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客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4689|回复: 7
 花舞语 发表于: 2004-11-30 11:32:19|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戏剧] 悦来茶园

 [复制链接]
剧目开始前。大部分都是垂垂老者剧目开始前。大部分都是垂垂老者
节目表节目表
部分艺人是从团里退下来的,在这里守着他们难道的爱好和兴趣部分艺人是从团里退下来的,在这里守着他们难道的爱好和兴趣
部分艺人是从团里退下来的,在这里守着他们难道的爱好和兴趣部分艺人是从团里退下来的,在这里守着他们难道的爱好和兴趣
与他们的表演相映成趣,环境清幽,设计古朴与他们的表演相映成趣,环境清幽,设计古朴
『 影客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影客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舞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影客网 』的立场无关,花舞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影客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影客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 『 影客网 』是“原创”摄影、摄像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图片的宽度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王建贵 发表于: 2004-12-12 08:08:03|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看一场,门票要好多哦?
 楼主|花舞语 发表于: 2004-12-13 12:13:1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本站是“原创”摄影、摄像类专业网站,只欢迎摄影、摄像师的[原创]作品,谢绝[转帖]
喝茶+看表演,才几元钱。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12-14 22:42:15|显示全部楼层
站长比较喜欢那里。我也去过,没有看到表演。
 傅治军 发表于: 2008-7-21 01:31:00|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的好吃街—香辣华兴街de美食

  文/傅治军

  华兴街同东风路、总府街平行,以福兴街、商业场、署袜街、东风商场(昌福馆街)贯穿其间。街不宽,集聚人气,是成都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过去和现在华兴街是成都人的胃,不出华兴街就可以尝遍所有成都“美食”。

  记忆中的华兴街饮食店各有特色,如:餐厅级的“市美轩”、“盘餐市”“竹林小餐”和“永兴饭店”,店堂内可办二三十桌席桌,成都老百姓的红白喜事,大多选择在这里;传统小吃:蛋烘糕、煎蛋面、麻酱粽子和凉粉,每天食客云集,都有花钱不多吃得热和的感觉;特色小吃:卤鸭脚板、翅膀、尾巴和卤肉锅魁,成都女娃子都是好吃嘴,为吃香东西常常忘了风度;街上的甜食也很有特色:豆浆牛奶、油糕油条、汤圆和醪糟粉子是小娃儿和老年人的早点,不吃就不能过这一天;华兴街的特点是吃“宵夜”,每逢锦江剧场唱戏,开场前、中途休息和散场,好吃的看戏人都会来一碗酸辣面或醪糟粉子,小作“打间”,或要一个粽子或包几个鸭脚板、翅膀、猪尾巴,独自带进戏园品尝。

  华兴街小吃品种说都说不完,单说面点就有:煎蛋面、家常面、甜水面、鸡丝面、海味面好几十种,从早上一至卖到晚上两三点钟,从来都不熄炉火,啥时去啥时都有,充分满足你的食欲,成都人不吃“宵夜“回家就睡不着觉。

  过去,街上有家白赖子锅魁店。锅魁花样有红糖、混糖、旋子、白面锅魁。他打锅魁时擀面棒敲得声震四方,不管买不买锅魁,都会围上前去凑热闹。白面锅魁夹上盘餐市的卤肉,成全了一道成都名吃:卤肉夹锅魁。很少人知道:卤肉夹锅魁是华兴街的创造。

  商业场北侧,街首一姓刘(个子不高,俗称刘矮子)的“冷啖杯”,老板一人居店,整日默不作声。门铺内摆着两张小方桌,常常是顾客盈门。他家的大酒坛上盖着红布,青果、拐枣、枸杞泡酒别具风味。柜上箩筐里装着皮蛋和盐蛋,筲箕里堆着炒花生、煮花生、毛豆,只卖二分钱一竹圈。这些下酒菜,花生伴风吹豆腐干其回味悠长,又爽口又耐嚼,很有吃头。老刘掌柜高兴时还会唱:“五香豆腐干,麻辣豆腐干,又有花椒又有盐,吃了喝了才了然”。从街头到街尾,老远就能闻到扑鼻的泡酒香。

  “盘餐市”位于华兴正街,是一家以烧腊为特色的餐馆。该店厨师总长刘姓老师傅掌灶看火候。配制的卤料,香料就用了二三十种。他脑壳烂推陈出新花样不断,店内不断有新菜品面世。代表菜有:“金镶玉”、卤肉、猪头、猪尾巴儿,鸭脚板、鸭翅膀和鸭颈项,最安逸的要数6分钱一个的兔脑壳,整个门店外的街沿上,满满站了一排吃客,个个啃得嘴角流油,人人都有各自的“吃相”。

  “市美轩”和盘餐市紧挨着,双开间的门面,集中了不少名厨。每到就餐时,堂内街边一片喧哗。店中代表菜有:鱼香肉丝、糊辣腰花、火爆双脆、宫保鸡丁、生爆盐煎肉等。哪怕店中随便端出来的一碗“辣豆花”,光是瞧碗面上撒的葱花,就让你口水欲滴食欲大振。店中操锅握勺的是成都名厨师锺顺通,还有位小师兄辛德禄,炒菜不换锅,不过油,现兑滋汁,一锅成菜,体现了正宗川菜的传统特色。老成都人大凡家里有红白喜事,都在这里“包席桌”,不贵!八元钱一桌,菜品十二个,凉的热的蒸的烧的炖的样样齐全。

  “煎蛋面”由于店址紧挨悦来戏园,川剧名角、梨园票友经常来此宵夜。店堂低矮狭小,可天天食客盈门。看似简单的煎蛋面,其实做法讲究:第一制作器具特选铜家什单锅烹制;二是注重煎蛋的火候,表皮香脆,蛋黄柔软;三是新鲜番茄必炒,汤水充足;四是根据各类人等勾兑五种味型:红油、酸辣、麻辣、番茄原味、葱香白味,能照顾天南海北所有人的口味。

  “蛋烘糕”曾经在华兴街好多年,他的老板叫胡章铭。抗战期间数十所大学内迁到大后方成都,小店专为流亡大学生、教授服务,开店在华西坝,真正说得上是“抗战小吃”。解放后迁店到华兴街经营,咸甜五个品种的蛋烘糕深受食客喜爱;叶圣陶、朱自清、曹禺、巴金解放后到成都,来到店中老板还亲自为他们烹制过“金银(咸甜)蛋烘糕”。

  “三友凉粉”招牌已有好多年,店中的煮凉粉、黄白凉粉最有特色,红油辣子红得醉人,酥豆豉香酥可口。店铺终日热气腾腾、鲜香四溢。店内钻进去的尽是漂亮的女娃子,看出得店来,个个吃得嘴上一个红圈圈。

  “铜井巷素面”曽经也在华兴街,他的甜水面最经得嚼,那味道至今还留在好吃嘴腮边上;“竹林小餐”原在华兴街,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迁至盐市口,以其风味独特的灌汤白肉、蒜泥白肉闻名遐迩;“永兴饭店”菜可出堂,花三角钱可端一份蒸肉,蒸肉放到嘴边就“化”,掌灶大师叫邓耀辉,一手绝活从来也没有用完,我就亲自品尝过他炒的“包肉片”,嫩得那才叫绝。

  华兴街是老成都的“好吃街”,街上间间相连的小吃店、甜食店、烧腊店和餐饮店铺大小近50多家。随便钻进那家店铺走出来都会胃饱肚圆。

  今天,华兴正街上的“雨田烧菜”是一块老招牌,老板娘姓雷,人称二姐。店堂紧临商业场巷子,店里二三十种烧菜、冒菜很有名。我最喜欢干豇豆煸肉、蛋豆花、冒豆芽儿和带丝汤,味道极富家常菜特色。每天中午要早早去占位子,食客端着碗站着吃是一道看“吃相”的风景。

  自力面馆在华兴街上也是响当当的招牌,脆绍面、素面是其招牌面。中午去迟了,几个人争抢一个位子。雪白的面条被绿色菜叶盖住,然后浇上做好的脆绍,好像每一根面条都沾满作料,一进口麻辣、鲜香、爽口直接刺激你的舌头和腮帮,成都人就喜欢这味道。

  梅林面庄老板姓张,他老父亲张裁缝今年93岁,是生活在华兴街最长寿的长辈。面庄除了卖各种面食还增添了火锅粉,小店从来都注意饮食卫生,老远看去,店堂显得很干净。

  华兴街串串香很有名气,听名字就知道成都的串串香发源于华兴街。一角一串,荤素自选,按需挑选。微辣、中辣、非(很)辣的锅底,照顾了所有人的口味。

  龙抄手又回到了华兴街,中华老字号的招牌使它中外闻名。餐厅坚持原汤原汁手工制作,浓厚的成都味使顾客念念不忘。除了传统的抄手、水饺、叶儿粑,现也对外承揽席桌,每天食客不断。进食者大多是外地客。

  盘餐市搬到了街对面,同龙抄手隔着一条悦来巷,现在既有餐厅又有“大厨房”,成都小吃的品种就有四五十样,传统的卤猪尾巴、鸭脚板、鸭翅膀都有卖,卖得最好的当数“卤肉夹锅盔”。

  钟水饺、韩包子和夫妻废片这条街上也有,来了没吃过的可以一并品尝,好吃嘴来到华兴街就几乎可以尝遍成都的名吃。

  华兴街煎蛋面听名字,就晓得源于华兴街,在成都这可是无人不知的面点。煎蛋外酥内嫩,鲜香无比,价格不贵,人人可以消费,被春熙路商圈的“白领人士”奉为“体能加油站”。他家的红糖粽子好吃得不得了,卖完为止过时不侯。

  记得去年的一天,新籍华裔作家胡仄佳专门到华兴街,来到煎蛋面,要了一碗酸辣面和一个红糖粽子,吃后,连连说:“好吃!好吃!还是老成都味道,我要把这味道带到新西兰去。”

  今天,华兴街的餐饮名店之多,当居全市第一,共有20多家。来到华兴街才真正体会“好吃之都”的感觉。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7-21 08:14:15|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到我都流口水了.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5 11:37:16|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民国时期的四川戏剧

作者:谭晓钟

  从晚清开始,近代新文化就在四川逐渐地产生和发展。民国建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是推动着四川新文化的快速发展。本文以四川戏剧为例,说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戏剧反对封建专制、争个性解放,争民主的新主题。


民国时期的川剧

  川剧的成型大约在清代干隆年间。此时中国古代的昆腔、弋阳腔、秦腔和二黄腔传入四川,与四川本土的“川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川剧。到清末,川剧的影响遍及整个四川,甚至云南、贵州、湖北也拥有大量观众。

  清末四川掀起川剧改良运动,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提出“改良戏曲,辅助教育”的口号。公会组织文化名人编写改良川剧剧本,并且出版推广,还对演员进行考核,对演出进行质量评估,建立了必要的奖惩制度;同时,还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旧址在今成都锦江剧场)、“可园”、“蜀舞台”、“锦新舞台”等十余家剧场。从此川剧正式进入专门剧场演出。在此期间,先后涌现出赵熙、黄吉安、尹仲锡、冉樵子等一批杰出的川剧剧作家,他们创作了二百多部新剧本。川剧进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辛亥革命后,川剧艺术延续了发展的势头,在成都的发展尤为兴盛。1912年,康子林、杨素兰、萧开臣、李甲生等著名川剧艺人,联合八个戏班的一百多位演员和琴师、鼓师组建了四川第一个川剧艺人自治的组织“三庆会”,杨素兰为会长,康子林为副会长。杨素兰去世后,康子林继任会长。“三庆会”拥有强大阵容,是成都当时艺术水平很高的剧团。“三庆会”组织民主,演出严肃,对艺术精益求精,主张打破流派局限,促进了川剧艺术发展。其所在的悦来茶园成为成都川剧的一个重要阵地和一面旗帜。与此同时,成都的新兴剧团还有很多。1913年,成都还成立了“教育会”,也致力于川剧革新,经常演出以时事为内容的新戏,被称为“时装戏”。而由川剧玩友组成的剧团“进化社”,在川剧艺术家贾培之、浣花仙主持下,艺术水平也达到很高的程度,其名气不在“三庆会”之下。后来,贾培之应邀加入了“三庆会”,担任副会长,更加壮大了“三庆会”的力量。最盛时“三庆会”达到三百多人。康子林去世后,贾培之继任会长。在“三庆会”的带动下,川剧界把晚清的“川剧改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与此同时,四川各地的戏班也开始改组,重组为实力强、阵容整齐、有一定影响的新班子,如重庆地区的“义泰班”“、新民社”的扩大重组,川东地区各县“跑码头”流动演出戏班合并重组,川北经过重组出现的“十合班”等。由于川剧繁荣,相应出现了培养演员的科班。据统计,全省较有影响的科班就有近二十家,为川剧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尤其是培养出女演员(之前川剧没有女演员)。民间的“玩友”和“围鼓”等票友组织更是遍布全省,不计其数。

  这一时期,对川剧艺术影响最大的表演艺术家以康子林和贾培之最为典型。

  康子林(1870~1930),四川邛崃人,8岁学戏,12岁登台演出,17岁时已在川剧界名噪一方。其一生擅长文武各戏,艺名扬及中外,所具有的精湛艺术造谐和良好艺德深为川剧界称道。他同贾培之一起主持了“三庆会”的改革。旧时,各个戏班实行“包银制”,名演员包银很高,而普通演员非常辛苦但收入微薄。康子林带头废除“包银制”,实行按出场次数多少而定额的民主分账制,尽量缩小名角与普通演员的收入差距。同时,康子林又在内部实行品德、口德、戏德教育,并率先垂范。因此康子林有川剧“戏圣”之称。

  贾培之(1882~1954),四川成都人,并非科班出身。他成为川剧表演艺术家完全是出于爱好。最初他是个川剧发烧友,时间长了,技艺大增,在玩友们组织的“进化社”中脱颖而出,成为名角。后来他被康子林等“三顾茅庐”所感动,加入“三庆会”,任副会长。他与康子林一道进行改革,并且身先士卒,带头执行。“三庆会”的改革能长期坚持,与他的中流砥柱作用密不可分。同行誉之为“川剧泰斗”。

  这一时期在创作上涌现出如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节》、《春陵台》,冉樵子的《刀笔误》,尹仲锡的《离燕哀》等一大批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七百多个。其中以黄吉安尤其突出。

  黄吉安(1836~1924),四川成都人。他一生创作了八十余部剧本,作品题材广泛:有提倡改良社会风习的,有揭露清王朝黑暗统治的,有抨击袁世凯复辟的。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歌颂民族英雄的,像《三尽忠》、《柴市节》、《朱仙镇》、《黄天荡》、《林则徐》、《熊香阁》、《木兰从军》等戏,都是广大观众喜爱的剧目。黄吉安的作品艺术价值很高,具有极大的社会教育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在戏剧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被誉为“四川的莎士比亚”。

  到20世纪30年代,以刘怀叙《光复图》、《川路血》为代表的川剧剧作家们创作的现代戏(时装戏),反映现实生活颇有特色,很受欢迎,引起轰动。

  抗战时期,川剧艺术家们也投身抗日宣传活动。在成都,著名演员肖楷成、剧作家周慕谦将传统川剧《济公传》进行修改,加入抗日救亡的新台词,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此后,杨鹤鸣、萼英的《皮匠爱国》、肖楷成的《姑苏台》等爱国戏也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在重庆,川剧名家张德成、傅三干、当头棒(刘成基)、筱桐风(阳友鹤)、魏香庭、蝴蝶(胡敕芳)等发起成立“川剧演员协会”,改编、新编并演出了不少宣传抗战的剧目。如魏香庭的《李秀成殉国》、《弦高犒师》(即《商人爱国》),当头棒的《乞儿爱国》,周裕祥的《双拾黄金》以及《滕县殉国记》、《爱国魂》等,都受到好评。由张德成、李大中编演的《扬州恨》,更是久演不衰,大受欢迎。许多外地剧团纷纷学演,影响很大。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5 11:37:30|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的四川话剧

  话剧是典型的来自欧洲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的话剧始于清末,由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李叔同等人创始,最早在上海开展活动。曾孝谷是四川人,民国初年回到成都后组建“春柳剧社”,大力倡导话剧。曾孝谷是四川话剧艺术的奠基人。

  曾孝谷倡导话剧之初响应者寥寥无几,然而话剧的新颖表现形式却给予了川剧革新以启示。川剧的“时装戏”即是接受话剧的表现形式而产生的。新文化运动兴起,风气渐开,成都、重庆等地的中、高等学校学生排练演出话剧(幕表剧)成为时尚。职业

  演出团体“一九剧社”也于1921年在成都演出幕表剧。1925年成都又创办了“美化社”、“艺术研究社”两个话剧团,演出四川方言话剧。剧目一般来自西方翻译作品,也有剧作家田汉的作品。

  1926年,王怡庵由上海返回成都,在“美化社”基础上组建“四川戏剧协社”,将话剧繁荣地区的表演理念、表演技巧等引进四川话剧界,使成都的话剧表演无论是表演方式,还是表演技巧都有了很大进步,推动了话剧艺术的普及。一时间,各个文化团体演出的“时装戏”“、幕表剧”都纷纷转向正规话剧,就连小学生也排演歌舞剧,风靡一时。

  30年代是四川的话剧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成都成立了一家业余演出团体“摩登剧社”,男女演员达五十余人,在成都享有盛誉。该剧社还到省内开展巡回演出,大受各地观众欢迎;后由于受到当局的压力而更名为“现代剧社”继续活动。这一时期四

  川话剧演出的剧本多为著名作家田汉等人的作品,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是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主的翻译作品。当时一部揭露、抨击日寇侵略罪行,名为《山河泪》的话剧,一经上演,即大受民众欢迎,影响很大。

  抗战时期是话剧在四川的大发展时期。从全面抗战开始,四川的各个抗日救亡团体就排演了许多街头剧、活报剧。从1937年10月起,先后有以白杨、陈白尘为首的“上海影人剧团”、由熊佛西主持的“农村抗战剧团”、由王肇湮、吴雪率领的“四川旅外人抗敌演剧队”、以赵丹、魏鹤龄为首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余上沅率领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怒潮剧社”、中国电影摄制场所属的“中电剧团”、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率“孩子剧”团等八个话剧团,分别从上海、南京、武汉、香港等地入川,在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极大地促进了四川话剧的发展。

  1938年10月,在重庆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戏剧节,历时22天,参演剧团20个,约1500名专业和业余演员参加演出,演出剧目40个,观众达10万人次。另外,还有“怒潮剧社”、“国立剧校”、“华北宣传队”等25个街头演剧队,开展了为期3天的大规模街头剧演出,盛况空前。戏剧节对大后方的戏剧,尤其是话剧是一次大检阅。所演出的许多话剧,如《逃难到四川》(根据《放下你的鞭子》改编)、《我们的国旗》、《自强》、《女英除奸》、《我们的游击队》、《抗战进行曲》、《打鬼子去》、《王道》、《戴天之仇》等,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而由话剧界20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的四幕国防话剧《全民总动员》更是把戏剧节推向高潮。该剧由曹禺、陈白尘、张道藩、宋之的联合编剧,张道藩、余上沅、曹禺、宋之的、应云卫组成导演团执导,赵丹、顾而已、施超、白杨、舒绣文、魏鹤龄、张瑞芳、王为一、曹禺、宋之的、张道藩、余上沅等出演。此举被誉为“戏剧界空前盛举,美满的《总动员》。”

  戏剧节之后,由于国民政府(国民党)对进步戏剧活动的压制,戏剧舞台冷清了许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文化界进步人士决定用历史题材的话剧来冲破国民政府(国民党)的压制。为此,由阳翰笙、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辛汉文、刘郁民、孟君谋等发

  起组建“中华剧艺社”。陈白尘创作了话剧《大地回春》,由“中华剧艺社”首演,获得好评;接着,又演出了阳翰笙的历史剧《天国春秋》,获得成功;随后演出了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受到热烈欢迎。郭沫若又创作了历史剧《屈原》,继续由“中华剧艺社”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连演一个月,盛况空前,轰动山城,震动国统区。其他各个剧团也演出了郭沫若的《虎符》、曹禺的《蜕变》、沈浮的《金玉满堂》等剧目。

  在抗战期间,尽管国民政府(国民党)对进步戏剧活动进行压制,但进步戏剧工作者冲破压制,想方设法在重庆演出。据统计,演出的话剧剧目仍然有106个,参演的剧团有27个。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如些众多的剧团、剧目和演出,充分表明这一时期是四川、也是中国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谭晓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都)副研究员

  源自:《文史杂志》2008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4-30 23:27,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