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战时期的现代读物 周鸣天
高显鉴在长四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之后,为了及时了解和交流川外的情况及扩大川院的影响,於1936年创办了'现代读物'杂志.该刊在当时的学术性期刊刊物中从内容/装帧印刷上都可以说是一流的,就是在全国众多刊物中也尚属凤毛麟角之一.该刊的创办经过如该刊的主编杨若瑜先生所说:1936年元旦,因放假,有几个朋友同现在的社长高泳修先生围坐炉边闲谈,由中外古今的问题,谈到中国的文化,再由中国的文化谈到出版的物.于是大家都有慨於四川地大物博不特其他事业种种落后,说到杂志更是寥若晨星,闭关自守,不通生气的四川直到今日,还是和20年前一样.大家说到此,颇有叹一口气便把这个问题抛开而言其他,在这千钧一发,刹那即逝的一瞬,高先生即乘众人之情绪,接着侃侃而谈道:在座诸位既都是省内外大学毕了业,具有相当的知识,又都是四川人,今天既感到川省的文化不竞,就不应坐视不理,既认为川省在文化事业上尚似一片荒土,就应当自己起来做垦荒的工作,大丈夫做事当为其难者,若只谈了就完,又何贵乎谈,中国现时的病就是只谈不做,诸位系新青年,似乎不应有此种习惯.本来高先生谈说川省应多办刊物杂志,将四川的一切介绍出去,再把省外的一切交换进来,以求从文化上帮助建设新四川的谈话不只一次,通过这一次的激励,都兴奋起来,仿佛这责任确是我们负的,于是立刻集中精神讨论起来,由轮廓的形式到具体的办法.好在大家都以有高先生的指导,平时胆量小,不大发言的,当时也都状烈起来.讨论决定刊名为'现代读物'因认定本刊将来负的使命很大、内容很广博、不应太专门太狭小了.第二天社长也公推出来,其余人员、总编辑都由高先生聘定.高泳修任社长兼发行人,编辑与工作人员以川教院、金陵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为主,有陈剑恒、乔启明、马寿徵、沈经保、王欲为、杜元载、藉裕均、赖均伯、周今明、刘景源、胡九皋、赵幕归、戴溶江、贾锺瑜、张宿恢、陈定宇、叶锡纯、陈伟芩、杨凤思、臧印谌、饶克昌、画刊编辑维青等,为使该刊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印刷精良,高泳修同时在重庆大粱子又创办了'肇明印刷公司',高泳修任董事长.为力求改良技术,特在上海增聘高等技师,订刻新五号仿宋、汉文正楷,以及各种古宋钢模多种,以应各界需要,可印图书表册、五彩商标等。该刊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约近百页,套色封面,扉页后是四页左右兰色新闻照片.如八卷十八期:反映'成万公路大足段题为'为了活命那怕石磙重如山'的组照;1、聚餐.2、压路.3、制器.4、挑土.反映乐山孤儿院惨受水灾状态的组照;1、灾后墙垣只存一堆砖土.2、院中之农作物为洪水一扫而空.3、灾后惟院门巍然独存.第二卷二十六期:川省灾民惨状组照;1、灾民惨状之一、之二,2、食罢.3、候领.4、就地咽食.5、领粥道上.文字解释:去岁全川大旱,田地惨烈,粮食颗粒无收,农民俱受灾害,掘食白泥,树皮草根........各地风光组照;1、北平危楼一角.2、青岛市鸟瞰.重庆第二届公开游泳赛写真组照;1、50米仰泳第一名曾昭惠.2、女子组第一名李开明.3、团体组第一名周堡基.刊物出版后颇佳,各地读者纷纷来函致意;如1936年12月10日读者实君於北京来信写道:我对于现代读物'的印象,6年前笔者前往四川时,只两三种期刊或不定期期刊,且内容单纯,在编辑、印刷上粗糙.自到北方,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今春川中朋友寄我几种新杂志,对他们的进步,感到惊讶,其中有现代读物,直至今日从1至24期,内容包括了;乡建、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文学.纵的方面,从古至今无所不谈,横的方面,把国际国内的政情介绍给读者,对川中的情形,更是有详切的研究.读者莫圭於九江来函道:据我的观察,贵刊在四川可以说是刊物的异军以前没有这样的完备精美的刊物,等等读者来函.该刊得到了川中各界人士的肯定,先后有社会贤达、军政要人、社会团体题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了:"现代读物 战时教育专刊 四月号 林森".民国元老钮永键题写了:"民众教育,以达到全民训练为目的,在此国难期间,应使训练工作达到全民奋斗,庶不负此战时教育欤.钮永键敬题".中山大学校长邹鲁题写了:"现代读物 二周年纪念 唤起民众,组织民众,一心一德,抗敌兴国. 邹鲁题".民国元老居正题写了:"现代读物二周年纪念特刊 ,时代指导,学理精研,黜华崇实,蜀道新弦. 居正"."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吴敬恒(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就读於该校)用篆体书写了:"仓禀实,衣食足,是从源头上作起的新生活.吴敬恒题."."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题写了'现代读物二周年纪念,时敏日新,刘湘题".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题写了"现代读物二周年纪念 ,文化曙光 ,胡庶华题".中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还赠送了木刻一幅.该刊影响迅速扩大,如该刊编辑所言:自本刊发行以来,其他小型刊物俱渐次产生,一天比一天多,川省人的摹仿性重,人也特别聪明,只要有人提醒他,进步起来很快,,如以前说的:四川是个魔窟,四川是个谜,希望借本刊的力量让人家来了解四川,帮助四川.以致该刊还得到了很多作者的支持,如蒋维乔先生作就一搞,'东方杂志'向其索求,蒋先生却而不应,竞寄本刊......该刊每期发行数千册,发行遍及国内外,先后设立分销及代订处有;北京:知行书局、华北书局.天津:智识书局、天津书局(法租界26号).济南:济南杂志社.青岛:成和堂书局.重庆:今日出版、开明书局、北新书局、重庆书店.成都:华阳书报流通处、北新书局、.万县:万城日报社.嘉定:昌言书庄.开封:四方书报杂志公司.洛阳:协通派报社.汉口:生活书局.武昌:中国书局、新光书局、诚信杂志推广所.宜昌:新生书报杂志社.南昌:南昌书局.九江:现代书局.太原:觉民书报社.昆明:北新书局.安庆:世界书局.杭州:东南图书公司.西安:西北书局.长沙:金城图书文具公司.绥远:绥远新闻社.皋兰:兰州书局.贵州:贵阳书局.上海:上海杂志公司、群众杂志公司、上海图书杂志公司、东方图书杂志公司、中国杂志社.南京:正中书局、中央书报社、中央书局、 镇江:现代杂志供应社.广州:广州杂志公司.汕头:南光书报社.福州:新民书局、开明书局.该刊不但在重庆道口设立了总公司,而且还在成都西大街、上海九江路、汉口郑阳路、宜昌邮政局巷、万县真原堂巷设立了现代读物分公司.并规定:零售一册;2角.邮费;国内及日本免收、澳门及香港6分、国外2角.订全年;12册价目2元,邮费;国内及日本免收、香港及澳门7角2分、国外2元4角,如此收费规定,目的在於扩大该刊物对日本人民的宣传,借以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可见高显鉴在抗战宣传中的良苦用心.
该刊先后有社会各界人士撰稿,如1940年的'四川专号'就有:总编辑杨若瑜的'纪念抗战三周年与四川专号'.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生产教育办法'.四川议会议长李伯申的'我国民治怎样在发展着'.著名律师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史良的'四川第八区一年来的工作'.时任二区专员陈志学的'四川第二区的教育与建设'.四川保安总司令刘兆藜的'四川省的保安工作'.时任四川教育厅厅长的郭有守的'四川省基础教育与人才教育'.时任四川财政厅厅长的甘績鏞的'四川财政之今昔观'.川军将领潘文华的'安定后防的中心工作'.川军将领邓锡候的'四川的安定与安定的四川'平民教育专家吴太仁的'四川的平民教育运动'.著名教授赖均伯的'四川的乡村建设运动'.名人郭沫若 的先乱后治的精神'.四川省长张群的'加紧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据地'.高显鉴的'论四川与抗战建国之关系'.该刊所刊登的内容涉及面极广,观念也新,如:中一的'波兰的农民大学'.胡愈之的'苏联能不能帮助我们'.张鍳虞的'苏联的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念罗的'今年的劳动节'.马寿徵的'战时的粮食仓储问题'.乔启明、沈经保的'中国农业技术之研究'.寿遐的'告北平参加伪组织的人'.蟠屋仲子的'化学肥料对於复兴农村之影响',文中介绍道:化学肥料是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产物,我国只有中央硫酸亚一厂,民国19年进口了3199039担90%硫酸亚.并指出,如施肥不足则使农村破产,滥用则害及农作物,防止滥用、指导方法事在燃眉.......周文钦的'苏联的农业电气化'.刘韬阁的'国难期中翼察平津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文中写道: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的命脉,一举一措,直接可影响国民质量的好坏,间接是以造成国家的强弱.美国卜凯编著,九江黄席群译的'中国人口问题之研究'.葆潸泫的'计划经济','再论计划经济',文中介绍道:计划经济是现在经济学很流行的一个研究对象,因为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收效很大,所以世界各国也都群起研究,美国的胡季教授与英国的科尔教授都是当代研究计划经济的、主张实行计划经济的知名人物.这个刊物既然是现代读物,所以就把所谓计划经济的内容大略介绍一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江苏教育学院院长童润之的:'抗战建国与今后的中等教育',文中畅言道受了中等教育,大都不愿回农村服务,把青年吸引到城市来,使养成羡慕城市而厌恶乡村的心理,是数十年中等教育犯的重大罪恶,要树立乡村建设的枢纽.......张鸿钧在'县参议会与县政建设'一文中更是直呼: '以官治培养民治,以民治促进官治.朔民元以来,各省县政函清未之积弊从政者以不取为予,以不扰为安,以无事莅大成.......结豪绅以饱官衰.而地主豪绅以内公为媒介,藉官以鱼乡里.......当其时更加外遭国际经济侵袭,内遭军阀之苛敛.农村经济已频破产.自革命统一以来,有识之士谋所以复兴农村,巩固邦本之策,乃以乡村建设号召各省试验区,本着其试验区结果,对县政建设规制以及具体方案创制恢宏,粲然大备.郭宇在'吾川义务教育经费'建议道:我认为要复兴民族,能救国难,非先救济失学儿童,非扫除文盲......等等文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显鉴亦基本上每期必文;抨击贪官污吏,道出民间疾苦,倡导实干精神,鄙弃虚伪空谈.在'限价的要义及保甲人员对之应有的责任'一文中对发国难财的奸商怒斥道:自今年1月15日起,全国各地实行货物限价,在目前物价无限制狂涨的当口,这一办法实在是贤明的对策;1、限价是平价的进一步.2、限价是战后经济的保障.3、限价是改善现实生活的有效办法.......饥不能食、寒不能衣,却已受尽物价的压迫,关于一切惩处囤积居奇,投机取巧及诬告反坐违法舞弊案件,当然一律彻底惩处,不待烦言.在'丰都视察记'一文中感慨的说:乡村农民生活太苦,从本文中我们看到丰都农民的生活便是例子,其实 岂独丰都为然,哪县不是如此,在长期抗战要以广大农村为基础的今日,我们应该怎样设法建设乡村,是一个不可稍缓的事实.建设乡村的一环,就是改善农民的生活.否则贪官污吏榨取於上,奸商土劣剥削於下前途不堪设想.......针对当时政府官员中的官僚作风,在'从乡建工作说到生产教育"一文中写道:现在风气不够实际,是不讳说的.一般人只知道计划和报告的表明工作,未当意识到干的精神.寖至虚伪取巧日甚一日的风气成长,虽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影响,然而自我作起以百折不扰的精神,寄於实事求是的苦干之中, 未当不能挽救颓废的风气於万一我们不应以观念的论断沮丧自己的勇气或掩饰自己的堕落.......在谈到该刊在抗战中的导向时说:长期抗战开始,国民现代化尤为急切之需要 吾人如何传播国内外的经济、教育、文化、之知识,使不徒遍及於都市、要当洋溢於乡野,以本刊对象本在农村言之,....吾人默识'言之匪艰、行之为艰"之义,谨当矢勤矢慎 、兢兢致力,决不敢以无躬冒锋镝之险.而偷生晏安、自贻罪戾,故卑之无甚高论,期其必行而已,愿与读者共勉之. 该刊创刊于抗战正式打响的前夕,作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校刊,创刊宗旨原本是沟通和交流川内与川外和国外的信息和经验,但紧接着抗战正式开始,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历史赋予了更多更重的使命;从思想意思上唤醒民众,不做亡国奴、从物质基础上献计献策,各抒己见;为解决抗战开始后人口陡增的穿衣吃饭问题.抗战期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驱逐倭寇、强国富民,各种观点畅所欲言,现代读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和一个宣传园地.该刊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农业、体育等方面内容.针砭时弊、传播科学技术、抨击发国难财的奸商、官吏,该刊从民间的角度出发,在整个抗战期间见证和纪录了整个抗战历史.笔者认为该刊是研究我国抗战史中不可不重点研究的抗战刊物之一.该刊发行的十余年间,虽也写了些应乎时政的话,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并触及到某些当权者的根本利益,因种种原因,该刊于1946年年底被迫停刊.高显鉴帮助部分编辑、工作人员另谋他职、部分'人物'安排介绍出走香港或去他乡.
成都东南里1号7栋 E-MAIL;JACK_CHOW@126.COM 电话;028-86717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