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3964|回复: 6
 何晓 发表于: 2004-12-15 22:33:58|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男性] 经过2004之四──再见王敦贤

 [复制链接]
  第一次见到王敦贤是在2003年9月底的“果州笔会”上。
很坦白地说,直到王敦贤讲他在巴中的山村里见到村民给雀子留过冬的柿子之前,我从没在意过王敦贤这个人。但在他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一下子记住了他黑黑的、瘦瘦的、容易激动的样子,和他身上那件色泽暗淡的没有熨平整的西装。他在台子上动情地讲着他散文里的那个关于“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感人细节,我在台子下面象被雷电击中了一样,联想到了阆中城里有一棵树上的柿子,同样是留给雀子过冬的!我年年去看那柿子树,为什么就没有王敦贤老师那样的感慨呢?我到底要通过这棵树写出什么才能让世人知道那是一棵长在全国唯一的风水古城里的树?
  从南充回来,我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去那棵柿子树所在的张家小院独坐,坐了一周之后,我用了三个小时时间,写了一篇1800字左右的小小说《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一周后,这篇小小说被曾鸣老师发表在了《四川日报》“原上草”的头条。我们学校每个教研室都订的有《四川日报》,文章出来后,校园里首先轰动起来,接着文学圈的朋友开始电话不断,然后又传来市上领导找这期报纸读这篇小说的消息。
  小院是阆中的、柿子树是阆中的,但那小说的标题却是王敦贤老师的。感谢王敦贤老师。

坐在台下第一排的四川省作协副主席王敦贤
地点:省作协八楼会议室·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6-09-27 11:07:36
摄影摄像雷康

  阆中与成都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但一个家庭主妇和一个作家之间的距离却是遥远的。所以我一直都以为自己没有机会当面对王敦贤老师说一声“谢谢”。然而,时隔“果州笔会”一年之后,上个月底我突然接到通知:省作协有三十多个作家来阆中采风,市作家协会要去安排几个人接待。那天早上,我一进安格瑞大酒店的会议室,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瘦瘦的、一件色泽暗淡的没有熨平整的西装……那不是 王敦贤老师又是谁呢?我望着那背影,等待他回头,但他一直没有回头。然而就在那天晚上,我回家打开电脑时,在一个我常去的论坛上看到一则完全意料的消息:何晓的《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通过网上文集被《绿叶》杂志选用!我打开《绿叶》的网址果然看见那篇文章在2004年6期的目录里!《绿叶》是国家环保局主办的一份双月刊,很少登载文学作品。我看着目录,心里想:阆中啊,你还有多少美好的东西没有被世人看到啊!
  第二天上午,省作家协会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我仍然没有机会和王老师说话──或者是我不知道如何制造机会和王老师说话,直到下午他们离开,我始终没有机会把那个“谢”字说出口。
  我真的很想告诉王敦贤老师,前几年那些可怕的、泛滥的“小资”散文已经把我对散文的胃口败坏到了及至,但因为知道了他是写散文的,而且他的散文里有“给雀子过冬的柿子”和“给大树吃的腊肉”,所以我又重新开始读散文;我想告诉他,因为知道了他是巴中人,所以我开始刻意关注巴中的人和事,留心巴中人写的文章和书,甚至网络论坛里与巴中有关的跟贴,而且我很快有了好几位巴中籍的朋友。
  虽然我是这样深刻地铭记住了王敦贤这个名字,但我却至今仍然不知道王敦贤在四川省作协乃至全国作协任什么职,至今还没有和他面对面说一句话。而且我知道,即使我有了和他面对面说话的机会,我也一定什么话都说不出口──因为我要说的,全在《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里面。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何晓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何晓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杨正保 发表于: 2004-12-15 22:56:50|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难得何版主对巴中的厚爱。这里把〈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散文转贴过来。
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何晓/文


这个地方是古城西边的张家小院。小院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海棠树,另一棵是柿子树。
海棠是百年贴梗海棠,嶙峋傲立于汉砖砌成的花台,花台在天井里,海棠的枝便任性地挤满了天井的空间。虽然在天井和街道之间,还有两道大门和一间门厅,但过路的人还是一眼就能穿过这两扇开着的厚重的门,看到海棠树上吊满了木瓜一样的果,闻到空气中浓郁的苹果味一样的香。
柿子树的年龄就更长了,树干粗得可以任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躲在后面藏猫猫──当然,这只是比喻,怎么会有孩子来这里玩游戏呢?这里是后花园,平常时候,没有熟人引见,树的主人是不会随便让人进来的。柿子树上挂着灯笼一样的果,果子高高的密密的。香气嘛,因为树太高,站在地上的人一点都闻不到。
古城的三千多株名木古树,大都藏在深山古庙里,唯有这两株,张扬地俯瞰着闹市,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关于闹市里的这两株树,古城有一句传了几辈人的歇后语:张家院儿的果木子──俏货。
很少有人能拒绝这两棵传奇名木的诱惑,他们总是好奇地进去并在树下站很久,看主人小心登上人字木梯给邻居摘一两个海棠作药引,听他严厉地吩咐客人注意不要踩了刚从树上落下的柿子。
很久之后,他们中有人满怀敬意地悄然离开了,也有人急切地想问个明白“为什么一树好柿子竟不摘啊”。主人一句“没啥,不想摘”。像禅机一样让人琢磨不透。
于是,就有人去问张家院的常客、从文管所退下来的文物专家老宋,他可是啥都知道的。老宋听了,只是笑,却不答。问得紧了,他就说,你晓得,我也有好久没去张家小院了。众人一打听,原来老宋近来喜欢上了摄影,而且专门拍雀子。
大家都不明白,可老宋心里明白着哩。
老宋是张伯的茶友,两人前几十年泡茶馆,后十来年懒得跑了,就把窝点定在小院里。他们喝茶的时候和其他人不一样:人家热热闹闹、高谈阔论,他们却像两个闷葫芦,无声无息,喝茶倒水全凭心领神会。偶而有几句话,也是关于那两棵树的。

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春天,有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坐在天井里海棠树下,看海棠花像火苗一样绽放成一团火球,牵住所有过往行人的眼睛;夏天,他们在天井旁的街沿上,看海棠花落,看海棠的叶子变着花样地绿,看米粒一样的果子一天天长大;秋天,他们把据点搬到后花园,花园中央是柿子树,东面是走廊,其它三面是梯形花台,花台上摆了近千件盆栽。树下安放的一张小茶几两张躺椅,是明朝的,家传的。几上的茶具和烟灰缸,是清朝的,也是家传的。然后半躺半坐,看满树柿子一个一个地转黄,看雀子一只一只飞来;冬天,依然是一样的桌椅一样的茶具,但却必须搬到走廊里,因为雀子多起来了,雀子粪下雨似的往下落。
老宋最后一次去小院那天是十月底。还只是深秋,但雀子已经很多了,老宋和张伯不得已只能提前到走廊里来喝茶。
老宋说:有203只。
张伯说:十姐妹来了,你眼睛不好,没看到。
十姐妹是一种只有拇指大的雀子,喜欢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停在高高的枝上,很容易被忽视。
张伯说:我要把西北角的花送出去,你有没有朋友要?
老宋说:那是你儿子专门给你栽的,红唇碧玉兰、夏素、白花春剑……都是名品哟。
张伯说:我要栽一丛竹子。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
老宋说:你们张家一辈比一辈固执。
老宋于是就走出了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从那之后的整个冬天,他都在小院旁边的中天楼上喝茶。中天楼高出四周的民居一大截,隔着十几米,正好可以看到张家小院里的那棵柿子树。老宋每天从早到晚地守在楼上,怀里抱个长镜头照相机,翻来覆去地给那棵柿子树拍照。有人把这事说给张伯听,张伯听了,一句话都不说。
来年立春,古城的广场上,一下子摆出了一百多张巨幅照片,照片上只有结着果子的树和树上的雀子。这是古城有史以来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影展,不仅古城的人来看、市上的人来看、省上的人来看,连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那个漂亮女主持人都来了。女主持人要采访摄影师老宋,老宋却要求把镜头对准照片上的柿树,树干上有一行清晰的字:树上果子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古城人好像解开了一道谜,却又好像面临更多的谜团,对张家小院的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
 杨正保 发表于: 2004-12-15 22:58:5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醉卧花丛

⊙ 王敦贤/文

  少小离开故乡,竟不知我出生的巴州境内有延绵数十平方公里的花丛。以如此妩媚的名字作为地名,这地方当是千般绮旎、风情万种了。不由怦然心动,遂约了《巴中日报》社记者秀东君驱车前往。
  到了花丛,方知其地名的由来,访谈花丛人之后,更觉其名不虚。
  这里原名花齐垭,清干隆年间建场时,其地从旱拱桥到朽石垭一带花木繁盛,景色秀美,故以花丛名之。从场头登上大锣山顶眺望花丛,深冬季节虽不见花木,但其秀色仍令人着迷。平坝里土壤肥沃、稼禾青青,山峦间林木葳蕤,秀雅可人,白岩滩河在群山间左曲右折,偶或露出一段碧绿的清流,阳光映照下宛若翠玉。这地方啊,不仅地名为花丛,境内纵横的溪涧、河流把这花丛的地貌竟也镌成了一朵梅花的形状。花丛这地方的人看重于情义,淡泊于物质,钟情于文化,痴迷于艺术,远近闻名。1979年,花丛区委决定成立花丛女子川剧团,消息传开,很快便云集了61个花样年华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她们从小生活在艺术之乡,对艺术悟性极高,通过短期培训,很快便正式挂牌演出了,生旦净末丑、甚至司鼓、打击乐、管弦乐全由这些妙龄女子担当。这个独特的剧团从花丛唱到巴中县城,从县城唱到达县地区,从地区唱到省会成都,唱到四川省各地,在全省引起了极大轰动。全国多家媒体报道,给予高度赞扬。巨大的成功,使这些来自乡间的女孩子惊呆了,想不到竟有这么多的观众喜欢我们唱的戏啊!她们深知,自己的价值被认知,是因为川剧艺术,于是她们更加热爱剧团,热爱川剧,益发地勤学苦练了。孰料,八十年代中期文化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商品大潮的冲击,电视业的迅猛发展,对一切舞台艺术都不啻是强烈的地震,而且震波持续不断,1985年下半年,观众锐减,渐渐地剧场门庭冷落。1987年,实在难以为继了,只好宣布放长假。
  同行的秀东君去年四处采访当年的演员,写出了《寻访花丛女子川剧团》的长篇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一遍唏嘘。他遗憾去年唯独没有见到曾任过团长的吴秀芳,听说她就住在这街上,我们很快便找到了她家。
  当年的俏花旦如今已年过四十,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体态已见发福。这是一个热情爽朗的人,听我们说明来意,便一迭连声地“请坐”,敬烟、泡茶,并忙着下厨备办晚饭。我们说摆谈一下就行,不必麻烦做饭了。她却答道:都是文化战线的同志,客气做啥!有话饭桌上慢慢摆,我不但有问必答,还要主动介绍情况哩!却不过这一番盛情,我们只好留下。
  晚饭很快摆上了餐桌,四盘四碗全是腊肉、香肠、时鲜荤蔬。吴秀芳问我们:喝啤酒还是喝我们花丛的白酒?我想起在巴中市区时,曾见到很多店铺摆放着的大酒缸上,用白纸红字醒目地标着“花丛白酒”,足见这已是巴中白酒中的招牌酒了,况已身在花丛,当然喝花丛酒。于是撤下啤酒,用三只玻璃杯将一斤白酒分了,吴秀芳的丈夫声称酒量极小,我与秀东便挑起了大梁。
  酒过三巡,餐桌上铺开了话题,吴秀芳快人快语,花丛女子川剧团的盛衰,剧团解散后几十个姐妹各自的际遇,演出时的轶闻趣事以及她这些年来的感怀……“哗哗哗”从她喉管里流淌出来,一如这花丛的溪涧山泉……
  吴秀芳高中毕业进剧团,学戏之后便由衷地喜爱上了川剧艺术。她嗓子好,天赋好,加之勤奋好学,很快便成为了剧团的台柱。一九八一年,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了她“新长征突击手”称号。那时候辗转各地巡回演出,有时一天连续三场,虽然辛苦,辛苦得心甘,虽然劳累,劳累得高兴啊!为了艺术,豆蔻年华时她谢绝了好些求婚者,为了剧团,锋头正健时好几次放弃了“跳槽”到其它县市大剧团的机会。山区女子淳朴重义,并没想到过要凭借女子川剧团这股好风直上青云,想的却是,既然自己的命运在花丛女子川剧团开始了转变,就要与花丛女子川剧团长相厮守,终老此身,为她的发展壮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谁曾想对川剧艺术正如醉如痴之时,剧场却开始冷清了呢?苦苦地支撑着,总以为会有好起来的时候,岂料一天不如一天。宣布放长假时,吴秀芳抚着八年来使用过的件件道具,搂着八年来穿过的袭袭戏装,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吴秀芳,这个在川剧舞台上曾风云一时的花旦,几年之后,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了一名青衣。丈夫在镇上的农机站工作,工资菲微,难以养活全家,此时的吴秀芳仍可以有多种选择,而她选择了什么?──带着娇女巧儿,到巴中县川剧团“打坐唱”!
  吴秀芳便在巴中县川剧团的茶社,终日穿行在茶炉和茶桌间,为茶客掺茶续水,用她那一管响遏行云的金嗓子唱秦时明月、唱江唐烟柳、唱曲曲人间悲欢。而工资呢,每月200元,晚上搂着女儿住剧场狭窄潮湿的楼梯间。五年间生活之拮据,可以想见了。即令现在家居花丛,也只能说是寄居而已,这里是花丛镇老龄协会开办的一个茶园,楼上有几间可供客人住宿的房间,她受雇于此,经营这茶园,月工资依然200元。
  我问吴秀芳:你当年到巴中川剧团打坐唱时,年纪还轻啊,怎么不找一份收入高点的工作呢?她回答我说:只为喜爱川剧,在那虽然工资低,但毕竟还可以唱戏,哪怕是清唱呢?
  吴秀芳在讲述她这些年的生活时,哪怕是最悲情的时候,哪怕是最屈辱的时候,音调也一直是平静的,甚至还打着响亮的“哈哈”。
  此时的吴秀芳已全然沉浸在往昔的岁月中了,她拿出了一张当年全团的合影并指着这些清纯、俊美的女子为我们一一介绍:“这是唱小生的吴彩莲,这是小旦蔡书方,这是唱武生的卢敏,这是拉胡琴的刘登琼……”看过合影,又拿出她留存的一摞当年的剧照《楼台会》、《杀惜》、《踏伞》……她轻抚着这些剧照,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那神态,仿佛是在酒中沉醉。
  花丛这地方啊,山青水碧,花木成阵,出传奇故事,出上好的白酒,出香草美人,出奇妙的幻想──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存活艰难的奢侈品啊!我不知豪奢的花丛人是否都沉醉其中。此时,同行的秀东已经醉了,我也感觉到飘飘然,登上楼梯,睡了。
 楼主|何晓 发表于: 2004-12-15 23:48:01|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小杨!
欣赏了!
 雪峰 发表于: 2005-10-6 10:16:19|显示全部楼层
看散文都觉得有点累了……
 楼主|何晓 发表于: 2006-8-30 10:10:08|显示全部楼层
吃正餐毕竟没有吃方便面闲散,但却有营养得多。
 楼主|何晓 发表于: 2006-9-30 20:20:48|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大的照片。王老师其实很潇洒,很有魅力……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0 10:05,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