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980|回复: 0
 architect 发表于: 2014-3-25 10:29:57|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14年] 艺术家拿影像做实验

 [复制链接]
U8596P1081T2D147133F6DT20140325093420.jpg

  朱津京2013年作品《PARIS BWR+0052》。
U8596P1081T2D147133F7DT20140325093420.jpg

  参展作品:装置+现场表演《大音无响》
U8596P1081T2D147133F8DT20140325093420.jpg

  参展作品:混合媒材作品《IU-NO.1》
  实验影像自上世纪90年代发展以来至今已变换出多重面貌,实验影像艺术家荣荣便希望通过一场展览展现这种艺术的各种可能性。近日,“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开放展”在草场地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冯梦波、杨福东等30余位艺术家用作品“刷新”了常规的影像表现形式,甚至导演顾长卫也带来了新作。

布展很“实验” 靠抓阄决定展位
  整个展览无限定主题,无策展人,艺术家围绕影像自由选择媒介。
  该展发起者荣荣告诉记者,促成此次展览也是一个偶发事件。当时原定3月档的展览因故取消,他征求了冯梦波、刘铮等30余位艺术家的意见均表示可以为其“救场”,在十余天的时间内准备展出其新作甚至是未完成的作品,“我便想到以比较自由、开放的形式。”
  从“救场”开端的展览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自由与随性。记者了解到在决定举办展览后,此次参展艺术家展陈方式也是独树一帜,“我们大家就靠抓阄的方式决定各自的展位。”为此,观众在看到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一片杨树》等作品时,根本不用去想为何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占据在入门处这样一个好位置。

作品很“实验” 不局限用相机拍下
  从上世纪90年代走下来,中国实验影像发展了20余年。它们的革新能力如何,荣荣希望这个展览能给出一个答案。
  其中,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一片杨树》中被分割成碎片般的画面呈现了一片杨树的视觉效果,初看以为是多张照片形成,但其实他采用的是照片的影子来构成。刘铮《自己》的所有影像来自手机社交平台微信和微博,“我爱的人、朋友、家人,都不知道所认识的我有这样的一面”,这样的阐释直击作品的意义。甚至导演顾长卫也带来了对影像艺术的突破。他将钞票上的水印进行扫描,进而放大呈现出了画面。他的创作初看与影像无关,但他的创作恰恰通过观者距离画作远近的关系,探索了与影像直接关联的视觉变化。这一切在荣荣看来都突破了影像固有的常规,“实验影像就不应该是局限于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的,虽然媒材多样,却表明了影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文艺百科
  实验影像几乎与中国的实验艺术共同成长。荣荣告诉记者,实验影像或者也可以叫观念影像、新摄影等等,其实都是在实验精神下挑战艺术创作,“当初东村就是实验影像基地,大家可能不会有实验影像这个概念,但却是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去突破固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观念等,创作出非常独立的、具有突破性的艺术作品。”
  由于新的观念的介入,艺术家在不必依赖照相一般功能的基础上,将照相机制作的图像加以人为控制变为可能。上世纪90年代重要的摄影现象是那些一开始就进行实验影像创作的艺术家。当摄影不再以功能主义为目标,摄影便被赋予更为复杂的使命。发展了20余年的中国实验影像,在荣荣看来其主旨一直是在强调一种自我精神,始终处于变革与创造的前沿。

艺术家个案
  冯梦波 转换媒介只是想换种活法
  参展作品:装置+现场表演《大音无响》
  艺术家冯梦波是最早关注全球网络文化和虚拟世界以及它们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在绘画和数字媒体的交集中工作。他的互动数码作品《私人照相簿》《智取Doom山》都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媒介包括数码、摄影、油画等。
  不过出现在此次展览中的冯梦波带给我们新的感受。他的作品《大音无响》是装置加现场表演。这是件与朱新建有关的创作。冯梦波告诉记者,去年,朱新建赠给自己一幅书法,写的便是“大音无响”四个字。没想到今年2月朱新建去世,“我把这幅字拿出来好好地看,特别地想念他,这次展览我想创作与这幅字有关的作品。”
  在现场装置呈现中,冯梦波将朱新建的字画在墙上,前面摆着一个军鼓,军鼓上放的是两支毛笔,“我去年开始打鼓,其实鼓是特别有生命的,放在那不打的时候也感觉一直有话要说。”而背面墙上则放着一有关耳朵的影像作品,前面则放着“文化大革命”期间舞台上所用的道具枪。冯梦波说这一切都与声音有关。
  对于冯梦波的这一新作,尽管他本人不想特别强调自己是实验影像的一种方式。他说,转换媒介创作只是想换种活法,“之前整天对着电脑,其他领域的东西都没有深入过,我想进行一些手工性质的创作,一次性的、实时的。”不过,在荣荣看来,尽管是装置及现场表演,却也是实验影像的另一片天地,或许这是因为他的装置中也有影像元素的关系。
  崔岫闻 影像最适合表达生命的体悟
  参展作品:混合媒材作品《IU-NO.1》
  最初的创作是架上绘画作品,1998年香港举办中国女性艺术家五人联展,崔岫闻也参展。此展后,她开始转型进行实验影像创作,“其实那个阶段的创作也是我思维头脑风暴的最高阶段。但从香港回来后,我发现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到了一个节点,应该从平面跳到立体空间来思考。后来就有了1999年我的第一系列图片作品《程程和贝贝》,后来再是录像、多媒体领域。”崔岫闻曾向新京报记者指出,这完全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是思想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一定要找到一种表达方式。
  而1999年踏入实验影像这条路后,崔岫闻觉得“影像是最适合我的,接着才是照片、绘画等其他艺术媒介。影像对我来说,是最适合我表达对生命体悟和感受的媒介。”从2000年的录像作品《洗手间》、《天使》系列,《真空妙有》系列一路走来,崔岫闻始终在影像世界探索。不过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一件混合媒材作品《IU-NO.1》却让观众看到极简绘画的风格。

■ 展讯
  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开放展
  地点:草场地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时间:即日至4月21日
⊙ 记者:李健亚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architect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architect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architect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architect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architect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architect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0 11:55, Processed in 0.078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