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9835|回复: 9
 3熊猫
 蜀虎 发表于: 2003-11-2 23:07:23|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03年] 2003-11-01日:柏合,指尖上的古镇

 [复制链接]
凸凹╱文 雷康/编

  今天,与雷康李崎等到古镇柏合。陪同采访的是镇党委书记刘学伟先生。那天阳光灿烂,气温适宜,像我们的心情。
  柏合镇隶属成都市的龙泉驿区。1986年,该区政协文史组、区志办联合召开区建置沿革研讨会。多数与会者认定灵池、灵泉县治在龙泉镇,但亦有不同说法。区文管所文史专家薛登则认为治所在龙泉镇南翼,并写有《灵泉故址今何在》(载《成都文物》1986年4期)一文,后又撰《唐宋成都府次畿灵泉县治地沿革考释》一文,力主治地在柏合镇南界以外3里的今双流县的太平镇东阳村境内古城遗址,后文还对县境范围作了详实考证。果如此,柏合在唐宋时当是龙泉驿的中心和繁荣富庶之地。
  柏合镇位于龙泉驿区境西南部边缘。古时,是南出成都至仁寿和简州的官道枢纽,唐宋时行旅最为繁盛,南宋以后逐渐湮废,清代又兴。清代干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场,称柏合寺,因当地古庙延寿寺中有连理柏树而得名。亦有白鹤寺之说,源于延寿寺四周林中多有白鹤,元至顺元年(1330年)即有“白鹤站”之称。街场糸著名的成都“东山五场”之一。清代末为简州5镇5乡之一。1985年撤乡建镇。
  柏合镇东界简阳市老君井,西南与双流县的太平镇白沙镇接壤,幅员面积26.5km2,辖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91个村民小组,人口21,500多。从龙泉镇至双流县的华阳镇并直达成都市人民南路和双流国际机场的龙华公路贯穿镇境,于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
  柏合场镇的古街呈环状,形如一轮磨盘,称“磨盘街”。街口和庙宇院坝里均有粗大的黄桷树。街道自北至南倾斜下去,两旁为木质吊脚楼,小青瓦屋盖,下店上宅。店铺的堂门少有铝合金卷帘门,多是用实木板子一块一块安插的。铺子里,我们看见了修鞋匠、打铁人、酿酒汉、织衣女。集市设在场镇偏西的地方,很大,呈下陷式坐落,里面的售品很齐全,多是“堆货”。镇上的新楼建筑在老街的外边,主要分布在镇子北边和龙华路两岸。
  街上的馆子里,以“豆腐皮”这道菜最为有名。它是将豆腐皮切成细丝,在锅里熬制、烹调出来的一碗成稀糊状的东西,有白味和红味两品。白味白糊糊的,敞亮、公开,看不见佐料、拌菜和色彩,入得口里,味道却比泥鳅窜得还猛还快,因此做起来比红味更见厨子手艺。午饭我们是去老街中段门前停满轿车的那家“范记”馆子吃的。食客太多,等了很久才吃上。“豆腐皮”烫嘴,润滑,香嫩,物美价廉。我们还点了炒鳝段、卤猪肉、烧血旺等。
  场镇东北面的“万亩优质梨”,是柏合获得“梨乡”之誉的关键词。村人种植的多为丰水梨和金花梨。每到三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万亩梨花把如织的赏花人辉映得一会儿如霞、一会儿似雪。梨盈枝头的季节,“农家乐”炊烟袅袅,游人伸手摘果,以果下酒,好不惬意。2001年的那个季节,在柏合山上的水果公园,作家·傅恒诗人·席永君鸟瞰梨乡,见景有感,把古老的汉字留在了他们最新的散文和诗歌里。
  让“柏合梨花”感到压抑的是,梨花刚一开,桃花就跟来了。整个三月,“龙泉桃花”在北边掀起的势头,滚滚向南,几乎把洁白的梨花都映红了。这样一来,反倒成全了“新津梨花”,使它无遮无拦地凸现了出来。龙泉驿倾全区之力经营一朵桃花,新津集一县之力打造一朵梨花,一个镇子夹在区县之间。柏合使出吃奶的劲而它的梨花依然那么苍白,那么惨烈。
  俨然“蚁窠”的客家民居钟家大瓦房就掩映在这片梨林之中。
  这天,在大瓦房,我们遇到了硕壮的汉子钟永超钟永超66岁,只身闯荡过大西北,在青海果洛州退休后返回了家乡。回来的时候,带着他的老母和妻子,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留在了遥远的青海。他不仅有一双特级机修工的手,还有一双修纂家谱的手──一本家谱,磨去了他整整12年的时光。
  钟家大瓦房在成都东山一带颇有盛名,估约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发轫者是钟家自广东入川始祖“荣昌公”。“荣昌公”经商致富后在这片旷地上修了祖屋。得6子后,依客家人聚族而居习俗,在祖堂外两侧规划设计了6个并列的建筑单元。以后,子生子,代代繁衍,6子成6大房,越来越多的后裔以祖堂为中心,陆续在周围造屋栖居,形成了我们今天看见的由7个建筑单元、7道大门、100余扇小门、22个天井和1个屋前大院坝构成的大瓦房群落。
  钟家祖堂由上、下2个堂屋和多个天井组成。上堂屋是供奉钟氏历代先祖神牌、用作祭祀和长辈议事的地方。“琴墨堂”横匾堂铭两侧竖立着“勤读诗书肇家声,善振琴音锦世泽”的神榜。对于“琴墨”的解构,钟永超先生说,琴,是“知音者”钟子期的化身;墨,是曹魏时期“书圣”钟繇的指称。也就是说,那个懂乐的樵夫和写得一手好字的书家,是他们骄傲的先祖。
  祖堂是聚落的中枢系统,是纲,其它各个建筑单元、房间都与它保持着联系,接受着它的信息和调度。院中有院,屋中套屋,屋屋相通,主从独立又共存一体,这些个性,使大瓦房成为了智者的迷宫。360余年来,大瓦房直面过几多劫难可想而知,但它都能从容度过,屹立至今。我们想,它的消防考虑、排水系统、雷电安全、防震预案、御敌方略定有过人之处。
  我们去的时候,“2003首届柏合草编文化节”刚落幕月余。柏合镇民间草编技艺是有名的,其历史可追溯到400年以前。传说是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妇“景氏”发明的。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被柏合草编手工艺者演绎成一手绝活的是“柏合草帽。”到柏合寺取草帽、娶媳妇这句话,是成都地区广为流传的口头语。民国初年,成都“华章公司”在柏合设立有草编市场,购销两旺,影响逾省界。
  柏合草帽讲究色泽、式样和耐用,近年已向着“用品”和“饰品”两极发展。最为特别的是,戴过柏合草帽后,头发上经久不散的那缕田野的馨香。在柏合,常常能在街头、田间、院坝看见三五成群的农妇麻利地做着草编的活儿,草辫则是人人会编。那些草辫及草编产品在柏合乡下人指尖上就像听话的婴孩,乖戾、漂亮、服贴。我们是否可以说,柏合的声名是手指尖搓捻出来的?
  草编无疑属生态产业项目,其工序大致有选草薰漂、剖草织辫、煮晒增白、缝制磨压、扎孔喷字等八道。草帽因质定价,低的每顶几元,高的每顶上百元。全镇现有草编生产专业户120余家,年产草帽等草编制品400余万件,销往国内外,产值700多万元。那天,在草编现场,我们看见了可爱的孩子,美丽的姑娘。
  年轻、干练的乡官刘学伟告诉我们,柏合草帽据史载不仅作为“皇帽”呈供光绪皇帝戴过,1950年代还作为“国庆献礼”产品乘飞机进过京。区志告诉我们,献给毛主席的那两顶,是以区供销社的名义献的。
  把柏合草编产品演绎得蔚为壮观、轰轰烈烈、遮天蔽日,且上升到抗日高度的场面,出现在1937年。那一年,刘湘率3个集团军出川抗日。奔赴苏、皖两省抗日前线的路上,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的10万川军将士,人人头戴柏合草帽、个个脚蹬柏合草鞋!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蜀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3-11-21 20:54:49|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客家民居钟家大瓦房府视/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家民居钟家大瓦房府视。经龙泉驿区宣传部李云女士邀请,今天来到龙泉驿区,在车站门口,她引见了凸凹李崎,然后李崎乘坐客凸凹的车前往柏合镇采风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1:21:59

客家民居钟家大瓦房近观/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客家民居钟家大瓦房近观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1:23:37

钟家大瓦房周围遍植菊花/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钟家大瓦房周围遍植菊花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1:30:11

盆栽有菊花/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钟家大瓦房的天井里也盆栽有菊花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1:31:38

钟家祖堂的上堂屋/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钟家祖堂的上堂屋是供奉钟氏历代先祖神牌、用作祭祀和长辈议事的地方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1:58:02

琴墨相交之地/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琴墨相交之地,供奉历代祖灵传承千年古意,静默的气息蕴涵悠远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1:59:15

钟永超/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钟永超66岁,只身闯荡过大西北,在青海果洛州退休后返回了家乡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2:05:29

凸凹/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凸凹在上堂屋摆龙门阵时留影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2:07:31

刘学伟/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镇党委书记刘学伟在上堂屋摆龙门阵时留影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2:08:01

铁铧犁/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废弃的老屋,屋檐下还挂着被遗弃的耕田用的铁铧犁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2:16:35

吃午饭的男人和长辈/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吃午饭的男人和长辈,媳妇们则站在一边侍候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2:27:20

麦草做的屋顶/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用麦草做的屋顶已年久失修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2:28:23

竹篾编制的斗筐/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挂在窗外的用竹篾编制的斗筐「方言音:qiang1」,还有一把锯子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2:36:33

钟家大瓦房建造繁复大气/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钟家大瓦房建造繁复大气,落落含悠记载沧桑无数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2:39:37

古旧的大花床与年惑8旬的老人/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古旧的大花床与年惑8旬的老人一同沉侵在当年的娇红中,今昔的岁月往昔的绚丽同时展现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3:09:06

大花床上勾线帽卖钱的80多岁老太婆/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坐在大花床上勾线帽卖钱的81岁老太婆,几束阳光透过亮瓦洒在床上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3:11:23

忆总是带笑而来/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沧桑已逝,忆总是带笑而来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3:14:48

刘学伟、钟永超、老太婆、凸凹、和李崎/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钟家祖堂前合影,左起分别为:刘学伟钟永超、老太婆、凸凹、和李崎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3:26:56

新修牌坊/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钟家大瓦房的新修牌坊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3:30:05
 阿灯 发表于: 2003-11-30 01:13: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豆腐片儿好吃吗?
 河曲马 发表于: 2004-3-6 11:00:44|显示全部楼层
草帽果然好看。 有机会一定去买一顶来戴。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4-4-10 21:04:23|显示全部楼层
范记豆腐皮/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镇上繁荣街的“范记豆腐皮”饭馆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3:35:49

范记豆腐皮细如发丝/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范记豆腐皮细如发丝,做了两种风味,一红一白。以食为天,每日三餐若能如此而续,红白交杂倒也是逍遥日子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3:50:45

鞋匠是位老人/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午饭后,来到“范记豆腐皮”饭馆对面的修鞋店,鞋匠是位老人,正在钉鞋底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4:49:29

磨盘街/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环状古街也给古镇增色不少,“磨盘街”来来去去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4:49:58

残存的关帝庙屋顶/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残存的关帝庙屋顶已成了鸽子的家园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4:54:23

三棵黄桷树/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镇小学里有三棵黄桷树,这是枝叶最茂盛的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4:57:29

钟家族谱/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钟永超翻开自己修纂的家谱──钟家族谱,岁月如何风云涌变留名纸上后辈往昔在目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5:09:36

老年人在打川牌/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街道边的老年人在打“川牌”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5:19:12

小百货店十分冷清/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街口的小百货店十分冷清,店前一桌麻将,四女子正在玩耍,另一稍长的妇人一边观战一边勾毛衣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5:21:37

韶山酒坊/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街口的另一则开了一个小酒坊,现烤现卖。令惊诧的是其店名:“韶山酒坊”,里面还张贴了一张出自韶山的名人毛泽东,进去一采访,方知老板来自湖南,为西部大开发而来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5:22:18

木质吊脚楼/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街道自北至南倾斜下去,两旁为木质吊脚楼,小青瓦屋盖,下店上宅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5:37:14

桌街边打麻将的人/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另一桌街边打麻将的人。古街应景“柏合”高悬,如此佳境你来我往争个高下,也为庸庸众人添份乐趣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5:37:39

平凡老人/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柏合草帽确乃一绝,如此精品出自平凡老人之手更是绝中之绝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5:41:18

年幼亦能添色添力/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五代同堂同堂一心,年幼亦能添色添力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5:48:58

草帽西施/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街道边的少妇正在整理收购的草辫,以便制作成草帽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6:04:10

草帽西施/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古街一景,“草帽西施”实不辱其名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6:06:16

众人心血之作悬挂与此/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众人心血之作悬挂与此,精工细作实不可否编制之人更是此绝之精髓 「上边小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6:10:49

凸凹/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凸凹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6:16:26

李崎、刘学伟/柏合镇/龙泉驿区/雷康 摄
记者·李崎同乡官刘学伟合影
地点柏合镇·龙泉驿区·成都
时间2003-11-01 16:16:52

!!!鸣谢曾薇小姐为部分图片纂文!!!


相关标签
  姓|柏合镇|凸凹|雷康


提示
  ①以上文字说明中有相关的超链接,可点击进入!
  ②摄影雷康
  ③最佳效果请看主站http://www.phoer.net/history/2003/20031101.htm
 sapphire 发表于: 2004-4-18 20:23:10|显示全部楼层
在哪坐车去呢
 宦嘉煜 发表于: 2004-4-24 17:39:45|显示全部楼层
西施果然漂亮
 天下有雪 发表于: 2004-5-27 00:15:49|显示全部楼层
那西施根本不是农家女,我早看穿了,嘿嘿!

我原来去过柏合,忘了怎么走,还想再去呢,麻烦楼主详尽介绍一下路线。谢!
 孙和平 发表于: 2007-9-2 22:24:52|显示全部楼层

柏合草帽:解读一种文化

⊙ 孙和平/文

  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草帽编织是当地最普遍最大宗的传统家庭手工业,其规模之大,为全省乃至全国所罕见。全镇近两万农民,无论男女老少,80%以上都会草帽编织手艺,十有九户都以编织草帽为主要的家庭副业。在清代民国时期,柏合镇人口15,000,3,000余户,平均每户每天编织草帽一顶,以一年300天计算,全镇生产草帽90万顶。加上周边地区的草帽,柏合市场的年销售量在100万顶以上。整个柏合镇成了一个名气很大的专门化草帽市场,早在清代,其规模化经营就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远近各地的草帽经销商齐集柏合,坐镇收购。据当地老一代人回忆,在过去运输主要靠背背肩担,从柏合到大面铺的20里路上,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全是“路路牵牵的人”,大担小担担着草帽,大背小背背着草帽,可谓摩肩接踵,望不到头。


  自古以来,草帽和草鞋为代表的草编业适应了农耕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消费市场中的传统商品。草鞋在各地市场上的交易量很大,往往需要一两条街市的容纳量。过去在川西坝子,龙泉驿的草鞋市场就非常有名。相比之下,一顶草帽,社会需求量远不及草鞋,经济价值小,农民自编,自用,自销,仅只是农村家庭的一项小小副业,在市场上更多是零星销售。可为什么柏合镇却创造了一个很大很集中的草帽市场,将草帽“玩得飞溜溜转”呢?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200多年来,柏合镇之所以形成很大很集中的草帽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着很高的编织工艺水平和质量。本来,各地农村都有草帽,就一般来看,农民自编自用,并不在工艺上作特别的讲究和追求,显得粗糙,本色,拿到市场上出卖也就不会引起特别的青睐,因此,这种草帽作为商品销售,只会是零星的,廉价的。柏合镇的草帽编织在工艺上产生重要突破,应是得源于清代前期来自广东长乐县以钟姓为代表的客家移民。这是当地流行的一种说法。广东地处南方亚热带气候,日照长,辐射强烈,草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显得特别突出,草帽市场的需求量很不小。笔者访问柏合镇的钟永超老人,他介绍说,钟姓家族在广东长乐擅长草帽编织工艺,干隆二十五年(1761)徙川后发现,当地的草帽编织,在麦草的选择和色泽加工上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工艺技术。而钟氏在编织工艺上恰恰有很高的“技术含金量”。这个技术就是:①麦种选择以“光头儿”麦为最佳,柔韧性好,适于编织,草帽不易折损。②麦草收割以八九成熟为宜,若麦子“勾头”,则太熟,麦色黄,麦质脆,影响草帽质量。③设计10种不同规格的漏眼竹筛,用作麦秆的筛选分类。④为了使麦草色泽一致,并发出银白色光彩,钟氏祖先在世代的工艺实践中摸索创造出了一个“专利”技术:将麦草装入大木柜,用硫磺薰蒸。这一绝活正是提高草帽质量的关键技术所在。
  技术含金量大了,工艺水平高了,其商业性知名度必然提高,市场需求必然增加,商品的品牌附加值必然增大。柏合镇从此孕育出了一个独特的草帽市场,并很快培育和发展了这个市场。柏合草帽在川西坝子上形成产业优势,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特色性发展,历久不衰,至今已200多年。
  有了草帽这个市场品牌,草帽的生产和经营必然被迅速广泛地带动起来。早在清代民国时期,柏合镇的农民家家户户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卷进了草帽编织业,几乎人人都会“掐辫子”(即麦草的手工编织,是草帽制作工序的基本环节),人人都在掐辫子。只要不做农活,柏合人会立马让两只手忙碌起来。于是,你会看到:灵巧的指尖好似在“追光”下神奇闪亮,快速而又从容。人们掐着,捻着,“一搭一,一搭二,一搭三,一搭四……”不经意中,便织出一只好长好长的“辫子”,男女老少都那么优美地将掐出的“辫子”挽在手臂上,一圈,又一圈……柏合人,世世代代就这样在地头田间“歇气”时掐着辫子,在檐下院坝休闲时掐着辫子,坐茶馆一边摆龙门阵一边掐辫子,开会时也一边听报告一边掐辫子。新娘刚过门不几天,也在学着掐辫子,人们走亲戚家作客,也在忙着掐辫子。人人都在掐辫子,人人都在切磋掐辫子,人人都在谈论交流掐辫子的信息,甚至连见面话也由“吃饭了吗”变成了“在掐辫子啊”!如果掐辫子的人群中有谁空着手,他会自己感到尴尬。如果有谁不会掐辫子,他会被怀疑是不是柏合人……像这种有着千家万户广泛参与的群体性手工业经济活动现象,在过去农耕时代也是较为罕见的。让人联想起旧时的棉花手工纺织业和草鞋编织业,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补充。1970年代,柏合农家每户每天大约编成一顶草帽,需料2~3两,折算成本5分钱,净收入1角4分,平均每月的收入为4元2角人民币。这在当时显然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草帽的规模效应必然在更高的水平上推动人才辈出,从而进一步导致精品产生,获得品牌效应。两百多年来,柏合的草编工艺名家代不乏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他们的绝活,至今还成为柏合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放鱼塘的叶婆婆,编了一辈子的草帽,长期的工艺实践极大地发挥了这位农村妇女的聪明才智,在前人的工艺基础上摸索创造,在各个环节上创造了新工艺,新技术。这位目不识丁的编织能手,每年的编织计划是完成4顶极品草帽。在民国时,一顶极品草帽的价值是四斗大米,合70公斤。这可是令人羡慕的一笔收入啊。她在地里密密麻麻种下麦子,上肥很多,为的是收获又细又匀的麦秆,而不再是为了收获麦粒。对麦秆的选择极为严格,如有半点小霉斑或创痕什么的都会被淘汰出局,毫不讲情面。对麦秆的存放也是小心翼翼,得用特制的布袋给包好,不能粘上灰尘泥点。掐辫子的手工则更是关键,不求快,只求精,完全按照“慢工出细活”的原则,光亮不够的时候不掐辫子,注意力差的时候不掐辫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掐辫子,另外,手不洗干净不掐辫子,还有十分神秘的是碰上忌日也不掐辫子。再说,一般草帽所需辫子24圈,而极品草帽则需辫子400多圈。如此等等,其工艺规程和要求不可谓不繁难。

5个师川军将士,人人头戴柏合草帽、个个脚蹬柏合草鞋在南京外围的广德、泗安一线集结,准备狙击日军
图片摄影佚名


身背“柏合草帽”的抗日川军士兵雕像
地点: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4-05-14 15:35:41


身背“柏合草帽”的抗日川军士兵雕像
地点: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万年场·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4-05-14 16:04:13


  据说,早在清代干隆年间,柏合镇草帽就成了宫廷贡品。干隆皇帝下江南,头上就曾戴了一顶他十分喜爱的柏合草帽。抗战时期,数十万川军将士出川作战,临行时每人背上都背了一顶柏合草帽。1949年后,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多次将柏合草帽作为国礼赠送给受访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956年,朱德委员长出访欧洲,亲自把柏合草帽送给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友人。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四川郫县红光公社,曾亲自接受并戴上了由原简阳县领导送来的柏合草帽「详见…」。著名国画家李琦的国画名作《毛主席走遍全国》,画中的毛主席手上拿着一顶草帽,显得风尘仆仆,神采奕奕。这一细节构思,就是出自毛主席出行随身带着柏合草帽的真实历史。建国二十周年时,柏合草帽作为四川优质特色产品送到北京向国庆献礼。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柏合草帽更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赞比亚等国家,受到普遍的喜爱和欢迎。
  “草帽文化”是柏合镇劳动群众以辛勤的劳动和非凡智慧所创造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柏合镇地方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发展地方产业的丰厚资本和特色优势。特色是一个地方的魅力所在,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生命力,创造力,竞争力,生产力。特色就是财富。柏合镇草帽就是特色文化的一个典型实例。在地方文化史上,有众多反映民间生活的特色文化,诸如四川的酒,云南的烟,南方的王麻子,北方的张小泉等等。这些名牌产品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长久活在人们心中,甚至成为口碑式的民间俗语。如:“潼川豆豉保宁醋,荣隆二昌出夏布。”“开县举子云阳盐,梁山坝子新宁田,万县烘笼双沿沿”等。在培育发展市场的今天,柏合镇草帽文化就是一张王牌,就是为柏合所独有的不可再生也无法复制的一块名牌,是一笔巨大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
  如前所述,掐辫子是草帽产业的基础性环节,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手工生产,相对工业生产的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性特征,它显得简单落后。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长时间内,柏合掐辫子的农民渐渐减少,年轻人更不屑于掐什么辫子了。但一个新出现的现象让我们看到:由于手工生产对劳动者的极大包容性,以及掐辫子这一生产对当地再生资源的可利用性,掐辫子的生产环节已分散转移到柏合镇以外的偏远农村。在那些地方,农民的经济活动选择十分有限,他们把掐辫子的原始手工劳动接过去了。尽管如此,草帽品牌仍在柏合,市场需求的导向仍在柏合,草帽辫子的技术加工、机器缝制、造型设计、个性化处理等多个环节所形成的产业链以及流通、各类社会化服务等多层次的增值环节仍在柏合,各个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仍在柏合。因此,柏合仍保持了群体参与的草帽产业活动局面,并不断把草帽产业的整体效益做细做够,做大做强,保持了草帽经济的优势。根据统计,柏合个体户作坊式的“帽子工厂”已有120多家,草帽等草编制品的销售量达到350万件,2002年产值500万元。
  综上所述,柏合草帽涵括了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所必须包容的技术和工艺性、群体的可参与性、特色性、全局的规模化、产业化,可持续性发展等多种内涵,成为一个十分难得的经典个案,为产业的运作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和有益启示。


  在四川,有一个意味深长却又充满幽默感的方言用语:取草帽子。那意思是对想入非非的一种解嘲。笔者认为,“取草帽”的语源来自柏合草帽无疑。何以见得?柏合人把亲手编织草帽看作是自己最真诚的情感表达,也是最质扑淳厚的情感表达。柏合镇因此而演化出一个独特的民俗事象:端阳佳节,新出嫁的女儿领着新郎君回娘家看父母,父母接受女婿奉上包子、皮蛋和挂面等礼品之后,回赠的礼品便是早已备好的一对草帽。久之,成都坝子有谁要去柏合,马上会有人打趣地问道:你上柏合取草帽哦?不啻如此,柏合人在家里敬神敬祖先,上寺庙敬香敬菩萨,一定要拿卖草帽的钱作专项资金购置香烛。非此不足以表示祭拜的虔诚。须知,惟有编草帽的钱才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凝聚了自己的血汗,寄托着自己的心愿。在柏合人看来,如此供奉,以心对心,才会真正感动神灵,得到保佑。
  就在这样一个草帽文化的独特环境和浓厚氛围中,草帽编织融入柏合人的生活,成为柏合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柏合人很自然地受着草帽民俗文化的传承,三句话不离草帽本行。柏合人的生命中流淌着草帽文化的血液,柏合人的思想精神中充满着草帽文化的底蕴。在现代工业技术反自然性的背景下,柏合人编草帽成了生活化、世俗化的一道文化景观,显示了手工生产特有的文化生态价值,比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本更为珍贵、持久。
  草帽文化是柏合最具有凝聚力的地域文化,它是如此地深入人心,激发着世世代代的柏合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前不久举办的柏合草编文化节期间,柏合人中间有个“烂脑壳”突发奇想──编一顶世界最大的草帽,给乐山大佛遮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想象,堪称现代产业的经典创意。据当地报纸报道,柏合农民围绕这个创意在茶馆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献计献策,搞起了现代商业意义上的策划:
  ──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然后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招标拍卖方式,把草帽卖出去。为我们的草帽文化宣传造势。
  ──在文化节表演舞台上,把这顶大草帽当成舞台布景,展示给旅游观光的客人。
  ──把大草帽挂在街头,作为柏合镇“草编之乡”的巨型标志。
  ──把大草帽送进博物馆收藏,让几百年后的子孙都能看到它。
  ……
  这一场讨论,让我们看到草帽文化所孕育的柏合人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思路,这正是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广大农村走向小康之路的精神风采的展示。
 陈稻心 发表于: 2007-9-13 17:52:00|显示全部楼层
柏合镇还有—道名菜:溜乌鱼(俗称“乌棒”)。三十多年前,柏合刚划入成都时,品尝过一次,真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6 13:07,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