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毛体书法第一人
余丽萍 杨 军 文、图
毛泽东书法艺术具有阳刚之气,英雄之气和小中见大的特点,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逼人的气势。在川南泸州就有这样一位隐者,把毛体书法临摹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在毛泽东诞辰112周年(12月26日)前夕,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川南毛体书法第一人。
他叫王先伦,今年48岁,来自于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古蔺县,时下就职于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校。他从小学十二、三岁就开始学习毛泽东书法。不论在学习紧张的初高中阶段,还是内蒙古茫茫草原上当兵时,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从未间断。据介绍,在高中时,他每天都特别起得早,用冷水把学校里的8张乒乓台写完后才和同学们一起出早操。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克服重重困难,专门到重庆参加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的学习,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在农村劳动期间,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了市县书法展,其楷书作品《将进酒》还在四川省首届农民书法展上展出。
他告诉笔者,他是毛泽东的崇拜者,先后通读过3遍《毛泽东选集》(1--5卷),并系统地研究过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他认为中国书法历来有阳刚与阴柔两大流派。这是从美学的观念来审视他们。两大流派都出了不少大家。阴柔类型以王羲之、王献之、文征明、赵孟(兆页)直至现当代的沈尹默、吴玉如为代表。阳刚类型则以《石门颂》、颜真卿、怀素、王铎直至现当代的毛泽东、沙孟海为典型。尤其敲蠖牟菔椋北示⑹椋咛醣挤懦首笮笔疲ㄗ蟾哂业停星苛遥艘粤谢⒃镜母惺堋C蠖榉?l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起伏连卷,吸揽吐纳,内转藏锋。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盘悬而缭绕,……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可以说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极至。此中笔法已让位于意境。《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便是阳刚派的典型代表。
毛泽东书法的另一个特点是英雄气,这是毛泽东书法作品的突出气息。著名书法评论家、浙江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陈振濂教授曾说:"书法的线条及其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状态。"从这一点可以肯定地说,毛泽东书法风格的形成,肯定与其"金戈铁马、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有直接的关系。凡读过一些有关毛泽东生平书籍的人都知道,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即怀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自号己任,立志要像梁任公那样以天下的兴亡为己任,这里应该有些英雄气的发端了。如果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一天算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可算是毛泽东书法的成熟期。在这段时间毛泽东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决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在惊涛骇浪中形成的特殊人格和品质,使毛泽东成为中国现代的大英雄。"英雄一呼山海应"。此时毛泽东的书法真的成为其渲泄英雄气的一种极好方式。试想,那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仅仅凭口中吟诵就能一吐胸中块垒吗?不行,一定要秉笔直书,一定要笔锋直下、铁画金钩。于是毛泽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书法瑰宝。
毛泽东书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小中见大,据权威人士讲,毛泽东很少写超过鸡蛋大的字。毛泽东用的笔一般都是中楷羊毫或兼毫笔;使用的纸要么是八行笺,要么是用宣纸改裁的16开信笺。但是就是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毛泽东却能写出大气势,不能不说这是他的过人之处。这是因为他的书法线条厚重,有质量,且有韵律感;字型布局紧凑合理,颇具审美效果;而章法跌宕起浮,又常有出人意料之处。因此毛泽东的书法不愧为大家手笔。
王先伦认为毛体书法已超越了书法本身,他在研究毛体书法时,除了讲究形似,更讲究神似。他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力争展现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风貌。他告诉笔者,他从部队退伍回到农村后,就一直生活在边远的农村,除了劳动外,每天与书法为伴,这次感谢陈天星校长把他从古蔺挖过来,为他提供了一个较广阔的舞台,让他大开眼界,认识了泸州众多的书坛高手。他目前只是一个打工者,很想自己挣到钱以后,举办一次个人毛体书法艺术展,让泸州人一睹毛体书法之风采。
余丽萍 杨军 摄影报道 源自:泸州晚报(2005年12月24日12版)- 川南毛体书法第一人

- 川南毛体书法第一人

- 川南毛体书法第一人

- 川南毛体书法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