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商经营:大者如店铺、商号、总店──分店(分号、分行);小者如定点销售的小贩,是一个由买主和卖主主动汇合的商业阶层。坐商坐地取利,平时靠低买进,高卖出,赚取商品差价;到了岁时节庆、庙会、集市等来临,看好行情,一次投进大批货物,能一举挣足一笔大价钱,即所谓“十年不开张,开张顶十年”。 历史上在大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钱庄、银号、票号、商号等规模较大的经营商行。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就是当年名闻三晋的乔姓坐商的住宅旧址。乔家主要经营粮油杂货,资金雄厚,在北方开设了许多分号。仅在包头一地,就拥有复盛公、复盛西、复盛油房等多处“复”字号店铺,堪称一时之盛。民间谚语甚至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3.民间经营行为的四种方式 市声: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是市声。市声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叫声。 叫卖声是游动商贩的吆喝声。元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里有王焕卖查梨条的一段叫声唱词,表演了法当时小贩出售干鲜果品时的一种叫卖声。这是距今八百年前的叫卖声: 查梨条卖也!查梨条卖也! 才离瓦市,恰出茶房,迅指转过翠红乡,须记的京城古本,老郎传流。 这里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 也有福州府甜津津香喷喷红馥馥带浆儿新剥的园眼荔枝; 也有平江路酸溜溜凉荫荫莫甘甘连叶儿整下的黄橙绿桔; 也有松阳县软柔柔白璞璞蜜煎煎带粉儿压扁的凝霜柿饼; 也有卯州府脆松松鲜润润明晃晃拌糖儿捏就的龙缠枣头; 也有蜜和成糖制就的新建姜丝; 也有日晒皱风吹干去壳的高邮菱米; 也有黑的红的魏郡收来的指顶大瓜子; 也有酸不酸甜不甜宣城贩到的得法软梨条。 俺也说不尽果品多般,略陈眼前数种。 香闺绣阁风流的美女佳人,大厦高堂俏绰的郎君子弟, 非夸大口,敢卖虚名,试尝管别,吃着再买。 查梨条卖也!查梨条卖也! ──《元曲选》壬集上 这是宋元间的规范叫词。这里不排除剧作家的润色,但从市声的源流上看,它离本来面目不会相差太远,它的煸情诱人,它的生动活泼,洋溢着流畅悠扬的市井韵味,诵读之间,活色活香。 京津两地的市声,也曾让相声大师侯宝林颇为受益。 叫卖声很有讲究,小贩的声音随着昼夜节律、季节交替而变化,一般是昼快夜慢,夏快冬慢。叫卖的用语都是土话,乡俗乡音乡情,听来亲切。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古老的记忆中,大清早的时候,卖花的小姑娘提著一篮刚采下来的鲜花,穿街过巷,清脆的叫卖声,赶走了沉梦和宿醉,让一束鲜花,带来一天愉悦的开始。就是指这样的市声。 叫卖声是一种民间社会的语言,里面浸透着俚俗百态,市井风情。光绪年间闲园菊叟所著《燕京货声》和现代戏剧家翁偶虹的《北京话旧》,对此都有生动描述。 另一种市声叫代叫声,是以音响器具代替人声吆喝来招徕顾客。剃头匠的代叫声为双股音叉,一拨动就发出“嗡──嗡”的响声,现在偶尔还能看到。但各地的民俗不同,有时代叫声也不一样,如摇铃在老北京表示倒垃圾,在东北就表示卖酱油的来了。 商幌:坐商招徕顾客的传统标志是商幌。我国自宋、元、明以来,商幌增多,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实物幌子。指店铺卖什么挂什么,如山货铺挂一束麻丝,草帽店挂一顶草帽。开店挂出,闭店收回。 实物附属品幌子,无法直接挂出的商品,商家就用相关的附属物代替,如油店挂油瓶,鞋店挂鞋盒。 商品模型幌子。过去小商品做大商幌,如卖膏药的用大红布扎成幌子,中间涂黑园心,表示膏药店。 旗帘幌子。旧时的村舍酒肆多用旗帘做幌,上书“太白酒家”或“杏花村”字样,颇有诗意。唐诗“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青楼扑酒旗”(李商隐《赠柳》),就指旗帘幌子。 含有隐喻暗示的幌子。这种幌子,外人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当地人却一望即知内中含义,是民间商幌中最具民族民俗特色的一种。如在北方悬挂蓝色箍圈笼屉的幌子,表示是“清真饭馆”;悬挂红色箍圈笼屉的幌子,俗称“大教馆子”不忌荤腥;幌子所用的笼屉一般都是两个。但如果挂了三个红色箍笼屉的幌子,就表示这里是大车店了。 灯具幌子。如现代的药店、旅店等用灯具做商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