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康熙学习:历史不曾心软》(原名《康熙和他的儿子们:权力与人性边缘的盛世残章》)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历史触目惊心。历史是一本教科书。你手头这本书里讲的就是康熙、雍正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儿。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生育儿女最多的皇帝之一。早年的康熙身体强健,他一生中总共有四位皇后、五十一位妃嫔。巧合的是,他的子女也有五十五个,子三十五,女二十。长大成人的阿哥只有二十人,在康熙的调教之下,大都成为人中龙凤。可问题是,皇位只有一个!
雍正成了最后的赢家。
雍正六年,当雍正把对手们基本收拾干净,两个小人物丢下的石头,却顿时溅起了雍正心里的万丈波澜,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桩血雨腥风的文字狱背后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疑案。这场持续了十几年的斗争,既包含古代权力斗争中最典型的故事情节,也荟萃了残酷无情的政治权术精华。
作者简介:
金满楼,生长在江西,成就于上海。知名历史写手。持平民史观,不做官样文章,主张温情、活泛与人性充沛的历史写作。曾以笔名西门送客出版《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等历史作品。
===================连载开始
楔子:小人物踩到了雍正的痛脚
话说雍正六年九月二十六日的上午,古城西安刚下了一场小雨,除了路上的灰尘比原来稍微少一点外,一切看来和往常没什么两眼。一阵秋风刮起,路上走的行人似乎也比往日里要快些。
这时,街上一阵喧哗,官府的衙役们高呼“肃静”、“回避”,路边的人听后纷纷让道。原来,是川陕总督岳钟琪刚刚从外面访客回来了。城里的人见怪不怪,依旧各走各的路,但正当岳大人的专轿快要到总督府门口的时候,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突然从人群中攘臂奋出,一眨眼功夫便突破了衙役们组成的警戒线,只见他直奔总督大人的轿前,令众人一片惊呼!
所幸的是,那位书生手里拿的不是炸弹(那时还没有发明出来),也不是砍刀匕首之类的违禁危险品──他手里紧紧攥着的,只是一封书信而已。
看来,这只是一场虚惊。众人心想,莫非这书生是为喊冤而来?可正当大家把提起的心放下去的时候,却见岳大人接过书信,微微扫了一眼便脸色大变,当下就喝令将此人抓住送监,随后迅速将此书信揣入怀中,便急急忙忙的迈进了总督府。
这事虽说意外,却是说来话长。那书生可能不知道,岳钟琪此刻正好有点烦。岳大人的烦恼,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的这个“岳”姓引发的──他不但和当年的抗金英雄岳飞是一个姓,而且还真就是岳飞的二十一世孙。岳钟琪原本出身于武将世家,祖父岳镇邦曾任左都督、绍兴总兵,岳钟琪本人则在康熙末年平定西藏之乱时立下战功而升为四川提督,随后又在雍正二年(1724年)率军随同年羹尧大将军入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由于战功卓著,加之年大将军因为飞扬跋扈而被雍正整肃,结果岳钟琪接任了年羹尧的川陕总督位置,一时间可谓是圣眷正浓,春风得意。
但是,川陕总督这个位置一向为满族八旗子弟垄断,岳钟琪虽说是汉军八旗出身,但依旧被人嫉妒中伤,一些人躲在暗处给雍正偷打小报告,据雍正自己说,足足有一箩筐之多。那些倒岳的言论很简单:岳钟琪是汉人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恐难对清廷忠心,搞不好他要推翻清朝为汉人报仇,这种人如何能重用?
这些猜疑和诽谤,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就在前一年(雍正五年,1727年),有个叫卢汉民的人突然在成都街上大喊大叫:“岳公爷带川陕兵造反了,西城门外开有黑店,要杀人!”弄得四川人心惶惶,惊恐莫名。当然,这个卢汉民后来很快被抓,经有关部门的严格鉴定,此人是精神病患者,最后将之从速处死了事。
这个事情发生后,岳钟琪慌忙向朝廷引咎辞职,但雍正对此颇不以为然,他不但没有责怪岳钟琪,反而大加抚慰,让岳钟琪继续尽心尽职,“鼓励精神,协赞朕躬,造无穷之福,以遗子孙!”
虽然雍正皇帝对岳钟琪信任有加,但民间却依旧在传播岳大人和朝廷不和的流言,说什么岳大人尽忠爱民,曾对皇帝说了些不知忌讳的话,朝廷屡次召他进京,要削夺他的兵权云云。当时还传闻说岳钟琪是大学士朱轼保举推荐的人,后来岳钟琪进京后,皇上仍派他回陕西继续任职,朱轼当时不愿再保,其他大臣也不敢保,结果岳钟琪刚出京门四天,皇上又派了一个叫吴荆山的官员去把岳钟琪追回来,但岳钟琪不肯从命,吴荆山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自刎了。总而言之,民间都认为岳钟琪一定会在某个恰当的时机起兵造反,把满人赶回山海关外去。
正因为如此,岳钟琪才会一看书封便脸色大变。原来,书信的封面赫然写着:“天吏元帅岳钟琪大人亲启”,这几个字让岳钟琪的神经立刻绷紧:去年卢汉民那个疯子的事件尚且余波未平,想不到今天又来个直呼自己是“天吏元帅”的!这岂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
回到总督府后,岳钟琪摒退左右,独自进了一个密室,小心翼翼的把信封撕开,然后抖抖索索的将信纸抽出,匆匆浏览了一遍。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岳钟琪读完信后冷汗直流,原来,这封信对当今皇上进行了极为恶毒的攻击,其中列举了雍正“谋父、逼母、弒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诛忠、好谄、任佞”的十大罪状,说雍正即位后,连年灾害,民不聊生,并对雍正的继位提出了严重质疑;随后信中又说,满人是夷,华夷之防,断不可开,满人皇帝和满人统治都不合法。既然如此,岳大人作为大英雄岳飞的后人,何不继承祖上之志,利用手握重兵的机会,振臂一呼,必然是应者云集,成就反清复明之大事业,亦可青史留名,流芳千古,何乐而不为呢?
乖乖里格咚,弄半天这书生不是来喊冤,而是来策反的!
岳钟琪这下着实吓得不轻,他看完这个署名为“江南无主游民夏靓遣徒张倬”的上书后,抹了抹额头上的汗,心想自己还算幸运,这封信落在自己手里,倘若落到朝廷里的冤家对头手里,那还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风波呢!
由于事情重大,加之自己又脱不了干系,岳钟琪只得忐忑不安派人将此信以最快的速度密报雍正,请求如何处理。在等待朝廷旨意的同时,岳钟琪先对这个名叫张倬的投书人严加审讯,将他打昏在地,冷水浇醒,随后又苦苦逼问他到底是受何人指使,用意何在。那书生见势不妙,只说自己名叫张倬,这书信乃是他的老师夏靓所写,其他的紧咬牙关,一概推说不知。岳钟琪投鼠忌器,也不敢猛下狠手,怕万一把人给打死了,雍正怪罪下来,弄不好会说他杀人灭口,到时候就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幸好密旨很快就到了,雍正在谕旨中不无恼怒的说,“遇此种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的手段,严加审讯。雍正还建议说,不要采用原先那种简单粗暴的刑讯逼供,而要想个引蛇出洞的法子进行诱供,一定要把这事查它个水落石出。
岳钟琪自然不敢怠慢,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顺水推舟、以假乱真的诱供之计。他心想,既然这些个“愚民”非要让他当什么民族英雄,那就冒充一次罢!为了免得落下把柄,岳钟琪请示朝廷后,便和陕西巡抚西琳(满人)临时搭档,两人一明一暗,一起来审这个案子。
随后,张倬被五花大绑的押到公堂之上,岳钟琪脸一黑,喝道:“大胆狂徒,竟敢口出狂言,诬蔑我大清盛世!看在你是读书人的份上,暂不用刑,你莫要不识抬举!还不速速将指使人从实招来,免得受皮肉之苦!”
这时,陕西巡抚西琳则躲在屏风后面听审,看看张倬有何表现。那张倬上次已经被打得半死,倒还算有点骨气,他立在堂上,冷眼默对,就是一言不发。岳钟琪大怒,惊堂木一拍,喝令用刑。众衙役一拥而上,又是一顿狠揍。不过,这次由于总督大人早有交代,这些人明显手下留情,虽然张倬再次被打得皮开肉绽,但却未伤筋骨。
当夜,张倬却被人从监牢中悄悄的提出,岳钟琪一改前几次凶神恶煞的模样,他摒退左右,疾步上前,亲自为张倬松开捆索,并握着张倬的手,眼含泪水的说:“壮士,你受苦了!”随后,岳钟琪大献殷勤,亲自为张倬端茶倒水,让他不要惊慌。
接着,岳钟琪又是惭愧又是抱歉的说:“我岳某早有反清大志,奈何时机尚未成熟,只能暂时隐忍不发。这次对壮士用刑,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是为了掩人耳目。再者,当时也实在是不知道壮士的真实身份,不得不有所防备。但如今看来,壮士的确是真心反清的大丈夫,有骨气的好男儿,岳某十分佩服。如有得罪之处,还望壮士海涵一二!”
虽然岳钟琪一顿恭维,但张倬也不完全是傻瓜蛋,他心想此人转变如此之快,未免蹊跷,也不知道他是真是假。岳钟琪见张倬不为所动,便命手下送上酒菜,让他坐下来,两个人边喝边谈。席间,岳钟琪施展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大骂满清鞑子和走狗,亡国之痛,溢于言表。随后,岳钟琪又诉说自己是忠良之后,实在是愧对先人。说到慷慨激昂之处,岳钟琪睚眦俱裂,涕泪交加,大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气概。
张倬毕竟是个书生,喝了点酒更是糊涂,一时还真被岳钟琪所感动,两人随后谈起反清大计,倒是极为投机。酒至酣处,两人似乎已形同知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岳钟琪当下就赌咒发誓,誓要将满族鞑子赶出中原,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他约张倬明日一起盟誓结义,共举反清大旗。
第二天早上,张倬的酒醒了不少,正疑惑岳大人是否真心反清的时候,便有人把他接到一个密室。岳钟琪早已在那里等待,密室里香炉也早已摆好,见张倬进来,岳钟琪便拉他一起焚香跪拜,对天发誓,两人结为兄弟,从此后两人同心同德,患难与共,驱除满人鞑子,倘若有二心,一定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殊不知,密室的屏风后面,还有个人在偷听。不过放心,这是岳钟琪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特意安排了巡抚西琳在暗处窥听了整个过程,免得落下把柄。
岳钟琪不惜以总督的身份与张倬义结金兰,顿时把张倬仅有的一点疑虑也彻底打消了。张倬只是个没见过世面的读书人,哪里会知道官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各种阴谋诡计,这下很快上了岳钟琪的当,他感动之余,便把整个事情和盘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