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还有一个新近修建的城隍庙。按惯例,城隍每年出巡三次,春季清明节,秋七月十五,冬十月初一,时令鬼节。清明出巡意为放鬼,秋季访鬼,冬季把遗留于人间的孤魂野鬼通通收至城隍庙。据说这里的城隍庙每年三月十一日的庙会最热闹,引来香客如云 地点: 平乐镇· 邛崃市· 成都市 时间: 2003-11-05 16:34:12
城隍庙门前的石像。不知是谁信手给它带上了“ 帽子”,到是挺可爱的。中国上古时代并无城隍爷,也就没有城隍庙,是从蜡祭的八神中和社神信仰中转化而来的。蜡祭的八神是:先啬、司啬、农、邮表 、猫虎、坊、水庸、昆虫。其中坊是房屋的后墙,水庸是小水沟,这两种信仰正是城隍的前身。大概在古代尚无比较完整的城市结构,在从村镇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房屋的墙和排水沟与城市的建设最为密切,从外表看,除了交通用的道路,城市建设的内容也就只有墙和水沟了,所以城隍庙的出现,正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果。其神职,大概最初也只是保佑墙的坚固、水沟的畅通,因此在城隍爷的大堂上方悬有“ 护佑城池”之匾,足以为证。至后来才逐渐演化为阴间城市的地方官。据迷信的说法,城隍爷是督管城市中居民的官司、处理民间善恶贫富之纠纷和生老病死等事,人死了首先要到城隍爷那里报到,然后再去阴界。城隍信仰出现在南北朝,此时为民间信仰,尚未脱出保卫城池的职能。到了隋唐时代,城隍的信仰已有了止雨祈晴,甚至有借助人力与河神相斗,使城池完好,此时城隍的职能扩大了,与人沟通,能助善除恶了。到五代时,各地的城隍爷开始有了封号。到宋代时,大小城池都有了城隍庙,城隍神则成了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的鬼神。城隍爷必须有有功之臣担任,如萧何、范增、灌婴都做过城隍神。 明代初,大封城隍神,按所治地方的等级而定城隍神之品级,并要求城隍庙的建制与阳间的府、州、县、卫的治所相同。由于对城隍信仰的推崇,也就使城隍神的地位提高起来了,管辖的事物也就越来越多。凡是死去的人,在阴间里生活中的善恶之事,都归城隍爷管辖。尤其是在阳间地方官解决不了的事,城隍爷可以解决。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 阴阳各司其职”,是古代“ 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对研究古城礼制特色、宗教体系、建筑艺术和思想文化具有价值 地点:城隍庙· 平乐镇· 邛崃市· 成都市 时间: 2003-11-05 16:35:43
 城隍爷和城隍娘娘。城隍殿为城隍神之“ 公堂”,神龛内端坐城隍神,旁立掌薄判官和勾魂鬼卒,堂下分列赏善、罚恶判官,守护武士像,神龛匾书“ 护廓佑民”,左右陈列四品显佑伯仪仗一套,以及“ 迴避”、“ 肃静”牌,阴森恐怖,庄严肃穆。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宋以后,许多地方形成了以奉祀过世英雄,或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为城隍,例如北京城隍是文天祥、杨椒山,上海城隍是汉代大将霍光、河北人氏秦裕伯、爱国将领陈化成、会稽城隍庞玉,南宁桂林城隍为苏缄。五代十国时期,唐末藩镇割据形成各霸一方的混战局面,人们对城隍的崇拜有所升级, 明代以后 朱元璋对城隍封官进爵。京都为承天鉴国同民升福明灵王,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佰,官值四品,高出七品知县。如果县令遇棘手之案还来后庙上香叩拜,希望城隍给其指点迷津。明太祖 朱元璋时期下诏各地均建城隍庙,他说:“ 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使城隍成为渗入百姓思想深处的一只无形大手,使人们诚惶诚恐,不敢有任何作恶为非的念头,这样,百姓都会安安心心,服服帖帖地接受管束,从而达到政权统一,王权的稳固的目的。在那个时候城隍被人格化,由人鬼充当。或者一县之清官,或者一地之英雄 烈士,他们在死去后被视作当地城隍 地点:城隍庙· 平乐镇· 邛崃市· 成都市 时间: 2003-11-05 16:38:10
阴间十王殿。也称六曹地府,殿内塑有表情严肃、神态各异的十王和令人毛骨悚然、惊心动魄的地狱刑法。周围墙上绘有鬼魂进丰都、恶鬼照孽镜、判官审鬼魂、孟婆亭饮迷魂汤、轮回城中再转世和地上所塑的火炕、炮烙、刀山火海相互映衬,殿内增添一种恐怖气氛,同时将 佛教的“ 因果论”, 道教的“ 报应论”及 儒教的礼制观念相结合,给人一种警钟长鸣的作用 地点:城隍庙· 平乐镇· 邛崃市· 成都市 时间: 2003-11-05 16:40:05
阎罗酷刑警世人。你看过阴间的各种酷刑吗?在这里展示了如果你在阳间做了坏事,在阴间你将会得到回报,有各种恐怖的酷刑在等你,劝告世人多行善举,远离恶习,阴司路上无贵贱,善恶报应在眼前。下油锅,爬刀山,入火海三种连锁刑法专为罪不可赦,无恶不作之人所设,受过此刑的人不可再投胎转世。多嘴多舌者──喝泔水,贪占小便宜者──吞铜球。感情不专一者──抱烙柱。浪费粮食抛米洒面者──磨尸体。杀人放火者──锤砸肚。黑心肠坏心眼的人──掏肠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小偷小摸者──剁手臂。泄露国家机密,说谎者──割舌头。势利眼的人──挖眼珠。馋嘴的人──削鼻子。封建社会的女性无丝毫地位,且婚姻都是长辈包办,当时人遵守“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原则,即便生活不幸福也不准重嫁他人。若再嫁则会被认为对夫君的不忠。因此二婚之女到了阴间被从中锯开,分给两个丈夫。这些塑像从留存在墙上的落款来看,大约出品于1996年冬月15日;不过,从上色来看,泥塑尚未完工 地点:城隍庙· 平乐镇· 邛崃市· 成都市 时间: 2003-11-05 16:43:48
乐善路上挑担卖豆腐脑。下山的时候遇见了这位挑担做生意的老哥,令 我诧异:在这骑龙山的山村里也会有人买豆腐脑吗? 地点:乐善路· 平乐镇· 邛崃市· 成都市 时间: 2003-11-05 16:53:36
远望七孔乐善古石桥。因 我是第一次来,古镇老街是 我最想拍摄的,尽管回到镇上已是黄昏,光线已暗,但数码相机还不怕,就请陪同的镇副书记带 我去拍摄古镇的著名竹编工艺 地点: 平乐镇· 邛崃市· 成都市 时间: 2003-11-05 17:05:49
守望老街。 我照相的身手是十分敏捷的, 我的心中十分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民俗场景,“ 扫”一条街下来, 我会出作品,有所收获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地点: 平乐镇· 邛崃市· 成都市 时间: 2003-11-05 17: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