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7535|回复: 10
 3熊猫
 黄正东 发表于: 2007-3-29 12:37:39|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07年] 2007-3-28日:“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

 [复制链接]
  冯水木先生的悼念活动昨天开始举行,灵堂设在华西中学(原成都十三中)西府南街宿舍区,这里是冯水木先生生前住家所在地,冯先生的亲朋好友及敬佩冯先生的市民己闻讯前往悼念。灵堂中间悬挂的是冯水木先生英年时期的照片,遗像两边是冯先生以前的班主任老师撰写的挽联;“水远山高教泽文风传玉宇,木凋梁坠冯生物化丧子心”,联中间暗嵌有冯水木名字。遗像外面两边是是当代书画家、作家、艺术评论家,现为成都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全国画院艺术交流协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巴蜀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四川省书法学会会长、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会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旭中亲笔撰写的挽联;“水己远逝波不兴唯留三分遗恨,木犹可观神难在尚存一种情怀”,联中也暗嵌冯水木先生名字。

送花圈的单位和个人送花圈的单位和个人
昨下午已送花圈的单位和个人有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文联、成都市群众艺术馆、成都市诗词楹联学会、成都故事百家谈组委会、四川省方志馆、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成都市作家协会、四川电视台经济…、新视点周刊、成都华西中学、中房集团(成都)尺度地产、冯水木居住地所在的社区、街办、大院及冯水木教过的学生等……生前好友傅治军、高志和、王大明、梁舒元、陈志强、周开玉、蒲秀政、王华、凌蓉、莲子……等(以上排名不分先后,其他见照片),预计今天前来悼念的将会更多。

  冯先生在日本留学的儿子冯杨正在回国的途中,预计在昨日晚上到家。悼念活动举行三天,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定在3月30日,参加追悼会及告别仪式亲朋好友定于30日早晨7时在西府南街上车前往,冯水木先生的遗体火化后将安葬在新都龙凤公墓。
冯水木先生的讣告冯水木先生的讣告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黄正东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黄正东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7-3-29 12:56:08|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3月17日各报有关冯水木先生病逝的文章

四川日报 > 社会视线(09版) 
 
我眼中的“老成都”冯水木

  ■本报记者陈宇3月17日下午1时许,我突然接到电话:“冯水木昨天去世了!”心中不免震惊。当晚半夜梦中醒来,首先跳入脑海中的,就是“冯水木”三个字;紧接着,便是这两年来因采访与冯先生接触中的点点滴滴,挥之不去。
  2005年4月,我与冯先生相识,至今算起来已近两年。头发花白,脸颊略微凹陷,瘦削的身板有些向前躬,似笑非笑地向我走来──看起来分明就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但那一年他只有59岁。
  两年前,因冯先生手中有大量关于老成都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而且他本人就是见证这个城市半个多世纪变迁的“活地图”,我们周末版因而特别增设了新栏目“老照片·新故事”,而我,则负责这个栏目的采写。
  此后,便与冯先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合作。从2005年4月29日到2006年5月4日,在本报周末社会视线版刊登了我撰写的《老成都的平民茶铺》、《老成都的外国领事馆》等共23篇老成都系列文章,以及冯先生提供的近八十张老照片,受到读者广泛关注。
  冯水木何许人也?
  你只要输入关键词“老成都冯水木”,“百度”一下,便会搜索到相关网页共1880篇!在研究老成都的圈子里,冯先生大小算个名人。但如果你因此就认为冯水木是个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人物,那说明你不够了解成都人和成都平民文化的精髓。
  成都人喜欢自己的城市,只因为这个城市让他们感到如鱼得水,很安逸。成都人喜欢一个人,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这个人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分子,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很像他们自己。
  冯水木,1946年出生于成都。1965年,年仅19岁的冯水木从教师进修班毕业后,到成都第十三中学当了名语文老师,直到几年前从该校退休。业余时间,冯先生喜欢写作,是省作协会员。
  冯水木是个地道的成都人,他热爱自己记忆中的老成都,而且将这种热爱化成执着的行动,乐此不疲地在成都媒体上发布自己的发现,表达对这个城市的热爱。
  记得2005年,第一次去冯先生的住所“墨池居”看照片,在书房中,他向记者展示他这些年来悉心收集的“宝贝”:上千张老成都的老照片,大量记载了成都近百年沧桑巨变的各类文史资料,不知从哪里搜罗来的高约1米的青花大瓷瓶……宽大的书桌上,到处堆满了他查阅后随手丢放的旧书。
  剪报本是冯先生的另一大宝贝。“2004年我一共上过100多次报纸和电视,2005年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去年了。”凡是报纸上登载了采访过他而写成的关于老成都的新闻稿,他都一一将其剪下,整整齐齐地粘贴在32开的大本上,并在文中所有出现了自己名字“冯水木”的下面,用红笔小心翼翼地划上一道道红杠。
  他很直率。我采访冯先生后写的第一篇稿件是《老成都的平民茶铺》,2005年4月29日见报。冯先生看了报道,良久说了一句话:“提我的名字提得太少了,全文只有两次,以后多提点!”
  2005年11月4日见报的《秋日追思:与巴金结缘》,就记录了冯先生1967年在上海与巴金的一面之缘,以及巴金对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影响。这是老成都系列中,冯先生最赞赏的一篇,“写得好,声情并茂!”当然,其中有多处提到“冯水木”。
  写了23篇老成都,我与冯先生至少见了23次面,请他喝了23次茶。
  冯先生很节约。第一次见面,本来说请冯先生在报社附近的老字号“悦来”茶楼喝茶的,但碰了面后,他替我着想,嫌茶太贵,“四元钱一杯,划不来,再说,空气也不好,干脆到背后的街边茶铺喝茶,两元钱一杯,如何?”
  后来,我们每次都定在“悦来”茶楼背后的梓潼桥西街街边茶铺见面。每次提前跟他定好一个主题,到时他准备好资料和照片,接受我的采访。一边喝着茶,一边听他摆老成都龙门阵,在愉快的氛围中,采访任务轻松完成。之后,有时要多坐会儿,听冯先生讲他对文学的热爱,他懂事的儿子,他年轻的妻子,他的语文教师生涯,以及他如何烹制“泡箩卜炖老鸭子”的美食等题外话。
  冯先生特别守时,骑一辆旧自行车要10来分钟,却常常比我早到。有一次,却轮到我等冯先生。20多分钟后,才终于看到他推着车子似笑非笑地来了,“咳,车子半路上坏了,车胎爆了,花了15块钱换胎!”
  本来就收入不高,还要供儿子在日本留学,所以冯先生经济一直不宽裕。但冯先生却似乎从来没有为此而悲观,相反,他很为自己能克服一次又一次的经济难关而乐在其中。
  “你晓得我拍那些老照片用的是啥相机?二手的,上世纪80年代就买了,几十块钱。我书房头的冰箱,你见过的,也是二手冰箱,才花了100多元。”冯先生很为自己的“精明”得意,“要找对地方,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冯先生是个很单纯的人。有一次中午,因为采访结束时已经是中午吃饭时间,我便请冯先生吃饭。他点了他的保留菜:回锅肉,麻婆豆腐,番茄蛋汤。之后,有一次冯先生说:“你是个很善良的人!”我心想,该不是因为上次请他吃饭的缘故吧?
  现在想来,早知冯先生走得这样早,当初该多请他吃几次饭。想起采访完我告辞先走时,冯先生一个人坐在街边茶铺的寂寥身影,真应该多陪他喝会茶,聊会儿天。
  冯水木,一个真正热爱老成都的人,一个执着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有着天生平民精神的乐天派。
  冯先生,一路走好。

──

老成都的活档案冯水木走了
──
3月17日华西都市报
 
  昨日下午6:30,有着“老成都的活档案”之誉的冯水木先生长眠于他钟爱一生的土地,享年62岁。他的故事自此告一段落,但这位普通市民对成都这个城市的热爱、研究以及他为成都默默做出的贡献,将一同沉淀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
  “活档案”默默地走了
  昨晚7时,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一病房内,天蓝色的窗帘为逝者遮住窗的繁杂,窗口一盏灯火若明若暗,冯水木先生安静地躺在洁白的病床上。值班医生殷寿长介绍,去年12月6日,冯水木因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抢救,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昨日下午6时,冯水木呼吸逐渐减弱,经半小时抢救,终因“全身营养不良,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停止呼吸。亲属表示,冯先生走得有些突然,但比较安详。
  墨池居藏着毕生所爱
  晚上7时许,西府南街47号。一栋一单元2号,一扇黄色的木门已略显斑驳,门上倒挂着一个红色的“福”字。旁边有些发黑的墙上,贴着一张简易的纸,上面写着“墨池居”。这便是冯水木先生住了10余年的家,他把他的一切珍品收藏其中。
  冯水木的妹妹说,在冯水木入院没多久,家人就把他的所有东西都打包放好了。如今,虽不能目睹,但记者还是能回忆起曾经来过他家时的情景:各种各样的典籍资料摆在柜中,占据了大半面积。在冯水木家后面那个小“院子”内,冯水木为记者泡了一碗盖碗茶,拿出一本厚厚的剪报集,介绍着他引以自豪的老成都故事。
  小时候他梦想当作家
  当时,冯老曾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想当一名作家,“小时候老师在班上读了我的一篇作文,之后同学们都喊我‘作家’。从那之后我就开始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发现各大作家写自己的家乡是写得最美的。这使我萌发了了解‘老成都’地理、历史、民风、民俗的愿望,激起对‘老成都’文化的热爱,从此开始注意收集老成都的本土文化。从那时起,我开始坚持写日记,50年如一日,直到现在。”
  知道他还写过一本书的人不多,昨天,记者在冯水木的朋友高先生那里见到了这本名叫《长歌当哭》、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写的书。文字并不是很精致,但记录了一代人真实的故事,也记录了府南河的悠悠往事。
  记者手记
  老成都的一切他痴迷而虔诚
  虽然知道他3个月前就得了脑溢血,但他离去的消息还是显得突然。
  记者了解冯水木先生,是几年前的事,但与他真正熟悉,还是缘于去年7月对他的一次采访。那天,冯先生给记者打电话称,他发现了一张抗日战争爆发当年的老报纸,里面有许多当时全国上下一致抗日的新闻记录。
  那天采访是记者第一次到他位于西府南街的家,当时在他家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两满屋的老书籍、老照片,以及各种关于老成都的资料。之后,与先生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了,记者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老成都历史的研究以及资料的收集,他是近乎痴迷而虔诚。去年10月的一天,他与记者聊天时曾说,自己收集了解老成都资料,是为了还原保护历史,也是为了以史为鉴更好发展新成都,最终让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期焕发出新光彩。这,或许就是先生毕生的追求。
  为了“老成都”他一直在努力
  老人留下的感动参与府南河正名听证会
  2004年12月,成都市民政局首次举行府南河正名锦江听证会,冯水木作为代表赞成正名并举证说,望江楼这一带的河流历史上就称为锦江,他有不同时期的老照片为证。
  考证:巴金故居其实地盘很大
  2005年10月,冯水木向本报透露,他具体考证出巴金的故居旧址并非只局限于正通顺街的战旗歌舞团,还涵盖了正通顺街后面珠市街的一大片。他说:“咸丰年间,那儿是成都有名的猪羊市场,后来被人喊成珠市街,是取猪屎的谐音。当时巴金的祖父李浣云看地价便宜,就把这个市场购置下来修李公馆,后来成了巴金几兄弟居住的地方。”
  考证:宋濂墓就在宋公桥?
  2006年6月,冯水木表示宋濂的墓的确是在成都,埋葬在宋公桥街,并且在净居寺附近修建了一座潜溪祠纪念宋濂。他称,当时为了纪念宋濂,蜀王还在宋公桥附近办了潜溪书院。但由于宋公桥离城较远,读书很不方便,清朝时就将潜溪书院搬迁到了梨花街。至于潜溪书院到底演变成了现今的哪所学校,冯水木认为是现在的成都三中。
  考证:椒子街应为交子街?
  冯水木称,在李劼人的书里曾提到“交子街”,据他考证也应为“交子街”。冯说,“交子”是一种古钱币的名称,老成都的椒子街商业文化经济较发达,经贸交往离不开钱币,以钱币命名街名这种可能是存在的,而这条街名被称为“椒子街”应为讹传。
  保护“老成都”现状不容乐观
  成都是一个“社会人文积淀”深厚的城市,在保护“老成都”的人文建筑、人文艺术、人文文化等方面,冯先生曾说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他称,成都现在有历史遗迹建筑百余处,除开在大学里面已经受到保护的,现存于民间的尚有90余处,但现在由政府相关部门挂牌保护的却不到10处。以成都的文庙为例,老成都是有多处文庙遗迹的,如现在的文武路、文庙街等,但在老城改造过程中都未能很好地保护这些遗迹。现在很难在这些街道原址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只有通过这些街道的名称去想象当年文庙香火的鼎盛、如织的人流、庙会的辉煌了。
  一生钟爱“老成都”
  大家眼中的冯水木妹妹:哥哥带来童年书趣
  冯水木的大妹妹冯清华说,小时候没有其他娱乐,哥哥就给他们讲故事,并教他们读书。“我哥哥临死都惦记他毕生的事业──收集老成都资料。”冯清华回忆,哥哥大部分钱都花在他心爱的事业上,生活中很节俭。冯清华断断续续地回忆哥哥热爱成都的历史,一直希望下一代人也同样热爱这座城市。
  妻子:爱上收藏喜欢喝酒
  昨晚,冯水木的妻子杨永群在亲人的陪同下来到相守28年的爱人身旁。望着死去的丈夫,她一直默默流泪,不愿和人说话。20时,当丈夫的尸体被抬走时,她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我要给水木收拾东西。”杨永群边说边向空空的病房走去。据了解,杨永群曾是冯水木的学生。两人结婚后,儿子的到来更为他们家添了不少快乐。冯水木的亲人说,因为他们的孩子是冬至出生的,冯水木就给孩子取名叫冬冬。虽然冯水木痴迷地爱上收藏、喜欢喝酒,但杨永群还是关心着冯水木,去年12月,冯水木生病后,她一直照料着他。
  朋友:他是个很朴实的人
  “他是一个很朴实的人。”说起冯先生的离去,与他交往10年的朋友高志和很伤感。高回忆说,他是在杜甫草堂附近的一个文物市场收集文物时,遇到冯先生的,因为有相同的爱好,两人一见如故。“他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吃穿可以不上档次,但老成都资料不可不收集。”高志和说,“他的退休金几乎全部用在老成都资料的收集上了。”据高介绍,冯先生生病时,存折上只留下几千元的存款。“他除了收集成都的老照片,还有不少是重庆的。”高志和担心,冯先生去世后如何保护这些珍贵资料是个问题。
  邻居:他是个离经叛道的人
  在冯水木10多年邻居、30多年同事的苏老师口中,记者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冯水木。1965年,财会学校毕业的冯水木分配到成都市13中,刚来时给所有人的印象是放荡不羁。“一根直肠子,敢说敢做。”原本安排他当财会人员,因为他喜欢文学,所以他自荐教语文。年轻帅气的冯水木,加上文学功底还不错,成了许多学生喜欢的老师。可他在学校和许多老师、领导不和,导致他教书生涯不长,上世纪70年代就离开了学校。冯水木从来不和邻居往来。“他一天到晚都关在屋子里,有时敲门他都不应,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苏老师说,直到最近几年,他经常把报纸拿给大家看,他们才知道他在收集老成都的资料。因为性格有些孤僻,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冯水木家里很少有客人。
  记者:他是个让人沉重的人
  冯水木和成都的媒体圈太有渊源。成都的记者中,80%的人都知道他、认识他。冯水木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他发现媒体关注老成都的历史后,他收藏多年的东西终于派上了用场。自2003年4月20日《“打捞成都”新生代和怀旧派对对碰》这篇文章发表后,冯水木频频出现在各新闻单位,或提供线索、或展示收藏的作品。他会不厌其烦地带着记者穿梭各条大街小巷,讲解每一条街的历史,但他肯定不会放过每一条线索的报酬。直到冯水木生病住院后,大家才知道,他之所以对几十块钱报料费斤斤计较,全是因为他生活太拮据。但是,等到真正了解他时,冯水木已经不能说话了,冯式标记只能永远留在大家心中。

 
 leikang 发表于: 2007-3-29 13:19:55|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

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
冯水木2003-07-03 23:09:16在为孙静轩守灵,似乎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他

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
冯水木2003-07-03 23:10:08在为孙静轩守灵,左边为诗人张哮

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
2003-07-03 23:58:16,周渝霞,牛放,冯水木,周锡光,鲜琦

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
2003-07-03 23:58:44,牛放,冯水木,周锡光,鲜琦

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
2003-07-03 23:59:20 冯水木

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我眼中的冯水木──一个被媒体放大了的“青年人”
2003-07-03 23:59:36 冯水木

乐山市的五通桥区旅游局副局长赵义收藏家·王大明、蒲秀政、冯水木牛放
地点:粗粮王·青羊区·成都
时间2003-09-29 12:20:37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7-3-29 13:50:21|显示全部楼层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冯水木先生生前好友冯至诚先生给冯水木上香,

冯至诚先生原是成都日报副刊主任编辑,现已退休闲居,冯至诚先生是冯水木在成都媒体中认识的最早最久的朋友,两人曾经有多次愉快合作,直至冯水木先生病逝前两人还保持每周一次喝茶聊天的联络。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7-3-29 14:55:51|显示全部楼层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最崇敬冯水木先生的“三轮诗人杨七林”从东郊十里店赶来参加悼念并献上他写给冯水木先生的诗。

 图左为杨七林,右边是冯水木生前好友李玉松

 附杨七林简介;
 
 他放飞神奇的太阳神鸟 
  
 (2006-6-16 0:26:06) 
  四川新闻网-四川工人日报讯  
 
 
 
   他为诗而活着,他为诗而痴迷。他说他可以没有工作,也可以没有女人,没有家庭,但他不能没有诗。他便是被人们称为“三轮车诗人”的杨七林。
 
   杨七林,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者,混在茫茫人海中,谁也不会多看他一眼,这个37岁的小伙子来自遂宁市船山区,只有初中文化。他经历过失学之痛,还体验过从农村走进城市的自卑、彷徨与抗争。为了生计,他卖过蔬菜,卖过报纸,蹬过三轮车。6月8日下午,当记者在成都市总工会组织的下岗职工免费学电脑培训班见到他时,他说:“现在,虽然蹬三轮车仍然是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我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总工会给了我新的学习机会,我会更加的珍惜,学会电脑之后,我要让我的诗歌插上新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据杨七林回忆,早在20年前他还在读初中的时候便爱上了诗歌。杨七林的父亲曾是成都一家国营企业的炊事员。他从小随母亲生活在农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只念了一年高中,从此便承担起繁重的农活。1992年,杨七林父亲单位招临时工,他便来到成都。“面对繁华的都市和城里人,我感到很自卑。”杨七林说,有一次,他被一个正式工骂为“瓜娃子”,心里很受伤,当天晚上便写了首诗《槐树》,从此,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便用诗记录下来,有时一天可以连续写上七、八首诗,诗给他带来了安慰,给他带来了信心,使他感觉到生活的充实和有意义。
 
   1998年,杨七林结了婚,接着,他所在的单位破产,因此也失了业。夫妻俩商量着去贩卖蔬菜。可是,卖蔬菜既辛苦又赚不了什么钱,所以两个月后,杨七林便改卖报纸。2002年起,报纸不好卖了,杨七林便去蹬三轮。但由于是无证营业,杨七林的三轮车多次被缴。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杨七林仍然坚持写作诗歌,有时蹬着蹬着三轮车,突然来了灵感,他会立刻放下生意不做,坐在三轮车上就写起来了,为此,他每月的收入比同样蹬三轮车的老乡要少得多。
 
   天道酬勤。经过20多年不懈地努力,2005年7月,杨七林的第一本诗集《神奇的太阳神鸟》终于出版了,为此他花了一万多元,这不但花光了他这些年来所有的积蓄,还借了朋友一些钱。杨七林告诉记者,第一版1000册书,目前已经卖了700多册。他说,现在还有200多册,他也不准备专门去卖了,现在的任务是既然成都市总工会免费送他们来学电脑,他就认认真真地学,如果自己真正掌握了电脑知识,第一,总工会可以帮助他介绍一份收入更好的工作,到那时,就不用再蹬三轮车了,再说,无证营业也不妥,第二,他可以充分地利用电脑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来帮助自己写诗,还可以把自己写的诗通过电子邮件投给全国的媒体。杨七林还说,目前他又在创作两部纪实性的诗集,争取在明后年脱稿。
 
   本报记者骆向明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7-3-29 14:59:57|显示全部楼层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灵堂外面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7-3-29 15:11:12|显示全部楼层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以上是部分花圈,成都市诗词楹联学会送的花圈写;水润城繁培秀木,安贫息性铸诗心。暗嵌“水木安息”四字。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7-3-29 15:26:08|显示全部楼层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冯水木先生的好友高志和先生展示冯水木的诗作及收藏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7-3-29 15:39:54|显示全部楼层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不完全,部分名字)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7-3-29 15:57:02|显示全部楼层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老成都”冯水木先生悼念活动昨日开始


2006年春节,在天仙桥街老邻居聚会上的冯水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0:40,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