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129|回复: 7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0 10:16:17|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 [转帖]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变迁史

 [复制链接]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变迁史

大河网


50年前,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

当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放出了第一个小麦 “高产卫星”。
公社旧址的义务看护人、花甲老人周留栓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他亲历的人民公社风雨历程。

回忆这段岁月,为的是警醒现在和未来。

第一个人民公社现状

4月17日上午9时,驻马店市遂平县嵖岈山乡,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当地政府请来的专业文物建筑工匠,在对公社旧址进行保护性重建。
周留栓,1945年生,嵖岈山乡退休干部,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义务看护人。“我见证了公社的发展历程。”在周留栓的书房里,他收集的人民公社的资料,能开一个小型的博物馆。
在周留栓的资料库里,50年前,嵖岈山集体农庄成立,几易其名,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终于在历史长河中定格。

如今,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它也将变身旅游基地。
遂平县旅游局局长杨贺文告诉记者,等旧址翻修完毕,他们就要开始旅游项目的建设。现在,杨贺文最关心的是投资问题,因为现在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知名度不算太高。

老人眼中的第一个人民公社

【成立】

1958年4月20日上午,12岁的周留栓正在遂平县周楼村初小上课,老师宣布了一条消息,“转大社了”。回到家里,母亲已经早早做好了晚饭,父亲兴奋地说着晚上的“转社大会”。
所谓“大社”,就是把当时遍地开花的农业初级、高级社合并在一起,组成大的农业社,目的是协调生产中的矛盾,从而加快农业发展。其中的深意,当时别说是周留栓,就连他的父亲也不明白。

一个顺口溜描绘了“大社”的美好前景,“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电灯电话,使的是洋犁子洋耙,路上的喇叭会说话,苏联有啥咱有啥”。
这个前景,是当时基层政权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的干部就更进一步通俗地解释说:“共产主义就是天天喝羊肉汤、吃白面馍,顿顿吃扁食(饺子)。”

随后不久,一个口号在全国流传开来,“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吃完饭,周留栓跟父母前往杨店街开大会,一路上果然热闹。到了杨店街边废弃的寨河里,坡上已经搭起了主席台。

夜色笼罩时,信阳地委专员张树藩开始讲话,说集体农庄正式成立了,台下顿时爆发出一阵山呼海啸。

[ 本帖最后由 睢文发 于 2008-8-30 10:27 编辑 ]
人2.jpg
人1.jpg
人3.jpg
人4.jpg
人5.jpg
人6.jpg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0 10:16:52|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大食堂】

加入人民公社大集体,第一步就是交东西。

杨店街大会开完后,周楼村开始开会,动员群众加入大社,动员群众把生产资料交给集体。

交了一头牛,交了一个耙,周留栓的父亲把家里的大件物品都交给了公家。随后,周家的余粮也变成了公家的。

这时候,周留栓的父亲像多数村民一样,都热切地盼望着共产主义的到来。有的“坏分子”把打麦用的石碾子埋起来。

因为不少人藏东西,公社干部开始想办法,推广“大搬家”。于是,周家又把锅碗瓢勺都交了出来,然后搬到指定的地方住。

恰在此时,人民公社治下的韩楼大队先锋一社出了一个典型:农忙大食堂。

他们的一个青年突击队在开荒过程中,组建了公共食堂,“把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既能防止“坏分子”私藏东西,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大食堂开始在全公社范围内迅速推广。顺口溜再次飘了起来。“杏花村,桃花庄,八个老婆夸食堂;桂花菜,丰收汤,八宝米饭喷喷香。老人吃了食堂饭,一夜长成托天王;铁匠吃了食堂饭,三间草棚能炼钢;工匠吃了食堂饭,能叫石蟾长翅膀;干部吃了食堂饭,心中升起红太阳;工人吃了食堂饭,发明创造赛孔明;军人吃了食堂饭,狠狠打击美国狼;社员吃了食堂饭,山坡也能产米粮”。

在周留栓的记忆里,食堂刚开始有肉有菜,馒头管够。老人有专门的老人餐,托儿所则有专门的“儿童营养套餐”。

大放“卫星”之后,一首顺口溜开始讽刺大食堂,“食堂好处天天说,端起饭碗打哆嗦,正要张口把饭吃──哎呀,不好!碗中饿鬼要吃我。我吃他来他吃我,这回我怕不得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0 10:17:08|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放“卫星”】

1958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放了中国第一颗“卫星”,轰动了全国。这颗“卫星”是小麦亩产3821斤,消息放在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上。

此后一段时间,遂平县县报几乎天天出号外,每天都有崭新的“卫星”冲向天。

直到今天,第一颗“高产卫星”还是农业科学家遥不可及的梦想。周留栓保存的资料显示,创造“奇迹”的,是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韩楼大队的2.9亩小麦试验田。

为了提高产量,培育者在试验田里横竖各播一次,麦子长成了方格状,密得只能用手拔草。培育者估计,这块麦田将夺取近千斤的产量。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但公社领导不同意。公社定下的基调是“亩产至少3000斤”。

3000斤,这个数字让大家很发愁,最后培育者想了个办法,把10亩地的小麦弄一起。公社社长钟青德表示赞同,当夜,10多人趁群众熟睡时收割了附近几块地的麦子。

随后,新华社一名女记者和公社书记陈丙寅闻讯赶到。

这名女记者回忆说,她刚到现场时惊叫:“这么多麦秆能插下吗?”她的态度当即遭到了现场农民的反对,一个大嫂冲她说:“你是记者还是保守派?”

称到天黑,得出平均亩产3853斤的结论。最后确定按亩产3821斤上报。

这个数字,周留栓的父亲周文才说啥都不信。种了一辈子地,作为耧把势,他知道亩产200多斤都是高产了。但他也就是在家里说说,出去从来不敢说。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0 10:17:32|显示全部楼层
【大炼钢铁】

放完“卫星”,又开始了大炼钢铁。因为红石崖由红石组成,看起来像铁矿石,人们蜂拥而至。

1000多个小高炉耸立在红石崖上,3万多人进驻红石崖,遂平县“钢铁兵团”的号子响彻红石崖。

这时候,周文才由耧把势变成了烧炭工。虽然是学生,周留栓也加入了大炼钢铁的行列。

为了烧炭,周文才需要砍伐山上的树木,许多百年大树毁于一旦。虽然热情很高,但钢铁没有炼出来多少。“3万多人,只有4个号称专家的技术员,红石是铁矿石也是猜的,咋能炼出钢铁来?”现在在周留栓看来,大炼钢铁就是一出闹剧。

红石崖上的矿石炼不出钢铁,大家的眼睛瞄上了自家的铁家伙。有一天,周留栓突然发现自家箱子角上包的铁皮没有了,后来他才知道,被父亲撬下来炼钢铁去了。

大炼钢铁到了最后,炼出了一个流传甚广的顺口溜:“说炼钢,就炼钢,无论工农兵学商;遍地筑起烽火台,人喊马叫砍树忙,商店关门改了行,农民背矿不收粮,学生运矿用衣兜,干部怠慢扯县长;矿石烧红就是钢,炼出民众‘好思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0 10:17:52|显示全部楼层
【大饥荒】

钢铁没炼成,大饥荒出现了。

放“卫星”说粮食产量特别高,国家下达的征购任务自然多,社员的口粮大部分都被征购了。再加上所有的劳力都去大炼钢铁,秋天地里的红薯很多没有收回来,烂在地里,粮食越发紧缺了。

虽然父母紧着他吃,但周留栓的肚子还是越来越瘪。在周留栓的记忆里,当时一个常见的镜头是,在操场的一角,他弄一碗开水,把从家里拿的窝窝头掰碎放进去,再放点盐就是一顿饭。

但是,周留栓的叔叔周德功连这样的饭都没有。那时候,全村的人都在找青蛙、老鼠、野菜、野草。饿得实在受不了,周德功就吃起了稻糠做的饼子,可是那东西没法排泄,结果活人差点被大便憋死。“他叫得惨啊!”周留栓亲眼看见,周德功因为大便不能排出,叫得不成人腔。最后,医生求援找来了灌肠设备和药物,才算救了周德功一命。

从那以后,周留栓不敢打稻糠饼的主意,他开始跟同学各显神通。在收获后的庄稼地里,即使捡得很细,也有可能漏下一些东西,其中黄豆是周留栓最好的美食。

经此大饥荒,大食堂成为“罪魁祸首”,被中央限令全部撤销。

大食堂撤销后,开始允许农民有自留地,家禽家畜也开始出现在农民的庭院里,“一大二公”的公社没有了当初的气势。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0 10:18:19|显示全部楼层
【命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战斗队此起彼伏,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机构大乱。

1968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革委会,原来的领导机构几近瘫痪。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民公社开始着力恢复生产。

1982年,五届二中全会提出撤社建乡。

1984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改名为嵖岈山乡。

2006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被国家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开始大规模保护性重建,同时开始规划旅游基地。

(原载:东方今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0 10:20:13|显示全部楼层

50年前今天: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50年前今天: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要求全国各地尽快地将小社并大社,转为人民公社。

主要内容是:一、确定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相结合。二、强调小社并大社的方法,首先由原来的各小社联合选出大社的管理委员会,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三、在并社过程中,要以“共产主义精神”去对待各个小社的公共财产和债务方面的差别。四、指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以后可以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作准备。9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此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公社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1957年冬和1958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名字好。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视察,与当地的负责人谈到“小社”并“大社”的问题。毛泽东说:“看来‘人民公社’是一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者加上群众喜欢的名字。”他还总结“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曰大,二曰公”。在山东时,当地负责人请示“大社”叫什么名称时,毛泽东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些消息见报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万岁!” (人民公社好,被人民网评为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开始准备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在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部分地方甚至声称要消灭家庭,实现军事化,男人女人分开集体居住,拆毁农民的房屋,以便集中居住。所有社员的私有财产充公,因而也有部分农民赶在公社化前杀猪,砍树。

在大跃进、反右等政治压力下,各级干部强迫下级高报产量,不报不散会。例如河北张北县,1958年粮食产量被近4倍地虚夸和扩大,使国家徵购任务成倍增加,而实际产量与徵购数几乎相当,所以留给农民的只有土豆(《中共党史资料》,第99集,74-76页)。根据这些虚报的产量,毛泽东认为粮食多得吃不完,又下令减少1959年春播面积,同时决定增加二百亿斤征购。由於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全年的口粮在二三个月内吃完,加上减收、征购增加,1959年春夏饥荒就开始蔓延开来。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30 10:24:48|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2008年08月29日 17:33新华网


如何正确记录和反思人民公社兴起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必要吗?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早对人民公社作出准确评价和定性了吗?然而笔者最近看到《50年前毛泽东造访七里营──一次视察“发掘”出人民公社先锋》的长文,觉得仍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作为“解密档案”刊发的,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档案文字记载,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当然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河南新乡七里营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发源地,是人民公社始作俑者,毛泽东1958年8月6日视察七里营,肯定了“人民公社好”,尔后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迅速推向高潮。问题不在于对当时情景的某些细节描写是否准确,而在于如何正确把握和反映人民公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正确评价和反思人民公社这段历史。这篇长文恰恰在上述重要问题认识上有所偏差,个人迷信的阴影没有消除,不是采用史笔,而是缅怀与美化人民公社的首创和发源史,文章结尾处通过七里营镇党委书记的话说:“今年是毛主席视察七里营50周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正酝酿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两个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的事件。”并宣布:“目前,该镇正在筹建‘毛主席视察七里营纪念馆’,计划今年年底开馆。”毛泽东视察七里营推出人民公社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方向、路线的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怎么能混为一谈呢?这不只是措辞不当,而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定位不当。

中国1958年兴起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这里只引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人民公社的一段评价和论述:“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人民公社集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穷过渡”等特点于一体,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的产物。毛泽东视察七里营肯定人民公社后,紧接着,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但结果却是,人民公社制度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农民彻底失去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甚至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从而瓦解了农民拥护集体化的人心基础。人民公社随心所欲地无偿调用社员和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自留地,按劳分配原则遭到破坏,平均主义“大锅饭”泛滥,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陷入困境之中。人民公社未能变成通往共产主义的“金桥”,却演变成1959—1961年间全国性的大饥荒,出现了严重的非正常死亡,几千万中国老百姓的生命被夺走,而其中大多数是农民,农民为之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这场大灾难和人民公社这一“人祸 ”直接有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坚持实事求是,破除“两个凡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果断地结束了人民公社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引导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人民的胜利。历史表明,任何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设计和提出,都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人民公社制度的设计和兴起,充满了乌托邦色彩,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段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太深刻、太沉痛了,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把历史真相告诉他们,而决不能将扭曲的历史观和所谓“历史档案”胡乱塞给读者。对那段历史重要的在于反思,如果要说“纪念”之类的话,那么正确的含义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教训,不让历史重演!

(原载:学习时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7:32,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