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郎李小林
⊙ 丁芝萍/文 李小林/图李小林,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摄影者。
偶然阅到小林的一件摄影作品《江水悠悠》:初夏的清晨,一位白衣女人伫立在江边,薄雾迷矇的江面很宽,几乎占却了画面的四分之三,远山、天景都羽化了,隐约可见对面泊着的三两艘船只,画面的基调呈偏冷的淡青色……女人孤独的背影与空旷、幽远、迷蒙的江景将人引人“江水阔
碧天长情知已被青山阻烟断南浦路依然拟共天随往”之清凄、婉丽的意境中;禁不住想要知道,这位女人是谁?大清早来到江边做什么?是眺望随江远去的伊人?还是凭吊某段刻骨铭心的情殇?或是路过江边,邂逅雾景,止步观赏而已?带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此照构图新颖,意境脱俗,寓意深蕴,是一件难得的佳作。小林介绍,此照大约在2002年夏日清晨上班的途中,在岷江桥下偶然抓拍到的。
笔者登录“橡树摄影网站”阅到小林的荷花系列: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骨朵,有含苞欲放的娇羞,有青春鼎盛的绽放,有枯萎凋零的残败……展现了荷花生生息息的整个生命过程。 “江南好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看到小林组图“再上荷塘”不由得想到上面的“汉代乐府诗”。荷一直是人们歌咏和表现的好对象,因此有关作品不计其数,我觉得几幅作品的风格不尽相同,采取的手段也各异,其中一幅,注重对比力量,一个犹未长成,新脱菡萏,一个已然成熟,脂凝绿蜡。一近一远,一虚一实,相映成趣,似乎隐藏着什么玄妙,含蓄、深沉,不露痕迹。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越简越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尤其触动的是那幅“残荷”:满池牯槁的荷叶匍匐在寂静的水域中,一抹残阳如一束舞台灯光倾泄过来,跟残叶沫上了绚丽的悲情色彩,如一场告别生命的宗教仪式,庄严、绝决,令人无不为之一颤。
小林的佳作还多,如组图《冠英街凤情》,曾经繁华精美的冠英街早已是“公子王孙风烟尽”,沦为拥塞褴褛的贫民区,有门前打瞌睡的老太,缝补的老嫗,在方寸宽的天井洗衣台上打乒乓的儿童…..;《推拉生活》:一家四口在拥塞的街道上推拉着载满了煤球的板车,丈夫在前面拉,背着幺儿的老婆和大约四、五岁的大儿子在后面推,他们在狭窄的城池里为生存而奋力,这并不鲜见的画面令人辛酸;地标广场上走马灯似地上演着形形色色的人间冷暖,一对新人信步来在地标广场,他们的婚姻将从这里起步;一对推着轮椅悠闲散步的老人,与一对男背女匆匆赶路的青年刚巧交臂,演绎一出暖融融的人文关怀;《游春图》是“莫恨无香,最怜有韵”的海棠花妍时节,翠屏山游人如织的画面;《一抹秋阳》:阳光灿烂,树影婆娑,嵌着窗扉的寺庙红砖墙下,蹲着一只毛色黑白相间的仔猫;《翠屏烟云》:翠屏山深秋的清晨,细雨迷濛,山岚四合,似一幅青绿山水图;《天桥》:夕阳西下,天桥与桥上几位行人如镀上金边的剪影;还有历史价值的旧城遗照:于几年前年消失的寿昌寺、老城墙脚下的天泉街等等。目不接暇,不胜枚举。小林善于观察、发现并采撷身边人们司空见惯的景物,大胆取舍,构图简洁,追求诗画的美感和人文的意蕴。那就为什么他的作品总是赏心养眼,过目难忘。
李小林,1963年生人,宜宾纸厂职工子弟。父亲李绍华曾为军人,转业到宜宾纸厂搞保卫工作,母亲系工人。小林从艺的故事似乎跟家庭没多大关系,纯属后天的造化。学生时代常去同学卢巴阳家玩。巴阳的父亲卢永光系纸厂子弟校的音乐教师,是位才华横溢,被誉为“聂耳”的美男子,惜在一次江中游泳不幸罹难,家里遗有提琴、二胡、笛子及大量音乐,美术书籍。小林沉浸其中,近朱则朱,大受启迪,思路顿开。小林明白,自己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没有背景也没有经济,要想出人头地得全靠自己努力。中学毕业入宜宾纸机厂当了一名铸造工人,上班是程式化的生存饭碗,而业余的摄影才是自己的心爱。月薪三十几元,为买相机节衣缩食,一百三十余元的“120海鸥”相机买不起,便买了一部八十元左右的“120红梅”,从此步入摄影的艺路。自己摸索,执着、勤奋,从未放弃,一直走到今天。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作品入展省总工会及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展并获得二等奖;九十年代中期,一组反映宜宾回族“古尔邦节”的照片入展中国民族画报主办的“中国穆斯林”摄影展;还多次参加各类省市摄影展并获奖。
如果说初始曾热衷于参展参赛追求名利,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渐归于平淡和实在了。只是希望能不断提升品质,做得更好些。小林已从单位退职出来多年,为着生存,干过自己的摄影门市,跟别人打过工,曾在宜宾名店“白云数码”任门市经理。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摄影者,致力于本地公司企业服务,也留心于采撷和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同时在市老年大学执教摄影课。闲暇常在宜宾标志三江口地标广场“守株待兔”,一杯清茶,几位摄友,沐浴着悠悠江风,倚着古香古色的冠英街风情,真是神仙也羡慕的日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