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嘉州鬼谷子|查看: 11738|回复: 45
[男性] 

彝族人像

 [复制链接]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 19:31:14|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

 陆文熙 陆铭宁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富有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历史积淀形成的彝族宗教文化,内容广博,内涵丰富。本文拟对彝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理念作一粗浅探索。
 
  一、彝族自然观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1、认为人是自然发展长期进化的产物,强调生命平等
 
  在人类发展史上,宗教与氏族同时产生。而“自然崇拜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彝文经书《勒俄特依》载:远古时没有人类,天神为了炼出人类,降下圣火烧了九天九夜,炼出一对像矮猪似的怪物;又先后派银男和金女、黄云和红云来到大地上,但都没成人类;后来降下梧桐树,霉烂后起了三股雾,升到天空去,降下三场红雪来,化了九天九夜,化成雪族子孙十二种,有血的六种(动物),无血的六种(植物)。人类就是雪族子孙中有血的六种之一。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承认人与自然界诸多动植物同宗共祖,都是雪族的子孙。只有相互的亲缘关系,没有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特权。体现出视人与自然为一体,生命平等,不可相害的生态观。因此彝族宗教视自然物和自然力为有意志的人格神。认为人类依赖天地、草木、森林、群禽、百兽、蜜蜂、鱼虾、云雀等物质资源而生存发展。《驱鬼经》中毕摩请来相助的众多神灵中,“十二母亲神”包括天母、地母、日母、月母、星母、云母、树母、石母、山母、箐母、畜母、兽母、乌母、竹母、草母、水母、人母等,说“十二母亲神,相聚在一起,来解除病祟”。把各种自然神视为与“人母”地位平等,一样是人类产生发展的根基。正因为这些物质环境条件“相聚”于同一生态系统,人类才能丰衣足食,身体健康,才有“解除病祟”的神力。
 
  2、人类经自然选择进化而来,人类的产生发展与所居地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古彝文典籍《布此拉俄》记载“猴变人”的故事:“地球处幼年”时代,“老虎追猎物,免子跳舞蹈,猴子穿衣甲,知了吹锁呐,蚱蜢弹口弦”,各种动物原本杂生共处,因为猴子“占了九方坝,富庶又兴旺,他要成先妣,他要成先祖,他要变人类”。富庶的生存环境使猴子发展更快,产生向人类进化的要求和条件。这部典籍还说:猴子先住到吐尔山顶,但山顶“蟾蜍赤身爬,杉林黑森森。有天不见日,人类难繁衍”。于是猴子迁往山腰,但这里“石头遍地盖。生灵难育成,人类成不了”。遍地石岩,没有森林,没有土地,怎能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呢?于是猴子向山脚迁徙,这里“化银造银房,银房亮堂堂。猴子是兹家,狄入张鸟分,云散天边亮。就要成先父,就要成先母,发展不停止”。显见,山脚温湿的气侯,丰富的资源为猴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条件。实践中他们开始建房定居,产生质的飞跃由猴类变成人类的“先父”“先母”。这段彝经阐明:在猴类几经反复进化到人类的整个过程中,选择适宜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鉴于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彝族《祭奠起源》、《祭龙经》、《献祖经》等展示了“养五畜才能兴旺,种粮食才能生存”生态观。《勒俄特依》“找住地”一节也昭示了彝族对人居环境的选择。至今彝族人在建房选址时要求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草场丰美,门户面对茂密森林,忌讳门户面对禿山,认为这样才会人口发达,家宅平安,财源广进。
 
  3、图腾崇拜体现出彝族原始宗教对人与自然物亲缘关系的认可
 
  “图腾”源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探寻氏族起源找不到正确答案时,便把某些似与本氏族产生有关的自然物当作祖先或保护神加以崇拜,或做为氏族的标志或名字。彝族把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将生存发展中有想象联结关系的竹、鹰、龙、山羊等看做自己的祖先。如彝族人自称“罗倮”便是其先民以龙和虎为图腾的历史遗存。彝语“罗”即虎,“倮”即龙,罗倮意为“龙虎子孙”。至今者保土司家族传说其始祖是黑龙之子。《勒俄特依》中说支格阿龙是神鹰滴血于其母裙子而孕生,由龙养大。
 
  图腾形象表现为自然实体,神秘不可亵渎。氏族成员期盼护佑便把氏族图腾物图案绘制于战旗或服饰,希冀战斗时旗开得胜。今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收藏有“日星旗”和“蛇图案旗”各一面,冠顶有站立“鸽”象的银制头冠一顶便是。毕摩经典记述说古代战旗上绘有鹰、野猪、日、牦牛等自然物图案徽帜。彝族服饰的日、月、星纹、鸡、牛、鱼眼、牛、羊角形、鱼刺形等纹饰,兵器上附着鹰爪、牦牛尾、虎皮、虎尾等饰物,都是彝民崇拜自然亲近自然物的体现。一些彝区地名也保留着图腾崇拜遗迹,如“古曲”意为“白色仙鹤”,“昭觉”意为“山鹰的坝子”,“觉克瓦拖”意为“山鹰之岩”,“他普”意为“松林地带”等。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 19:31:26|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彝族原始生殖观主张各种自然物与人类共同繁衍,体现出生态平衡理念
 
  彝族祭祀时祈愿人口繁衍子孙发达,也祈愿其他物种兴旺发达。祭祖仪式《赐酒经》说:“我赐苍天一碗酒,繁星缀满碧蓝天,……我赐大地一碗酒,草木茂盛铺大地。……我赐森林一碗酒,林中群禽与百兽,一窝发展成九千,两窝发展成八万,三窝发展数不清。我赐悬岩一碗酒,崖中蜜蜂得繁殖,一窝发展成九千,两窝发展成八万,三窝发展数不清。我赐江河一碗酒,江河鱼虾得繁殖,一窝发展成几千,两窝发展成八万,三窝发展数不清。我赐草原一碗酒,原野云雀得繁殖,一窝发展成几千,两窝发展成八万,三窝发展数不清。我赐吾主仪式主人一碗酒,吾主饮用后,迅速得繁殖。每人发展成一户,每户发展成一村,每村发展成一寨,每寨繁衍发展后,千千万万数不尽”。这里调人类繁衍生殖需要群禽、百兽、鱼虾、蜜蜂等生活物资,而动植物生存繁殖有赖于保护好森林、悬岩、江河、草原,已经包含矇眬的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科学理念。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 19:31:3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三、彝族毕摩图画中体现的生态观
 
  毕摩是彝族的知识分子,他们以竹签为笔写出彝文经典,画出图文并茂的图画,内容涉及人类起源、天文星象、神话传说等,其知识和哲理中包含了彝族生态环保观。美姑县的一个毕摩的《人类起源》图画,画出了一个由“胎胞”发展到鱼(水生动物)──蛙(两栖)──蜥蜴(爬行)──鹰(鸟类)──猴子(哺乳类)──人类的过程。体现出水是生命之母,环境促进进化的生态观。
 
  物种间的相生相克理论是生态学六大基本规律之一。彝族的毕摩画明显地体现了这一规律。如彝族认为蛇是麻疯病的化身,是被治服了的龙,称为癞蛇、癞龙。在毕摩图经中有多幅请凤凰神食蛇的图画和经文。如《制服癞魔诸神》一图中就排列了四组配有彝文经的图画。第一组图为支格阿鲁“左手持铜网,右手持铜棒。降服雷电是能手,快来击砸疯癞神”;第二组图画公凰母凤啄食蛇,配文曰“凤凰是禽神,剧毒当食物,毒液当饮料,卸毒是能手。快来食癞蛇,快来吞癞蛙”;第三组图为两条神龙张牙舞爪吞咬癞蛇,文曰“神龙居深海,癞邪当食物,快来食癞蛇,快来吞癞蛙”;第四组图画一支凶相毕露的野猪,文曰“凶猛的野猪,拱土是能手,快来拱癞邪,驱逐麻疯神”。美姑毕摩绘画中还有多幅主题与此相同相近的作品,重点歌颂凤凰食蛇驱麻疯神。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是吉祥的象征。把蛇看作麻疯病源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认识到鸟类是蛇的天敌,认识到生物圈相生相克原理却是符合生态学规律的。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 19:31:48|显示全部楼层
四、对森林树木的特别崇拜并借助宗教仪式封山护林
 
  彝谚云“人靠衣装,山靠绿装”。植被森林是野生动植物棲息繁衍的场所,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尔比尔吉”谓“森林茂密,动物好玩耍”。“深山长树有鸟鸣,草地花开蜂采蜜”;“森林茂密动物多,山绿水清魚儿好”;“花多草多药材多”。《西南彝志》载:彝族“六祖”之一的恒氏创业兴家是“靠松树创天,靠柏树创地”。“马尾松和依依草”的传说生动体现出彝民对森林的情感:远古时,金沙江南岸爆发大规模部落战争,战败者扶老携幼仓惶北逃。前有湍急的大江,后有穷追不舍的仇人,当此危急关头,江边一棵高耸入云的马尾松树突然横倒在大江上,犹如一座大桥,待逃难人马过江后,大松树却顺水漂走。逃过了这一劫难,又遇悬崖峭壁阻隔,身陷困境的彝人意外发现悬岩上的“依依”草,手抓该草攀岩脱险。人们认为松树和依依草是祖先灵魂的化身来拯救自己,自此依依草和松树枝也就成为彝族祭祖时必须的物品。
 
  一些古树被赋予神性受到崇拜,有的村寨以古树或主要树木命名。如喜德县洛哈镇普乃阿莫村名“茹波西”、冕宁团结乡“大杉树”村皆亦因有巨大的杉树得名。金阳县“苟觉洛”(“野泡桐树”)村因地产制作月琴的泡桐树而得名。冕宁县曹古乡“扯羊”村是因村内大树被尊为神树而得名,“扯羊”系彝语“神树”之义。不少村寨有“龙树”“龙竹”崇拜,金沙江沿岸彝族有每年正月初三“敬牛神”的习俗,各户带上刀头肉去敬奉一棵古树,求树魂保佑村里牛群不跌岩,不走失,不糟蹋庄稼。
 
  森林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依靠,又是死者灵魂的依托。《姹女经》谓:“女兮母之女,嫁时女为贵;长女嫁何处,嫁于峰巅柏,寒时衣柏枝,饥时食柏果,渴亦饮柏液”。“仲女嫁何处,嫁于深谷漆,寒时衣漆叶,饥时食漆果,渴亦饮漆乳”;“幺女嫁何处,嫁于原边竹,寒时衣竹叶,饥时食竹节,渴亦饮竹浆”。这里的姹女(嫁女)指女性死亡后托体于林间。彝族以对森林的信赖把柏、漆、竹等林木做为女儿灵魂的依托,体现了人与林木相依相存的理念。
 
  彝民们认为箐深林密之处皆为神灵居住之所,神圣不可侵犯。“折毁松柏枝叶,捣毁雁鹅的窝巢”“砍光屋后成片树林”都是魔鬼行径。若有人上砍伐树木时遇上暴雨和冰雹,就会视为遭到神的惩罚。事过后要宰杀牲畜祭神,并把这些地方视为神山,禁止任何人入山采樵打猎。为了防止在村前屋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许多地方的彝民要主动出资买鸡买狗,于每年春季请毕摩或苏尼举行“醒”(封山育林)的仪式。将鸡、狗杀死或吊死于明显的大树上,念经作法诅咒,告诫世人若犯禁入山,就会像鸡、狗一样的死。凡是挂过鸡尸、狗尸,洒过鸡血、狗血的森林或草地,其地名统称为瓦莫西德(打鸡地)、克莫西德(挂狗尸地)以示警告。人们听而生畏自会望而却步,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都统一于森林资源保护。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 19:32:00|显示全部楼层
五、宗教禁忌习俗体现的生态环保理念
 
  彝族人十分敬重自然神,把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人或事物视为禁忌。唯恐一时不慎触怒自然神招致灾难,犯乱杀生灵之禁者要请毕摩举行赎罪仪式,用牺牲和贡品祭祀赔罪。彝谚云“打雁苍天怒,打妻亲家怒”,大雁是苍天的使者,故杀雁者须举行“赔雁赎罪仪式”,彝语叫“耿则”,义为“赔还大雁”。在毕摩帮助下,赔罪者身着白衣,手执一只黄色母鸡肃立高呼:“神鸟异禽雌雁阿乌前来接受赔偿”,并指名道姓认错说自己不明事理冒犯,杀鸡赔偿,请求宽恕。杀蜥蜴者也须举行“赔蜥蜴赎罪仪式”,因为彝族认为“天上有雁不叼鸡,地上有鲁(蜥蜴)不咬人”。赎罪者须用柳枝和杨枝各刻一个蜥蜴模型,带鸡蛋和荞粑到现场祭祀赔礼致歉。另外还有赔布谷鸟赎罪,赔熊猫赎罪等。也正因为如此,彝族忌食狗肉、猫肉、蛇肉、马肉等。这类习惯法实际是宗教崇拜而导致的保护生态环境之举。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6-2 19:32:13|显示全部楼层
六、过分索取自然物资会积成孽债遗害子孙的理念蕴含着矇胧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自然观,其内容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时,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彝族宗教观念认为:大自然的奉献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所以人们不能贪得无厌过量索取资源,不能无故损害自然神灵。否则神会降灾,洪水神话说因人类砍伐和垦荒过度,上天就发洪水以示惩罚。人类不能无偿消耗自然物资,故依渃方言区彝族每年至少举行春、夏、冬三次遣返还债仪式。请毕摩念经祭祀替仪式主人偿还消耗自然物资之债。社会活动较多的头人、德古、毕摩等因收入和消费多于常人,还会多次举行遣返还债仪式。彝族认为破坏资源是“造孽”,欠债不还会转给子孙。彝族口碑经中说“进山狩猎时,错捕神兽造的孽,错剖猎物造的孽”以及日常结下的“山中禽兽的孽债,河中鱼虾的孽债,原野云雀的孽债”,会积成孽债遗祸子孙。冀图借助以自然神的惩罚能力抑制人类过分的贪欲,减少人力对自然资源的过分索取。其理论符合生态学“定额负载律”,己经蕴涵着矇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综上所述,彝族宗教文化既有原始宗教的内容,又有人为宗教的表现形式,地方特色明显,传统的生态环保理念蕴涵于其中。这种理念既以彝文宗教典籍的形式经毕摩经书、图画代代传承,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大量宗教民俗活动落实于实践。虽然宗教是以虚幻的、歪曲的认识方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意识形态,有妨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消极作用,祭神还消耗人力物力,有相当消极作用。但彝族宗教中包含的传统生态环保理念却是彝族人在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成果。对保护彝区生态资源,优化彝区生态环境有一定积极作用,是彝族传统价值观的精华,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彝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拨开宗教的神秘外衣,扬弃继承彝民族热爱自然注重生态环保传统,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会有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下达的“巴蜀文化研究会”立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阶段性论文。
 
 
  陆文熙,西昌学院政史系教授
  陆铭宁,西昌学院经管系讲师
 
  源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18:38,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