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七·七”事变,侵占平津后,企图侵占上海,而后进攻南京。8月9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进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队,亦向上海增兵。
8月11日21时在接到向上海推进的电话命令之后,早于月初就在公路两旁露天待命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87师(王敬久部)和88师(孙元良部)连夜进入市区,87师推到江湾新市区日租界北外侧,88师也迅速开抵北站布防。集团军司令张治中的计划是以88师围攻闸北日海军司令部,87师进取大公纱厂;两师迅速扫清日军据点后封锁海口阻击敌后援部队登陆。8月14日10时中国空军以其有限的资源对汇山码头、日海军司令部以及公大纱厂等日军据点实施轰炸,是日夜87、88两师开始攻击(虽然历史将淞沪之战称为813,实际真正开战是814,之前只应视为小规模的冲突),15日拂晓第9集团军全线发动总攻。然而事实证明国军的准备工作做得并不充分,无论对敌情了解或部队训练(尤其炮兵的训练)都远离理想,因而进攻一开始就立即受到日军顽强抵抗;国军15公厘的德国重炮对敌司令部周边的固久工事也束手无策(蒋先生于开战前曾叮嘱张治中:“倭营钢筋水泥之坚强,确如要塞,十五生的重榴炮与五百磅之炸弹究能破毁否?希再研讨”。事实上参战的炮兵完全不懂得如何应用重炮近距直射敌工事),开战伊始就未获突袭效果和“先手”优势,敌我迅速形成胶着状态。接连3日国军士兵虽然一直保持高昂的为国成仁士气,向敌正面发动3次猛烈攻击,予敌重大杀伤,但实效的杀敌方法却基本上是单兵武器加血肉之躯。日海军司令部经过多年的加固整修,在会战初期国军的克虏伯150毫米重炮亦无法彻底摧毁。
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口区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挑畔,并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被中国守军击退。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同时,军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声称“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之断然措施”。同日,日本下达编组上海派遣军的命令,以松井石根上将为司令官,下辖第3、第9、第11师(欠天谷支队)等部,作战任务为“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与此同时,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地区为第3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并任命陈诚为第3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
8月17日,中国军队再次向虹口、杨树浦方面之敌反击。第87师攻占日海军俱乐部,并击退敌多次反扑。第88师在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等处与敌反复争夺。8月19日,中国军队又一次发起攻势,以从西安到达的宋希廉所属第36师加入战斗,与第88师、第87师一起,经昼夜激战,突破日军阵地全纵深,攻入汇山码头。日军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待援,中国军队进展困难。第36师第215团第2营300余名官兵攻入华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内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不料被日军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
在此期间,中国军队亦与日本航空队展开激战,并积极攻击进犯的日本陆军和舰艇,击落日机47架,炸沉日巡洋舰1艘,中国空军队员阎海文、沈崇诲等壮烈牺牲。
8月18日至20日,日军第3、第11师先后由日本出发,至22日到达上海以东120公里的海域,换乘小舰艇准备登陆。第3战区鉴于敌登陆威胁增大,遂以第9集团军专负上海市区之作战,以新编成的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负责吴淞镇以下沿江防线的作战。
8月23日晨,日军上海派遣军第3、第11师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24日,中国第15集团军先后进至上海,向登陆之敌发起反击。9月1日,日军100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第98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守卫宝山的第18军第583团第3营500名官兵,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浴血奋战,击退日军数次冲击,奋战2昼夜,多数壮烈牺牲。
9月上旬,由于日军不断增兵,战争逐步升级,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9月11日以后,蒋介石自兼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以陈诚的第15集团军为左翼作战军,以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为中央作战军,以张发奎的第8集团军为右翼作战军。9月21日,再次调整部署,朱绍良任中央作战军总司令兼第9集团军总司令;陈诚任左翼作战军总司令,下辖第19集团军(薛岳为总司令)和第15集团军(罗卓英为总司令);张发奎任右翼作战军总司令,下辖第8集团军(张发奎兼总司令)和第10集团军(刘建绪为总司令)。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第101、第9、第13师等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加入上海派遣军之作战。至此,日军总兵力达20万人。尽管日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很大优势,但至11月初仍未能获得决定性胜利,却付出了重大代价。9月11日军委会委员长亲自披甲担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第9集团军和15集团军逐渐退守浏河镇、罗店、蕴藻滨、江湾至上海北站一线,第8集团军(张发奎)防守杭州湾北岸。日军凭借优势采用以中间突破为轴心的全线进攻策略,但国军全线死守,寸土不让,以数倍牺牲的代价消耗日军,双方都打得异常惨烈艰苦,往往一个镇落据点反复易手十余次之多,致使日军中间突破的战术收不到迅速摧垮守军的效果(由于弹药消耗太大,日军甚至以弓箭浸蘸汽油点燃后向守军射发)。9月 30日后,日军加强兵力向国军防守阵线压迫,左翼作战军(陈诚)逐渐退守蕴藻滨右岸、杨泾河西岸至浏河镇一线,此时国军防线整体已经变形:左翼作战军成为整个防线的中央,中央作战军却挤到了京沪铁路一带,而右翼作战军为加强中央部位已由原杭州湾北岸逐渐偏移至左翼军的右侧。日军继续不断向蕴藻滨方向猛攻,战区即将新调来的21集团军(廖磊部)增援;经十几天的战斗,左翼作战军防线被突破5公里。
战区顾忌日军突破大场威胁中央作战军的侧翼,便于10月19至21日组织了一次反攻。
反攻以15集团军(罗卓英)、19集团军(薛岳)、21集团军等单位为主力,以蕴藻滨方向为重心,但由于国军接连2月苦战,素质较好的老兵伤亡巨大,各单位之战力大大下降,反攻很快被日军各个击破,此后国军防线逐渐向西偏离上海市区,但上海方向的日军亦因伤亡损耗巨大,无力有效穿插突破歼灭国军。
Q{!V3D)pg1]9fe
日军从813以后至11初已在中国上海地区先后投入6个多师团,但仍不能象开战时所预期的那样迅速摧毁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至10月中旬就开始考虑在国军的战略侧翼杭州湾登陆,但因气候和水文条件等因素限制,登陆一直延至11月5日。中国守军在开战时即注意到杭州湾的重要意义,于8月中旬就令第8集团军湾的北岸,但随着战事的发展,第8集团军兼顾右翼作战军的任务,同时战区于9月中曾计划逐步退守吴福线等战略防线,杭州湾的防守一直未能得以加强。5日拂晓,日军近两个师团的兵力利用浓雾掩护从金山卫一带登陆,迅速击溃沿岸守军,于8日基本控制杭州湾北岸。日军登陆成功后迅速调整指挥系统,编成了“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大将统一指挥,此时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兵力已加强到10个师团(其中两个是由华北调来)。日本统帅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预期战果,决心采取新的措施。11月5日拂晓,日军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中国右翼军部分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战局急转直下。薛岳将军时任19集团军总司令,当夜薛岳正在集团军司令部(位于安亭)和泗江口断后的67师师长黄维(当时黄隶第15集团军罗卓英之18军罗卓英兼军长所属)通电话,但双方通话时刻均同时遭到日军攻击,通话中断。薛将军急令特务营抵抗,同时率司令部人员撤退。途中又遭受日军袭击,薛岳之坐车司机、副官和卫士均被日军射杀,薛岳此时正感冒发烧,只身跳入路边河中,凭借自己广东佬之泅渡技术,游过河沟幸免于难。深夜薛岳将军爬上对岸后,又乏又冻,加之重疾高烧,几度神智模糊,幸得14师(时14师师长陈烈,隶54军霍揆彰,当日夜霍揆彰军长随14师转移)路过,霍军长急脱去身上大衣为薛将军换上,并护送后方,薛岳将军才死里逃生。此为两人事后合影。由于右后侧翼已被日军迂回,在上海战场坚持了3个月苦战的国军开始向吴福线方向溃退,第9、19集团军所属部队于10日沿京沪线两侧撤退时遭到日机日夜轰炸,部队联络中断乱成一团,幸好15和21集团军在浏河镇至嘉定的新泾河河西岸固守,战区主力才得以掩护后撤,掩护任务完成后两集团军后撤至太湖西南的孝丰、宁国一带。 ;Q&y0^y3h)u:p
日军除于淞沪正面向国军追击外,另约3个师团沿京杭国道西进,先后攻陷平湖镇和嘉兴,并向吴兴推进。国军第7军(周祖晃部)于吴兴阻击日寇,新抵战区的川军23集团军(刘湘部,约6个师,但抵达的约5个师)也立即开往广德策应。
第7军在吴兴阻击日第6师团主力6天后不支,退守孝丰宁国附近。23集团军在长兴广德一带掩护锡澄线后撤的国军,阻击追敌达十日之久,12月初退守宁国一带。
日军第10集团军于11月6日占领金山,力图与上海派遣军达成合围。蒋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线撤退,日军于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日占上海。至此,战役结束。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结束,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10个师28万人的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投入70余个师的兵力,动用舰艇40艘、飞机250架。中国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敌人拚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迷梦。
淞沪会战期间,上海人民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抗战,支援前线。各界群众都组织了救亡协会。文艺界救亡协会、学生界救亡协会、上海市纱厂工友救亡协会等团体,都开展了宣传、募捐、演出、慰劳等活动。全国各界民众积极支援上海抗战。湖南学生战地服务团和福建省民众组织的慰问团,都到前线进行慰劳。海外华侨踊跃捐献,支援祖国抗战,到10月16日,捐款已达33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