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脐橙,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4285|回复: 1
 1熊猫
 王映 发表于: 2007-4-8 20:35:06|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男性] 珍爱民族的文化留存──岱峻和《发现李庄》

 [复制链接]
  5月一个阳光炽热的下午,来到文化学者岱峻在四川政协报的办公室。推门而入,便感到几分清凉,因为室内布置的庄重简洁,也因为岱峻儒者的沉静气象,交谈之下,不禁让人生出谨严庄敬之心。
  岱峻正在做着关于抗战成都文化的研究,桌面上堆放着他的研究资料:几本旧稿纸、一叠老照片,还有一方一圆两个放大镜。办公室中,一前一后两个深色书柜,填满各种书籍,房间一角,一盆绿色植物伸出宽大的叶片。靠窗一侧,液晶的电脑桌面是他自己拍摄的西湖美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陈代俊
地点:四川政协报·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7-03-30 14:00:35

  造访岱峻办公室,是因为《发现李庄》一书,和6月10日的全国“文化遗产日”。岱峻历时4年艰苦调查,写成学术随笔《发现李庄》,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发掘出抗战期间一批中国文化人在四川李庄的许多被湮灭的史实。因为对李庄的率先报道,岱峻也得到了“李庄荣誉居民”的称号。
  李庄,是位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千年古镇,抗战时,由于中国知识界一次群体性的南渡西迁,使她一度凸显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在前来李庄的人群中,有傅斯年、梁思成、童第周等现代学术史上泰山北斗似的一流人物。
  1937年北平沦陷后,建筑学家梁思成辗转南迁,落籍李庄,与他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与夫人林徽因,在李庄忍饥挨饿支撑了6年学术生涯,以抱病之躯,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学史稿──《中国建筑史》。李庄,被誉为中国建筑学的摇篮。
  李庄,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镇”,在这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方,有“九宫十八庙”和大小街巷18条,人文胜迹,星罗棋布。明朝的旋螺殿,清代的奎星阁,精妙的白鹤窗,古老的席子巷……斑驳的旧迹,记录着李庄文风鼎盛、贤达荟萃的过往。一代学人傅斯年惊叹:“一邑中人文之盛,诗人辈出,先后相踵。”
  1940年,李庄以一纸“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电文,迎来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这个不足3千人的小镇,云集了1.2万学界泰斗和莘(shēn)莘学子,国难当头之日,他们青灯黄卷、坚韧苦读,守卫着中国学术的命脉。
  李庄,是“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给风雨颠沛的文化人安置了一张平静的书桌,给战时中国人文学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养分。
  1946年7月,随着载有最后一批抗战文化人的轮船鸣笛起锚,李庄又一下子空寂了。从李庄走出去的专家学者,有的去了台湾,有的流寓国外,不少学者及其著作销声匿迹,李庄,也渐渐淡去了这段历史。
  最近几年,一批写于李庄的人文著作拂去历史的尘埃,大放光彩;一批从李庄走出的专家学者使沉寂的李庄再度声名鹊起……
  在国家板荡、风雨苍黄的40年代,小小的李庄为中国的读书种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温情呵护?一代学人又如何在这里坚持着他们韧性的学术担当与深沉的人文理想?岱峻在《发现李庄》中,通过文献钩沉与田野调查的“两重考证法”,详细回顾了李庄那段珍贵的抗战文化史,勾勒出战乱岁月里中华文心学脉弦歌不辍的一段历史,从整体到细节全面再现了“人文李庄”,为后世知识界树立起了一道精神标杆与人格参照。
  写作了《发现李庄》的岱峻,是个爱听传统戏曲,能烹上佳菜肴,过着悠游生活的读书人,沉潜雅致,对风流云散的旧日景观格外迷恋,对李庄、华西坝这样人文蕴藉之地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他喜欢文化史研究,其作品《绵竹年画》、《四川──中国的避难所》、《半个蚕茧,两岸风波》等,无不体现着他打捞历史的努力。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又浸淫于人文典籍,使岱峻集记者的敏锐和作家的才情于一身,但他说自己既非记者,也非作家,而只是一个“读书人”,在随心遣兴的阅读中,他发现了李庄。
  岱峻:“我给自己定位是个读书人,读书不带功利性,看的东西比较杂,我在读闲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两个字,就是:李庄。这些书包括──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它不光是在李庄写的,它里面的很多图片,本来就是拍的李庄,还有太平天国研究的大家罗尔纲先生,他是胡适先生的弟子,他有一本书,就写老师怎么教他做学问,叫《师门五年记》,也是在李庄写的。还有李霖灿的东巴文化研究的书,都是在李庄完成的……慢慢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李庄做了那么多事?但是去查文化史、看一些当地的资料,对李庄的介绍几乎是一块空白,于是我就开始关心那个地方。本来李庄是一个模糊的符号,但是慢慢就发现它里面有很多的内容,甚至它是整个民国学术史的重要部分,它几乎是不能被忽略的。”
  岱峻讲,他第一次去李庄,是应《南方周末》之约写一点文字。去的时候恰逢2000年的“五一”大假,邻近的蜀南竹海火爆得不行,车阵一直从江安排到宜宾,然而,没有一个人改道去李庄瞧瞧。
  几天的采访,岱峻去了上坝的张家大院,寻找中国营造学社的遗址;去了板栗坳的栗峰书院,探访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往事;去了门官田打听社会科学所的旧闻……他在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房里徘徊,两间房已成了鸡舍;在被梁思成誉为“颇足傲于当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守门人讲,门票尽管只收5毛钱,但一年下来,还卖不到1000张票……发现的激动与失落,驱使岱峻把见闻写成了《李庄记事》、《世界将重新叩访李庄》等文章,经《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后,众多媒体接踵而来。李庄这段被淡忘、湮没的历史,在沉寂几十年后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此后,岱峻每年都要去一趟李庄,实地走访李庄仍健在的相关人士,取得了不少的第一手材料。每次去,他总会有种朝觐般的喜悦和身入宝山的收获。随着了解的深入,一座中国学术的富矿在岱峻眼前逐渐清晰,李庄,幻化作一个文化符号,一次次撞击着他的心扉,他开始追寻发生在那段特定时空中的人和事,进而探询故事背后的细微末节。
  岱峻:“其实做这个事也很有意思,开始的时候是捕风捉影,但是,既然有风、既然有影,那么,也能找到一些东西,曾经我在山上,遇到一个在土沟边理红苕藤的农民,一问,他竟然和甲骨文大师董作宾的儿子是同学,他还记得他小学的校名就是董作宾先生用甲骨文题的字。还有一次,我遇上一些农妇,她竟然记得,她帮的是一户广东人,那个先生姓全,后来我网上找资料,知道那个先生叫全汉升先生,他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专门研究经济史,是研究寺院、研究漕运的经济史的大师……
  60年以前的事,我都一一找到了对应,这些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我每往前走一步就发现一处从来没有的欣喜,我一块一块地把它连缀在一起,一下子就复活了抗战中国文化的图景,自己也觉得特别欣喜。”
  发现的过程也是感动的过程,是感动驱使岱峻持续着艰苦的捕风捉影、顺藤摸瓜、见微知著、辨正去讹的写作发现之旅,也正是因了对李庄那份共同的感动,使当年营造学社的罗哲文、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女梁从诫、梁再冰、李济之子李光谟(mó)、以及无数的同济老人,李庄本地的亲历者、热心人尽皆倾力相助。人们纷纷取出藏之秘箧(qiè)的信件、照片,不少散落民间的珍贵史料得以重现天日……
  战时李庄,没有任何电气化的东西,没有都市娱乐和现代交际,没有充盈的食物和药品,狭小的生存环境、简单的生活方式,做出了真正的学问,中国的人文学术在西南最边远的地方,薪传火播,绵延发展。岱峻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庄精神,那就是旧年中国知识分子“忧道不忧贫”的追求,贫病的生活,宛如砥砺读书人的一道试金石,韧性的个人坚持,汇聚成中国知识界坚毅的力量。“李庄”,已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它凝聚着抗战文化人心中永志难忘的爱国情结。岱峻说:
  岱峻:“原来我觉得抗战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就是迁徙、逃难、苦难的历史,实际上它也是中华民族抵抗的历史,是中国的人文学术在抗战烽火中薪传火播的历史。
  在战火硝烟之前,有些日本所谓的文化人就在造舆论,他们从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各方面论证一个事:“中国和日本都同处于汉文化区,但是中国的汉文化已经腐败了,我们的文化已经优越于你们了,”实际上战争没有打起来之前,就有一场文化的侵略。我记得陈原先生说过一句话:“要灭一个国家,首先要消灭她的历史。”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收到去国外的邀请,梁思成先生断然拒绝了,林徽因先生说:”我们决不做白俄!”这些中国文化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智者、勇者!
  我在做这个书、在接触这些高贵灵魂的时候,好象也有一种精神在往我的血肉里浸润。我感觉他们身上有一股正气,他们为了我们民族,不是在逃难,实际上在进行一次学术的抵抗。当年中央大学的校长罗家伦先生说过一句很好的话:“抗战是我们全民族的抵抗,我们是一个集团军一个集团军的抵抗,一个研究院一个研究院的抵抗,一个大学一个大学的抗战。”
  《发现李庄》出版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李庄,2005年,李庄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对它的旅游开发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岱峻用一句话对这本书作了总结:“李庄曾经感动中国,中国应当永远铭记李庄”!
  60年前,李庄的前辈先生,就在认真思考一个命题:“书斋与田野,主流与边缘,民族和世界”。在国家危亡之际、在颠沛流离之中,为了文化的传承、为了民族的兴旺,他们把目光投向民间活态的文化瑰宝、投向各种有形无形的历史遗存,倾注毕生心血,发掘传统的光华。李庄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中国建筑史》、《六同别录》、《殷历谱》这样的学术专著,更有抗战文化人对传统的挚爱和对民族的担当。在李庄做出的学问,虽然当时不一定都能彰显其意义,但是,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着中华文化的复兴,那丰厚的成果,至今仍影响着中国。面对李庄,我们肃然起敬。
  李庄,一座罕见的古镇,一部凝固的史书,内敛着千年的底蕴,创造了不朽的奇迹。李庄,处处是人文经典,满眼是民俗瑰宝。珍爱李庄,就是珍爱我们民族的历史留存!珍爱李庄,就是珍爱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
  李庄,不独是李庄人的李庄,它是四川的李庄、是中国的李庄、更是世界的李庄!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王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詹跃 发表于: 2007-4-8 23:38:08|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拜读了,岱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6:57,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