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7653|回复: 55
  
 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30:05|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 汤姆逊眼中100多年前的中国影像

 [复制链接]
  “如果当年马可·波罗能用照片来展现他漫游古老中国的话,那么他的美丽传说会更加动人。

  当我第一眼望见这块古老东方大地上的景色与人民时,我就知道我要开始一段愉快的经历。我试图用我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中国和中国人,通过拍摄各种平凡的市井影像,展现晚清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这是节选自约翰·汤姆逊的《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逊游记》一书中的一段话。

  摄影术在1839年正式宣布发明后,伴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摄影术也被西方人带入中国。1844年,于勒·埃及尔(Jules Alphonse Eugène Itier)以法国海关总检查长的身份来到中国,他是第一个带着相机来中国的外国人。他给耆英照的一张照片被海内外众多摄影史家和档案专家认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照片。

  在最早来中国摄影的几个西方人中,汤姆逊并未在其中之列。但在中国的摄影史上,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年~1921年)是第一个最广泛拍摄和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是第一个对中国早期摄影术进行珍贵记录的摄影家,是第一个在拍摄中国人时孜孜追求摄影审美的艺术家和沟通大师,同时还第一个对中国人民表现出广泛友好和同情的西方摄影家。

  约翰·汤姆逊,1837年出生于英国爱丁堡。就在他出生两年之后,摄影艺术的始祖──银版照相法诞生。作为最早的旅行摄影师之一,他的足迹遍及亚洲许多国家,尤其对中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868年至1872年间,他携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不畏艰难险阻,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他不是第一个来到中国旅行的欧洲摄影师,但却将摄影术传播到中国最广泛地区,并对中国人表现出友好与同情的博爱之心。正因为此,在他的100多年前的镜头中,我们今天看到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街巷里艰难度日的贫苦民众,还有各行各业中国人的状态,以及各地的风光景致。他曾将沿途拍摄的作品收录到书中,于1872年出版了《福州和闽江》,随后又出版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画报》,希望向欧洲读者介绍宣传他眼中遥远东方大地上的景色和人民,与他一起分享那愉快的经历。

  约翰逊十九世纪70年代初从香港到广州、澳门、汕头、潮州、厦门,再到台湾;又从福州、闽江顺流而下至上海,乘船至胶州湾,到天津、北京;又至汉口,乘船游历长江……他在中国的行程约8000公里,几乎横越了整个中国大陆。他用镜头记录下沉睡中的中国,为我们讲述了许多的民间传说,展示了中国特有民俗风情。他说:“照相机一直陪伴着我的旅行,成为唯一准确地描绘我沿途见到的一切有趣之物以及所接触的各种民族的工具。因此,它使我任何时候都能向我的著作的读者提供真实地再现当时情景而无可争议的图片。”在拍摄照片时,他还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并对照片的内容进行说明。也许,今天的我们应该对约翰逊说声感谢,因为他的跋涉,因为他用手中的照相机,为我们提供了“亲眼”目睹100多年前中国的真实面目的可能,那些人与物,那些风光与建筑,那些家庭与市井生活,在黑白的图景中显得那么遥远却真实。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中客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中客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中客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蜀中客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中客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中客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主|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32:09|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北京恭亲王奕䜣肖像
1871-1872年

恭亲王奕䜣(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汤姆逊评价他:理解力快,广纳谏言,思想开放。这张照片拍摄于恭王府花园内的假山边。
北京恭亲王奕昕.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34:1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北京总理衙门三满族大臣
1871-1872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三人从坐往右依次为成林、宝鋆、文祥。
成林当时还不到45岁,是当时总理衙门最年轻的官员。宝鋆字佩蘅,满洲镶白旗人,当时还任总管内务府大臣,65岁。文祥,字博川, 号文山,盛京正红旗人,1861年任总理衙门大臣,后升为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
北京总理衙门三满族大臣.jpg
 楼主|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35:55|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正在梳妆的满族女子
1871-1872年

在杨方先生家里,汤姆逊拍摄了满族女子梳妆的详细过程。整理头发也许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常需要仆人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很多人使用假头髻和假发,但不用染发剂。”整个画面充满了温情和平和,也应当是汤姆逊人道主义情怀在拍摄时一个典型体现。照片中不论是温情的女主人,还是笃厚的侍女或者无邪的孩童,都带给我们一种阳光的温暖,让我们暂时忘掉了当时正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和一个腐朽没落的政权。
北京正在梳妆的满族女子.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38:28|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街边古董摊
1871-1872年

就像很多来到北京的外国人一样,汤姆逊有一天在大街上被六七个古董商围住,通过他在天津雇佣的仆人向他推销古董。汤姆逊也确实购买一些,更重要的是,购买完后他拍摄了这幅图画,为我们保留下了珍贵的遗存。
f10b594179bb32a4b6156eec16c9.jpg
 楼主|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40:49|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观看西洋景
1871-1872年

西洋景又称“拉洋片”,是清末北京街头很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在电影尚未传入中国和普及的年代,西洋景是一种代替电影的娱乐方式,堪称中国独有的街头“土电影”。 表演时艺人将各种图画装入特制的大木箱中,箱子外壁设若干小孔,孔中装凸镜,观看者通过凸镜往箱内观看。表演者一边拉放画片,一边根据画面内容配以唱词和锣鼓。
北京观看西洋景.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43:17|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更夫
1871-1872年

打更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更夫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候(时间),也有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功能。这位姓王的旗人身穿破羊皮袄,手持竹梆,张大嘴巴估计在喊:关好门窗,小心火烛!他是北京一所法国旅馆工作的更夫。
北京的更夫.jpg
 楼主|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45:32|显示全部楼层
九江天主教堂遗迹
1872年

江西九江上通重庆,下达上海,是一个名副其实通江达海的内陆港口城市。九江港在鸦片战争后被清政府列为通商口岸,从此赣北门户洞开。照片中的拍摄地距离九江十英里,据说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天主教堂,教堂是被太平军焚毁的。汤姆逊通过遗迹里的巨石雕刻推断,教堂可能和1596年来到这里的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有关。站立的中国老妪更增加了这里的苍凉气氛。
九江天主教堂遗迹.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47:33|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
1871-1872年

北京十三陵千米神道两旁,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共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来这里的摄影师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画面中的骆驼和大象,表示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面中的骆驼和大象,表示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
北京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jpg
 楼主|蜀中客 发表于: 2010-6-12 10:48:37|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明孝陵神道石人
1872年

坐落在古都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长达1800米的神道上有四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他们体型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拍摄时石人保存还相对完好。汤姆逊在说明中写到:这些宏伟的武士表情平静、仁慈,似乎对他们的守卫死人的工作很满足。有趣地是,石人下两位中国人模仿石人相视而立,两相对比使人们知道了石人的巨大体积,这两人极有可能是汤姆逊雇佣搬运器材的中国“苦力”。
南京明孝陵神道石人.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23:10,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