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8760|回复: 5
 3熊猫
 蜀虎 发表于: 2007-3-25 16:22:26|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02年] 2002-09-19日(中):朱德故居感民俗

 [复制链接]
雷康/编

  感谢雷强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召开前,到中国共产党的四川籍的国家领导人的故乡采风。
  我,一个平常心的人,十分敬业地、真实地记录下我身边所发生的事,我的口号就是:见证历史,我求真历史,我延续历史。

  曾于1989年夏在路经县城金城镇时,专程去过孕育了红军之父、三军总司令朱德的故居「朱家湾旧居」,感触到了其风水和氛围。
  今天,雷强则更是从成都专程去位于仪陇县的马鞍镇的朱德故里采风。时隔13年,故居保护的依然完好,与记忆中的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面对故居的左侧新增了一排三间与故居格调一致的办公室。

中巴车/仪陇县/雷康 摄
雷强乘坐的中巴车到了县城进站后,方知到马鞍镇需到另一个汽车客运站──城东车站转车,乘坐县城的公交车来到城东车站后,下一班到马鞍镇的中巴车已坐了不少的人,其车牌号为“13944
地点:金城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0:48:54

城东车站/仪陇县/雷康 摄
上了车,问明司机车还要等一会开出后,来到城东车站的大门口拍摄
地点:金城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0:51:22

三轮机动车/仪陇县/雷康 摄
城东车站门外驰来一辆三轮机动车,这种车曾在1970年代以前,成都市区也很普遍,担当交通运输工具,俗称为:“抱鸡婆”、“电抱鸡儿
地点:金城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0:52:32

城东车站/仪陇县/雷康 摄
城东车站的大门口
地点:金城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0:54:04

朱德故里采风线路示意图/仪陇县/雷康 摄
示意图:琳琅井→朱德故居「朱家湾旧居」→海量亭→四方田→琳琅桥→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蓝色线条为采风线路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1:47:22~15:25:48

朱德故居指路牌/仪陇县/雷康 摄
在马鞍镇的场镇前一点,司机提示我们下了车,说是沿着此路下去就是朱德故居,回头拍摄路边的“朱德故居”指路牌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1:47:22

琳瑯井/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琳琅井。朱德诞辰110周年「1996年」之际,四川省计委出资扩建,现增设了井台,修建了照壁,上刻“琳琅井”井名。井上的六角亭是1999年兴建的,内立一大理石碑,上书“饮水思源”四字和一篇碑文。碑文记叙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蜀北仪陇干旱的灾情和少年朱德与小伙伴们找到水源和挖井的经过,描述了百姓们对朱德挖井带来的福音的感激之情。碑文赞道:“四方百姓,饮甘露常思玉阶情;八面客旅,解饥渴传诵开井人”。“玉液琼浆,盈溢故园,德泽民众,雨露琳琅”,教世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左边远处为马鞍镇的场镇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1:49:48

农家小媳妇来到琳琅井挑水/仪陇县/雷康 摄
刚好有一农家小媳妇赤脚来到琳琅井挑水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1:54:28

琳瑯井/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琳瑯井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1:55:12

琳瑯井/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琳瑯井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1:55:20

琳瑯井/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琳瑯井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1:58:26

琳瑯井/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琳瑯井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1:58:32

赤脚挑水的农家小媳妇/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的相机连续拍摄赤脚挑水的农家小媳妇,直到她拐弯消失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1:58:40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蜀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7-3-25 16:31:06|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朱家湾旧居/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朱德故居「朱家湾旧居」始建于清代嘉庆末年(公元1820年),是朱家先辈从广东入川的第二住地。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穿斗木结构板壁瓦房的三合院农舍,面积200余平方米,正面的堂屋、卧室、灶房,与左侧的蚕房、作坊、农具房,右边的猪圈牛栏组合在一起,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1988年朱德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图已在2002-11-01日的《四川日报》第6版发表。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2:48:58

郭沫若题写/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旧居正门上方悬挂郭沫若于1960年代初题写的“朱德同志旧居”黑底金字匾额,雷强在匾额下留影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3:24:36

儒教的天地君亲师神龛/马鞍镇/仪陇县/雷强 摄
正面有堂屋、厨房,均为原始土筑墙壁,堂屋正中有儒教的“天地君亲师”神龛。则坐在八仙桌旁留影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2:14:06
摄影雷强

朱德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东厢为蚕房、煮酒房和客房。二楼室内陈列有朱德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装书的背篮、算盘、砚台等历史遗物。雷强朱德用过的条桌前留影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2:14:06

朱德卧室/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朱德卧室。朱德从1896年正月初四日「9岁」迁此居住,直到1909年一月下旬「23岁」,离开家乡赴云南昆明报考陆军讲武堂。他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朱家湾旧居·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2:17:48

缫丝用的东洋车/马鞍镇/仪陇县/雷强 摄
朱德为客家人,在蚕房里还保留着当年朱德家中养蚕的调温天窗和缫丝用的“东洋车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2:33:50
摄影雷强

朱德曾经使用过的石磨、石碾/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雷强坐在朱德曾经使用过的石磨上,前景是朱德曾经使用过的石碾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3:29:02

朱德曾经使用过的石磨/马鞍镇/仪陇县/雷强 摄
坐在朱德曾经使用过的石磨上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3:30:18
摄影雷强

雷康在朱家湾旧居/马鞍镇/仪陇县/雷强 摄
坐在朱德曾经使用过的石磨上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3:30:30
摄影雷强

废弃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在新修建的一排三间与故居格调相一致的办公室的后面绿树掩映,多走几步,发现了几间被废弃的与故居相同的土木结构的房子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3:40:20

冬瓜藤蔓/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废弃房子的残壁上挂着的冬瓜藤蔓随风摆动,黄花格外娇艳。1960年3月9日下午4时,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在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和南充地委、仪陇县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马鞍中学。当晚,朱德就住宿在学校教导处内间。第二天回到故居,拜祭父母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3:41:02

连根蔓草芟夷尽/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回到故居时,朱德作了一首《七律》“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公社春。社会一新人享乐,干坤两造政权新。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喜禾密且深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3:41:54

故居的小院后竹林吐翠/马鞍镇/仪陇县/雷康 摄
雷强拍摄完后,顺着故居前方的小道前往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参观。在拐弯处,最后回头拍摄,只见故居的小院后竹林吐翠,院前荷塘映月。故居背靠关刀山,正对着一个诸如官帽的山峰,当地人称其为官帽山,又称轿顶山,山顶长有柏树,其柏树的树距与周遭的山完全不一样
地点朱德故里·马鞍镇·仪陇县·南充
时间2002-09-19 13:59:26


相关标签
  朱德|朱德故里


提示
  ①以上文字说明中有相关的超链接,可点击进入!
  ②摄影雷康
  ③最佳效果请看主站http://www.phoer.net/history/2002/20020919b.htm
 爱四川 发表于: 2007-3-26 15:58:2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参观

游客中心─→三军大道·三军桥─→锤镰石─→点将台─→之江大道─→军功道─→大湾堰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参观游览。
  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是以伟人文化为主线的人文景观与神奇山川的自然景观和谐并存的观光旅游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景区位于四川东北部仪陇县马鞍镇,距仪陇新县城50公里,距南充110公里,距成都市300余公里。景区总面积52.5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94平方公里。
  景区人文景观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朱德诞生地、朱德故居、朱德父母故居、朱德生父朱世林墓、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等10余处与朱德生活有关的景点现保存完好。景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有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这些都充分彰显出景区丰厚的历史底蕴。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琳琅山景区的山,没有峨眉之秀,不及青城之幽,不具华山之险,但它孕育了红军之父、三军总司令朱德。在伟人光辉照耀下,这山便成了川东北崇山峻岭中闪亮的明珠。
  景区自然景观颇为神奇,五星琳琅山、威武关刀山、腾骏马鞍山、神韵轿顶山、云雾插旗山、玲珑印台山、天生锤镰石等七大自然景观超凡脱俗,载显朱德元帅金戈铁马、戒马倥偬的传奇人生,伟人文化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带给你的将是欣赏大自然秀丽风光之雅趣与领略伟人文化的振撼。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张景区导览示意图。这张看似平常的平面图,却隐藏着两个耐人寻味的秘密。大家先看看这张图的整体形象,象不象一头猛醒的睡狮?这头、这足、这腰身,简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家再看看分布在景区内与朱德生活有关的七处景点:朱德父母故居、朱德生母钟夫人墓、朱德生父朱世林墓、朱德诞生地、药铺垭私塾旧址、朱德故居、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连接起来,其状如北斗七星闪烁在青山绿水之间。

三军大道、三军桥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是景区游客中心。这里可以为大家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刚才大家乘车进来从入口处到达游客中心这段路叫三军大道,进入游客中心门口这座桥叫三军桥。取名三军大道,三军桥是寓缅怀三军总司令朱德丰功伟绩之意。

天生锤镰石
  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前方有块巨大的石头。大家仔细观察,张开想象的翅膀看它象啥?对,底部轮廓成弧形的石盘象镰刀,盘上两块石头连接在一起,正是一把巨大的铁锤。当我们确认它象铁锤和镰刀的时候,就会联想到组成中国共产党党旗的铁锤和镰刀。这难道是大自然造物主有意预示人们,这里将诞生一位杰出的伟人!

点将台
  请大家再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前面不远处有块形如斗方的巨石。当地的人们叫它点将台。其实,这石头原本无名。只因为朱德孩童时常和小伙伴在石头上玩耍,玩“点兵点将”的游戏,后来朱德当了红军总司令,人们便把这块巨石叫点将台了。

  各位朋友:琳琅山景区要参观的景点比较分散,可步行去,也可乘观光车去,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请大家都要互相关照,遵守参观秩序和时间安排,以免乘错车或掉了队。为了减轻大家旅途之劳顿,现在请大家还是跟随我换乘景区观光车到各个景点参观游览吧!请大家上观光车。

之江大道
  我们现在行进在去朱德纪念馆的路上。这段从游客中心到朱德纪念馆的大道,是浙江省捐资600万元修建的,为感谢浙江省对朱德故里建设的支援,特将这段路冠名为“之江大道”。(浙江又名之江)
  现在请大家下车。我们将怀着对朱德总司令的敬仰之情,沿着军功道,缓步登上石梯,去参观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大湾堰·琳琅桥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山谷中那座堰塘,那里原是一道深深的狭谷。1982年修建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时,为连接参观朱德故居和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的道路,修筑了一道高10米的拦洪堤坝。坝内蓄水,水面有3000多平方米。坝下建有500平方米的池塘。因为这里地处朱家大湾,堰塘便取名大湾堰。大湾堰上架设了一座长60米,宽5米的石拱桥,取名琳琅桥。桥头竖立着大理石石碑,碑书“功照日月”四个楷书大字。游人漫步琳琅桥上,但见坝上清流飞泻,池中喷泉吐花,山风吹过塘中,碧水泛起层层涟漪,搅动倒映在水中的松柏,变幻出多姿的画影。这一人造景观点缀在自然景色中,倒使景区增添了几分情趣。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门前平台─→朱德委员长汉白玉雕像─→大门(馆名楹联)─→馆内陈列。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参观。
  朱德纪念馆于1978年12月1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1982年8月1日落成开馆,邓小平同志亲笔题了馆名。1996年国家六部委命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8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瞻仰朱德故居和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指示“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经上级批准,从2005年10月18日开始,对朱德故居纪念馆进行了改扩建。改扩建后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座向由原来的座东朝西,改成现在的座北朝南,扩建了两个院落,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19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近4000平方米,展线延长,展示手段提高,展示效果增强,刚才大家走过的大门前那三道平台也是这次新建的。

朱德委员长汉白玉雕像
  矗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尊朱德委员长汉白玉雕像是1996年11月由四川省财政厅敬献的。这尊雕像,像高4米,朱德左手下垂半握拳,右手上举向人民致意,面目安祥和蔼,微露慈父般的笑容,让人望而起敬,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馆名、楹联(待补)

  现在,请大家入馆参观,馆内的解说员将为大家讲解,我在出口平台等候你们,请!(馆内解说使用纪念馆的解说词)

各位朋友:刚才大家参观了馆内的陈列与展览,缅怀朱德的丰功伟绩,让我们更加敬仰这位共和国元帅,他功勋卓著,威名远播,他是人民的光荣!他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品格“象大海一样雄浑,象大海一样庄严,象大海一样宽广,象大海一样深厚”。……朱德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接下来,我们步行去朱德故居参观,在前去的路上,我们要经过梅廊、桂花园和兰径,将领略赏梅之雅趣,享桂之馨香,品兰之清幽。

腊梅园
  梅花位列岁寒三友之首。在这里栽植腊梅,以梅花傲雪斗霜,坚贞不屈,意寓朱德临大节而不辱的革命气节。

桂花园
  桂花树终年翠绿,其花淡雅馨香,是贞洁荣誉、友好吉祥的象征。人们把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称为“折挂”。桂花园意寓朱德一生功高盖世,但不居功自傲的品质。桂花园还是首长植树园,园里有杨尚昆、温家宝、康克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手植的桂花树和楠木。

兰园
  兰花香气清幽,有超凡脱俗之气,是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朱德一生钟爱兰花,兰径意寓朱德的君子气节,也寄寓朱德对革命战友、其第四夫人伍若兰的怀念之情。

琳琅井
  这口琳琅井在朱德故居的右侧,离故居仅50米,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少年朱德与小伙伴一起挖的。井名是当地百姓后来取的。井上的六角亭是1999年兴建的。亭内这块大理石碑上书有“饮水思源”四字和一篇碑文。碑文记叙了清光绪二十六年蜀北仪陇干旱的灾情和少年朱德与小伙伴们找到水源和挖井的经过,描述了百姓们对朱德挖井带来的福音的感激之情。碑文赞道:“四方百姓,饮甘露常思玉阶情;八面客旅,解饥渴传诵开井人”。“玉液琼浆,盈溢故园,德泽民众,雨露琳琅。”水,对于生活在江河湖畔的人们来说,不足为道,但对十年九旱的仪陇人民来说,那真是滴水贵如油啊!所以人们对朱德打井济民的恩德世代不忘。

朱德故居─→琳琅山─→马鞍山─→关刀山─→四方田─→海量亭─→故居陈列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朱德故居,在参观故居陈列之前,先请大家了解朱德故居的自然环境。朱德故居座落在景区三大自然奇观之中,右傍五星琳琅山,左揽神骏马鞍山,背依威武关刀山。院后竹林吐翠,双柏竞高,绿树掩映,院前古杏争春,荷塘映月。朱德故居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绿锦绣之中。

琳琅山
  琳琅山山势雄伟,遍山苍松翠柏,中峰突兀,五条小山梁均匀向五个方向延伸,鸟瞰此山,恰似一枚硕大的五角星,所以人们称琳琅山为五星琳琅山,是景区内七大自然奇观之一。无独有偶,刚才大家参观纪念馆时是否还记得一根横断面呈红五星的杨树枝,这是从朱德在延安时手植的杨树上摘下的枝条。如此巧合,不得不叫人张开想象的翅膀去遐想其中奥谜。

马鞍山
  马鞍山因形似马鞍而得名,是景区内又一自然奇观。人们称它为神骏马鞍山,是源于一则民间故事。说是古时候马鞍场叫荒山场,不知何年某月,一个清风明月的夜晚,天界下来一群游玩的神马,在琳琅山、关刀山奔驰嬉戏,闹得天翻地履、轰轰烈烈,惊醒了百姓,惊动了天庭,玉帝召令神马急回天庭,领头的枣红马被玉帝贬到荒山场,化着山梁,永留人间。从此,荒山场便更名马鞍场。民间传说固然无稽可考,但马鞍山作为朱德故居的自然景观,更让人浮想连篇。

关刀山
  朱德故居屋后的关刀山也是景区的自然奇观。此山尽生灌木,唯有一株古柏,枝繁叶茂,形如蜀人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直伸顶峰,因此,人们称它威武关刀山。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一奇观了。说来也怪,这棵古柏在山顶上生长了不知多少年,树杆高数丈,粗合围,即使在大旱年景,也都枝繁叶茂。可是,在朱德1976年逝世后,这棵树却慢慢地枯萎而死。这难道是朱德去世举世同悲,万物同哀?也许是树通灵性,与朱德元帅共存亡?悲哉!壮哉!大自然之迷当如何破解?

四方田
  站在院坝里,我们可以看见前面那块四方田。这是朱德家唯一的一块祖业田。朱德自幼勤奋好学,热爱劳动。他曾在这块田里耕种劳作,也曾在田里养鱼捕鱼。

海量亭
  我们看到的四方田左侧的那座亭子叫海量亭。是1984年四川省军区捐资修建的,亭名取意毛泽东对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赞誉之词。
  刚才我们了解了朱德故居的自然环境,接下来请看朱德故居。

朱德故居
  朱德故居是一座座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是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即公元1820年,面积260平方米,是朱家先辈从广东入川的第二个住地,迄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曾经两次大维修,但修旧复旧,保持了原样。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德是从1896年正月初四日迁此居住的,直到1909年一月下旬,他离开家乡赴云南昆明报考陆军讲武堂,他在这里边整住了14年。
  故居共分三部分,正面的堂屋、卧室、灶屋,是土墙瓦房;左侧的酿酒作坊、蚕屋和农具屋系穿斗木结构板壁瓦房;右边的牛栏猪圈,是木架草房。
  我们现在看到的悬挂在大门上黑底金字匾额,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院长、当代大书法家郭沫若先生亲笔书赠的。
  现在请大家进入朱德故居的室内参观。(室内由纪念馆解说员解说)

朱家祠堂(馆内解说员使用纪念馆的解说词)
  (大垭豁观光车站)
  请大家乘坐观光车,去李家湾朱德诞生地参观。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行进在去朱德诞生地的观光道路上。这条观光道由东向南再向西,围绕着琳琅山延伸。沿途,大家可以欣赏到这一带的田园自然风光。远处群山逶迤,郁郁葱葱,身边琳琅秀美,鸟语花香。朱德故居的人民热爱琳琅山,赞美琳琅山,人们经常吟唱着这么一首歌:高高的琳琅山,山峰耸立白云间。苍松翠柏芳草茂,花果满枝映蓝天。英雄的琳琅山,山上多少英雄汉。翻天覆地闹革命,红旗飘飘千万年。
 爱四川 发表于: 2007-3-26 15:59:57|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诞生地(仓屋)─→药铺垭私塾旧址─→丁氏庄园─→轿顶山

  各位朋友:我们已经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湾朱德诞生地,请大家下车参观。此时此刻,我想大家最想看到的一定是诞生过伟人的房间,这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屋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不是宽敞明亮装饰华丽的殿堂,而是这间低矮狭窄暗淡的仓屋。
  公元1886年12月1日早晨,朱德就诞生在这间仓屋里。婴儿呱呱坠地,震动了这座院子,给朱家带来了喜悦,也震动了中华大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这间木仓屋面积仅16平方米,里边摆放着床铺、箱柜、桌椅,人行走都要侧着身子。壁上这一小小的“牛肋巴”窗,便是唯一的光源和通气孔。因此,屋内光线暗淡,空气极不流通,在炎热酷夏,仓屋就好比架在热锅上的大蒸笼,闷热难忍。朱德诞生后,在这里居住了9年,是何等的艰苦啊!
  这座看来并不算简陋的院子,为什么让朱德在这样的仓屋里诞生?带着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朱德的祖辈和当时的家庭状况作个简要的追忆。
  朱德的祖辈家境十分贫穷。耕种的田地是从地主家佃的,住的这座院子也是从地主丁邱川家租来的。全家十几口人住着这座院子,自然十分拥挤。那时,堂屋左边两间歇房,是朱德的祖父朱邦俊和祖母钟老夫人,大伯父朱世连和大伯母朱刘氏的寝室,正房左右转角处,是朱德的三叔父朱世和、幺叔父朱世禄的寝室,里边一间是临时煮酒的小作坊。左边横屋第一间是朱德的大哥朱代历,二哥朱代凤的歇宿处,下隔壁是仓房,住着朱德的父亲朱世林和母亲钟夫人,再下边就是厨房和猪牛圈。然而,就是这样恶劣的居住环境,也不是朱德一家的久居之地。1895年农历腊月三十天晚上,地主丁邱川夺佃,一大家人不得不分居两处。朱德的生父母迁到马鞍场插旗山下陈家湾,租佃别人的田地房屋耕种居住。朱德因两岁时就过继给伯父朱世连,所以就随祖父和养父母迁往大湾老屋居住,也就是刚才大家参观过的朱德故居。
  各位朋友:我们前面在参观朱德故居时,给大家已经介绍了故居所处的自然环境,那真是奇山环抱、绿树掩映、风景宜人的风水宝地。那么朱德诞生地的自然环境又如何呢?我可以响亮地告诉大家,这里并非一块平凡之地。请看,这座院子座落在形似太师椅的李家湾,前接琳琅湖、后枕琳琅山、远瞻轿顶山。这样依山傍水之地自然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药铺垭私塾旧址
  朋友们,这条石板路是通向药铺私塾旧址的步行道。请随我去药铺垭私塾旧址参观。
  眼前这所药铺垭小学是在药铺垭私塾旧址上发展起来的。药铺垭小学的校名是1981年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红军书法家舒同先生亲笔题赠的。
  这里很早是一座小店铺。私塾是朱世泰应族人的重托开办的。屋基成“丁”字形,土墙木橼瓦房很简陋。朱德6岁时在这里启蒙读书,老师给他取了大名,叫朱代珍,改掉乳名狗娃子。朱德一年功夫就念完了《三字经》、《大学》、《中庸》。先生传授的知识不能满足朱德求学的需要,只好到丁家办的私塾去读书。在那里,他受到富人孩子的欺负与鄙视。迁到朱家大湾居住后,便到席家碥私塾读书去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香樟树,就是朱德在此读书时,和同学们一起栽植的。别看这树现在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但在朱德受迫害的年代,却无端地生了一场大病,树干空心,枝干叶落,差点枯萎而死。是改革开放后,经过植保专家多方救治培育,才起死回生,方才有现在的苍劲挺拔。
  1960年3月10日上午,回乡调查的朱德和夫人康克清驱车来到琳琅山下,还专门下车健步拾级来到这里,俯瞰山下他的诞生地李家湾丁家院子,久久萦思他的童年时代。接着,他走进校园,看望了师生。
  现在请大家原路回到朱德诞生地观光车站乘车参观下一个景点。

丁氏庄园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丁氏庄园。这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丁邱南、丁邱玉兄弟营建的一座集居住、休闲、防卫于一体的养生“安乐窝”,是称“川北第一庄园”,其规模、气派堪与川西大邑刘文彩庄园比美。
  如此庞大的建筑值得一讲的东西很多,我今天只着重说说庄园的四大特点。
  一是规模宏大。整个庄园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08间。取《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之意。丁氏曾说:“梁山有一百单八将,丁家有一百单八房,子孙住在这房里,个个皆好汉”。庄园有石门12道,木门108道。正脊高15米,大中小三套四合院紧衔相依,平行排列。如果按每户100平方米居住,可以住30户人家,此院真为大矣!
  二是质量上乘。修建这座庄园从1908年破土动工到1922年主体工程竣工,用了15年,接着又用了三年时间仔细装饰,直到1925年全部落成,前后历时18个春秋。庄园为歇山式木重楼单檐建筑。墙体系特制的1.2市尺厚的宽墙板取粘土筑成。四合院所用柱、檩、枋均取上等优质柏木,基础石料用材专选质地坚硬细密的青灰色石材。筑墙时规定每天只筑一板,收工时,在筑好的墙体上任意掏上几个小洞,灌上水。第二天早上查看,如水未漏下去,再往上筑第二板,否则返工重筑,这可算真正的优质工程。
  三是工艺精湛。庄园石柱石门和门楣上均刻有楹联和横批,并以浅浮雕的花鸟图案装饰边框。尤其是嵌在正中大堂屋后墙中心高7米,宽2.60米的镂空雕花神龛和两边横屋墙壁悬挂的四块边沿雕有六条金龙的大匾,其雕刻艺术十分精湛,艺术品位和价值极高。
  四是防卫坚固。小四合院左侧后面建有高出庄园数丈的炮楼,又称“望敌楼”。炮楼四周开小窗,作防御的高空工事,炮楼上配置有土炮两门,罐子炮两门。庄园还购置步枪30支,抬枪4支,刀矛150多件,常年豢养家丁30多人。院坝垣墙外,沿墙深挖了一条60多米长、约10米宽,3米多深的“护城河”。庄园外壁正墙开凿窗户,既可通风透光,又可射击防卫。庄园修成后数十年没有受到任何侵扰。
  现在大家自由参观,20分钟后到大门外的院坝里集中,我还要和大家探讨两个有趣的问题。
  刚才大家参观了这座庞大的庄园,一定会为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技术而惊叹。丁氏庄园是地主剥削人民,奢侈享乐的见证,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时光流逝,干坤斗转,丁氏风光失色,庄园回到了人民手中。20世纪60年代仪陇卫生学校在此创办,培养了一大批医药卫生人才。而今,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丁氏庄园成为琳琅山景区的景点之一,这里将成为川东北地区民俗民间文化和客家文化展览馆。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将领略到川北民俗民间文化和客家文化神秘的风彩。
  现在,我们站在院坝里,朝前方看去,那座曾经出现在朱德诞生地前方的轿顶山,又出现在丁氏庄园后。为什么同在轿顶山前后,李家湾丁氏院子里的穷人诞生了伟人朱德,而丁氏庄园里的丁氏家族只是首富而已,却未降生什么有份量的人物?这是我要和大家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当然民间传说版本多多。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说轿顶山这条山脉呈龙形,李家湾朱德诞生地是龙头,而丁氏庄园建在了龙尾上。龙头主贵,龙尾主富,而富贵历来不能两全。至于还有哪些说法,大家在参观闲暇时,还可以交流。
  我要和大家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一般庄园式建筑院坝外是朝门,进出大院经过正面朝门。而丁氏庄园进出大门却走左右侧门,这是为什么?
  我知道有两种说法。一说这是客家人居文化的显著特点。许多客家人居住的四合院,大都从侧面进出,让主建筑的大门前视野开阔。丁氏家族也是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韶州府乳源县迁来的。那么,如此设计建房,就是顺理成章了。另一种说法是说丁氏兄弟设计修建庄园时,从防卫的需要出发,从侧门进出,而正面院坝前修“护城河”,增强了防卫功能。也许两种原因兼而有之,才修建成现在的形式。

轿顶山
  大家对琳琅山之奇观已经了解,现在给大家说说风景区内又一自然奇观──神韵轿顶山。站在丁氏庄园院坝向后望,那座离此仅50米,顶呈椭圆形,错落有致长着松柏,貌似轿顶的山头,就是轿顶山。这个小山峦,突起在那座形似醒狮的山嶺中部,小山峦形似圆柱,高10米,直径40米,园柱似的山腰不长一草一木,但小山峦的顶上却终年翠柏常青,四时郁郁葱葱,俨如一座翡翠宝顶的绿色大轿停放在那里。如在雾若轻纱笼罩、烟波飘渺的日子远观此山,仿若帝王出游,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气势非凡,令人叹为观止。倘若登临山顶,放眼四方,景区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尽收眼底,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乐而忘返。遗憾的是上山的道路不畅,攀登艰难,不宜登临。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道去观光停车场乘车,前往朱德生父朱世林墓参观。
 爱四川 发表于: 2007-3-26 16:04:20|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生父朱世林墓─→感恩池─→感恩路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朱德生父朱世林的墓地,这里叫钟家湾。
  1922年10月27日,朱德生父朱世林从泸州返乡途中病逝于重庆,是年冬月,扶柩回籍,旋葬于此。随后,朱德拿钱为其父修建了此墓,前后共花了三年时间。
  这座墓座西向东,正面正对着轿顶山。墓冢为圆甑形,直径3.9米,周围用条石叠砌,高约1.5米。正面建筑的这道仿木牌楼形式的五重檐七龛两穴推棺墓石坊,高5.5米,宽6.4米,上面以高浮雕手法镌刻了先祖灵位,“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及花草走兽图案,墓门两侧刻了两躯披甲执戈的门卫武士像,两孔墓室门首镶嵌着墓碑,左侧墓碑刻有墓主人朱世林的墓志铭,上面记述了朱世林的家世,并叙及朱德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所建树的“名震三省,福国利民”的丰功伟绩。右墓碑空无字迹,是备作朱德生母钟夫人以后逝世安葬再补刻墓志的。钟夫人逝世后,因恐受国民党再抄祖坟之劫,未葬入穴内。一九五八年朱德胞弟朱泰阶逝世后入葬此墓穴。石坊前是祭奠陈馔用的石香案和拜台。
  [帽顶]此冠叫皇堂帽,盖下的棱角是皂角花。
  [浮雕]这是八仙过海中的兰采和,左右分别是文状元、武状元。
  [戏画]这里刻的是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几幕戏:疯和尚调戏卖水女、梦中哭竹冬生笋、安安送米、五郎抢亲、四郎访母、海瑞罢官、断机教子。
  [柱]这根龙抱柱雕工精细,据说雕刻这条龙就花了40多天。
  [人物]这里刻的分别是穆桂英和杨宗保。
  朋友们,朱德生父朱世林墓是朱家祖坟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坟墓。朱德任红军总司令后,国民党曾三次下令抄挖朱德的祖坟。他们认为破坏了阳宅,再捣毁其阴宅,朱德及其革命事业就要垮台,朱德率领的红军就会被消灭。因此,四川军阀杨森在1933年至1935年间派部下李家钰等先后三次抄了朱家9行祖坟。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农历腊月初八,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和省政府派来两个所谓“视察员”,在伪仪陇县县长乐九成的陪同下,“视察”朱家祖坟,谎称要“移葬”朱德生父朱世林骨骸。他们带来的阴阳先生看了地形后说:“这是一个卧虎地形,挖掘后就等于放虎归山,朱德还要大大发迹”。派来的“视察员”很信风水,故而不敢“移葬”。这样,这座坟墓才幸免一劫,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此坟不仅为研究朱德早期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94年12月31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将此墓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0年3月10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来到墓前拜祭,一未带花圈,二未放鞭炮,只将随行人员递给的几枝松柏柳枝插在父亲的墓上,并深深地三鞠躬,表示对老人的悼念。

感恩池
  坟墓前的水库,原来叫跃进水库,1960年更名为感恩池。有的朋友问,为什么要更名感恩池?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大家思考,后面还有两处以“感恩”命名的景点,到那里这个问题便可不解自答了。
  站在墓前远望,那座曾经在朱德诞生地门前和丁氏庄园门前都出现的轿顶山,又耸立在朱德生父朱世林墓的前方,看来伟人朱德与这一自然奇观真是有缘了。
  请大家回到观光车站乘车,继续参观。

感恩路
  我们现在正行进在感恩路上,感恩路从朱德生父朱世林墓观光车站起,到朱德父母故居止。这段路的取名,同感恩池一样,出于同一理念。究竟是什么理念,大家稍安勿噪,答案很快就会出来。
  现在我们下车,从这里步行去参观朱德生母钟夫人墓。
  朱德生母钟夫人墓(追念朱母)──“禁碑”古柏
  朋友们,在这座简易墓室里安息着一位勤劳朴实、宽厚仁慈、善良贤淑、集中国劳动妇女优秀品质与美德于一身的伟大母亲,她就是朱德的生母钟夫人。
  1944年2月15日,84岁的钟夫人带着对儿子朱德的牵挂与盼望,离开了人世。当时,朱德作为八路军总司令,正在延安指挥中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噩耗传到延安已是4月初,朱德悲痛万分。叱咤风云的铁血男儿肝肠寸断,泪湿衣襟。4月10日,延安各界代表隆重集会,追悼朱德的母亲。毛泽东亲笔挽颂:“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无产阶级完人”。周恩来、陈云、任弼时等送的挽联写道:“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中共中央党校挽联为:“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中共中央的挽联上写道:“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在延安的党中央领导人都参加了追悼会,周恩来代表党中央、贺龙代表军队、林伯渠代表边区人民、蔡畅代表妇女都先后讲了话,赞“朱母精神永世长存”。为中国革命领导人的母亲召开如此高规格的追悼会,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朱德则在追悼会上饱含深情地追忆了母亲的一生,这就是那篇当时登在延安《解放日报》,后来收入中学课本的《回忆我的母亲》。朱德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他在追述了母亲一生的高尚品格后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到,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朱德把对母亲的爱上升为对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他说:“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们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我们重温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的几段话,大家对刚才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感恩池、“感恩路”和下一景点的“感恩台”都源于朱德对母亲的感恩情怀。
  为纪念母亲,朱德七七四十九天不刮胡子,任其浓密的胡须在脸上疯长,以此祭奠母亲,表达心中的遗憾。后来他多次对妻子、儿女们讲:“如果说我这一生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对母亲我没尽到孝心,没侍俸老母,在她离开人世时,也没有端一碗水给她喝。”
  1960年3月10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来到母亲坟前,站立很久很久,轻轻地念道:“母亲,孩儿回来了!”伟人的孝道堪称楷模,母子深情动地感天。
  钟夫人逝世后,本应同夫君朱世林合葬入墓的,但由于当时反动势力猖獗,经历“抄坟”之劫的朱家人怕朱母葬后再遭挖掘而不能安息,便秘密地葬在这里。当初只有一个简单的土堆,到1986年才砌了墓坊,立了墓碑。
  2003年12月25日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禁碑”古柏
  大家看朱德生母钟夫人墓右侧这棵柏树,乍一看与其它柏树无异,但仔细看一看,这树的根部树杆中包有一块碑样的石板,石板上刻的“禁碑”二字清晰可辩。据考证,禁碑是古时候人们对妇女及放牛放羊者不得进入祖坟的警示。一般是立于坟墓边显眼处,但这块“禁碑”却被柏树怀抱着,这实属罕见。
 爱四川 发表于: 2007-3-26 16:06:05|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父母故居─→印台山─→插旗山─→泰安亭─→感恩台─→朱德父母故居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朱德父母故居门前,站在这里,先看看故居周围的自然景观。故居后面这座山大家一定认识,轿顶山这一自然奇观已经四次出现了,它与伟人文化为主线的人文景观紧密联系,真是不离不弃。究竟是大自然选择了人,还是人选择了自然。其中奥妙,当如何破解。

印台山
  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前看,正对面约2公里处,有座呈四方形的小山头,好象官府大印,端端正正放在印台里,那就是景区七大自然景观之玲珑印台山。此山独立于盆地之中,不与众山相连,山上没有林木掩其真象,无论从那个角度观看,都象一枚玲珑剔透的玉印。关于印台山的传说很多,但只有同一主题:那就是人们企盼能出现一个为人民执掌大印的伟人。而今,印把子掌握在人民手中,人们世世代代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插旗山]
  我们再往父母故居的右边看,远处约三公里的地方那座前高后低、形如旗帜的大山,便是景区自然景观之云雾插旗山。相传蜀汉将军张飞曾屯兵此山,为壮气势,他遍插旌旗,从此当地百姓便将此称为插旗山,因为在云雾缭绕的清晨此山最是壮观,人们又叫它云雾插旗山。1933年,红军在山上练过兵,打过仗,红军大旗高插山顶,迎风飘扬。红军还在山上栽了一棵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远远望去,恰似一面军旗高高飘扬。
  各位朋友:我们赞美过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朱德生父朱世林墓的自然环境神奇壮观,其实眼前朱德父母故居的自然景观也堪称神奇美妙。它后靠轿顶山,前瞻印台山,右揽插旗山,山山寓意深刻,紧扣朱德革命生涯的传奇人生,真乃天人合一,绝佳胜景,意味无穷。
  [泰安亭、感恩台]
  眼前这座仿古小亭叫泰安亭,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泰民安之意。是1959年夏,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接待来此参观瞻仰的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以及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政府拨专款修建的。当时还对故居的大门等环境进行了整修,修建了花园渔池等设施,馆内办起了朱德青少年时代史迹简易陈列。
  泰安亭前边那个小巧的平台,是2004年修建的,叫感恩台。与感恩池、感恩路一样,意取朱德对母亲的感恩情怀。
  [朱德父母故居]
  朱德父母故居座南朝北,是一座典型的川北北农家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面积315平方米,有大小房屋21间,系双椽双檩青瓦屋面,阶檐宽阔。
  据朱家老人们说,这座房屋是朱家的祖业,但由于生活所迫,曾几经典当,直到朱德在云南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寄回积省的薪俸,才赎了回来。从此,朱德祖父朱邦俊、生父母便领着全家人陆续从陈家湾和朱家大湾迁居到此。
  1960年3月10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专程来到父母故居,接见了数百乡亲,看望了他的亲属。当时朱德指出:“不要把这座房子用来办我的展览,应立即改成学校。”根据朱德的指示,出于对总司令的敬仰,这里办过几年学校,同时也保留了陈列。1974年夏,县政府再次拨专款收集文物,增设展室,定名朱德同志陈列馆。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落成后,展室撤出,继续保留故居原貌,供群众瞻仰。1994年12月31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政府拨款对故居进行了重大维修,修旧复旧,更加真实地再现了朱德父母故居原貌。
  挂在正堂屋门楣上这块“人民之光”匾额,是1950年春,中共川北委员会慰问团赠送的。正面的三道双开格子门组成了堂屋外壁,门上窗棂泥道板的镂花图案,玲珑别致、古朴美观。
  请大家进堂屋参观,堂屋是全家人聚会议事的地方。正墙神龛供的是朱氏先祖灵位,室内陈列的大方桌、长板凳都是旧时遗物。堂屋左隔壁是朱德的祖父母朱邦俊夫妇的卧室,右隔壁是朱德养父母朱世连夫妇的卧室。院子右边横堂屋左边的一间是朱德的生父母朱世林夫妇的卧室。朱世林卧室的下至朝门口右侧的几间房子,是朱德的骨肉兄弟姐妹们居住的地方。在朱世连夫妇卧室左边的一排瓦房,分别是灶屋、客屋、农具家什屋和猪圈,这几间土墙楼房是解放初期,由仪陇县人民委员会拨专款修建,作为接待的用房。
  各位朋友,朱德故里琳琅景区核心景区的主要景点到此就参观完毕,谢谢你们的支持与合作,欢迎你们提出宝贵意见,愿大家对本次的参观留下美好的印象!核心景区外还有马鞍古镇,席家碥私塾旧址、马鞍中学、马鞍小学等景点,如有兴趣,欢迎参观!现在请大家乘坐景区专线车,回到景区入口处的游客中心。
  
朱德故里碑─→马鞍古镇─→封火墙─→红军街─→龙母宫─→马鞍小学─→席家碥私塾旧址─→马鞍中学

朱德故里碑
  在进入马鞍古镇之前,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座刻有“朱德故里”的石碑。这碑是1949年冬,为迎接马鞍解放,庆祝马鞍镇回到人民手中而竖立的。石碑通高262厘米,宽84厘米,厚10厘米。碑身嵌楔在鼓彩云纹的碑座上,显得稳重、端庄、厚重、朴实。碑面上方饰红旗拱护天安门浮雕图案,左右边缘刻“工”字吉祥花纹,正中黑底白字非常醒目,“朱德故里”四个隶书大字是仪陇的一位书法家书写的。这座石碑是故乡人民崇敬热爱朱德的标志,也是朱德故里人民的光荣与自豪。
  [马鞍古镇]
  我们现在已进入马鞍古镇。早在隋唐时期,山垭口就有那么几间小店铺,作为巴中、仪陇、营山一带商贾小贩来往歇息之所,那时叫荒山场。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叫马鞍场,不得而知。我想大概是因为场镇建在马鞍山下而得名吧!随着历史的变迁,古老的店铺房廊,或因年久失修而坍蹋,或因兵燹战乱而毁坏,现保存最古老的建筑是明清时期的。
  古老的马鞍场,过去宫庙甚多。场东南有座古庙叫马鞍寺,现在原址上建起了马鞍镇中学,场镇南北端各有庙宇一座。南端为关帝庙,北端为张爷楼。这是为纪念蜀汉关羽和张飞而修建的。街中段有禹王宫、龙母宫、万寿宫,场后面马鞍山上的“鞍座”山岩建过三层楼的观音阁,场东边1500米处的小南海石头上,建有小巧别致的小南海观音庙,场南5华里处有蓬莱阁。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场镇,有如此多的宫庙,还是少见的。这与湖广填川,外来移民(今仪陇客家人)较多有关。当时,为了联系同乡,增进友谊,壮大本族势力,免受他人欺凌,意欲通过宗教庙会活动来增强信仰,凝聚人心。遗憾的是,这些宫庙大都荡然无存,剩下几座保存完好的宫庙,我们随后要去参观。
  [封火墙]
  我们现在看到的突兀壁立的石墙,叫封火墙。在这条街上有四堵这样的封火墙,这在街道建设中很具特色,其重要功能是防火。如某段街坊发生火灾,便被封火墙将火封锁在该区域之内,而不让火势蔓延殊及整条街道,以致造成更大损失。这样的古镇防火设施现已很少,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红军街]
  街道石墙和封火墙上的红军标语是红九军政治部镌刻的宣传标语。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攻克仪陇后,分兵直取马鞍场,红九军在这里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这座禹王宫就是区苏维埃政府办公的地方。这些红军标语是珍贵的革命文物,是马鞍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为继承中国工农红军的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这条街取名红军街,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母宫]
  现在,我们看到的龙母宫,也叫广圣宫。这座龙母宫是广东、广西籍人为纪念龙母贤德,于清嘉庆年间修造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此宫座南朝北占地面积3400余平方米。横匾“海不扬波”四字苍劲有力,对联:“后德专三才,扶阴教,理阳纲,阐明天铁天序;母仪周四海,息洪波,训养龙子龙孙”。上联阐述了修建龙母宫的宗旨目的,下联道出了龙母传说的故事和望子成龙的企盼。殿中正龛两尊塑像就是龙母娘娘。神象高1.5米左右,其神态端庄慈祥,栩栩如生。
  正殿对面建有戏楼,为二重宝顶式楼房,飞檐斗拱,四角高翘,风铃叮当。戏楼正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后是化妆室、道具室,戏楼两侧是厢房。
  广东籍人尊崇龙母,香火鼎盛,这段街是马鞍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过去年年举办庙会,逢年过节还要演大戏、舞狮子、耍龙灯。龙母宫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证。
  关于龙母的贤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从前,有一家姓龙的人依山近水而居,他家有两姐妹。一天,两姐妹在挖菜园地时,挖出一堆五彩蛋,姐妹好奇,便拿回自家阁楼,用孵小鸡的方式孵出了五只有鳞有角的小动物,姐妹俩依着自己的龙姓,便叫这些小动物为龙。从此,小龙儿便成了她们两姐妹的宠物,天天把饭端上阁楼,悄悄地喂养起来。姐妹的母亲知道后,硬要姐妹把小龙儿放回荒郊,姐妹们只能依从母亲,忍痛把小龙儿用箩筐抬到荒郊,谁知刚把箩筐放在地上,天空便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霎时,平地三尺水,白茫茫一片汪洋。突然一声巨雷,一条小龙从箩筐内腾空而起,由小渐大,吞云吐雾,直上九天。其余几条小龙也先后跃出箩筐,各向东南西北方游去。他们一浪一回头地望着两姐妹,象是恋恋不舍地向哺育过他们的姐妹俩告别。
  龙儿离去,姐妹悲痛欲绝,昏倒在箩筐上。说来也怪,茫茫大水却始终不近姐妹俩身边。突然一个巨浪,把箩筐和姐妹俩推倒她家门口。待大水退去,姐妹醒来发现装龙儿的箩筐里,装着满满一筐珠宝。姐妹俩想,可能是龙儿们留下的,便把这些珠宝用来扶危济困,姐妹的举动深得百姓称赞,从此这一带海不扬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一致认为是两姐妹哺龙的功劳。姐妹俩活过百岁、无疾而终。从此这两姐妹便被尊为“龙母”,奉为天神、修宫建庙、顶孔膜祥。因此,这一带的人无论迁往何处,信仰不变,都要修建“龙母宫”,信奉“龙母”。
  [马鞍小学]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马鞍小学校,1960年3月10日上午,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视察了这所小学校,受到学校1500多名师生的热烈欢迎。当朱德看到院里堆放着一大堆青草时便问:“这作啥子用场?”同学们回答说:“采青支农”。朱德又问:“读书又劳动好不好?”同学们回答说:“好!锻炼身体,又学习生产本领”。朱德说:“就是嘛,我们中国历来是耕读传家,过去苦水专朝穷人身上泼,学堂只为富人开。我小时候读书就受过地主家小崽子的欺负”。他还勉励老师“要把孩子们教好”!
  朱德绕校园走了一圈。学校领导边走边向朱德汇报,这所学校年久失修,墙壁脱落,地基下沉,需要尽快改造。朱德一边听、一边仔细看,然后说:“学校有困难,国家也有困难,我看可以来个穿靴戴帽,加固一下基脚,再翻盖翻盖,就可以了”。视察后朱德应学校领导的请求为小学校书写了“努力学习,热爱劳动”的题词。
  40多年过去了,马鞍小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想朱德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此而欢欣鼓舞。
  [席家碥私塾旧址]
  这里是席家碥私塾旧址,曾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闻名遐迩的一家私人学馆。学馆主人席聘三,是个怀才不遇的寒士,久试不第,绝离仕途,乃立志创办私塾,传道授业,苦度生涯。这里地势运中,环境幽静,加上席聘三知识渊博,教育有术,来此求学的学生甚多。1897年,朱德来到这里读书。朱玉阶的大名就是席先生为他取的。席先生除向学生讲授《四书》《五经》外,还经常讲“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等历史知识,朱德和同学们在这里受到爱国主义,反帝反封建,为国为民和热爱科学,追求进步等进步思想的启蒙教育。这对朱德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席先生对学习勤奋的朱德十分器重,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培育,朱德在席先生名下受教7年,有4年时间是在席家碥私塾。
  朱德在这里读书时,留下许多勤奋学习的故事,在民间被传为佳话,有一次席先生带他去吃“打谷酒”,看见路边梨树上结满了梨子,便说出“路边梨不摘”的上联叫朱德对,朱德立即对出:“月中桂常攀”的下联。一年春节,他的养父朱世连要他给堂屋门和柱头各写一幅对联,朱德很快就写下了“诸葛旧业,躬耕山川,汗珠换来金满斗;夫子遗风,墨润大地,文光照耀玉生香”和“琳琅山,苍松翠柏,傲霜屹立天地间;“狮子滩,春节秀竹,迎风抒展日月明”两副对联。席先生高兴地称赞道:“对仗工稳,才华横溢,玉阶定能顶天立地,造福桑梓。”现在看来果然被席先生言中,朱德成了拯救中华,造福人民受人敬仰的一代伟人。
  朱德对席先生很尊重,常到这块菜园地为先生栽种蔬菜,菜园下竹林坡这口小水井,就是朱德和同学们为解决先生吃水问题而开凿的。朱德还在私塾后墙外栽了棵香椿树,这香椿树的嫩叶可以给老师作佐餐香料。
  席家碥私塾在一百多年中,土墙塌了数次,每次都按原貌进行了修复。1960年3月10日上午朱德和夫人康克清,步行来到这里,面对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和课堂,触发了对席先生的怀念之情。他会见了席先生的后人,勉励他们爱国爱社,好好劳动,建设新农村,并与他们合影留念。1983年11月22日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席家碥私塾旧址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
  [马鞍中学]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马鞍中学。1960年3月9日下午4时,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在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和南充地委、仪陇县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马鞍中学。当晚,朱德就住宿在学校教导处内间。朱德用餐地点就在“东风一舍”左边第一间屋内。朱德生活极其简朴,晚餐的四个菜,只有一个菜里有肉,其它三菜为豆芽、青菜、豆腐之类素菜。早餐更简单,一个鸡蛋,一个馒头,一碟咸菜。我们的委员长,真不愧是艰苦朴素的楷模。
  3月10日上午八时,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以及省地县领导与马鞍中学校的师生合影,留下了历史的一瞬。参加合影的师生永远铭记着这幸福的时刻。照像后,稍事休息,校长请求朱德为学校题词留念,朱德即在约六尺的红绫上挥毫泼墨,题写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19个遒劲的大字。1979年10月,学校建造了这座纪念碑,并把朱德的题词镌刻在碑上,旨在牢记朱德的教导,激励师生奋进,让朱德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此碑由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朋友,朱德故居琳琅山景区的景点基本参观完毕。景区内以伟人文化为主线的人文景观,价值珍贵、内涵丰富,处处闪耀着朱德元帅人生的光辉,他革命到底的伟大精神,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他的丰功伟绩,光辉形象,永载史册,万古长存,如巍巍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景区内自然景观神秘奇异,令人赏心悦目,神往遐思,叹为观止。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天人合一,情趣妙然,真不愧是红色旅游之经典!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与合作,欢迎下次光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7 12:39,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