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14854|回复: 90
[2009年] 

2009-09-04日(下):即将淹没的古场──楼东场

 [复制链接3熊猫
 草根天使 发表于: 2009-9-15 23:19:14|显示全部楼层

斑驳零落古楼东

──楼东客家文化断想
橙子/文


  10年后,又硬着头皮勉强地去了趟楼东。不是因为才通几年的公路已被雨水山洪冲刷得坑坑洼洼不好走,也不是由于金沙江发大水轮船停航不能行。是什么原因使我对再次去楼东那么地踌躇和勉强,甚至产生了些许陌生和悲怆的情绪呢?

  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楼东了。少年时、青年时和而立之年、不惑之年时,都因各种原因去过许多次。对楼东的老街老屋甚至于一些老人,都是熟悉的,记忆犹新的。由于外婆、母亲属于楼东方向的人,还有父亲在楼东刚解放时就在那里征粮剿匪工作过一段时间,并在楼东结识了母亲。至今,我都还有一些亲戚居住生活在楼东。

  但是,我却对楼东积存着不少冷峻的沉思和疑虑。

  这次去楼东前,看到了几篇写楼东古建筑以及人物风情和说楼东是赣闽粤客家人内迁四川后遗落的客家文化残迹的文章。看了这些文章后,我仍不得要领,仍觉得作者只是动情地描写了楼东的一些表面风貌和现象,而没有更深刻地对楼东以及楼东的客家文化遗存现象进行探究。屏山县人大常委会的黄主任和龙主任听说我要去楼东,要想写楼东,也希望我能把楼东的关于客家文化遗迹方面的内容说一说。因此,这次去楼东和写楼东,又给我平添了几分压力和疑虑,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还是照例去了凌家祠堂、万寿宫、南华宫、员外府、大夫弟、驿站等老宅,又去茂密的桂圆、桔子林中找到了凌家、胡家、黄家大院。仔细地体味,认真地拍照,还感慨地用手抚摸了那些已经陈旧不堪的雕梁画栋,最后来回几次地行走在那条不长的已经数百年历史的破碎的青石板老街上。我象是在寻找着什么,辨认着什么,进而思索着什么,并努力地想得出一个什么结论似的漫步着,张望着,对街沿上不少人诧异的议论和异样的眼光都浑然不觉。

  从这些凋蔽破旧的老宅老街上能看出什么吗?我在反复问自己。恐怕只能看到些许历史更替,岁月流失的背影和痕迹了。客家文化呢?客家人现今又在何处?他们创造的客家文化又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被这些疑问深深地困扰着。

  楼东是川南最后的客家古镇,这已经是一个无须再作考证的事实了。我也无意再证明这一点。我感兴趣的是楼东客家文化的特征和其迅速衰落的原因。但我用的散文文体和我自身对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知识的肤浅和局限,肯定是不可能对此有多大建树的,就只能是谈谈一些断想了。因此不得不翻阅一些史籍,拾取整理出一些关于客家文化的有用信息。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而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唐末至宋末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大量的汉人从江淮、荆湖、两浙乃至中原地区迁入赣闽粤三角区,打破了长期处于原始封闭状态的本地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以及畲瑶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民族格局。汉人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入了这一地区,使得这一地区得到较快的开发,并以自己优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影响并最后同化了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迅速改变了昔日那种“人烟稀少,林菁深秋,野兽横行,瘴疬肆虐”和“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以至到了宋代,这里人文蔚起,一个以中原传统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又大量蕴涵着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新文化形态──客家文化便在赣闽粤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

  不难看出,客家文化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之作。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北方的汉民族南迁客居赣闽粤地区,经过数百年与本地土著民族的融合改造,形成了特殊、独特的多民族文化混合体──客家文化。而不是象一些人认为历史上有一个独立的客家族和客家族的文化。在这里,“客家”,实际上就是指最先客居在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汉人,后来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同化后的统称。

  弄清楚了客家文化的来由,我们再来简单看看客家文化的一些特征。从语言上看,客家人仍然主要使用北方语系的汉语言文字,方言中保留着较多唐宋时期的中原古韵和古汉语词汇。从生产方式上看,由于客家地区山多地少,汉人放弃了中原地区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分工格局,而逐渐形成“男子谋生多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农事多任之妇人”的习俗。由此也就铸就了客家妇女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优良品格和不缠足,不束胸的健劲风气。

  从衣着上看,客家妇女喜穿侧开襟上衣,衣领、袖口、右襟沿及衫展四周,缀以花边,宽纹一寸,裤头阔大,裤档较深,裤脚口亦缀以花边。客家妇女着的是布鞋,鞋面由两片色布缝成,鞋端略向上翘,状似小船,用五彩绒绣了花,身上还系着围裙,用银链子系结,其上部也锈有花卉或图案。这样的穿戴与汉族传统服饰“束发冠带”不同,显然是受畲族影响所致。

  饮食方面,客家人有吃蛇的习俗,应该是受古越族饮食文化影响形成的。信仰方面,客家地区民间均崇信巫道。民间文艺方面,客家人喜唱山歌,男女对歌斗歌已形成传统风俗。而在儒家礼制思想束缚下的中原汉民,“男女授受不亲”,是不可能男女在一起对唱情歌的。房屋建筑方面,是中原汉民族与当地少数民族风格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重雕花图案和色彩鲜艳,结构重叠交错等。

  而楼东,上述这些客家文化的特征都曾浓烈地蔓延过。

  历史钩沿,上下千年。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形成,构成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无穷魅力。至于赣闽粤的客家祖先是何时和何种途径进入川南偏寓楼东的,这可能要涉及“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变迁了。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客家人毕竟已经来到了楼东,而且在楼东扎了根,并在这里曾经发扬光大和传洒下了客家文化。

  几百年过去了,楼东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从兴到盛,从盛到衰。如今的楼东,客家人的踪迹和客家文化的遗迹都已经是斑驳零落,凋蔽破碎了。我们能看到的和体味到的,恐怕就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历史背影了。作为半个楼东人,心里的悲怆和感伤是可想而知的。我在想,几百年来,是不是由于金沙江流域通商物流的变迁,彝族与汉族当年的争夺战乱,楼东明清民国时的建制隶属频繁更替,川滇边境土著人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以及近代的战争硝烟、“文革”的摧毁和楼东本身恶劣的自然条件,长期的贫困闭塞和长期对客家文化的漠视等等因素,影响和导致了楼东的衰破和客家文化的损毁。我希望看到史学界的朋友们能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破解。

  我还想到,楼东和楼东的客家文化的衰败零落,是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和社会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如果不是,那么我们今天又该认真地做些什么呢?仅仅对楼东的过去作过多的赞美和感叹,肯定是对楼东的历史和未来不会有多大的益处的。我们所需要的,是冷峻的思考和热情的帮助。

  至于楼东的明天,我和楼东的所有乡亲都急切地期盼和希翼着“高峡出平湖”那一天的到来!

  别了,楼东;别了,楼东的客家文化!

  陈学明,男,笔名橙子,四川省乐山市人。上世纪70年代下乡当知青,后考入川南五所师范联合音乐班学习,毕业后任中学音乐教师5年后,又考入四川教育学院政治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任过中学校长、县文教局局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宜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宜宾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等职。2002年2月调任宜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现大转移到宜宾市科技局任党组书记。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宜宾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宜宾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多年来,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学、文艺作品数百篇近80万字。其作品曾多次获阳瀚笙文艺奖和荣获2005年度四川省天府文学奖及国家级、省级报刊副刊文学奖。著有散文、报告文学集《溪流淙淙》《会唱歌的小草》《山乡情》《扑向光明》等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0:25,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