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彭 雄 - 四川近代最著名报刊―《蜀报》

1910年8月19日四川咨议局的机关报《蜀报》正式创刊。由咨议局局长(议长)蒲殿俊兼任《蜀报》社长,朱山任总编辑,吴虞、叶治钧、邓孝可等任主笔。《蜀报》是四川立宪派人办的报纸,准确说是四川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由政党控制其言论,并为其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需要进行宣传的机关报。在创刊号上,吴虞发表了祝辞──《读<管子>感言以祝<蜀报>》。该文颂扬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在齐国进行的改革,强调管仲治国的要点在于“使智愚皆知之,智愚皆能之”抨击“中国自秦以来,以愚黔首为上策”的愚民政策。主张开发民智“同德同力,扩其群策”,“以谋全蜀之幸福”。 《蜀报》为半月刊册报,每册50双折页,纸张为白皮纸,印刷精美、清晰。该期所设栏目有:“谕旨”、 “论说”、 “专件”、 “批评”、 “纪事”、 “文集”、 “译丛”、 “附篇”。报馆设在成都市东桂街,印行所在三道会馆街文伦书局。封三注明:“大清邮政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全年24期,定价4元8角。分售处有: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地。 清末民初的中国处于历史性的重大转变时期,守旧与革新两种势力的冲突异常激烈和尖锐,《蜀报》周围聚集大批社会有志之士,以报刊为阵地,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大旗,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如吴虞先生先后在《蜀报》上发表了数十篇很有影响的文章如《辨孟子辟扬墨文非》、《家庭苦趣》等。吴虞(1872-1949)字又陵,四川新繁人,1905年留日,归国后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五四”运动前后曾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许多文章,大胆抨击旧礼教和封建势力,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笔者所藏的第四期《蜀报》刊载有吴虞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辩孟子辟扬墨之非》,这是最早在四川报刊上旗帜解明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儒家学说的文章. - 四川近代最著名报刊―《蜀报》

1911年,就在《蜀报》创刊后的第2年,清政府悍然宣布铁路国有政策,企图以出卖主要铁路干线为条件密秘和帝国主义国家贷款。清廷下谕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而当时川人已为修川汉铁路集资银1500万两,消息传来,全川震惊。邓孝可在《蜀报》第12期上发表了《卖国邮传部!卖国奴盛宣怀!》四川咨议局局长兼《蜀报》社长蒲殿俊,立即组织了一个“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立大会上蒲殿俊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当子孙万代的罪人。一定要争气,一定要保路。”时任四川总督赵尔丰于1911年9月7日将蒲殿俊、罗伦等10君子扣押,并同时查封了“保路同志会”和《蜀报》馆。咨议局机关报《蜀报》从此停办。一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赵尔丰不得不释放蒲殿俊等人,1911年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宣告成立,蒲殿俊当选四川首任都督,时年36岁。12天后,士兵哗变,一介书生的蒲殿俊来到了北京,出任北京《晨报》总编,以“止水”笔名发表了一系列鼓吹言论自由、男女平等、提倡白话文的文章,并和李大钊共同改革副刊,增设《自由论坛》、《译丛》等栏目,介绍新知识、新思想。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该报发表文章,大力宣传保路,反对铁路国有化。同年9月7日被川督赵尔丰查封,共出了12期。
1999年11月底,成都《蜀报》社举办“百年《蜀报》回眸”,在其报上登出愿出最高五万重金,征集清末老《蜀报》。上午忽接《蜀报》编辑友人刘运国来电,他大约记得我处藏有清末老《蜀报》,我大吃一惊,一份旧报纸,他们愿出如此天价,还是老友道出其中机关:“他们想借用老《蜀报》之荫庇,认祖归宗,以防报业整顿,被划入砍掉之列,若干若干万元,不过商业炒作而已。”看在朋友的面上,我还是同意将报纸借用拍照,几天后(12月3日),在当时成都《蜀报》的头版头条,刊出题为《宣统二年蜀报现身》一文,并附照片。此后又有一系列运作,但新《蜀报》最终(2001年)还是没能逃脱停刊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