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kang
发表于 2004-4-26 14:42:26
谢谢新版主发来的好文章,祝合作愉快!
aprilfan
发表于 2004-4-26 17:53:08
<div>谢谢支持~~~</div>
aprilfan
发表于 2004-4-30 22:58:35
宜宾宜宾宜宾
4月28日,西班牙瓦伦西亚农业代表团瑞卡多一行到宜宾参观了江安万亩夏橙基地,重点对投资该县夏橙项目进行可行性访问考察。副市长陶智全、省贸促会中小企业部部长邹继殴、副部长张皖华,市农工办、农业局、江安县委、县府等领导陪同考察。 江安县是全国夏橙第一县,现有果树10万亩,其中以夏橙为主的甜橙8.2万亩,年产水果6万吨,实现年产值7700万元,占种植产值19%,特别是长江甜橙带项目,被世界银行评为建设管理双A级项目,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安县委、县政府正着力发展甜橙作为做强做大“果、畜、竹”三大产业之一,促进农民增收。该县逐步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并种植改良技术,发展优势品种,进行深度加工,并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该县正积极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打造江北万亩橙海观光生态游。目前,江安已被国家农业部正式列为全国第二批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来建设。 前往江安考察的外方人员有:西班牙瓦伦西亚自治区对外贸易局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瑞卡多,圣阿方索公司总裁何塞·路易斯·马蒂内斯,副总裁马努埃尔·伯纳德,经理何塞·帕斯瓦等一行共6人。该专家团相继考察了江安桐梓镇石头村、四面山镇中桥村、水清镇心窝头村的夏橙基地,并详细询问了该县夏橙种植面积、种植管理方式、销售模式、生产模式、贮存方式和期限、市场价位,政府配套政策及资金、技术保障等情况。
aprilfan
发表于 2004-5-16 22:41:19
宜宾天原快速发展解析
即将召开的全省工业工作会议,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三个转变”为指导,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次重要会议。为配合大会顺利召开,本报推出特别报道“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分别报道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泸州、德阳、内江、资阳五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实践。敬请读者垂注。2004年,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站上新的起跑线。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3600名职工打破铁饭碗,转变身份。旨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改革已然破题。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触动产权是天原改革之路的必然归宿。不同的是,巨变前夕,天原已在全国氯碱行业效益第一的宝座上稳坐两年。体制创新之于天原并非绝地图存的“背水一战”,而是再攀新高的理性抉择。一个事实因而格外引人注目:从1998年亏损5000万到2003年盈利接近两亿,5年再造4个天原的改革奇迹,发生在企业国有体制不变的背景下──依靠“整体重塑、精细管理”实现企业组织、机制、文化和技术的全面再造,无关产权的“天原模式”,主题叫“管理创新”。天原理念昭示:管理是生产力,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精细管理,要让每一颗螺丝钉产生效益4月13日,宜宾纸业摘下ST的帽子。这一天,与天原托管宜纸时隔1年。管理输出取得成功,天原的“精细创新管理”再一次被实践验证。2002年,宜宾纸业因新闻纸行业规模扩张,竞争环境恶化陷入困境,当年亏损8000万元。令人惊讶的是,一年以后,主业未变,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宜纸净利润增长8700万元。从主业收入增长低于利润增长看,宜纸效益大都来自成本降低:经营管理成本降低3000万元;制造成本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下降6%。巨变背后,天原所做的只是向宜纸领导层输送了5名高级管理人才。而这5个人,给宜纸带来100套精细管理方案! 精细管理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全面量化考核使人事制度、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见到实效,极大激发了员工士气,激活了企业技术创新潜能,成为制造成本降低的关键因素。托管前,宜纸投入1.4亿元从法国引进的化学机械制浆机因关键设备损坏闲置多年。托管后,员工自主攻关,修复了一度被认为只有法国人才能修复的机器。从此,宜纸彻底摆脱依赖进口纸浆的历史,造纸成本从4000元/吨降至3200元/吨,竞争力大为提升。从盈利模式看,宜纸重生几乎是天原崛起的再现。5年来,天原本身也走过这条“管理创新,成本致胜”的道路。实施全面量化目标管理、全过程生产控制管理、现场精细管理、效能监督管理,实现管理的基层化、现场化、班组化和全过程化,一整套精细管理经验由实践中诞生,进而推广到整个天原企业群。通过严格监督采购全过程,主要生产原料电石用量大幅度降低。1998年天原生产每吨聚氯乙烯消耗电石2.2吨,2003年下降到1.5吨,逼近理论用量。连续亏损8年的热电厂实施精细管理后,大小事故发生率从平均每月35次降低到2次,点火油用量从每月200吨降低到几吨,2003年热电厂实现利润2887万元,成为天原新的增长点…… 人没变,资源没变,市场没变,天原与以前不同的是细节。通过成百上千处细节再造,天原牢牢确立了主产品成本全行业最低的竞争优势,跑出5年年均增长40%的高速度! 总裁罗云一语点睛:“现在的天原,每一颗螺丝钉都能产生效益!” 整体重塑,不让精细管理成为无本之木在天原,精细管理有个“孪生兄弟”:整体重塑。“离开整体、全面、系统的改革,精细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司副总裁邓敏深有感触。作为典型的国企,天原自己也有种种改革尝试,却始终没能脱胎换骨。典型一例发生在“整体重塑”前的热电厂。为了提前下班看世界杯,夜班工人竟然把热水淋在锅炉管道上,造成锅炉“跑气”假象,导致电厂停车。决策层反思:劳动纪律不可谓不严,奖惩制度也不是没有,而员工缺乏责任心到如此地步,直接原因是奖不到位,惩不逗硬,深层次原因是“局部改革”在“整体落后”中“失效”。认识到这一点,天原响亮地提出“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的国企整体重塑”论。全面改革立竿见影。2001年5月,天原化二厂技术科长文远安在本体法聚氯乙烯“配方调整会签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通过改进配方,斥资4亿元从法国引进的本体法聚氯乙烯工程结束了越生产越亏损的历史。“总攻化二厂”扯断了套在天原脖子上的“洋绞索”,一举实现本体工艺天原化和国产化,使天原成为国内唯一掌握此技术的生产厂家。2003年,本体工艺盈利5778万元,“绞索”成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成功背后,凝聚了多少变革!法国专家临走时曾一再叮嘱,配方只能“照单抓药”,否则后果自负。因而,攻关小组7名成员签字的一刻,决定了本体法生产线的生死。回顾当时情景,文远安道出勇气之源:“没有追求卓越的天原文化,没有‘责权能效利’统一的分配机制,没有精细管理中取得的丰富数据,谁也不会承担这样的风险。” 贡献越大,收获越大。文远安不仅得到公司巨额奖励,并被提拔为化二厂副总经理。在他身边,800名管理技术人员活力迸发。总裁罗云感慨:有了这样一支“拼命三郎”队伍,白手起家也能打胜仗! “天原的成本低得不可思议!”氯碱行业有这样的感叹。记者再三追问,总裁罗云给出一个保守数字:“主产品成本比同行低20%。” 之所以不可思议,因为化工产业成本往往被化学反应公式严格限定。天原纵有精细管理“利器”,紧靠管理也难以拉开20%的成本差距。 在全国率先打破化工行业“刚性成本”,天原低成本战略另有玄机。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延伸产业链,在资源变资本的循环中实现财富增值 2002年10月29日,屏山天原金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电石工程点火。看着冲天的火苗映红金沙江,供销处原料科科长唐兴江特别欣慰。 过去每逢枯水期,供电紧张,本地电石供不应求,唐兴江都要带着车队远赴西北采购高价电石。现在天原有了自己的原料基地,聚氯乙烯生产线得以“旱涝保收”。 此举降低的不仅是“机会成本”。通过把电石生产纳入囊中,天原在极大降低电石用量后,又得到了这一战略资源的价格优势,低成本再添筹码──从来被视为资源的电石,在新天原手中变成了资本。 此举盘活的也不仅是电石资源。把握企业命脉,天原付出的代价只有区区250万元──屏山金石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用市场手段配制资源的经典“战例”。通过建立金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原“藏在深闺”的管理、技术、市场资源和屏山苦寻出路的3000万民间资金激情碰撞,“化学合成”活的资本。尽管民间资本比例高达95%,天原仍然依靠管理输出牢牢掌握着屏山金石的控制权。 屏山之战,是天原“垂直一体化密集型增长战略”的组成部分。战略的核心是低成本扩张,实现氯碱化工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延伸的过程,不是企业自掏腰包,而是不断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天原经验印证了那句老话:善借力者行千里。 产业链的最前端是土地资源。2002年,公司本部的1000亩土地作价入股。地价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从以前的每亩2万元飙升至12万元,仅此一项带动国有资本增值上亿元。 产业链下游,建立宜宾天蓝化工厂,吸纳民间资金570万元,通过扩大再生产,天原的主要产品烧碱从产品变为资源,从资源变为资本,在深加工中获取丰厚的附加值。 产业链最末端,天原与上游民营企业强化战略伙伴关系,引进2500万民间资金,放手62.5%的股份,利用电石渣、煤渣等“生产垃圾”,建成国内最大的全废渣干法旋窑水泥厂…… 在天原,“资源”概念已然淡化,从有形到无形,几乎任何可以被称为资源的东西都已经有了资本的身份。 经营企业的实质是经营人才,天原在企业内部形成配置人才资源的“微型市场”在把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实践中,天原始终把人才视作第一资源。 “天原的一切变化从人开始。”罗云的点评,也适用于他自己。1998年出任总裁之际,罗云年仅33岁,凭借扎实的化工和管理知识,上任不久他就带领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新班子创造出震动全国企业界的“国企整体重塑和精细管理模式”。 2001年,“天原模式”荣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国家级一等奖,成为此前13年四川的唯一。经评估,该成果价值人民币5.9亿元,相当于企业2000年收入总和! 如果说宜宾市对复兴天原的关键人才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那么天原对企业人才所作的可以称为“市场调节”。刚刚加盟天原的副总裁孙志拥博士看得十分透彻:“天原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个有效配置人才资源的微型市场。” 这个市场的核心是“责权能效利”统一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传统的“责权利”三统一理论相比,多出来的“能效”二字正是天原用人制度的精髓。在天原,没能力的人不用,有能力不发挥的人不用。让有能力的人发挥能力,前提是通过“定岗、定责、公开竞争定人”和有效的“逐级退人”机制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关键是保证人才的“有偿使用”──给帽子、给位子、给票子! 跳槽来到天原,段克非看重的是在这里能够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高度融合。他从月薪1200元的技术员做起,不到1年已经做到年薪6万元的氯碱厂副厂长。类似的“平步青云”现象在有突出贡献的天原人里随处可见。 从“领工资”到“挣工资”是每一名天原人都经历过的深刻变化。做多做少不再一个样,2003年,天原副总裁级别的管理人员收入差距12万元,中层收入差距5.4倍。 位子、帽子同样靠“挣”。4年来,180多名员工通过竞聘上岗走上科级干部岗位,60多人被提拔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与此同时,70名管理人员被淘汰,310名不称职员工失去岗位。 占有人才,是把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的先决条件。天原培养、引进、输出并举,形成丰厚的人才储备。实施“全员个人开发”计划,员工无一遗漏得到系统培训,优秀者脱颖而出;实施“管理人才开发计划”,一支600多人的后备总裁梯队已经形成;依托项目柔性引进人才,7名博士入驻天原;向控股企业和子公司输出各类人才220余名…… 人才资本的“增值”,直接反映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现在的天原,拥有专有技术25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8项,其中4项全球领先。
宜宾老湖广人
发表于 2004-6-5 11:12:22
宜宾方言──厮娃子
宜宾方言──厮娃子 厮娃子应该是古汉语。宋朝时候的人的话。水浒传上头经常看到:这厮那厮──恐怕是厮娃子的来历。要不然,厮娃子=私生子?重庆人更保气,“啷个搞起的嘛,你们宜宾人喊我是丝袜子,老子又不是拿给你穿的个?!”
宜宾老湖广人
发表于 2004-6-5 11:12:56
宜宾方言──绥江划子
宜宾方言──绥江划子 绥江:云南省绥江县,“绥”字宜宾话念XU,谐音“虚”。划子:大木筏。绥江划子:指人想做事又怕事。
宜宾老湖广人
发表于 2004-6-5 11:13:21
宜宾方言之长宁话
宜宾方言之长宁话 长宁话:环鸡婆生环蛋,一半半打在锅头,滩滩都得不倒禅!普通话:有一只黄色的母鸡,她生了一只黄色的蛋。很不幸,这只蛋被想吃鸡蛋的我一棒敲在锅里面,连蛋汤都没尝到,郁闷啊!
守望的男人
发表于 2004-6-12 10:03:31
顶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6-17 11:15:45
<div>关于宜宾市区的介绍有么?我想知道关于市内那个公元,就是翠屏山的介绍,站在电视塔上遥忘,长江穿城而过,有别样的风味。</div><BR><div>还有燃面和酒。</div>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6-17 11:21:59
[转帖]邂逅宜宾(已发表于宜宾日报,贴上来凑热闹,请宜宾的朋友提意见)
我与宜宾仅有擦肩而过的缘分。 夜里的宜宾,灯火辉煌,不逊白昼。在这样的夜晚,你容易嗅出淡淡的酒香,酒包装和点缀着这个城市,酒的气息弥漫了大街小巷。五粮液不必说了,单单一个梦酒,三两年工夫就如《红楼梦》一样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一个杞酒,顷刻之间染红大江南北嗜酒人的胃肠。尽管如此,酒的月华决不能淹没宜宾小吃的星辉。芽菜,细细的、碎碎的,多为佐菜,填补大鱼大肉在人们唇齿间留下的空白,回嚼无穷。 在宜宾街头散漫地走走看看,我想以“适宜宾客”作为宜宾城名的解释已然恰当不过了。可惜得很,第二天绝早,我就离开了这个城市,只把无限的惆怅留在了雨中的宜宾。 汽车在川云路上飞驰,水花四溅,我已不能听见城市的言语。远近的山水只作了雨中的盆景,无法尽述,我以为川云路南溪──宜宾沿线的几十里狭长坝子,是条长长的地堑。坝子里厚积着稻田浓酽的绿,绿色下面流淌着蜿蜒的小溪;更有叶片肥厚的巨大芭蕉,密密的竹林。白色颀长的桉树亭亭而立,绿色还掩映着农家小舍的砖瓦,偶有石桥,桥下是亮晃晃的溪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就逼真而感人了。 我记起有人在一篇文章中呼唤宜宾人的大手笔,我想他是更多地着眼于宜宾这小巧的山水和偏南一隅的地理位置。我却因此而钟情于她,这川南的丘陵,岁默默地存在了千百年,可乍一见就撩拨着我易碎的心。 在我们北方,山和水是硬且冷的;多的险峰危隘,看重的是仗剑出关的侠气豪情。川南的山水则充满温情和人伦,他诗情画意的乡土文化味道,叫人不得不柔肠寸断。 97,8 于宜宾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