骚味,差点没有让我呕出来!可想到是“补品”,硬咽了下去,再不敢吃第二箸了。 踩着积雪,走在空无一人的街上,听着雪在脚下的声音,万籁之中,心,像被洗过一般,人世纷烦,似乎都退到不复的记忆里...... 仔细打量这个躺在夜晚的高原小城,二、三层房屋居多,和内地建筑一样,只是在一些装饰上带点民族性,并无多大吸引人的建筑特色。街两边有人工织的草坪,草坪中有细矮的松树和地灯。顽强的生命,在雪中露出斑斑点点的绿色,再在绿色灯晕的辉映中,白雪和绿草浑为一体,就难辨谁为草谁为雪了。 躺在旅店的床上,眼睛一闭,仿佛还在车上,晕车的感觉就向头部袭来,人和床都在往下沉,肺部沉重,发痛,呼吸倒不感到不困难,意识也异常的清醒,就是怎么也睡不着。同行的人中已有呕吐,缺氧的现象发生,这使我再一次想到: 草原,不欢迎外来者! 我们厌倦了城市的钢筋水泥,到这里来寻求物质以外的东西,而草原需要我们的是什么呢?但愿我们带给草原的不是入侵者的随心所欲,我们任何一个疏忽,都会给我们的生存空间造成致命的毁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草原生存的方式来安排我们的生存方式,我想。

红原月亮湾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7 1:14: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