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3月22日是“
世界水日”。22日到28日是“
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
世界水日”的主题是“
未来之水”。今年我国纪念“
世界水日”和开展“
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
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于此,作为生存并依赖于城市的个体,我们便有了亲近生命之水的欲望和冲动。
成都作为一个内陆滨水城市,
沙河和
府河、
南河是流经成都市的主要河道,被称为成都“
三河”,同属
岷江水系,乃成都的生命之源、城市脉搏。成都人形象地誉
府南河为母亲河,
沙河为父亲河。
府南河的成功治理,犹如城市的一条翡翠项链,光彩艳丽,气韵高雅,泽被蜀都。难怪有人戏言:母亲河风韵迷人,青春正当时;父亲河却不堪重负,饱经沧桑,老了。令蜀中儿女于心不安。因此,
府南河改造后,改造东郊的思路渐成:腾笼换鸟、经营城市。通过综合整治
沙河“
化腐朽为神奇”!
在2001-11-28日这天,
沙河整治拆迁挥动了第一铲。这是迄今为止成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市政建设;这是成都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城建拆迁;也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成都历史上建设首次触及工业最集中的东北郊……
一年多时间来,关于
沙河拆迁、建设方方面面的喜讯频传,佳话不绝。阳春三月,在一年一度的“
世界水日”及“
中国水周”到来之际,
记者走近
沙河,或采撷、或聆听、或目睹
沙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碎片、景象。在此整理成文。
昨天 “
沙河虽然只是由府河分流而出的一条小支流,长度也不过20来km,但沙河对成都的意义却至关重要,可以说,早在上千年前沙河就已是成都的生命河了。”年过七旬的巴蜀史及水利史研究专家
冯广宏教授感慨地说。
冯教授对
沙河一往情深,一直致力于对
沙河的研究。他发现,关于
沙河的历史记载,早在[晋代]的《
华阳国志》时就有了,那时的
沙河名叫“
升仙水”。从空中俯瞰,
沙河在由成都北郊府河洞子口进水闸分流后,经双水碾节制闸进入东郊工业区,最后在市区东南下河心村附近归流府河,其流经路线犹如一条绕在成都脖子上的飘带,这条飘带也是成都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冯广宏教授认为,从成都的地势图看,成都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
沙河紧依着东边的凤凰山、塔子山和狮子山,从山脚流过。另据考证,远古的成都当时并不建在现在的平原上,而是在凤凰山一带的高台地上,所以当时的
沙河就是成都的一条泄洪通道,已发挥着排洪泄洪的功能,并和升仙桥、升仙山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
沙河水已经流淌了上千年,从古流到今,她不仅滋养了这块土地上的人,同时也浇灌了成都的城市文化,她对我们的意义已不再是一条河流,她已流进了我们的生活,流进了我们的心灵。”
据了解,历史上第一次关于
沙河的改造是在1954年,远古流来的
沙河水“
拐”了一个“
弯”,完成了她生命历史中至关重要的一次“
角色转换”。当时,为了配合成都东郊工业区的建设,建成
成都市的工业专用供水渠道,
沙河开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工扩建和改造,
沙河也因此由农业文明时代跨入了当时气壮山河的工业文明大合唱的队伍。1957年,“
成都工业用水工程”正式竣工。采访中,
记者听到东郊人对1960年代、1970年代
沙河水的描述:那时
沙河两岸是茂密的梧桐树,两边树叶连接到一起,形成天然的绿色河盖,浓密得遮住视线。河里的流水清凉透彻,时不时有小鱼小虾成群游过。“
凡是东郊的小孩,没有几个不会游泳的,一般到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下河游泳了。”家长怕河水冲走孩子,往往不准下河,但没有几个可以抵挡住
沙河的诱惑。男孩们站在踏水桥上“
咚”的一声纵身跳入湍急的河水中,瞬间溅出的水花又引出岸边女孩们欢快的尖叫声──这是
沙河男子汉们早年最美的“
童话”。
今天 来到
锦江区琉璃乡附近的
沙河边,河水静静地流淌着,狭窄的河床里不时泛起几许浑黄色的泡沫,像一个患病者。正在河边拆迁现场观看推土机施工的老人说,
沙河与东郊的荣耀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中后期,现在早就没了。“
今天的沙河没有一点让人留恋的地方,简直就是一条污水沟。”
至于“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问题,在场的老人们也说不清楚,他们只希望,
沙河整治工程尽早结束,“
让我们早些看到记忆里的沙河。”
作为
沙河疏浚、治污的河道管理机构,小小的
沙河管理站边就曾有一个污染源:一家生产泡沫塑料的小作坊日夜灯火通明,蒸气腾腾,并长期向河道里排放废水,刺鼻的臭味弥漫在空气里。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怨苦道,“
实在是太臭了,只好长年关紧门窗。”
但令人兴奋的是,顺着
沙河一路走来,
金牛区在行动!
成华区在行动!
锦江区在行动!
沙河涉及拆迁沿线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在行动!一台台推土机正将“
大嘴”伸向那些已经拆出了瓦片、搬走了家什的房屋,一辆辆挖掘机已进入一片片等待开发的工地里,工人们挥汗如雨,一座座旧房正悄悄消失,一座座公园正披上绿衣……成都工业最集中的东北地区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我们来到
金牛区洞子口乡以南的北湖景点,走进亲水公园,踏着各色彩砖铺就的地面,园中是一个环状水池,喷泉织成的雨丝,给人一种江南雨巷般的韵致;五座二层亭子,间隔有序地白云绿草间;靠小河浅草汀畔,参差着三个木台无顶有座,数对男女,相依而息,绵绵情话共潺潺水流。亲水,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以人为本的主题。
谈到迁厂,不少东郊人表现远比意料的泰然得多:“
晓得不?而今的东郊不叫‘郊’,早就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啦!”经历过工业文明熏陶的东郊人心知肚明:“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成都出了一号桥、二号桥就是‘东郊’,现在,三环路、绕城高速都有了,东郊还能叫‘郊’吗?”“
迁厂,是要迁。未必将来还要在市中心弄得乌烟瘴气不成?再说,将来沙河整治好了,‘东郊人’不仅成了名符其实的‘城里人’,而且还是最美的‘沙河绿化区’居民,那才叫巴适呢!”
明天 综合整治
沙河,是成都市委、市政府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形象,推进成都实现新跨越的重大战略举措。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
成都市市委书记
王荣轩要求:“
要比府南河整治的更好、更美。”
沙河综合整治后,将成为
成都市推出的继“
府南河”后的第二张“
城市名片”,在城市生态建设、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文化建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
不管从那个方面看,这一工程都将载入史册,每个成都市民都会从这一工程中直接受益,可以说沙河整治工程的实施是民心所向,同时也是成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品牌经营战略的必然选择。”
沙河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整治后的
沙河规划区将成为成都市“
最具人文特色魅力的现代都市区”,全面提升规划区及辐射区域的土地价值,盘活国家的土地存量资源。经测算,规划整治区仅土地拍卖收益就可达到44亿元,而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80亿元,加上旧城改造和工业企业结构调整投资将达200亿元以上,在开工后的8年内产生近24亿元税收收入,若算上对建筑、建材、房地产、商业、旅游及招商引资各方面的长远影响,
沙河工程带来的潜在收益更是难以计算!
走完
沙河全程,看到了以
沙河为纽带的八大主题公园掠影,一条绿色之河正翻波涌浪,一个以生态
沙河为特征的成都美丽新东郊正向我们走来,触手可及……
奈斯比特断言:“
农业社会的人们时间观念是向过去看,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性是注意现在,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则是将来。”因此,让我们一起祝福:
沙河的明天更美好。
杂谈 今天天阴,光线特差,不宜室外拍摄。中午后,成立在《四川日报》社要了一辆桑塔纳轿车,
我和蒲秀政随同其从洞子口开始采访。
本文已在2003-3-28日的《四川日报》第10版发表,图片由
我提供,
《四川日报》原文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