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烟雨薛涛诗
“海棠烟雨”是昔日的巴渝胜景。海棠溪,发端南岸山麓,寻源不远,极小溪也。名为海棠溪的原因,可能是过去多海棠;也可能是盛夏大江洪流灌入溪中,月光激射,江流喷发,作朵朵海棠状,所以得名。王尔鉴咏海棠烟雨一诗的《小记》中则说:“海棠溪在大江对岸涂洞之下,溪水出南坪山坞,沿壑带涧,曲折入江。江水涨时,兰桡轻棹,直溯溪源。两壁石崖秀削,溪边者多海棠。每当春晓将暾,淡烟微布,细雨如丝,溪流映带;其山娟秀,绰约如微姬十五,闲立于素绡帏中,含睇微笑。烟雨神情,此山为独檀也。”无论他的诗句“轻烟笼晓髻,细雨点新妆”,还是在他之前的刘慈的诗句“清溪窈窕兰桡轻,荡入溪中烟水平”,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海棠烟雨的美景。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海棠溪成了由黔入川的重要渡口,居民渐多,工厂林立,车流不断,已不复见昔日烟雨迷濛的景色了。 薛涛是唐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诗人,她有一首题为《海棠溪》的七绝:“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戴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竟将红缬染轻沙。”海棠花瓣纷纷落在溪中,溪中鱼儿倏往倏来,好像悠然自得地戴花而行。有人说这就是写的重庆的海棠溪,也有人不同意,好像薛涛从未到过重庆,各地叫海棠溪的一定不少,铜梁就有一条,薛涛还有个外甥生活在那里。总之,这成了一桩公案。 现今,南滨公园“海棠烟雨”景点的石刻上,也镌刻了薛涛的这首诗,令人凭吊。可见,还是有不少人宁可相信这里曾留下过薛涛的足迹。 1942年5月,叶圣陶先生由成都经重庆赴桂林,滞留海棠溪候车,写了一首《重庆不眠听雨声杜鹃声》:“终日驰车不见津,滔滔江水未归人。渝州万籁一时寂,夜雨啼鹃听到晨。”战时的海棠溪,给予人的感受已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朱兆瑞
摄影:高手 - 海棠烟雨薛涛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