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喇叭河生态影像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976|回复: 8
 1熊猫
 巴丁 发表于: 2006-7-11 22:45:24|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亲近巴蜀] 木兰故里说木兰

 [复制链接]
  阆中市有个木兰乡,说的是元末阆中有个女子叫韩娥,3岁丧父,7岁亡母,从小寄养在成都度缘桥叔父韩立家。12岁时,正值元末农民起义,在战乱年月里,叔父将她女扮男装,改名韩关保。是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她参加了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并拜王部将罗甲为义父。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她随义父远征云南,后又到遂南驻防。她在军中举止谨慎,态度严肃,晚睡早起,衣不解带,说是以军务为重。她对罗甲十分恭顺,办事得力,很受罗甲喜爱,待如亲子,常常当众夸奖她精明能干,并亲自为她主办婚娶。她不敢不从,婚后异榻而眠,不敢暴露自己的秘密,“妻子”和“岳父母”皆指责其不义。

  此后,韩娥随同王起岩到成都办事,到东城度缘桥得与叔父母相见,俩老已不认识她。韩娥指着头上的刀疤为证,叔父母才认出她来。于是叔父母向义军首领讲出侄女女扮男装真情。此事在军中传开,大家十分惊讶,称她为蜀中“花木兰”。不久,她再着女装恢复真名,并与在军中结识的新都人马复宗结婚。

  明洪武年间,王起岩任礼部郎中,解任返川到成都时,特地将韩娥之事告知蜀藩王,藩王曾召见韩娥。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刘维德撰《韩娥传》,家乡阆中建木兰庙(在今木兰乡),其子在新都南关外赤岸山建木兰寺,以纪念这位蜀中“花木兰”。

  上周星期天,我独自去采风木兰故里,拍了几张照片传于此,目的是宣传巴蜀大地的历史传奇人物,望影友赐教。(胶片拍摄,扫描上传)
图1:木兰塑像图1:木兰塑像
图2:木兰庙图2:木兰庙
图3:木兰祠图3:木兰祠
图4:木兰墓图4:木兰墓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巴丁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巴丁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巴丁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巴丁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巴丁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巴丁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陈学林 发表于: 2006-7-12 08:52:2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好喜欢,老巴的东西!!为什么咋就不来──《现代》,侃侃呢??
 一米阳光 发表于: 2006-7-14 22:19:1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巴兄好兴致,一个人去探古墓不害怕?
 楼主|巴丁 发表于: 2006-7-18 21:39:47|显示全部楼层
妹仔,这就是摄影人的执着吧。
 风中百合2 发表于: 2006-7-25 16:17:45|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楼主|巴丁 发表于: 2006-7-26 22:28:02|显示全部楼层
  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展献给后人,应是我们每个摄影人的责任吧。
 何晓 发表于: 2006-8-26 19:43:38|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修好了吗?什么时候一定要去看看。我有篇小文,附在这里给巴哥扎墙子
 何晓 发表于: 2006-8-26 20:05:07|显示全部楼层

通往木兰的路

文 / 赵晓霜

  不久前的一天,几位大作家不远千里来阆中完成省委组织部布置的“作业”,其中一位曾给我批改过文稿的老师请我作向导,带他观赏古城夜景。

  沿街的红灯笼使城南的明清街院和青石板街道都变得幽远而神秘,沸腾了整个白天的阆中城此时脱掉了她平庸的商业制服,露出了名城的历史文化本色。老师走走停停,感慨万千,所有的溢美之词我现在都已记不清了,唯有临别的那一句遗憾,留在了我的心里:阆中可游览观赏的东西太多了,木兰故里,更是该去的好地方,可惜……路难走哇!

  望着绝尘而去的汽车,我真的很想告诉老师:在阆中,最近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是路,尤其是通往木兰的路。

  阆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毛明文在他的《阆中揽胜》一书中写道:“木兰乡紧靠升钟水库……清晨,汽车在蜿蜒起伏的群山中行驶,重迭的山峰和高深的峡谷在林岚晨雾中若隐若现……薄薄的雾幔,嫩嫩的麦苗,银亮的梯田,透逸的翠竹,整洁的农舍,如梦如画。”

  据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阆中人民为纪念元末明初女扮男装从军12年的“蜀中花木兰”韩娥,在她故里修建了木兰坟、木兰庙,后来家乡人民将这里定名为木兰乡。《明史》对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巾帼英雄仅有一些简略的记载,但故乡却流传着关于她的许多传说。她是一面飘扬了600多年的旗帜,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妇女走向自尊自强。这里的确曾经非常贫穷,只有一条通往阆中的人行便道。但在上个世纪末,宽阔的柏油路就已连通了木兰故里和212国道,正是它,载着毛明文老师忘情地沉醉于那“梦与画的交替起伏”。

  毛老去过一次木兰,写出了《访“蜀中花木兰”故里》,把木兰推向了全川,促成了木兰邮票的首发式在阆中举行;省城那些大作家们如果也去了木兰,想必一定会写出影响面更大的美文,把木兰推向全国──然而,任那柏油路有多么平坦宽阔,木兰那一杯黄土、一块墓碑、一种已流传数百年并将流传千古的精神,终究还是无辜失去了一次被更广泛地了解与发掘的机会。

  通往木兰的路在人们脚下是平坦的,而在人们心里,却是漫长。
 何晓 发表于: 2006-8-26 20:07:51|显示全部楼层

客至阆中疑路难放弃拜谒木兰墓有感

文 / 赵晓霜

  木兰故里钦巾帼,阆苑光华旷世多。
  堪叹临行疑坷坎,康庄未见误蹉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9 18:45,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