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南地北眉山人]仁寿民间匠人 参修重庆湖广会馆
![[天南地北眉山人]仁寿民间匠人 参修重庆湖广会馆 [天南地北眉山人]仁寿民间匠人 参修重庆湖广会馆](data/attachment/forum/dvbbs/2005-1/200511191737910.jpg)
雕梁画栋,湖广会馆完整保存了古代民间院落风格
从码头下船,拾阶登上重庆朝天门广场,沿长江滨江路西行,不到1千米,登四五十步石阶攀上右侧岩壁。一片古代的深宅大院迎面而来,近20米高的风火墙依江矗立,气势逼人。
如今的城市地图上,几乎都没有标注这片曾经人气盛极200多年的清代建筑群──湖广会馆。
目前,耗资1.1亿元的修复工程已经完工过半,明年10月,它将再次面向市民开放。
修复工程耗资1.1亿
石匠许桂清抬起左手,拭了拭额角的灰尘和微汗。在他的凿子下,一只溜圆如鼓的大石墩脱胎而出,至少有200公斤重,上面雕刻着精美石纹。
在许桂清的身后,6000多平方米的古代建筑群,正在一层层褪去脚手架。到明年6月,这纵横百米的古代豪院将全部修补好“旧装”,惊艳再现十八、十九世纪大清王朝,重庆码头城市的霸气和繁华。
去年3月,石匠许桂清就随着北京房修二古建筑公司人员来到这里,参加了当时启动的湖广会馆修复工程。这项工程总占地面积1.86万平方米,其中保留修复建筑和新建仿古建筑约6600平方米,将“修旧如故”。
为恢复这片会馆,并按产业化经营它,渝中区房管局专门成立了重庆湖广会馆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据公司综合部有关人员介绍,包括拆迁资金在内,工程总投资约1.1亿元。据介绍,其中一部分资金来源于世界银行及意大利政府提供的赞助。
据了解,修复开工20个月来,工程量约已完成70%。明年6月底,工程完工,明年10月开馆──自1951年被政府部门接收后,它将再次成为面向市民开放的公共场所。
专家认为,巨资修复的不应仅是古代卓越的建筑品,同时应“修复”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间公益精神及行业自律意识。
昔日殿堂雄姿再现
许桂清是四川仁寿县的民间匠人。和他一起来重庆的工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高人”。他们曾参与故宫、天安门以及重庆人民大礼堂的修复工作。
在整个湖广会馆群,许粗略估计,有近千只巨大柱础。现在工人们借助现代电动切割打磨工具,制作柱础的工效至少比古人提高了20倍。
许桂清惊叹,除了北京古皇家建筑,他还从未见过如湖广会馆规模的民间院落。禹王庙殿高12.5米,相当于现在近4层楼高。森森大殿里,几十根溜圆木柱直径都是42厘米,“今天已实在难觅如此巨木了”。
其实,湖广会馆不只是一所会馆,还包括从清康熙起100年间先后修建的广东会馆、齐安公所、江南会馆,这四大院落被统称为“湖广会馆”。但江南会馆今仅存部分遗迹。
目前,昔日殿堂雄姿基本显现出来。高大的风火墙已完成修葺,柱檩、楼面、回廊等重大木构件和木基层已基本完成维修更换,房顶瓦当、脊饰安装正在冲刺扫尾。据介绍,核心区下水道改道工程已全部完工,残损的精美雕刻构件已基本仿制出来,正在进行复古安装。
古代救助站
在湖广会馆禹王庙的大殿里,记者问石匠许桂清:“你知道古人建立会馆的作用,以及当时是谁出钱建立的吗?”许摇摇头,“大概是政府建来开会的吧。但为什么又叫庙呢?”许石匠难以理解,他正着手修复的会馆,当年乃富人出钱设立的民间救助机构。
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冯庆豪介绍,古时困陷异乡,可到当地本籍会馆求助,免费“蹭饭”、住宿、看戏,还能得到回乡盘缠。若生病了还有人照顾、贴补药钱。其具有今天政府救助站的功能。
市文化局文物古建专家吴涛也介绍,各会馆都设有客房,为过往的本籍商绅安排食宿。与今不同的是,当时客房是不收房钱的,可长期居住,但只接待单身来客,不得携带女眷,违者将逐出会馆。
“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如果客死他乡,后事咋办?”吴涛说:大多会馆还购有墓地,承办病故同乡的殡葬事宜。如浙江会馆在重庆的公墓叫“浙江亭”,公墓规模不小,还有专人看守。有的会馆还代为客死重庆的老乡寄放灵柩,代为运回本籍安葬,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祭奠扫墓。 “除了救助同乡移民或客商外,包括湖广会馆在内的重庆八省会馆还于慈云寺内设有善堂,举办施粥、施钱、义学等救济社会。”(文/傅祖洪 李晟 图/陈羽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