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片!
[文章转帖]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因由四川军阀杨森提议兴建,最初根据他“森威将军”的头衔将其命名为“森威路”。后来人们取老子《道德经》中:“熙来攘往,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大街是老成都最为富庶的一条街,绸缎铺,首饰铺,皮货铺,最大最豪华的都在东大街。这条街还是出东门下重庆至川东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车辆络绎不绝。又是交通要道又是商家重地,显然于现代商业发展不利。市中心的“劝业场”(即现在的商业场)建成后,显赫一时。但是,从东门进来的客商只能经过一条很窄小的路,才能从东大街到达劝业场。修筑一条比较宽敞的路连接起东大街和劝业场,是当时商业发展所致。成都是商贾云集之地,商人的力量不容小视,再说这也是城市发展之必需,就有当时军阀杨森出面了。
杨森当上四川督理后,将修建此路列为首务。因为其间牵涉到许多店铺的拆改和街民的搬迁,尤其是小商贩,祖祖辈辈就靠着两、三米宽的地盘维持生计,死也不愿离开。杨森就派出大量的士兵强制拆除和驱赶。路修好了,杨森请出当时清流江小渔为新路命名。都说文人难过皇帝关,江小渔这个前清举人当然不例外,他借此机会好好地拍了一回杨森的马屁。时值北洋政府授予了杨森“森威”将军头衔,江小渔就将此路命名为“森威路”。不久后,因杨森的倒台和退逃出川,“森威”之名就留下一则文人谄媚的笑柄。此次更改名号,取之于典籍“熙来攘往,如登春台”,就稳妥多了,名号不会再因为某个风云人物而受影响了,于是“春熙路”一直存留到今天。山川地理的命名之事,讲求的是“百年大计”而不应是风云际会。
既有老字号云集的东大街作为后盾,更有新的商业中心劝业场日益繁华,处于两者之间的春熙路,是将它们连结起来的长街通衢,久之,春熙路自然也就是繁华闹市、商贸中心,成了成都商业文明的代表,城市特色的鲜明表征。有外地友客来成都,远足峨眉九寨,近游武侯草堂,在最后的一天,说是既要逛街看市容市景,又要购买些有特色的东西,请主人给指点一个能满足全方位需要的好去处。这时身为地主的我们,差不多都会喊出:“到春熙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