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766|回复: 4
 1熊猫
 张三才 发表于: 2005-12-23 10:41:17|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人像] 心中的高缨

 [复制链接]
心中的高缨
张三才/文




  近年来因工作原因,我曾有幸三次同高缨老师近距离接触。每次谋面之后,都让我倍受感动和鼓舞,尤其是“作家要有社会良知、作品要有积极意义”的谈话,更是让我和我的同事们倍受启发和教育。




  第一次见到高缨是在2001年3月上旬,大地春暖花开之季,高缨夫妇由乐山市文化局郑自谦陪同来到了地处小凉山区的马边。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我,负责安排和接待高缨夫妇在马边的行程。

  谋面之前,高缨这个名字,是在孩童时代通过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以及由此而改编的同名电影知道的。当时我想,一个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大概是神圣高不可攀而难以随和的吧!

  当我真的见到他时,他完全改变了我的想象,他没有架子,不象盛气凌人的大名人。他面色红润,精神矍烁,十分健谈,态度随和,一开始就让我们冰释了面见文学大师的拘谨和不安,一种让我们觉得如同一位慈祥老人话家常般的亲切和热络。简短交谈中,高缨老师告知我们,他正在构思一部长篇小说,这次主要是到马边彝族地区来搜集一些创作素材,同时也看望一下小凉山区的彝族同胞。并不时询问马边彝族同胞的生存状况如何?马边现在文学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何?马边现在坚持搞文学创作的人有多少?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作品?县上是如何考虑的等等。当得知马边彝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马边至今还有近十位痴迷文学的中青年仍在苦苦地笔耕不止时,老人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第二天,我和同事们陪同高缨老师驱车前往彝族聚居地区实地采风。在通往区乡坎坷的泥夹石路上,同行的年轻人都有些吃不消,考虑到高缨老师夫妇毕竟是七十高龄的老人,我忙叫司机慢点慢点,而高缨老师却直说没事没事,稍微快点可以让我们今天多走些地方。这件小事在我的心中立刻荡起了涟漪,一个文学家情牵百姓、心系人民以及钟情文学的执着精神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在苏坝,在高卓营这两个纯彝族乡,高缨老师一下车便被众多闻讯赶来的彝族男女老少所包围。人们争相目睹这位长期致力于彝族文学创作的大师,眼神中流溢出的是兴奋、是激动、是感谢的喜悦之情。见到彝族“老莫苏”(老大爷),高缨老师关切地询问“去年的收成如何”?见到彝族“素呢”(小伙子),高缨老师亲切地询问“会什么手艺,有对象没有啊”?见到彝族“阿咪子”(姑娘),高缨老师则热情地询问“读过高中没有,上街赶集的时候多不多”?对彝族同胞的一片深情溢于言表。应彝族同胞之邀,高缨夫妇不断地同他们合影留念,亲热得活像久别的家人。

  中午,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用彝家待客的传统方式,在高卓营乡政府伙食团盛情款待彝族人民自己的作家。砣砣肉、酸豆花、泡水酒、苞谷粑,伴随着彝族男女青年热情洋溢的敬酒歌声,其乐融融,让高缨夫妇一行置身于欢乐的海洋之中,笑声不断,让人留恋忘返。

  返城的路上,我向高缨老师提出请求:马边文学爱好者听说高老师来了,非常高兴,因许多人都不认识您,在文学创作上苦于找不到名家指点,他们纷纷请求,希望您能同大家见个面,能够上一堂文学创作辅导课更好!高缨老师二话没说:“行!我不仅是看望彝族同胞,也看望一下马边的文学爱好者。”

  2001年3月11日上午,高缨同马边文学爱好者见面,并即兴以《大山的呼唤》为题,上了一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文学创作辅导课。在谈到马边文学艺术的创作方向时,他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山野文学’是马边文艺创作的基本方向!马边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解放五十多年来发生了数不尽的故事,出现了数不尽的人物。马边的每个山头都是历史的白发老人,都有灵魂,都在呼唤我们去写他们、去表现他们。大山呼唤你们去写、去画、去响应这个呼唤,去报答这个呼唤。马边作家有一个责任,就是运用手中的这枝笔,把马边的山山水水告诉人们,把大山的灵魂告诉外界!这既是马边作家的责任,更是马边作家的义务。”在谈到马边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时,他特别强调:“我们每个作家都要找到只有自己才有的路子!‘山野文学’就是我们的个性,就是我们的特点,就是马边作家群的特点。要立足于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立足于写马边,而不要去盲目地写大都市、大城镇的花花绿绿和一些非常浮躁的东西。题材要选自己熟悉的领域,从自己的个性中去发掘、去寻找,切忌亦步亦趋地赶浪头。赶浪头的东西永远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意写人、写命运,每个人都有命运。要注重积累、注重思考、注重多练笔。文学是一项枯燥、艰辛的事业,搞文学的人切忌浮躁!”

  高缨老师的辅导,不断赢得阵阵掌声。他指明了马边文学艺术创作的前进方向,阐述了马边文艺创作的方式方法,让十多名文学爱好者受益匪浅,更让作为宣传部长的我对“如何充分调动马边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怎样把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抓紧抓好”这一重大课题的认识茅塞顿开,大受启发。我当即代表县委宣传部在会上表态,以高缨老师这次的精心指点为契机,切实加强对马边文学艺术事业的领导,真正当好马边文艺事业的“后勤部长”,尽力提供阵地和舞台,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认真搞好牵线搭桥。并表示争取尽快把马边文艺爱好者自己的组织搞起来,让马边众多的文艺爱好者真正有个自己的家园,以此推动马边文学艺术创作事业的加快发展。




  同高缨老师的第二次接触,是在2001年深秋季节的峨眉。
自高缨老师当年初春在马边点燃马边文艺创作的火炬之后,我和我的同事们按照高缨老师的热情指点,迅速启动了培养“马边作家群”之梦的一系列工作。

  首先是以凝聚整体合力为目标,积极筹建文艺创作协会;其次是以组织开展采风活动为手段,努力帮助协会会员寻找创作灵感;三是以鼎力推荐马边文学作品为契机,不断激励更多的中青年走上文学之路;四是以创办文艺刊物为载体,千方百计为协会会员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这四点措施很见效,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可喜成绩。2001年深秋时节,我同马边文艺创作协会秘书长夏书龙专程去峨眉高缨老师的住处看望和汇报之时,正是《马边文艺》第一期呈送高缨老师之后的大约三个月。

  高缨当时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他得知马边的情况,连说“马边干得好”。他还说:“在当前文艺创作处于不大景气、不大受青睐的情况下,作为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尤其是基层的领导者,你们能如此重视文学艺术创作,并且千方百计扎扎实实地为文学艺术爱好者牵线搭桥服好务,不简单!马边文人当有你们这样的开明领导而欣慰和自豪。你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发扬成绩,再接再厉,继续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争取让马边走进全省文艺创作的先进行列!”

  当谈到审读了《马边文艺》第一期之后的感想和体会时,高缨老师语重心长地讲:“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文学艺术事业正在经受着严竣的考验。一些作家急功近利,为迎合读者的口味,竟然不顾良知去写些低级庸俗的东西,这差不多成为一种倾向,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不可取的。希望马边的文艺家们不要学他们。看了你们《马边文艺》的大部分作品,我认为主流是好的,但希望你们今后要注意克服和纠正一种偏差,即在文学作品中过多地述说个人的失落和不幸这种消沉的现象。作家心中一定要有人民!作家要把个人的失落和不幸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去提炼、去写作。要着力反映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着力体现人民大众的所想、所思、所乐、所忧、所愁,这才是人民作家应有的良知。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人民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有一席之地,这样的作品才会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也才能永远经久不衰。”

  峨眉之行聆听高缨老师的一席教诲,让我和书龙顿感茅塞顿开。尤其是高缨老师那句“作家心中一定要有人民”的金玉良言,更是从此成为我们以及马边文艺爱好者们共同的座右铭,不断地激励和指引着马边文艺创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第三次见到他是在2005年11月26日,我从成都出差归来时,专程赶到洪雅,看望和拜会了现定居于滨河路滨江雅苑二楼住所的高缨老师。

  77岁的高缨,这次给我的印象是他瘦了。由于前不久刚刚做过心脏手术,一向健谈的老人尽管谈兴很浓兴致很高,但面容和气色给人的感觉确实不如当年那么红润了。毕竟,岁月不饶人啊!

  我献上了自己在去年底出版的一本散文、见闻集《边城寻梦》求教,高缨老师一看高兴极了,连说:“我要认真看看。三才你不仅在组织开展文学创作方面很努力,而且居然出了自己的书,不简单!”之后,高缨老师欣喜地翻阅了《边城寻梦》,还要我和他合影留念。

  拍照之后,高缨老师饶有兴致地带领我们参观了他的新住所。他说,目前这个住所是他们一家人最满意的栖身之地。客厅、书房、居室都面临青衣江,清晨起床推开门窗便可见山见水,空气非常清新。下楼沿江散步也很方便,行走自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宣传洪雅似乎已成为老人的一项义务。他极力劝说我们去城内转一转,不断称颂洪雅这些年变化可大了。驱车漫行洪雅县城的途中,高缨老师不时地为我们当起了义务讲说员,滨江路、商业街、行政区等等等等,从心底发出满是幸福愉悦的赞叹。车至洪雅人民广场,看到诺大的广场稀稀落落仅十来个人时,高缨老师也发出难有的一声叹息:“这个广场,大而无用!”表达了老人对洪雅城市改造美中不足的稀许遗憾。

  晚饭前,话题自然又回到了文学。高缨老师是马边“山野文学”事业发展的启蒙人。当他得知马边文艺创作协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拥有80余名会员;近年来有5人被吸收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15人被吸收为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编印出版了《马边文艺》六期共刊发120万字左右的作品;省作协在马边建立青少年文学创作培训基地,马边作者的近百篇文学作品在国家和省市报刊相继面世,5位会员正式出版发行小说、散文、诗歌等书集7册等等关于马边近年文学创作情况的介绍后,尤其是得知马边文艺创作协会已经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文学工作先进单位的消息后,高缨老师非常高兴,并语重心长地说:“文学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搞文学的人一定要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基本理念。每件作品都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或受启发、或受教育、或受鼓舞、或曰愉悦享受。马边文学事业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强劲,一定要好好保持和发扬。时代需要文学,人民需要文学,走文学之路的人一定要始终充满信心。”一个老作家倾情文学、关怀基层文学事业发展的一片深情,溢于言表。

  当我向高缨老师转达,马边的文朋好友真诚地期望他在合适的时候再来马边时,这位对人民充满深情、尤其是对彝族同胞充满浓郁友情的老作家兴奋地表示:“明年春暖花开时,我一定再来马边好好看一看。”

  马边的文学艺术爱好者们,心中想着高缨老师,想着高缨老师的 谆谆教诲,正在沿着高缨老师指引的“山野文学”的创作路子,响应着马边大山的呼唤,沿着“马边作家群”早日凸现之路,不断地攀登着、奋斗着……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三才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张三才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leikang 发表于: 2005-12-23 12:19:4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谢谢张主席从另一个角度,让我近距离地了解高缨老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张三才 发表于: 2005-12-23 13:54:4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心中的高缨心中的高缨

2001年3月10日,高缨(右二)在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与彝族干部群众在一起。

心中的高缨心中的高缨

2005年11月26日,高缨(左一)与作者在洪雅住宅客厅留影。
 楼主|张三才 发表于: 2005-12-23 14:55:45|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鼓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黄刚 发表于: 2005-12-23 22:57:56|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我的老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01:29,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