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风铎的世俗慰藉

人可以登临,这是中国佛塔表现在建筑上的世俗性。
中国的佛塔除了具有宗教意味,如将表述佛教的“刹”建造在塔的最顶端,既表示对佛的无上至尊,又起到了装饰作用。而将佛家的宝贝舍利子放在塔下的地宫处珍藏,以示无比珍贵。而塔身则起到中国古代望楼的作用,人们可以登临,极目放眼大好河山。
一
中国的佛塔是从印度传入的。“塔”这个字本来在汉字没有,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原来印度的佛塔译作“窣堵坡”是音译,后来也叫“圆冢”、“ 浮屠”、“浮图”、“灵庙”等等,据说多达二十多种名称。后来为了统一方便,就造出了“塔”这个字,“塔”是“塔婆”即stūpa的省音字。
中国最早建于记载的塔是洛阳白马寺塔,是一座木塔,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式样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
这说明中国第一座塔是仿印度式样的大方塔。而且塔应是佛寺的主体建筑,寺院的名称也是以塔为中心的,叫塔庙或浮图寺。
然而,岁月磨蚀,原塔实物早已不存。现在矗立的白马寺塔称为齐云塔,是仿照原塔重建的,为一座密檐式建筑,共13层,高24米,后于寺东南,为后唐所建,金朝重修。
以后,砖塔渐渐代替木塔。
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河南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至今已矗立了1500个春秋。塔运用一种叫叠涩的砌砖技艺,将塔檐砌得各具姿态,并在砖塔身上饰以各种美观多变的浮雕纹样,以弥补砖塔的平板单调。艺术风格“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 (唐代书法家李邕书《嵩岳寺塔碑》)的宏浑造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城廓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其间400余年,可以说佛塔开始昌盛的时代。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时,南朝首都建康(今南京)就有佛寺院500多座。而北魏时期奉佛教为国教,正光(公元520年—524年)以后,在其境域竟有佛寺3万多座,其中仅北魏首都洛阳就有佛寺1367座。当时的情景是有寺就塔,塔寺不可分。可以想象当时的洛阳城,宝塔成林,高耸入云,蔚为大观。
塔,在这时仅仅作为寺院的佛教文化符号。
中国早期的佛寺平面布局大致承袭印度,塔多居于佛寺中央,是佛寺的主体建筑而成为地标。塔内藏有舍利,为僧众供奉。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胡灵太后所建的永宁寺和永宁塔就是这样的典型布局。
到了唐代,在寺院的中心另建大殿,供奉佛象,进行佛事活动。在这一时期,为了塔与殿并重的格局,而且式样大多为檐层密集的:密檐式塔。这种密檐式塔在中国北方较多见,其形体魁伟高大,艺术风格凝重大气。
宋代,为古塔史上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佛教“有裨政治”,主张崇佛尊道礼儒,一时间塔的建筑在全国骤然兴起。从五代末至北宋初期,许多塔开始建造出重楼叠阁式的外观。这种楼阁式塔,塔身各层出现了砖砌平台,塔内迴廊中布置楼梯,使人登塔后,可以走到平台上去环顾四周景色,打破了以往从塔内依门凭窗眺望的局限性,从而使这种楼阁式塔具有了可游、可居、可行、可望的中国古建筑的特色。并且,这种楼阁式塔的收顶也颇具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性:采用传统古亭的亭顶作为塔顶,远远望去犹如一顶硕大的将军的盔帽,加之在塔尖配以直刺苍穹的塔刹。这样就构成了四宇飞张的气势塔顶,重楼叠阁的塔身,高大浑厚的塔基──整个楼阁式塔的艺术风格显得稳重端庄,威武挺拔、气势非凡。具有代表性的是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的杭州六和塔。
至于宋辽时期,是中国古塔建筑发展最鼎盛阶段,楼阁式砖塔的风格更为成熟:运用国传统古建筑──楼、阁、阙、观等元素组合完成了塔的全新创作,表现出“聚集、高显”的意义,从而彻底完成了中国古塔从仿印度式样到中国式样的华丽转身。
明、清以降,已很少建造密檐式的砖塔,多造高层的楼阁式塔。
这样,北方的较多的密檐式塔与南方较多的楼阁式塔成为了中国古代塔的典型符号。
二
塔的建造除宗教崇拜的狂热之外,同时还反映了人类对建筑物高度追求的集体无意识。
而现存最高的佛塔是建于河南定县开元寺的料敌塔,砖石结构,高84。2米。相当于20层的大楼,距30里之遥便可见其身影。该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到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竣工,先后花费五十五年建成。当地有“砍尽嘉山木,修成定县塔”的传说。
其实,此塔修建缘由,宋开元寺僧会能西竺取经,得舍利子以归,为供奉而筹建的,当时还有古刹名开元寺,此塔原先也叫开元寺塔。后因定县属北宋边垂重镇,军事地位重要。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名料敌塔(或瞭敌塔)。料敌塔已成北宋王朝在华北平原上的国防符号,让朝廷在多事之秋的时局里居高瞭望而得到放心。
“每上穹然绝顶处,几疑身到碧虚中。”这是登临者的感叹。
寺塔逢节期开放,游人如织,登高远望,形成风俗。居高临下,北面唐河如带,南面沙河银波涟漪,举目四眺,华北平原坦荡如砥,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还不是中国古人登临过最高的塔,最高的塔是北魏灵太后于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在洛阳永宁寺里构建的9层木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的金宝瓶”,“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据今天考古发现它的遗址南北长98米,东西长101米,厚2。5米以上。也证明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这样一座巨型佛塔。
这个塔的高度,文献说法不一,有说“高一千尺”,有说高“四十九丈”、“四十余丈”。古建筑学者杨鸿勋的复原图采纳的高度是四十九丈,加上塔刹,换算成总高度为147米。这个高度是现存辽代应县木塔的2.2倍。这座塔可能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木构建筑。它沿用“台榭建筑”遗意,以高6层的土木合构的土台,解决了塔心的结构,取得令人注目的建筑成就。文献上称颂它:“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147米啊,相当于今天的五十层高的摩天大厦!在一千五百年前,土木建筑达到这样的高度,也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水平的高超。
然而,当年登临这座高塔的人无不感到惊心动魄。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说:塔成后,“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中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杨衒之本人也曾登临,并且感受深刻:“下临云雨,信哉不虚!”中国佛教禅宗之祖菩提达摩也曾望见永宁寺塔:“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为神功。”因为塔是人间净土,地上佛国的象征。它让寺院变得更加精丽美妙,而它本身又是那样的庄严崇高。
然而文学家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却以永宁寺为舞台,记录了一幕比登临此塔更为惊心动魄的,一个如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式的故事:先是“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开场便是叛乱者问鼎天下。不久便殘杀灵太后胡氏与孝明帝等王公百官二千人于河阴,使北魏上层几乎一朝灭绝。“极佛境界”的永宁寺为成为了人间地狱。后又是先下手为强,“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的孝庄帝设计手刃了尔朱荣。再接着是尔朱侯、尔朱那律兵临洛阳索要尔朱荣尸体后,又出奇兵强渡黄河,破洛阳,又于皇宫大殿上生擒孝庄帝,使永宁寺再一次成为王朝大灾乱的见证,孝庄帝被囚于永宁寺门楼之上。这中间充满了泪水与悲痛,机诈与率直。极富戏剧性的场景变换,翻雨覆云之间,人性的善恶愚直完全显现。在经历了争权夺利的殘酷,看清楚了政治的黑暗与血腥之后,孝庄帝临死前虔诚礼佛,并发了一个誓愿,这誓愿不是复仇,竟是愿来生不再成为国王。
“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这是孝庄帝的绝笔,他临终时对人世间是多么的绝望啊。
可惜永宁寺塔在建成后十八年,即在“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火初从第八级起,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其年五月中有人从象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哭塔、殉塔、望见海市蜃楼中的幻觉之塔,这就是永宁寺塔!人世间曾经矗立过的惨烈之塔!这本是佛门的最高之塔,却成为一个永远消失了的人世间权力之争的悲剧符号。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