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2-18 19:53 编辑
四川省阆中市农村有一位70岁的老人,儿女们接他到广州、甚至美国安度晚年,他却半步不离家乡,还说"自己的快乐自己找",原来他迷上了根雕。 "根雕不同于其它的工艺品,它具有世界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创造一件根雕作品,全世界就只有这一件,再也没有相同的第二个。"6月1日,71岁的四川省阆中市双龙镇珍珠村五社赵保全老人,谈起他的爱好激情满怀,兴奋不已. 大自然鬼斧神工,不仅造就了奇山异水,珍树稀木,还孕育了赵保全热烈拥抱生活的激情. 他年轻时,上苍就赐给他一种癖好──酷爱艺术.于是他便跟当地村小教师徐朝成学二胡.他爱艺术,也想坚持学,为什么没学,赵老说,一是因为怕被"玳瑁子",二是因为看着六个孩子每天吃饭 、穿衣、上学、不得不陷入东奔西跑的生意中. 1998年,幺儿赵红武留美博士毕业参加工作,终于让他从负担中解脱出来,他把生活的视线盯上艺术,"农村遍地都是树根,与城里人比,我就便宜了寻找原料的艰辛,又不付成本."根是树之精,木之魂,赵保全选择了根雕. 学问靠积累,艺术靠悟性.赵老做根雕令当地老百姓叫奇."他眼光好,我们从坡上弄回一个树根正准备晒干烧柴,却被老赵看见要去了,不几天就刻出一个白鹤."村民赵天泉说. 根雕其实相当复杂.爱根雕就要做根雕的有心人,去发现原材料.一头狮子仅原材料他就寻找了很久,首先用锯子、凿子将多余的根去掉,凿出狮子的外在轮廓,又用刻刀雕出腿脚和耳朵,再从头部一点一点用小刀削到尾部.仅狮子的"张口",他就打磨了三天.最后在喷些清漆保护木头.这头狮子出事,他前前后后打磨了三个月之久. 有人说根雕这个艺术,越自然越好,少用人工的刀削斧坎.赵老做根雕,一不为卖钱,二不为得奖.赵老对根雕知识的来源是靠年轻时,对别人艺术品的心灵感悟.他是站在人生经历的积淀基石上,打造自己的根雕风景.几年来,一百余件树根在他的手里成了艺术品. "你过去那个时候怎么没弄出点根雕出来?"我问,"不敢,那个时候动辄就要打人,就要挨批斗.你们年轻人遇上了现在这个好时代."赵老哀叹过去青春岁月不逢时.同时他也为他的儿女们而高兴:不论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还是从深圳广州工作回来的,都能与左邻右舍打成一片,都能干农活,都没忘本没忘根. 根雕是立体的画,无言的诗.或许是这种艺术的熏陶酿就了赵老无私奉献的情怀,他不仅欢迎朋友们前来欣赏作品,以清茶、浊酒待之,还主动捐款并组织村民捐款新修了1500米的标准泥结碎石村道,晴雨通车.村道弯弯曲曲,好象一条植在人们心中的"根". 问起他以后的创作与打算,他说:"我很想用根雕作品来纪念我生前的朋友,怀念我过去的经历,但常常苦于发现不了很好的根雕素材.虽然大自然高深莫测,但我的精力有限,只要我的身板还硬朗,根雕就要伴我走完一生." 步入古稀之年的阶梯,赵保全与根雕结成了朋友.他爱根雕,也爱孕育根雕的故乡和生命家园. 图1赵保全老人正在进行雕刻,化腐朽为神奇图2饱经风霜老而不"朽"的他
图3他雕刻的群鹤图
图4对已雕刻成的半成品他还要细细品味
图5同心爱的作品一起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心中有多喜悦
- 七旬老农迷根雕
 - 七旬老农迷根雕
 - 七旬老农迷根雕
 - 七旬老农迷根雕
 - 七旬老农迷根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