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郪江汉墓被盗 惊现彩绘汉代人头面具像和华南虎石雕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3-7 18:11 编辑
郪江汉墓被盗,惊现彩绘汉代人头面具像和华南虎石雕
⊙ 吴功斌/图文
近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地震灾难后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台县郪江崖墓群调查文物受损情况时,在郪江河岸山崖上发现两个近期被盗汉代崖墓,墓室面积约80m,文管工作人员初步现场勘察发现,墓室内有彩绘建筑雕刻、人头面具像及现己消失的华南虎石雕等。是否有被盗后遗留的随葬物品还待进一步清理。
- 立柱斗拱上雕刻的彩绘人头面具像露目圆睁宽鼻大嘴

- 额头布满皱纹的男性人头面具像
 村民上山砍柴 发现被盗崖墓
5·12大地震后,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三台县郪江镇沿江调查崖墓群受损情况时,在郪江镇4村2队桐子湾,当地村民告诉文管工作人员,他们上山砍柴时,发现山上有两座近期被盗的崖墓……
郪江崖墓群位于三台县城南45公里的郪江镇。据考证,郪江镇先秦时为郪国王城所在地,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此建郪县,该处崖墓群1996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以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遗存数以千计的崖墓,有些地方鳞次栉比,尤如蜂房。如果没有盗墓者的光临,2000多年来,将自己深藏于坚稳石窟中的郪江先民们就是这样稳稳当当地安睡在墓窟里,任世界沧海桑田,犹自风雨不动,固守着墓窟内一方宁静的家园。
- 及具动感的华南虎啸图
 古墓探幽
昨日,记者随当地文保工作人员在汉墓被盗现场看见,一片茂密的柏树林里露出了两堆新鲜泥土,山丛中两座被盗崖墓的洞口外散落着几块带菱形纹图案的封墓砖。令人惊叹的是,盗墓者竟然能精确的挖至崖墓墓口而没有偏差?在现场,记者在当地村民处借来绳索和手电筒,下滑到近3米深的一座墓口,由于墓口潮湿狭小,仅能一人脚朝前仰面慢慢向里挪动,刚挪进狭小管道式的盗洞,脸己几乎贴近冰凉的崖壁,一股从未感受过被掩埋的感觉油然而生,钻过盗洞弯腰进入墓内后,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下,隐约可见墓室很宽大,有几室几厅,分前室、中室、后室、侧室和耳室,在墓室两侧分别凿有镂空的立柱斗拱石雕图案,在右侧立柱斗拱两端,分别雕刻有两组彩绘的男女人头面具像,两组人头面具像均露目圆睁宽鼻大嘴。而在每间墓室顶部,都刻划有彩绘的天花藻井结构图案,有绘有红色珠沙的太阳图案和竹节都清晰可见的仿竹棚图案天花藻井两种。进到中室和侧室,见缝隙处泉水己滴出一些白色钟乳石,而在后室崖壁上,生动的雕刻一幅彩绘的奔跑状老虎图案,虎爪前伸,咧口长啸及具动感……令人称奇的是,几乎每一间墓室里的立柱斗拱的形式各不相同,而藻井的造型则大致相似,都采取纵横交错的直线凸梁和框形凹进,竟然类似于流行于我们现代都市的室内装修吊顶模式。
- 绘有红色珠沙的天花藻井
 汉代崖墓 首次发现华南虎石雕
据三台文物管理所所长毛建军介绍:被盗的两座崖墓是距今2000余年的东汉家族墓,从墓室的规模和精美的石雕造型考证,应属当时的贵族墓,据初步挖掘发现,此次发现的崖墓在历史上就曾经被盗,但仍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特别是虎啸石雕图还是首次在东汉崖墓中发现,该幅石雕虎图着奔跑状及具动感,虎形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于生活在中国南部地区,现己濒临灭绝的华南虎特征完全相符,充分见证了现己消失的华南虎当时在四川盆地的繁衍旺盛,而人头面具像于现在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的面具像极为相似,表现了当时古人驱邪乞祥的愿望。从目前在墓室内发现的彩绘石雕及精美的立桂斗拱、天花藻井等图案,对研究汉代的建筑艺术及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据考古学家、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考证郪江崖墓群后认为,郪江崖墓群不仅是一座巨大的汉代石刻艺术博物馆,丰富的传达了的汉代的文化、艺术以及民俗生活,充分的反映出了汉代的社会风貌。同时它也是汉代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
- 仿竹棚天花藻井竹节都清晰可见

- 具有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石柱斗拱
 郪江崖墓被盗现象今人担忧
据了解,在三台县郪江镇周围的山上己露出地面的崖墓竟有数千座。经过考古勘察,还有大量深埋地下的崖墓尚未发掘,均是从汉朝直至晋代的古人凿崖建造的洞窟墓穴。据当地村民告诉我们,经常有一些外地人以捉蛇为由在山上转悠,而实际上是为探墓而来。近年来,当地盗墓案件时有发生。记者在当地村民带领下,发现郪江场镇附近的几座山上仅新盗的墓洞竟有十几座,而此次发现的两座汉代崖墓被盗后当地镇政府竟全然不知,直至文物普查工作人员下乡了解崖墓受损情况时才从当地村民处及时得知。据当地警方告诉我们,由于郪江崖墓群分布很广,大多在茂密的树林之间很难监管,发生盗墓案件后,当地村民又没及时报案,至使盗墓案件时有发生,他们将配和当地政府加大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提高当地村民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