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脐橙,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3198|回复: 12
 黄正东 发表于: 2005-8-30 03:49:1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05年] 一部图文并茂描写抗战李庄的新书

 [复制链接]
该书封面该书封面


  影像网驻站文物鉴定专家,论坛《文物》版版主、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董维微与刘振宇合作的又一新作《中国李庄──抗战流亡学者的人文档案》在本月出版了。该书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人文中华》系列丛书中最新的一部,该书图文并茂详尽介绍了作为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庄的抗战历史及地位,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活跃在李庄的流亡学者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让你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看到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此书恰好在这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发行,正好为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看完此书,可能还会引发起你对中国文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出深度的反思,中国文教应该走向何处……?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罗哲文先生为该书作序,中国著名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书名,他二人均为在李庄生活过且健在的著名学者,原成都日报副刊主任编辑冯至诚先生看完此书后在第一时间写了书评。(序、题字、书评及二人简介附后)


罗哲文简介

  罗哲文,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当时唯一的中国古建筑调查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从梁思成先生等学习并参加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1946年,在中国建筑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50年调文化部文物局,长期从事全国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和调查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六届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半世纪以来把毕生心力献给了祖国的古建筑文物事业,对全国重大的古建筑保护维修项目或自己主持设计、或参加主持方案评审数百处以上,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着作有《长城》《中国古塔》《中国帝王陵》《中国佛寺》《中华名楼》《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古园林》主编《建筑文化大观》等。传略载入多种辞书。喜好书法。在司马台长城等众多各胜有刻石、题字等。


王世襄简介

  王世襄号畅安,文物鉴赏家、收藏家。1914年5月生于北京。193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之后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46年出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清理追还战时被劫夺的文物。1947年起,历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中国音乐研究所、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后,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王世襄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式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有独到研究。主要作品有《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研究》、《北京鸽哨》、《锦灰堆》等。2003年12月,王世襄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旨在鼓励艺术、思想交流的国际大奖的中国人。

一部图文并茂描写抗战李庄的新书一部图文并茂描写抗战李庄的新书

一部图文并茂描写抗战李庄的新书一部图文并茂描写抗战李庄的新书

罗哲文为该书作的《序》

  我是在李庄考入中国营造学社,正式投入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先生门下,并开始我的学术生涯的。年内作者与我联系,说正在着手写一本有关李庄的书,书名叫“中国李庄”,希望我能说几句话。

  时光飞逝,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李庄的那段生活,至今如在眼前。这60多年,我曾两次回到李庄,每次都说了不少的话,但为写李庄的书撰序,还是头一次。

  李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一度成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因为当时有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的两个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当地一时名家汇集,文风兴旺。这些文教机关、学校来自各个地方,曾经几次辗转,最后才在李庄落脚。从1940年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逐步迁返复员,直到1946年才算全部迁出,在李庄一共住了五、六年的时间。这些单位对李庄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风气的开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李庄也给了学人们必要的滋养。在李庄这块土地上培育了一批青年学子和专家学者,无论他们身处何地,这些曾经在此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块土地。

  李庄是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人文学科的避难所,是那个时代特异的历史个案。21世纪的中国学术正面对一些新的课题,在这样的时候对那个时代的学术生活进行一番梳理回顾,可以说是适逢其时,同时在这样的时候给李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述,也是我们那一代学人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作为那个时代的当事人,我们已用各种形式对往事做了零星的回述,或许因为“身在此山中”,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会“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由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历史的过往,兴许会更冷静、更客观、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

  通读《中国李庄》全稿,我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过去,尽管短短的六七万字,不允许作者捡拾李庄生活的所有细节,但书中貌似平淡的笔触,不仅有对严谨学术的适当阐释,也满含着对执着的学术精神的无限景仰。我认为,当读者们捧起这本书的时候,那个时代深远的学术记忆将被唤醒,而李庄昔日的温和面容也会变得异常亲切。

  今天恰好是抗战胜利五十九周年纪念日,《中国李庄》是抗战文化一个重要侧面不乏深度的回顾,也可以看成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人文地理再发现。如果说李庄在抗战时期对学人们的大度接纳,是我们无法报偿的付出,那么我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中国李庄》,理解我们那一代学人对李庄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希望这样一本文图并茂的小书,能为李庄抗战文化遗存的保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李庄属于历史,李庄不应该在历史深处继续沉睡,中国人文学术,必将会焕发新的活力。 祝福故乡! 祝福李庄! 祝福中国人文学术! 罗哲文 2004年8月15日

一部图文并茂描写抗战李庄的新书一部图文并茂描写抗战李庄的新书


书评《另一种抗战》
冯至诚


  今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60周年一甲子,一个历史的轮回。60年前,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开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60年后的中国更是国势日强,今非昔比。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与开放自信的心态下,国内纪念抗战胜利的出版物空前繁荣。其中,除了展现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之军事史实的书籍引人瞩目外,像《中国李庄》这样以独特视角反映文化抗战之书,亦为读者全面了解包括文化抗战在内的全民族抗战史,提供了大量新鲜信息,令人耳目一新。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神州半壁河山陆沉,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中国一大批文化精英被迫流转西南天地间。他们在流亡中义无反顾地投入另一种救亡图存的顽强抗争。1941年,继同济大学辗转迁入李庄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也相继抵达长江上游这川南腹地的小镇,一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建筑学家、科学家和诗人,诸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音、梁思永、童第周、凌纯声等,亦在五六年间长驻于斯。中国文化中心的大跨度位移,一代文化精英的高密度汇集及其展开的超迈卓绝的文化活动,不仅意味着战友时中国人文科学的存在与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异族入侵、殖民毒化的严酷历史时期中,中国文化“高贵的愤怒”。这场看不见的战争虽无血肉筑城的显性悲壮,却不乏静水流深的沉郁与磅礴,同样关乎民族存亡、国运兴颓。

  在战争催逼之下,在历史风云际会之中,来到李庄这一“略具开放性的战争囚室”的青年学子和学人约有万余之众。其间既有国民政府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这一体制内的文化官员,北大等学术重镇的人文学者,也有中国营造学社这样的民间学术社团的精英学人。然而不论政见如何,学术流派如何,治学之道如何,中华民族保种求存业已成为学人间最大的公约数与凝聚力,他们或孜孜于教学,或潜心于研究,所有文化发掘与创造无不齐一指顾维系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正是在这里,“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完成了被陈寅恪誉为“抗战八年,学术界着作当以尊着为第一部书”的《殷历谱》;中国建筑史之父梁思成写就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撰的完整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东巴文化之父李霖灿编纂出纳西东巴文化的奠基之作《麽西象形文字字典》……一代学术宗师培育的日后成为人文各领域内的学界泰斗及其学术研究取得的辉煌成果,将李庄定格为当之无愧的战时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学人们承前启后的学术追问与黄钟大吕般的文化响动不仅令世界瞩目,且对其后的中国文化建设影响至为深远,许多今日构成中华文明体系的基础研究与重要学术课题,都可以在李庄学人的奠基性或里程碑式的着述中寻到源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桩奇迹,而创造这一战时文化奇迹的李庄学人所秉承的华夏优秀传统人文精神,不仅激励当前,亦当昭示未来。

  《中国李庄》系四川人民出版社人文中华丛书之一。该书以抗战流亡学者在李庄的文化之旅为经,特定地域为纬,交织出一方水土浓重勃郁的人文风情,勾勒出学人们富有意味的生活场景,含蕴丰厚的情感世界,跌宕起伏的时代遭际与悲欣交集的人生命运。文本理路清晰,细节饱满鲜活,识见谨严而笔端含蕴,开卷既引人入胜,掩卷亦余味无尽。书中配有200余帧珍贵图像,更使图文互动,足传言而未尽之意,读者凝视图像,仿佛凝视历史。在《中国李庄》的引领之下,相信读者会步入一段意味深长、魅力无穷的人文时空。

2005年8月26日



注:本文作者冯至诚,系原成都日报副刊主任编辑,现已退休闲居。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黄正东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黄正东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冉云飞 发表于: 2005-8-30 07:57:24|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呵呵,好,找董哥来一本。
 纸帆船 发表于: 2005-8-30 08:50:0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这场看不见的战争虽无血肉筑城的显性悲壮,却不乏静水流深的沉郁与磅礴,同样关乎民族存亡、国运兴颓。

冯至诚老师的书评精当!两朋友的大著一定精彩!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5-8-30 22:39:53|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冉云飞在2005-8-30 7:57:24的发言:
呵呵,好,找董哥来一本。

呵,你打招呼了肯定没问题!
 王洪林 发表于: 2005-9-6 16:41:38|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试金石

  我也算是个学者吗,如果算的话,我也来发个言吧,学者有三种,以抗日战争的学者来看,一种躲在李庄主要研究死学问,一种挺身前线研究国计民生的活学问,一种跪在沦陷区做无耻华奸,也搞学问,死尸学问。我奇怪的是,共人过分热中研究表彰躲避峨眉山的领袖、学者,忽视、污蔑挺进延安等抗日根据地、敌占区浴血奋战的领袖和文化艺术工作者。亲爱的国统区政治人、经纪人、文化人,军事人,仇恨边区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军事人,一句话,看见国民党的野狗他也尊为祖先和伟大领袖,看见共产党的坚苦卓绝抗日的党政军民学商,他恨不得掐死,然后割头献给白宫、日本皇宫领赏。

  如果没有国共合作抗日,没有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军民死难两千多万人,没有台儿庄中国军队血流成河,哪有李庄花好月圆甲骨文?在主流知识垃圾看来,有趣的才是可谈的,于是他们审阅教材,做了日本鬼子想做而无法做的事情,悍然删除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打一个,亲一个,何等爱憎分明。为中华,还是为日寇?为人民,还是只为个别所谓精英?

  在研究人员看来,国区人物是有趣的,共区人物是乏味的,所以他们的感情砝码长期倾斜。其实也好理解,国民党掌握中国经济命脉,1949年把金银财宝等凡是拿得走的,全部席卷台湾,半个多世纪,大金子生小金子,银老子呕吐银孙子,财富翻番不止魔术师的手艺。写国军,随便赏根骨头,够啃十代人了;写真正清廉的共军抗日者,顶多招待几个大枣、几碗小米、几根红苕、几把花生、几个枣园自己流汗水种的湖南品种辣椒而已,多余财富发展民族工业了,哪有太优厚的赏钱给学者。生存不易,敬表理解,我欲无言,就此住口!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5-9-23 19:22:27|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李庄》作者被邀参加“中国李庄抗战文化节”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宜宾李庄古镇举办了“中国李庄抗战文化节”大型活动,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中科院院士王守觉以及众多当年曾在李庄学习生活过的老专家、老教授都被邀请参加。《中国李庄》作者维微与刘振宇也被邀参加了“中国李庄抗战文化节”的各项活动。

  此次活动主要以“缅怀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同览古镇文化,培育爱国情怀”为主题,举行了《抗战文化陈列馆》开馆揭牌仪式、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1940—1946》首映式,《李庄往事》、《人文李庄》、《中国李庄》首发式,李庄民俗文化表演,“李庄白肉第一刀”大赛,李庄奇石展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古镇李庄的历史底蕴、旅游文化和时代风采。

  文化节上,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中科院院士王守觉以及众多当年曾在李庄学习生活过的老专家、老教授们回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时,都不禁感慨万千。万钢等10名老同济学子被授予了“李庄镇荣誉居民”的称号,丰富多彩的抗战文艺演出,让老人们和在场的所有观众似乎又回到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
抗战文化节上演出的文艺节目抗战文化节上演出的文艺节目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5-9-23 19:25:49|显示全部楼层
现任同大校长万钢在文化节上发言现任同大校长万钢在文化节上发言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5-9-23 20:02:11|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光谟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光谟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

  李光漠之父李济是中国有名的考古学学,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光漠近年来有多部有关其父和考古研究方面着作发表。

  李济(1896~1979)字济之,湖北钟祥人,清华毕业后留美,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中国考古学开山之人,曾主持安阳殷墟等重大考古发掘。 抗战时李济在李庄生活工作了六年,《中国李庄》一书中有详细介绍。
李光漠在文化节上发言李光漠在文化节上发言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5-9-24 03:31:18|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故宫博物院董敏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台湾故宫博物院董敏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

  董敏是甲骨学大师董作宾之子。

  董作宾(1895~1963) 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南阳人。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习甲骨文。曾任教于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等,1928年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后到台湾,曾任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语言所所长、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等。早年从事方言、民俗调查,后来专门研究甲骨文。他对甲骨学的贡献在于他曾于1928~1934年间8次主持或参与了安阳殷墟的甲骨的发掘,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出土的甲骨文及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研究,他第一个发现了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他把“卜问的人”称为贞人)。所着《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文集》1933~1935)根据所记的商王对先人的称呼、贞人之名以及卜辞字形、书体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甲骨文断代的10项标准,建立了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学说,对甲骨文的断代研究有开创性的贡献。

  抗战时董作宾在李庄生活工作的情况在《中国李庄》一书中也有详细介绍。
甲骨学大师董作宾照片甲骨学大师董作宾照片

董作宾书法作品董作宾书法作品

董作宾书法作品董作宾书法作品

董作宾书法作品董作宾书法作品

董作宾书法作品董作宾书法作品

董作宾书法作品董作宾书法作品

董作宾书法作品董作宾书法作品

《中国李庄》一书作者维微与董敏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的合影《中国李庄》一书作者维微与董敏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的合影

《中国李庄》一书作者刘振宇与董敏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的合影《中国李庄》一书作者刘振宇与董敏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的合影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5-9-24 05:05:39|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大学教授原同大合唱团成员高时浏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武汉大学教授原同大合唱团成员高时浏在李庄抗战文化节上

  今年90岁高龄的九三社员高时浏教授被誉为“中国测绘界的奇人”,他是中国测绘界第一位环游地球表面一周的人,也是中国第一位到达磁北极的人,又是第一位在加拿大政府机构联邦大地测量局正式供职的外籍工程师,晚年,他义务创办测绘英语、德语培训班,培养了不少留学美、加、德、奥的学生,又创办“武汉高校老年合唱团”,在社会上传为佳话。

  1915年11月,高时浏诞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41年夏在李庄的同济大学测量系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42年辞职离开了李庄母校,就聘于贵阳前国防部测量学校。1948年8月,高时浏怀着科学兴国的壮志豪情告别祖国登上“戈登将军”号赴美留学,年底他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首届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班深造,并于1950年6月获应用科学硕士学位,从而成为第一位攻读大地测量专业,获硕士学位的中国研究生,同时也是加拿大获得测量专业硕士学位的第一个人。

  1950年,他来到测量局天文科正式上班,成为第一位在加拿大政府机构联邦大地测量局正式供职的外籍工程师,正是由于这个任职的机会,他得以多次进入北极圈执行勘测任务。

  1950年6月下旬,他奉命北上并担任了测量队队长。他们到达了北纬65.3度,西经91.5度,测定了拉普拉斯天文点和航测控制点。在那里,他用女友的名字为自己发现的一个未名湖泊命了名,先前,在1949年,他用自己的名字为一个北纬53度,西经66度的湖泊命了名,于是在他的测量报告中,就出现了玛丽·麦克利孟湖和高时浏湖。

  1951年底,祖国的建设百废待兴,高时浏积极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放弃加拿大优厚的待遇,毅然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在考察了西欧的测绘事业之后,1952年6月,他回到母校同济大学从事测绘教学和科研工作。

  经1956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他调入新建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任教。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不得从事专业活动。1962年,被“摘帽”。1966年又遭批斗,致使高时浏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时浏得到了彻底平反,重新回到武汉科大的教学岗位上。宝刀不老,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像要追回那失去的人生最宝贵的20多年的时光。10几年里,他翻译,编着科技书籍多达40余种。

  1983年,他同其他音乐爱好者共同创建了“武汉高校老年合唱团”,他连任了8年团长,现为名誉团长。除多次在校内外各单位,各社团的节日联欢会、纪念性文艺晚会上引吭高哥外,还在武汉,南昌等地举行过独唱音乐会,而且担任过第二届全国老年电视合唱比赛的开幕式揭幕人。1988年,退休后,他每天的时间还是安排得满满的,他仍在坚持免费教英语、德语,教外语歌曲,仍在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讲座和音乐欣赏,仍在自费出书,编印完美的音乐节目单,他不是音乐家,可是他的音乐活动比专业人员还要频繁,他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提高人民素质的教育大事。

  1995年11月,高时浏迎来了他80岁的生日,德国、加拿大和上海、武汉的同事,学子纷纷来校为他举行了4次庆祝会。人们总想高时浏有过这么辉煌的过去,也作过这么多贡献,该歇息歇息了。但高时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能赶上如今的好时代,我是幸运的,现在祖国正需要我,而我还能起作用。我又找到了用武之地,我没有理由休息,许多事情还在等着我去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10:35,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