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寨大佛是全国最大的大佛胸像,专家推断乐山大佛“由它而生” 在距乐山大佛50公里、成都和眉山之间的龙泉山中,有一座与乐山大佛相比“具体而微”的神秘唐代大佛像──仁寿县高家乡牛角寨大佛(又称高家大佛),文物专家一致认为它是乐山大佛的蓝本之一。然而,在由它而生的乐山大佛誉满天下的同时,牛角寨大佛却被弃荒野,备受冷落摧残。当地人认为,再不对牛角寨大佛进行保护,珍贵的文物将不复存在!22日,记者驱车前往仁寿县高家乡采访。 价值很高──全国最大的大佛胸像 牛角寨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北35公里的文宫区高家乡鹰头村,海拔760米,南、北、西三方群山连接,层峦叠嶂。山脚下是鹰头村水库。 牛角寨摩崖造像主要由牛角寨、坛神岩两大部分组成。据当地年纪较大的老人介绍,寨上原有“大佛阁”、“观音堂”,人民公社化时期被拆除,千株古柏一伐而空。据仁寿县志记载,牛角寨系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所修,现寨上建筑已毁,仅存一养马石缸。 牛角寨大佛在牛角寨东侧岩壁上,依山而造。大佛呈半身坐像,坐西向东,双手齐胸合十,坐高15.85米,宽11米。面形丰满,眉似弯月,双目微睁,平视东方,嘴角微向上翘,发成螺髻,神态安详,系唐代作品,现为全国最大的大佛胸像。1986年被乐山市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角寨摩崖造像共101龛1519尊,多为道教造像。雕刻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部分造像入选《中国美术全集》、《四川文物美术集》。 神形相似──“是乐山大佛的兄长” 文物专家推断:在造乐山大佛前,人们曾在附近制了一些“小样”,而牛角寨大佛应该是其中之一。据文物专家介绍,在造乐山大佛以前,人们曾在地形相似的地方刻制过一些样品,牛角寨大佛距乐山大佛约50公里,从外形看,其外貌清晰,雕刻工艺、外形布局对称与比例都十分精确和完美。其造型与所雕刻的人物神态与乐山大佛极为相似:乐山大佛建于唐代,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直径10米,发髻1021个,肩宽28米。同样是山佛一体,乐山大佛是双手平放在双膝上,而牛角寨大佛却双手合于胸前。 据高家乡汤书记介绍,牛角寨大佛始建于公元707年的唐代,比乐山大佛提前90年建成。“论起辈分来,它可是乐山大佛的兄长”。 这尊气势宏伟、高耸山巅的佛像被文物界誉为“我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尊大佛胸像”,然而它为什么只造了半尊?这种现象在中国石窟造像史上极为罕见。 经过进一步的考察研究,文物专家发现 这尊大佛下半身全是易碎石,于是,有专家推测,作为乐山大佛的试雕蓝本,古人只需对大佛最难的头像部分进行精雕细琢,其选址也就无须作过多要求,当然也不排除这些易碎石使他们无法给大佛一个全身。 风化损坏──没有得到妥善保护 然而,与乐山大佛的风光八面相比,牛角寨大佛的命运却令人担忧。 22日上午,沿着一条崎岖的小路, 汽车艰难地颠簸了半个小时后,记者终于来到了牛角寨山上。一尊依山而刻、山佛一体的巨大石刻佛像呈现在眼前。记者看到,大佛已经被新建的建筑物保护起来,披上了琉璃瓦建成的“大佛阁”。但是,大佛的左眼、鼻子、脸部因风化导致石层脱落露出“白斑”。大佛胸部岩石上古人所刻的“灵山福地”大字也快风化得看不出来了。石林中那2480尊小佛像只被印上“编号”,没有像乐山大佛附近的小佛像那样得到保护。没有任何护栏相隔,上面留满了行人触摸的痕迹。加上佛像日夜裸露于风雨中,已严重风化。而在一些石雕上还被人恶意涂画石灰、颜料等。据附近的村民称,常有一些人将小佛像打碎。 文管部门──规划工作已经完成 记者来到仁寿县文物管理所。钟建明所长介绍,2003年由旅游局牵头,文化、宗教、文宫镇政府等单位到牛角寨山上现场办公,准备对牛角寨进行开发,打造成以佛教文化为主,旅游休闲的风景区,规划工作已经完成。而且牛角寨大佛已经通过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部门,将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规划工作已经完成,但是具体施行需要很多资金。特别是对大佛及周围摩崖造像的保护,更是需要很大的投入,仅靠文物部门的专项经费远远不够。钟所长忧虑地说:“我们守着祖先留下的国宝,却没有很好地加以保护。如果长时间拖延下去,我们将成为罪人!”同时,他希望文物专家及愿意投资的人士来仁寿保护开发牛角寨。
- 乐山大佛“兄长”风化严重

常有一些人将小佛像打碎 - 乐山大佛“兄长”风化严重
 乐山大佛“兄长”风化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