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商初,由丹阳巴人在古巴州(今巴中市)建立巴国。定巴州为国都,史书常称为古巴国。古巴国的疆域东至通江、万源、南接宕渠水,西达西汉水之东,北有南江、汉中、城固东北到西乡和镇巴一带。《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的记载。指的是殷王朝武丁时代所征伐的巴方(殷代时期各诸侯国称方),它不是后来周武王封宗姬于巴建都重庆的巴子国(历史上也称古巴国)。古巴人的远祖是伏羲。远古巴人分住于长江南北,一支住江北面的丹阳、丹山一带,一支住江南面的武落钟离山一带。丹阳巴人以游牧为主,夏代晚期(公元前1880年-1760年)开始向西北的汉中和米仓山一带迁徙,迁至现在的通江、万源一带。这次迁徙经历了大约几个世纪,为了生存和发展,古巴人循山依水,一面猎牧,一面在绝壁上开拓、攀登,开辟出了著名的直通古巴州栈道──大行道(后称米仓道),最早叫巴岭路。米仓道是一条超越了想象的道路,它使巴人的活动的领域迅速扩大,西汉水(今嘉陵江)、阆中、苍溪、南部、营山、菪渠之北、都成了巴人的活动范围。风姓巴人终于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了古巴国,定古巴州为国都。古巴国人英勇顽强、善战,他们在周围强大的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的征战,古巴国全国人都是战士。以至于被称为“神兵”。在大巴山、秦岭山极为艰难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繁衍生息的古巴人,能歌善舞,将守猎舞带入军中,并用于战斗中,著名的“巴渝舞”就来源于此。20世纪50年代流传于通江、南江、巴中的“蕠草锣鼓”中便有巴渝舞的影子,现在的花鼓调、花灯舞、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农村山歌都与巴渝舞有密切联系,盾牌舞、摆手舞、踢踏舞、腰鼓舞、都可以看见巴渝舞的影子。从现存的各种民间文化研究看来,巴民族灭亡后,巴族便分为土家族,苗族,汉族,散居各地。经过5000多年的兴废存亡,悲楚欢乐,许多的事已不可考,但古巴人创造的巴文化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巴文化还侵透在巴中人的思想和灵魂里。 - 巴国
 道路边供路人休息处的亭子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18 0:11: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