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884|回复: 5
 1熊猫
 纸帆船 发表于: 2005-12-28 12:21:5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古建筑] 塔:风铎的世俗慰藉

 [复制链接]
塔:风铎的世俗慰藉塔:风铎的世俗慰藉




人可以登临,这是中国佛塔表现在建筑上的世俗性。

中国的佛塔除了具有宗教意味,如将表述佛教的“刹”建造在塔的最顶端,既表示对佛的无上至尊,又起到了装饰作用。而将佛家的宝贝舍利子放在塔下的地宫处珍藏,以示无比珍贵。而塔身则起到中国古代望楼的作用,人们可以登临,极目放眼大好河山。




中国的佛塔是从印度传入的。“塔”这个字本来在汉字没有,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原来印度的佛塔译作“窣堵坡”是音译,后来也叫“圆冢”、“
浮屠”、“浮图”、“灵庙”等等,据说多达二十多种名称。后来为了统一方便,就造出了“塔”这个字,“塔”是“塔婆”即stūpa的省音字。

中国最早建于记载的塔是洛阳白马寺塔,是一座木塔,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式样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

这说明中国第一座塔是仿印度式样的大方塔。而且塔应是佛寺的主体建筑,寺院的名称也是以塔为中心的,叫塔庙或浮图寺。

然而,岁月磨蚀,原塔实物早已不存。现在矗立的白马寺塔称为齐云塔,是仿照原塔重建的,为一座密檐式建筑,共13层,高24米,后于寺东南,为后唐所建,金朝重修。

以后,砖塔渐渐代替木塔。

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河南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至今已矗立了1500个春秋。塔运用一种叫叠涩的砌砖技艺,将塔檐砌得各具姿态,并在砖塔身上饰以各种美观多变的浮雕纹样,以弥补砖塔的平板单调。艺术风格“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 (唐代书法家李邕书《嵩岳寺塔碑》)的宏浑造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城廓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其间400余年,可以说佛塔开始昌盛的时代。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时,南朝首都建康(今南京)就有佛寺院500多座。而北魏时期奉佛教为国教,正光(公元520年—524年)以后,在其境域竟有佛寺3万多座,其中仅北魏首都洛阳就有佛寺1367座。当时的情景是有寺就塔,塔寺不可分。可以想象当时的洛阳城,宝塔成林,高耸入云,蔚为大观。

塔,在这时仅仅作为寺院的佛教文化符号。

中国早期的佛寺平面布局大致承袭印度,塔多居于佛寺中央,是佛寺的主体建筑而成为地标。塔内藏有舍利,为僧众供奉。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胡灵太后所建的永宁寺和永宁塔就是这样的典型布局。

到了唐代,在寺院的中心另建大殿,供奉佛象,进行佛事活动。在这一时期,为了塔与殿并重的格局,而且式样大多为檐层密集的:密檐式塔。这种密檐式塔在中国北方较多见,其形体魁伟高大,艺术风格凝重大气。

宋代,为古塔史上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佛教“有裨政治”,主张崇佛尊道礼儒,一时间塔的建筑在全国骤然兴起。从五代末至北宋初期,许多塔开始建造出重楼叠阁式的外观。这种楼阁式塔,塔身各层出现了砖砌平台,塔内迴廊中布置楼梯,使人登塔后,可以走到平台上去环顾四周景色,打破了以往从塔内依门凭窗眺望的局限性,从而使这种楼阁式塔具有了可游、可居、可行、可望的中国古建筑的特色。并且,这种楼阁式塔的收顶也颇具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性:采用传统古亭的亭顶作为塔顶,远远望去犹如一顶硕大的将军的盔帽,加之在塔尖配以直刺苍穹的塔刹。这样就构成了四宇飞张的气势塔顶,重楼叠阁的塔身,高大浑厚的塔基──整个楼阁式塔的艺术风格显得稳重端庄,威武挺拔、气势非凡。具有代表性的是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的杭州六和塔。

至于宋辽时期,是中国古塔建筑发展最鼎盛阶段,楼阁式砖塔的风格更为成熟:运用国传统古建筑──楼、阁、阙、观等元素组合完成了塔的全新创作,表现出“聚集、高显”的意义,从而彻底完成了中国古塔从仿印度式样到中国式样的华丽转身。

明、清以降,已很少建造密檐式的砖塔,多造高层的楼阁式塔。

这样,北方的较多的密檐式塔与南方较多的楼阁式塔成为了中国古代塔的典型符号。



塔的建造除宗教崇拜的狂热之外,同时还反映了人类对建筑物高度追求的集体无意识。

而现存最高的佛塔是建于河南定县开元寺的料敌塔,砖石结构,高842米。相当于20层的大楼,距30里之遥便可见其身影。该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到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竣工,先后花费五十五年建成。当地有“砍尽嘉山木,修成定县塔”的传说。

其实,此塔修建缘由,宋开元寺僧会能西竺取经,得舍利子以归,为供奉而筹建的,当时还有古刹名开元寺,此塔原先也叫开元寺塔。后因定县属北宋边垂重镇,军事地位重要。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名料敌塔(或瞭敌塔)。料敌塔已成北宋王朝在华北平原上的国防符号,让朝廷在多事之秋的时局里居高瞭望而得到放心。

“每上穹然绝顶处,几疑身到碧虚中。”这是登临者的感叹。

寺塔逢节期开放,游人如织,登高远望,形成风俗。居高临下,北面唐河如带,南面沙河银波涟漪,举目四眺,华北平原坦荡如砥,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还不是中国古人登临过最高的塔,最高的塔是北魏灵太后于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在洛阳永宁寺里构建的9层木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的金宝瓶”,“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据今天考古发现它的遗址南北长98米,东西长101米,厚25米以上。也证明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这样一座巨型佛塔。

这个塔的高度,文献说法不一,有说“高一千尺”,有说高“四十九丈”、“四十余丈”。古建筑学者杨鸿勋的复原图采纳的高度是四十九丈,加上塔刹,换算成总高度为147米。这个高度是现存辽代应县木塔的2.2倍。这座塔可能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木构建筑。它沿用“台榭建筑”遗意,以高6层的土木合构的土台,解决了塔心的结构,取得令人注目的建筑成就。文献上称颂它:“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147米啊,相当于今天的五十层高的摩天大厦!在一千五百年前,土木建筑达到这样的高度,也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水平的高超。

然而,当年登临这座高塔的人无不感到惊心动魄。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说:塔成后,“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中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杨衒之本人也曾登临,并且感受深刻:“下临云雨,信哉不虚!”中国佛教禅宗之祖菩提达摩也曾望见永宁寺塔:“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为神功。”因为塔是人间净土,地上佛国的象征。它让寺院变得更加精丽美妙,而它本身又是那样的庄严崇高。

然而文学家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却以永宁寺为舞台,记录了一幕比登临此塔更为惊心动魄的,一个如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式的故事:先是“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开场便是叛乱者问鼎天下。不久便殘杀灵太后胡氏与孝明帝等王公百官二千人于河阴,使北魏上层几乎一朝灭绝。“极佛境界”的永宁寺为成为了人间地狱。后又是先下手为强,“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的孝庄帝设计手刃了尔朱荣。再接着是尔朱侯、尔朱那律兵临洛阳索要尔朱荣尸体后,又出奇兵强渡黄河,破洛阳,又于皇宫大殿上生擒孝庄帝,使永宁寺再一次成为王朝大灾乱的见证,孝庄帝被囚于永宁寺门楼之上。这中间充满了泪水与悲痛,机诈与率直。极富戏剧性的场景变换,翻雨覆云之间,人性的善恶愚直完全显现。在经历了争权夺利的殘酷,看清楚了政治的黑暗与血腥之后,孝庄帝临死前虔诚礼佛,并发了一个誓愿,这誓愿不是复仇,竟是愿来生不再成为国王。

“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这是孝庄帝的绝笔,他临终时对人世间是多么的绝望啊。

可惜永宁寺塔在建成后十八年,即在“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火初从第八级起,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其年五月中有人从象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哭塔、殉塔、望见海市蜃楼中的幻觉之塔,这就是永宁寺塔!人世间曾经矗立过的惨烈之塔!这本是佛门的最高之塔,却成为一个永远消失了的人世间权力之争的悲剧符号。

(待续)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纸帆船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纸帆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纸帆船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5-12-28 12:31:0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图为苏州瑞光塔。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5-12-30 14:59:05|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塔:风铎的世俗慰藉塔:风铎的世俗慰藉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5-12-30 14:59:56|显示全部楼层
镇江焦山宝塔
 楼主|纸帆船 发表于: 2005-12-30 15:23:23|显示全部楼层


可游、可观、可望,最宜人登临的中国楼阁式塔几乎成为佛门最亲近世俗的符号。

在中国古代的世俗生活中也有民间喜剧之塔。这就是山西省永济县城西南普济寺内的莺莺塔。塔高13层,方形,是唐代的密檐式砖塔。但早已荡然无存。现存的“莺莺塔”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建,该塔也已破旧,但依然耸峙挺拔,颇具秀雅的风姿。

脍炙人口的“西厢记”,便在此发生。自从有了红娘月下牵线,张生夜会莺莺的故事后,这座方塔就改名为“莺莺塔”了,成为民间男女恋爱的见证物。

民间传说,工匠们在筑塔时安放了2个金蛤蟆,当人在距古塔丈远的地方,用石头相互敲时,塔里会发出“格哇”的声音。十分清晰,如同蛙鸣。当地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遵民风,至此敲石听金蛙鸣叫,此举被称为:“张生唤莺莺,莺莺答张生”。当然,从声学上讲,这是塔身中空的所致。从此可以看出世俗文学对宗教的解构,男女爱情让佛家空门成为俩人世界。

高高耸立在钱塘江畔月轮山上的杭州开化寺六和塔,作为典型楼阁式砖木塔,塔座占地13亩,塔高5989米,远远望去暗赤色的琉璃瓦色彩雍容,檐角外翘姿态华贵,104个铁制大风铎悬挂在13层的80个翼角上,江风荡击之时,铎铃振响于江天之外。尤其是值深秋季节,盛绿之间映出几株红枫,衬托着古塔气质富丽堂皇。在世俗普众眼里,六和塔历来是钱塘江畔登高远望的最佳地方,但见锦帆片片,百舸争流;钱塘潮起,气势磅礴。千百年来,文人学子,风流墨客亦爱登临此处抒怀寄情。

从塔的建造因缘,也可以看出佛门与世俗的种种联系。一说法为此塔为雄据吴越钱俶为镇江潮所建。因此处旧有六合寺,塔因寺名。“六合”则是取“天地四方”的意思。因认为佛法无边,便借有六和巨塔镇压水怪。另一说法,建塔为了钱塘江夜航所需要。钱塘江为吴越江海交通要道,高大的六和塔在翼翘角上挂上明灯有导航作用。对此,清代钱塘陆次云在《湖壖杂记》中记载:“压波凌江,巍然作镇。旧砖灯塔夜灿,船舶望此而归。”

本是佛门的六和塔,承担着建筑新功能,成为了象征温暖家园的灯塔,慈航普渡有了最为现世的实在意义。

对于芸芸众生中间的寒窗苦读学子阶层,也曾有一座高塔成为他们的最大的希冀与慰藉。这就是唐代著名的“雁塔题名”。这雁塔是指唐长安的大雁塔,在隋唐时期有“雁塔赋诗”的风俗。

大雁塔属于仿木楼阁式砖塔,可游、可观、可望,最宜人登临,为典型的中国塔。

大雁塔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高僧玄奘建造此塔用以存放由印度带回来的经藉。塔建造在慈恩寺内。初建时为砖身土心,平面呈方形,五层,仿照印度的建筑形式。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剥蚀,于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倒塌、重建。

重建后的塔形改为中国的楼阁式塔,十层,但因战乱只留下七层。现塔的外观是明万历年间包砌外墙,而形成今天的模样。因属楼阁式砖塔,平面方形,空筒式结构,通高6325米,内设木梯、木楼板。塔造型雄伟稳重,虽系明代包砌后形象,仍带有简洁、雄健的唐风。此塔原处在唐长安城晋昌坊内,是大明宫轴线向南延伸的对景。

至于此塔取名为“大雁”,是因为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记载:古印度释窟东峰有座小乘寺院,不禁食“三净肉”,但寺僧经常得不到肉食。一日,有一群大雁飞过,领头的雁突然坠落地上,寺内和尚大惊,以为菩萨显灵,所以决定在此建一主座高塔,把坠落地上的雁埋葬于塔下。这是“大雁塔”的出典。至于“慈恩”,则是唐王李治为其母荐冥福而取名的。

金榜题名,是中国古人平生的大喜事之一。而“雁塔题名”正是这一喜事传达与张扬。当时,在考生被录取为进士后,皇帝要在曲江池赐宴,然后让新科士子们登上大雁塔,在塔内题名留念。诗人白居易二十九岁中进士,他曾登塔赋诗,其中有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一副得意之态,跃然纸上。自此开风气之先,后来凡及第的人都要到大雁塔上来赏游、题诗。

当然不仅仅是“金榜题名”才登塔咏诗,到后来文人士子们只要登塔几乎都要感怀赋诗。如杜甫有《同诸公登慈恩塔》,诗风忧愤激烈: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

。。。。。。。


雁塔题名,学子春风得意,马蹄生香;雁塔赋诗,墨客登高触景,寄怀抒情。
世俗与佛门似乎遥远了,然而,人生旅途漫漫,菩萨又是慈航普渡。在佛门与世俗之间的一年四季,塔的风铎不时振响,忽隐忽显,忽远忽近;塔,成为一个符号,仿佛为天地间巨笔,抒情于世俗众生的心灵与环境之间。
 何晓 发表于: 2005-12-30 21:16:10|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这些文章什么时候结集出版啊?一定要卖一本才好!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4 18:40,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