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联 例 谈
王洪林
对仗萌芽于周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西汉蜀人王褒《洞箫赋》在声韵、对偶方面已有觉悟,逐渐和谐,开六朝骈俪文风。经过沈约、谢灵运努力,隋唐之际,对偶句子日益成熟,为唐诗出彩准备了胭脂画笔。唐末五代,成都是花间派词学重镇,蜀宫又挂出天下第一副春联。有人提议楹联作为成都名片,他说后蜀主孟昶创造中国最早一幅对联。其实,最早的对联,谁也没有看见过,今天可以看见较早的,出自初唐。
对联分为门联、楹联、柱联,按事理分,有寿联、挽联、春联、喜联,各有妙用。本是桃符,魏晋红纸换了桃梗,写些吉祥如意的话,大概南朝末期,对联出现。七世纪初,唐太宗御赐尚书军国事王祁门帙:“天下无双国士,江西第一王家。”门帙就是门贴、门对,贴在门框左右对称的偶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诗句,又为门联。郑唐为州长,书写门联:“架有春风笔,门无暮夜金。”
司马相如出成都,题桥柱发誓:“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还是散句,没有写成对联。他和《西游记》“孙悟空到此一游”共同开启后世风景名胜涂鸦恶例,蜀风蒙羞。公元前五九年春,王褒在成都写下散文名篇《四子讲德论》,对偶句子很多:“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才蔽于无人,行衰于寡党”“恩及飞鸟,惠加走兽”。成都是对偶句子的催生符,王褒孟昶接力棒传到清朝,李调元是对联高手,钟祖芬有望江楼长联,脍炙人口。民共以来,赵熙、五老七贤纷纷起笔属对,雅俗高下,判然可知。国军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字甫澄抗日病逝,举国悲悼,俗士刘师亮却见识浅薄,呕吐挽联:“刘甫公千古,中华民国万岁!”他煞有介事地答无聊看客问:“他刘甫公是对不起中华民国噻。”郭沫若挽联高度评价刘湘:“治蜀是韦皋以后一人,功高德懋,细谨不蠲,更觉良工心独苦;征倭出夔门而东千里,志决身歼,大星忽坠,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川人把对联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游览名山大川、祠宇宫观,少不了念诵对联,冠冕堂皇,巍巍荡荡,读来眉飞色舞。就是遍布村社一米高的土地庙,也有好些对联。新津正北街街坊土地联:“庙小神威大,身矮法力高。”双流牧马山土地庙联:“刀头无论大小,香烛不分短长。”顺江乡土地庙联:“雄鸡刀头吾最爱,青菜萝卜我不嫌。”更有一联:“初二十六打牙祭不来敬我,七八九月死瘟猪专门怪吾。”为身矮庙小职权卑微的土地爷出口恶气,令人喷饭。
二〇〇四年七月二十四日成都永丰路仰韶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