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这个位于乌鲁木齐以东、中国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中央的城市,有着四个之最:地势最低,气温最热,空气最干,瓜果最甜。吐鲁番是世界上最低的内陆盆地,平均海拔只有32.8米,夏季最高温度几乎都在四十来度,因空气干燥,即便汗流浃背,走进树荫,一身香汗荡然无存,吐鲁番的葡萄早已闻名与世,要不,突厥语中“富庶丰饶之地”怎么会是吐鲁番呢?
* 无芭蕉扇也过火焰山 *
第一次知道火焰山是在《西游记》里,在吴老的笔下,那绘声绘色的词语“坐地炽热几千里,飞鸟千里不敢来”就是火焰山的形象描述。幸在有一把芭蕉扇,才得以让师徒四人顺利而过,可我们并没有芭蕉扇,这火焰山,怎么过?
这火焰山,“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所以在路过火焰山大峡谷的路牌时,以为错过了火焰山,不料火焰山最著名的一段却是就在公路边。
我们的车在312国道上行驶着,柏油路面的前方,象是有一滩水在那,其实,那不过是视觉的缘故,根本就没什么水。地面炎热而蒸发的气体,经过光线折射就有了那幻觉,我们戏称为“路市蜃楼”,与海市蜃楼一样,它让我们感觉着漫漫长路无尽头,亦体会着旅行途中的散漫与紧张,还有希望。
还未到火焰山,车窗外吹进来的风就是滚热滚热的了,山上寸草不生,黄中带点红,忽然想起,在维族中,火焰山乃克孜勒塔格,红色的山的意思。估计,火焰山是快到了。
当到了火焰山的时候,看那红扑扑的火焰山,千沟万壑满是褶子,其形状倒真似火焰。难怪,还在它的远处就已经感受到了那灼热之气,想想这山虽不高,却是突兀着耸立于这方沙漠戈壁之中,说是地火高炉并不为过。
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快速的,山下拦一道门,门里有一块刻着“火焰山”三个字的大石头,门票二十,因为在路边就能一睹火焰山的风采与霸道,所以没有买门票。
阳光炽烈、火焰山通体赭红,一下车便感觉有热浪滚滚扑面而来,火焰山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盆,喷吐着熊熊的热焰,炙烤着人们。不过,当年唐僧师徒四人来到此地时,非得扑灭了火才能前进,是我们的忍受力比唐僧强还是自从被芭蕉扇扇了后,火焰火势已弱?
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外,不免为自己欣喜一把,火焰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神奇,一个神话故事赋予它的神奇。虽然事实上远不比书中所描述,却一直影响着我们,也许,还在延续。
* 清凉葡萄沟 *
有支家喻户晓的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新疆有一句道出了新疆四个水果之乡的民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犁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这吐鲁番的葡萄不就在第一位吗,那么,来吐鲁番是不是就该尝尝葡萄的味?就该去葡萄沟玩玩?
从火焰山到葡萄沟,带着一身的炎热走进葡萄沟,进大门开始就是一公里长的葡萄架长廊,不过,长廊是精心为旅游为设计的,是白色的方方正正的葡萄架,看上去很漂亮,却不免失去淳朴。买了门票后得知,有五个“景点”,遂,开始葡萄沟之旅。
葡萄沟有火洲桃花园的雅号,而实际上葡萄沟只是一条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峡谷,因盛产葡萄而闻名。沟内,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的是游客们,凉风习习、郁郁葱葱,犹如绿色海洋的是沟里的风景。据说,夏天,葡萄沟是火洲吐鲁番避暑的天堂。
葡萄沟,从景区大门进入景点依次是绿洲葡萄庄园、阿凡提游乐园、达瓦孜民俗风情园、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葡萄沟游乐园。我们主要在绿洲葡萄庄园玩,没有去游乐园和音乐艺术馆。在达瓦孜民俗风情园内观赏了最大的馕,错过了达瓦孜高空走钢丝的民俗风情表演,不过,总的来说,玩得开心。
绿洲葡萄庄园内,长长的葡萄架上结满了葡萄,在方顶尖顶的葡萄架中,晶莹剔透如翡翠。不过,大家似乎对葡萄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园内那一溪清流,在走了个遍后,大家在溪里戏水,好不快哉。
* 苏公塔 *
苏公塔,又叫额敏塔,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次子苏来曼,为报清王朝对额敏和卓一家的知遇之恩也为纪念其父的功绩而建造成的,塔身浑圆,表面用砖砌成各种精美图案,苏公塔内有螺旋形砖梯上达塔顶,是我国境内现存伊斯兰教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体积最大的一座古塔,是苏公塔礼拜寺的一部分。塔后有广阔的台地、绿色的葡萄林和黄色的凉房,使得苏公塔在和谐的氛围中更显凝重的威严。
早上睡了个懒觉,九点在餐厅吃过早饭后才在退房时问服务小姐,去苏公塔怎么走,原来,就在城东南2公里处。不过,就在最后关头我们走错了路,没有右转而是直走了。感觉可能是走错了时,路边有很多葡萄放在框里,遂下车去问问。
果然是走错了,就在不远处的丁字路口。看着那些娇滴滴的葡萄,心想既然已经走错了,那就先买些葡萄来吃吧。哪知人家是批发,少了不卖,多说了两句,大叔答应卖两公斤,后来得知,价格比街上少了近三分之二。
折路返回不远向左转,几步远就看见了苏公塔,这苏公塔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是显赫。为了拍摄电视连续剧《吐鲁番郡王》,2005年在苏公塔旁仿造了一座郡王府。走进郡王府,随17岁的小姑娘解说员游览,听她讲额敏和卓和他的故事。
“额敏和卓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一生。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八个儿子,除了长子因病早死生平不详外,其余的七个儿子在平定准噶尔部分裂以及大小和卓叛乱活动中,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奖和表彰。1793年任协办大臣,加恩赏戴三眼花翎,先后三次去北京朝觐,干隆、嘉庆皇帝赐宴款待,赏赐黄缰,优礼有加,享获殊荣。额敏和卓病故后,次子苏来满子承父业,承袭了吐鲁番郡王爵,成为第二位吐鲁番郡王。”
在郡王府中,印象最深的是郡王妻子和妃子的寝室上有一间做礼拜的房间,不过,不允许游客上楼参观,她们做礼拜是每天的必修课。站在郡王府的城楼上看苏公塔,黄黄的塔身,在蓝天下,肃穆而凝重。
* 高昌故城 *
《西游记》里说“唐僧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事实上,历史上的玄奘的确曾经经过吐鲁番市,他曾在位于市东南约40公里的高昌古城歇息一月。 古时吐鲁番称为高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明代起称吐鲁番。
去高昌故城,是费了一番周折才来到了这座曾是高昌王国都城的故城前。说是费周折那是因为虽然顺着路牌进了一方天地,却是如迷宫一般到处都一样,有的十字路口并无标牌,而当询问时,对方一脸疑惑,似是没听懂飘的话,后来好不容易有人听懂了,方知已快到了。
与所有景点一样,高昌故城也有集市,所不同的是集市在一个大棚子里,后来从高昌故城出来才知为何要建那么一个大棚子:阳光太强烈,有不将万物烤焦不罢休之势。
故城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始建高昌壁,于公元十三世纪未毁于战火,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故城轮廓犹存,即便残垣断壁、废墟一片,也是气势雄伟般屹立在火焰山下。有人说,减少人口的最好办法就是战争,可是,最残忍的,却也是战争。
- 高烤吐鲁番

[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6-8-16 21:40: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