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周尔泰先生收藏了20余年千余件邛窑精品,都是平日省吃俭用从地摊上淘来的。甲申中秋前夕邀我到新居同赏并拍照. -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盛于唐和五代,荒废于宋。邛窑在川西平原的邛崃县而得名,这个地方古称临邛,与成都平原相邻。汉代以来文化教育比较发达。南河沿岸盛产瓷土、紫草,水源丰富。南朝至宋工匠们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生产出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民用瓷器。
-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天真的儿童,光头,昂首,两眼上视,双臂伸开,两退上翻,脚交织在一起,天真活泼,很像现在的杂技表演。又象在游泳.... -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彩绘装饰十分普遍,邛窑陶瓷有单色釉、如青釉、棕黄色釉、褐黑色釉,灰白色釉。-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邛窑古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南面100公里处邛崃市郊,是我国唐代名窑。说起邛窑,我自然联想到诗圣杜甫在草堂写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如此偏爱,可见其精美之程度矣。-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由于泥料较粗,普遍含有细沙粒,胎面普遍施化妆土,用当地原料配出浅黄、深黄、棕黄、老绿、翠绿、孔雀蓝、藏蓝、紫黄、黑色等彩在瓷器上作画,大多数是釉下彩。由于邛窑瓷器釉层稀薄,釉下彩或釉上彩不易分辨,但大多数是釉下彩。以没骨画的技法,率然落笔,粗悍展开,画出的花纹潇洒豪放,韵味无穷。- 巴蜀文明的骄傲──"邛窑"之美
 邛窑是在湮没近千年后于战乱中现世的,1935年前已有人盗掘,1936年是乱掘的最高峰。时任邛崃驻军首领的唐式遵令士兵们挖古窑,保存千年的古窑址遭到空前的破坏,挖出的器物运到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引起轰动。他还设专柜售卖,谋图渔利。时人杨枝高写的调查云:“1936年夏季,天稍旱,军民等约三四百,争先恐后,昼夜挖掘,冀得珍奇。省中古董商,往来不绝于道,所售之银约计万余元。”“而后之人不复睹唐、宋邛窑之憾,颇为惋惜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