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荍坝古镇触摸历史
⊙ 廖大康/文
这是一座沉静在大山深处的千年小镇,是从金沙江入川到成都、西昌的千年古蜀道所必经之处,也是诸葛亮南征古道之一。这里水绿山青,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小镇只有一条街道,由红褐色石板铺筑,顺山势婉延,不过500米长,宽阔处近3米,狭窄处只有1米多。小镇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吊脚楼,小街临河的一面几乎全是的,悬于半空,自成一道古色古香的风景,令许多来考察的学者和摄影师们惊叹。小镇座落在小凉山鹿马边彝族自治县正东30公里处,名叫荍坝,至今流传着许许多多久远了的故事。
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刘华贵老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是讲故事的能手。他说,小镇的一砖一瓦、老房老窗都“记录”着它的历史,能让人感受到古人的痕迹,让你触摸得到历史的余温。小镇原来曾叫“两半截街”,住着向、王两姓人家,关于小镇的历史和小镇人的来历都流传着两个版本。
川南唯一的“僰人道”及僰人的后裔
史载,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僰人晓勇善战,助周武王打得天下,于是被封为“僰候”,获得封地,建“僰道县”,县址就是今宜宾县,又称僰候国。当时僰人往来于宜宾和嘉定府之间,只有唯一的一条通道,时称“僰人道”,而荍坝正是其必经之地。《叙州府志》卷一建置5页《僰道县考》称:僰人道在南安东南四百里。南安即今嘉定府。当地民间传说,因张献忠进川,下令剿杀僰人,僰人四处逃散,改头换面,有的变成汉人,有的变成彝、苗等族人,僰人族由此灭亡。当地有一种说法:小镇人就是僰人的后裔。
究竟小镇人是不是曾经英勇俊美的僰人后裔呢?这是不是纯属一种无稽之谈呢?笔者多方打听,查了许多史料,都无法找到有力的证据。正当无可奈何时,已近80岁的喻姓老大娘告诉我,在小镇下河一公里远有一条茨竹沟,沿半遮半露的深沟往上行十来里路,有一座高大的悬崖,名叫大红崖,上面曾经悬挂着许多僰人祖先的棺材。
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笔者邀约几个朋友来到大红崖,崖下一只1米多长的左脚印深达0.5米,五根指拇齐全,据传是僰人祖先留下的,几里外的凉桥村还有一只同样大小的右脚印。直立陡峭而又光滑的崖壁上并没有悬棺,但还看得到一些钉在上面的朽木桩,以及碗口大的黑洞。仅仅这些能证明当地人就是僰人的后裔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试图寻找新的证据,在当地老人带领下来到后山下一块很开阔的平坝,平坝中有一座残亘的青石塔基,旁边是一堆线条很流畅的乱石板,固执地延续着一丝儿历史的气息。向导说,这曾经是一座高大的僰人塔。我凑近细看,塔基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有一些汉字,也有一些说不清文体的符号字。我想,这些也不能证明什么。
那么,这僰人道旁的小镇究竟还有什么秘密呢?小镇人家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三国古蜀道及诸葛亮部将后裔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相传,三国时,诸葛亮率部渡过泸水,一路披星戴月,顺金沙江而上,进入川南边境蜀道,经新市镇、中都镇到荍坝,安营扎寨。粮草官看到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便命兵士广种荞麦,以充粮饷。此地由此得名荍坝,并沿用至今。这种说法虽没有什么根据,但荍坝境内的十几处三国遗迹及其故事《马边县志》等多有记载:茶场村晒鼓坝,因孔明部队遭遇滂沱大雨后在此凉晒战鼓而得名;凉桥村石仗空,诸葛亮在此遇敌,十丈不克,因而得名;翻过石仗空,进入靛兰坝乡旭光村,有一处叫水观音的地方,相传这里有龙虎洞,是武候藏兵之地……
刘老师说,后来孔明的部队沿水流湍急的黑水河(今荍坝河)行进到古树参天的石仗空,遇南人摆下石阵阻击,而石仗空又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天然险地。诸葛亮想尽办法,攻打十次都未能取胜,后来在当地人帮助下,兵分两路,一路赶着上千只尾巴上拴着火信的羊子,从正面猛烈佯攻;另一路在向导带领下绕道百十里路,攻上石仗空后山,两面夹击,方大获全胜。如今,石仗空险峰上还立着几座残败的石砌堡垒,据说是1000多年前南人留下来的。这个故事《三国演义》上有所描述,似乎证据确凿,故事是不是发生在这里,难以考证。
诸葛亮攻下石仗空后挥师北上,有向姓、王姓两员受伤百夫长带着伤员留在荍坝,农耕畜牧,开坎砌田,挖山栽杉,娶妻生活。小镇人就是诸葛亮部将的后裔。
刘老师说,小镇人是不是武候部将后裔谁也说不清楚,只能算是野史趣闻了,但“两半截街”的故事现在还能听到人们言说。
“两半截街”的故事
小街上原来只有向、王两姓人家,人口渐渐壮大,贫富差距也拉大,逐渐产生了矛盾,相互斗志,一条不足500米的小街便成了“上半截街”和“下半截街”。
下半截街居住向姓人家,日积月累,经打细算,家道日渐殷实富足,修筑了许多精致考究的深宅大院,以及福禄双喜木雕至今还古风古貌依旧的吊脚楼。上半截街居住着王姓人家,不知什么原因,变得越来越穷,以至于团年饭都要等到下半夜才吃。吃的时候一家人还大呼小叫:吃肥肉喽!吃瘦肉喽!很是热闹。向姓人家好奇地从窗缝窥视,原来桌上摆着两碗罗卜,一碗白的,一碗红的。
置身荍坝,只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人留下的青石板长街及吊脚楼纵横山水之间,让笔者感受到先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夜色中,现代的烛光映亮古老的窗框,倍感朴素幽静。据小街居民介绍,近几年,外面常来的学者、专家说,镇里的“老房老瓦”就是最具特色的乡土旅游资源,当地人大受鼓舞,正筹划着将荍坝建成一个人文旅游景点,传承历史,惠泽后人。
延伸阅读:
僰候国:
据史料记载,马边、屏山、沐川、雷波等县古为僰候国之域,“僰”意指丛林中的人。僰于夷中最仁,有仁道者,故从人字。据传僰人在商代跟随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僰候,定都今天的宜宾,称僰候国。
诸葛亮南征古道及石丈空:
马边地方志载:“蜀汉时期马边建新道县,公元218年,越隽夷高定遣军围之,犍为太守李严驰往赴救,击退高定军。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曾带主力沿岷江转金沙江经安上县(今屏山县新市镇)上岸,其中一支部队经新道县进军越隽,马边现今留有许多蜀军遗址。”《四川通志》载:马边厅东八十里有龙虎洞、观音塘,相传武候藏兵处。《诸葛亮集》载:张澍案《马边志》作石仗空,明代陈禹谟有石丈篇,序云:“石丈空者,上题凿开天险,其岩畔有铁枪若干,插置石罅,相传孔明所藏。”《马边厅志略》载:石丈空治东八十里,通屏邑,其道缘岩而上,行者如在虚空。明万历年间,时任马湖兵备道陈禹谟率兵过此,感慨万千,作五言律诗《石丈篇》镌刻于石壁:
来登石丈空,天险足称雄!
一时低回留,良钦蜀相风。
德威乘判服,南人绝内讧。
崖畔藏锋镝,坦然推赤衷。
信可孚豚鱼,精感殊族通。
邈矣卧龙迹,仰止意何穷!
蠢兹遗薛在,陆梁倚深丛。
出入诡难测,筹边亟守攻。
龙湖正错壤,震邻且震躬。
谁渡五月泸?载竖七擒功。
虎窟歼余种,麟阁表元戎。
顾言各努力,此日骒蠹弓!
万历癸丑春,王正月下浣。
诗写出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雄险,其字至今清晰可见,诗中除了抒发作者感慨外,还赞颂了诸葛亮南抚夷越“七擒孟获”,以攻心为上,以“抚”为目的的民族和解政策。
古丝绸之路:
从史料看,荍坝古道原来是古丝绸之路的另一条。诸葛亮南征时,从安上县(今新市镇)上岸,到夷都(今屏山县中都镇),到马边再与犍为方向开通,故称新道,建新道县。《僰人恩仇》一书记载:从叙南至耳海,各地豪族奴仆中都有僰人后代,他们的祖先参加了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候国,定都叙州。他们既聪明又能干,种庄稼勤奋如牛,植果木手又灵巧,煮盐炼铁更是能手。在《卓文君奔相如》这出戏中,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就是靠僰僮煮盐炼铁才成为三蜀富豪的。僰人还善于做生意,以马换茶,以香酱换蜀布。张骞出访西域在天竺尝到这种香酱时又惊又喜,象回到了家乡,打听之下,才知道从马边古道经过也可到西域,回去报告汉武帝,武帝一高兴就下旨修筑僰道。这说明,马边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是相通的,是另一条丝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