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2 11:18:40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2 11:19:16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2 11:19:47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2 11:20:37
11月26日,日军集结60余艘舰船,、30多辆战车、数十架飞机和几十门大炮,向江阴要塞各炮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我要塞守军英勇抵抗,在重创敌人、掩护友军撤退以后,于12月2日撤离了炮台。至此,淞沪战役结束。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2 11:30:24
八·一三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七·七”事变,侵占平津后,企图侵占上海,而后进攻南京。8月9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进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队,亦向上海增兵。
8月11日21时在接到向上海推进的电话命令之后,早于月初就在公路两旁露天待命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87师(王敬久部)和88师(孙元良部)连夜进入市区,87师推到江湾新市区日租界北外侧,88师也迅速开抵北站布防。集团军司令张治中的计划是以88师围攻闸北日海军司令部,87师进取大公纱厂;两师迅速扫清日军据点后封锁海口阻击敌后援部队登陆。8月14日10时中国空军以其有限的资源对汇山码头、日海军司令部以及公大纱厂等日军据点实施轰炸,是日夜87、88两师开始攻击(虽然历史将淞沪之战称为813,实际真正开战是814,之前只应视为小规模的冲突),15日拂晓第9集团军全线发动总攻。然而事实证明国军的准备工作做得并不充分,无论对敌情了解或部队训练(尤其炮兵的训练)都远离理想,因而进攻一开始就立即受到日军顽强抵抗;国军15公厘的德国重炮对敌司令部周边的固久工事也束手无策(蒋先生于开战前曾叮嘱张治中:“倭营钢筋水泥之坚强,确如要塞,十五生的重榴炮与五百磅之炸弹究能破毁否?希再研讨”。事实上参战的炮兵完全不懂得如何应用重炮近距直射敌工事),开战伊始就未获突袭效果和“先手”优势,敌我迅速形成胶着状态。接连3日国军士兵虽然一直保持高昂的为国成仁士气,向敌正面发动3次猛烈攻击,予敌重大杀伤,但实效的杀敌方法却基本上是单兵武器加血肉之躯。日海军司令部经过多年的加固整修,在会战初期国军的克虏伯150毫米重炮亦无法彻底摧毁。
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口区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挑畔,并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被中国守军击退。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同时,军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声称“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之断然措施”。同日,日本下达编组上海派遣军的命令,以松井石根上将为司令官,下辖第3、第9、第11师(欠天谷支队)等部,作战任务为“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与此同时,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地区为第3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并任命陈诚为第3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
8月17日,中国军队再次向虹口、杨树浦方面之敌反击。第87师攻占日海军俱乐部,并击退敌多次反扑。第88师在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等处与敌反复争夺。8月19日,中国军队又一次发起攻势,以从西安到达的宋希廉所属第36师加入战斗,与第88师、第87师一起,经昼夜激战,突破日军阵地全纵深,攻入汇山码头。日军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待援,中国军队进展困难。第36师第215团第2营300余名官兵攻入华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内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不料被日军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
在此期间,中国军队亦与日本航空队展开激战,并积极攻击进犯的日本陆军和舰艇,击落日机47架,炸沉日巡洋舰1艘,中国空军队员阎海文、沈崇诲等壮烈牺牲。
8月18日至20日,日军第3、第11师先后由日本出发,至22日到达上海以东120公里的海域,换乘小舰艇准备登陆。第3战区鉴于敌登陆威胁增大,遂以第9集团军专负上海市区之作战,以新编成的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负责吴淞镇以下沿江防线的作战。
8月23日晨,日军上海派遣军第3、第11师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24日,中国第15集团军先后进至上海,向登陆之敌发起反击。9月1日,日军100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第98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守卫宝山的第18军第583团第3营500名官兵,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浴血奋战,击退日军数次冲击,奋战2昼夜,多数壮烈牺牲。
9月上旬,由于日军不断增兵,战争逐步升级,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9月11日以后,蒋介石自兼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以陈诚的第15集团军为左翼作战军,以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为中央作战军,以张发奎的第8集团军为右翼作战军。9月21日,再次调整部署,朱绍良任中央作战军总司令兼第9集团军总司令;陈诚任左翼作战军总司令,下辖第19集团军(薛岳为总司令)和第15集团军(罗卓英为总司令);张发奎任右翼作战军总司令,下辖第8集团军(张发奎兼总司令)和第10集团军(刘建绪为总司令)。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第101、第9、第13师等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加入上海派遣军之作战。至此,日军总兵力达20万人。尽管日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很大优势,但至11月初仍未能获得决定性胜利,却付出了重大代价。9月11日军委会委员长亲自披甲担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第9集团军和15集团军逐渐退守浏河镇、罗店、蕴藻滨、江湾至上海北站一线,第8集团军(张发奎)防守杭州湾北岸。日军凭借优势采用以中间突破为轴心的全线进攻策略,但国军全线死守,寸土不让,以数倍牺牲的代价消耗日军,双方都打得异常惨烈艰苦,往往一个镇落据点反复易手十余次之多,致使日军中间突破的战术收不到迅速摧垮守军的效果(由于弹药消耗太大,日军甚至以弓箭浸蘸汽油点燃后向守军射发)。9月 30日后,日军加强兵力向国军防守阵线压迫,左翼作战军(陈诚)逐渐退守蕴藻滨右岸、杨泾河西岸至浏河镇一线,此时国军防线整体已经变形:左翼作战军成为整个防线的中央,中央作战军却挤到了京沪铁路一带,而右翼作战军为加强中央部位已由原杭州湾北岸逐渐偏移至左翼军的右侧。日军继续不断向蕴藻滨方向猛攻,战区即将新调来的21集团军(廖磊部)增援;经十几天的战斗,左翼作战军防线被突破5公里。
战区顾忌日军突破大场威胁中央作战军的侧翼,便于10月19至21日组织了一次反攻。
反攻以15集团军(罗卓英)、19集团军(薛岳)、21集团军等单位为主力,以蕴藻滨方向为重心,但由于国军接连2月苦战,素质较好的老兵伤亡巨大,各单位之战力大大下降,反攻很快被日军各个击破,此后国军防线逐渐向西偏离上海市区,但上海方向的日军亦因伤亡损耗巨大,无力有效穿插突破歼灭国军。
Q{!V3D)pg1]9fe
日军从813以后至11初已在中国上海地区先后投入6个多师团,但仍不能象开战时所预期的那样迅速摧毁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至10月中旬就开始考虑在国军的战略侧翼杭州湾登陆,但因气候和水文条件等因素限制,登陆一直延至11月5日。中国守军在开战时即注意到杭州湾的重要意义,于8月中旬就令第8集团军湾的北岸,但随着战事的发展,第8集团军兼顾右翼作战军的任务,同时战区于9月中曾计划逐步退守吴福线等战略防线,杭州湾的防守一直未能得以加强。5日拂晓,日军近两个师团的兵力利用浓雾掩护从金山卫一带登陆,迅速击溃沿岸守军,于8日基本控制杭州湾北岸。日军登陆成功后迅速调整指挥系统,编成了“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大将统一指挥,此时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兵力已加强到10个师团(其中两个是由华北调来)。日本统帅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预期战果,决心采取新的措施。11月5日拂晓,日军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中国右翼军部分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战局急转直下。薛岳将军时任19集团军总司令,当夜薛岳正在集团军司令部(位于安亭)和泗江口断后的67师师长黄维(当时黄隶第15集团军罗卓英之18军罗卓英兼军长所属)通电话,但双方通话时刻均同时遭到日军攻击,通话中断。薛将军急令特务营抵抗,同时率司令部人员撤退。途中又遭受日军袭击,薛岳之坐车司机、副官和卫士均被日军射杀,薛岳此时正感冒发烧,只身跳入路边河中,凭借自己广东佬之泅渡技术,游过河沟幸免于难。深夜薛岳将军爬上对岸后,又乏又冻,加之重疾高烧,几度神智模糊,幸得14师(时14师师长陈烈,隶54军霍揆彰,当日夜霍揆彰军长随14师转移)路过,霍军长急脱去身上大衣为薛将军换上,并护送后方,薛岳将军才死里逃生。此为两人事后合影。由于右后侧翼已被日军迂回,在上海战场坚持了3个月苦战的国军开始向吴福线方向溃退,第9、19集团军所属部队于10日沿京沪线两侧撤退时遭到日机日夜轰炸,部队联络中断乱成一团,幸好15和21集团军在浏河镇至嘉定的新泾河河西岸固守,战区主力才得以掩护后撤,掩护任务完成后两集团军后撤至太湖西南的孝丰、宁国一带。 ;Q&y0^y3h)u:p
日军除于淞沪正面向国军追击外,另约3个师团沿京杭国道西进,先后攻陷平湖镇和嘉兴,并向吴兴推进。国军第7军(周祖晃部)于吴兴阻击日寇,新抵战区的川军23集团军(刘湘部,约6个师,但抵达的约5个师)也立即开往广德策应。
第7军在吴兴阻击日第6师团主力6天后不支,退守孝丰宁国附近。23集团军在长兴广德一带掩护锡澄线后撤的国军,阻击追敌达十日之久,12月初退守宁国一带。
日军第10集团军于11月6日占领金山,力图与上海派遣军达成合围。蒋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线撤退,日军于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日占上海。至此,战役结束。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结束,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10个师28万人的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投入70余个师的兵力,动用舰艇40艘、飞机250架。中国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敌人拚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迷梦。
淞沪会战期间,上海人民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抗战,支援前线。各界群众都组织了救亡协会。文艺界救亡协会、学生界救亡协会、上海市纱厂工友救亡协会等团体,都开展了宣传、募捐、演出、慰劳等活动。全国各界民众积极支援上海抗战。湖南学生战地服务团和福建省民众组织的慰问团,都到前线进行慰劳。海外华侨踊跃捐献,支援祖国抗战,到10月16日,捐款已达330余万元。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2 11:38:54
八·一三 淞沪会战之814笕桥空战
八一三松沪之战爆发,空军发出第一号作战命令,调遣第四大队飞赴杭州保卫笕桥,四大队出动二十七架霍克三型飞机。八一四当天下午一时,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队分别由李桂丹、黄光汉、毛瀛初率领,每队九架为一批,每隔五分钟起飞一批。第二十一、二十二两队安抵笕桥,二十三队偏离航线飞至广德。
日方由台北起飞的鹿屋航空队十八架九六轰炸机,分两个编队,第一编队由新田少佐率九架於十二时五十五分起飞,第二编队浅野少佐率九架於十三时零五分起飞。新田队至永康後直飞笕桥,浅野队则飞往广德机场轰炸。15时10分,高志航的第四飞行大队正好飞抵杭州。几乎在同时,曹娥(浙江上虞地区)对空监视哨传来电话,敌双发轰炸机9架,经曹娥指向笕桥。防空警报随即响起。20分钟后,日军轰炸机找到笕桥机场。在500米高空,开始投弹,但命中率不高,仅炸中机场的一些设施和加油车。 正在4000米高空搜索敌机的飞行员们听到轰炸声,立即穿云下降,发现敌机正在杭州湾上空疏散队形。日机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各自搜索轰炸目标,但也等于自行解除了轰炸机群强大的空中交叉掩护火力,为中国空军各个击破提供了良机。
高志航在下降中,锁定1架身涂迷彩的日军轰炸机。这时日机也发现了他,一边俯冲摆脱,一边将后炮口从枪塔中伸了出来。高志航紧随其后,开火解除了日机尾炮威胁后,继续向前逼进。500米处,高志航重重地压下扳机,曳光弹在空中划出弧形线直指敌机。敌机右翼副油箱被击中,栽入钱塘江畔。坠地后,尚未扔出的炸弹爆炸,一股烈焰冲上西天。
此时一架日机入场炸中油罐车起火燃烧,暴露形踪被高志航与谭文合力击落,坠毁於半山。二十一队李桂丹与柳哲生、王文驊共同击中一架起火坠毁於钱塘江口。高大队长再攻击大串机,该机中弹七十馀发,左引擎熄火,勉强飞抵台北迫降,此机现於日本海军馆展示。
在广德的二十二队加油後再起飞,分队长郑少愚至翁家埠发现一架日机(在广德附近投弹後折回的浅野队),追击至曹娥江,经连续攻击六七次,该机受重创,迫降於基隆社寮岛(今和平岛)附近,重伤报废。
战果:日方纪录称八一四当晚三架飞机未返回台北松山基地,经查证日方损失为击落二架: 一小队三号机、三小队三号机。
重伤二架: 三小队二号机、二小队二号机。
轻伤二架: 三小队一号机中弹一发、发电机受损;一小队一号机中弹一发。
中国方面:二十一分队五号机刘树籓油尽停车,坠落场外,机毁人亡。二分队六号机金安一油尽停车迫降,机伤人微伤。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2 11:41:01
八·一三 淞沪会战之八百壮士
我军由闸北大场撤退时,许多人建议考虑长期抗战,有秩序退守经营了三年之久的防御阵地。但蒋介石又以国际联盟开会在即,能保持在上海的存在,“可壮国际视听”。要求撤退下来的三军,在毫无思想和军事准备的情况下,在沪西仓促摆开战场。令88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
此时的88师已补充过5次,平均每班老兵不足2名,大部分连长战死,“一个团整整齐齐上去,下来时,只剩下几副伙食担子”。部队已经没有战斗力了。为了落实委员长的指示,88师师长孙元良决定,只留下一个团死守闸北──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迅速地交到了时任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的手上。孙元良要求他们,把指挥所设在88师原司令部“四行仓库”。四行仓库是四家银行联营的仓库,楼高六层,为当时上海少有的高楼,墙体厚实,日军小钢炮也打不透。该仓库坐落于苏州河边,在公共租界的西北方,与公共租界以铁丝网相隔。英军在其东边设有碉堡,日军在其西、北面设有暗堡。
唯一不足的是,仓库并不像孙元良师长所说“粮水充足”。部队进驻的第二天,自来水就断了,官兵把污水小便留下来以作灭火之用;没有粮吃,他们只好向租界爱国团体和民众求援。民众偷偷将食品送到仓库边的一个小屋内,再由守卫官兵设法取进去,才保证了供给。
1937年10月26日夜,我军奉命去守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退。进四行仓库时,敌人一路追击,非常危险。四行仓库有五层,是钢筋水泥结构。前面,隔着一条大马路过去是英租界,背后靠着苏州河。日军坦克就在马路那边对着我军狂轰,头上还有飞机扔炸弹。
有记者在英租界,隔着马路问我军部队有多少人。谢晋元团长大声回答说有800人。实际上,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52名官兵,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说800人,他是为了壮声势。
我军的任务,是守住仓库里的一栋三层楼的砖瓦房。这房很容易被炸垮。当有两架轻机枪守1楼、3楼,重机枪守2楼。谢团长不断地来巡视,不能让日本人把仓库攻下来!战友们个个回答,死也不做亡国奴!
当时八百壮士是上海市区最后一支抵抗部队,日军用重兵猛攻,想攻克四行仓库。谢团长亲自从战士手中接过轻机枪,扫射。炮弹横飞,我军浴血奋战。
日军一次次强攻,我军一次次死守。
10月30日那天,日军发起总攻,坦克和步兵突破了我军的工事,杀声震天。战斗一直持续,有的战友牺牲在穿越马路飞奔到租界的途中。
孤军的精神极大地感染了民众,也感化了租界的外国人和外国军队。童子军杨惠敏冒生命危险,为孤军送来国旗后,还参加了孤军的升旗仪式:“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杆连接扎成;没有音乐,只有一两声冷枪声;没有壮观的场面,只有十几位军人向国旗敬礼…… ”每天一早,租界民众就爬上高楼顶,看孤军杀敌。发现敌人来袭,就喊话通知孤军。喊话听不到,有人搬来大黑板,哪里有敌人行动,即用大字写在黑板上,并画出敌人的行进图。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日寇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守军奋起抗战。10月26日,日军占领宝山大场,淞沪抗战的战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军队侧背受敌,形势十分危急,必须立即向西撤退。中国守军第88师262旅524团一个营在团长谢晋元率领下,奉命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退。数百名铁血战士,以寡敌众抗击日军上万人,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毙敌200余人。
就在孤军4个昼夜不曾合眼,边战斗、边修好工事,准备与敌人作长时间的殊死决战时,10月30日,统帅部命令孤军停止战斗,退入公共租界。
英军当时答应,“负责掩护孤军撤退”,使“孤军由租界到沪西归队”。可当孤军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以与四昼夜血战一般大的代价──死伤30多人──营长杨瑞符就是在撤退时身负重伤的──进入租界时,立即被英军勒令收缴武器。孤军以“军人不能离枪”为由,拒绝缴械,双方形成对峙。这时,国民党政府还派人劝说孤军配合英军。可孤军的枪刚交出去,英军就将孤军押上车辆,送胶州路羁留。
孤军被送到胶州公园时,有350人和一面国旗。
历史记得,谢晋元团长的动员何等慷慨激昂:“现在我们已成孤军,这仓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捍卫它,哪怕只剩一人一枪一弹,也要坚持到底,与阵地共存亡!”
历史难忘,“八百壮士”的士气何等感天动地。异口同声高喊:“死守!”喊出了舍身报国的豪情万丈。四天五夜,壮士们不眠不休苦战。直逼得屡战屡败的日军恼羞成怒,枪炮猛轰,隆隆之声,不绝于耳。汽油浇洒,将四行仓库周围烧成火海一片,熊熊大火,映红天空。
曾进入四行仓库,亲睹八百壮士与敌血战的原国民党军委特务处驻上海办事处处长文强回忆说:“(谢晋元)与我且说且走,在仓库内巡视了一周。所到之处,营房布置整洁有序,井然不乱,间闻爱国歌曲,雄壮激越,令人振奋鼓舞。”
一德国妇女感动于孤军的精神,亲自开卡车送来食物,并声称:孤军每天的生活全部由她负责。英军司令员史摩莱少将说:“我们都是经历过欧战的军人,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中国‘敢死队员’最后保卫闸北更英勇、更壮烈的事了。”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1-22 11:42:34
八·一三 淞沪会战之血染宝山
8月11日,驻扎在武汉的国民革命军十八军九十八师奉命调赴南京担任卫戍,青年军官姚子青是这个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第三营少校营长。13日午后船抵南京下关时,日寇已在上海发动攻击。闸北、虹口、杨树浦一线和我军发生激烈战斗,战况激烈。姚子青的同乡、黄埔军校一期同学,二六四旅旅长黄梅兴便于14日在八字桥阵地不幸中弹牺牲。
那几天,由于我军预有防备,英勇抗击,日本海军陆战队死伤枕藉,日援军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重新部署兵力,恃其飞机大炮立体战的优势,企图在长江口沿岸强行登陆,突破我方防线,从侧面兜袭我军后路,一举占领上海。我方为了加强防务,8月20日,命令卫戌南京的九十八师兼程驰援淞沪前线。师长夏楚中派二九二旅五八三团防守长江口沿江阵地,遏止日军登陆。8月23日,罗泾、小川沙、狮子林先后失守,登陆日军随即向宝山县城、罗店、浏河方向分进合击,情势危殆。旅长方靖鉴于宝山县城乃江海门户,战略地位重要。狮子林在其西北,相距10余里,吴淞炮台在其南,仅隔10里,现在南北两处均已不守,地处贴江边沿的宝山便孤悬暴露,三方受敌。方旅长斟酌再三,决定派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现任五八三团第三营营长姚子青前往接防。姚营长一向报国有志,忠诚信守,有独当一面的指挥能力。他在受命时回答说:“子青守土有责,誓与宝山共存亡,请旅长放心。”
姚子青广东省平远县大柘乡人,父耕母织,家境苦寒。兄弟姐妹6人,予青排行第五,身体结实,面相斯文,深得父母喜爱而另眼看待,起早摸黑省吃俭用供子青上学。6年后,子青毕业于大柘乡景清小学,又以优先名次考入平远县立中学。学校离家两华里,一天来回两趟,他想起兄弟姐妹6人,母亲做鞋费钱又辛苦,孝念之下,脱去鞋子跣足而行,将近校门才洗脚穿鞋进校。广东气候暖和,几年如一日,倒也练出一双铁脚板,为他以后的军旅生活带来便利。子青读书用功,从不脱课。每逢星期日,不是随父下田,就是上山砍柴,长期劳动,养成刻苦自励诚实善良的品格。广东省开革命风气之先,孙中山先生的崇高革命活动就像无声号召激荡着平远县的有志青年。姚子青那年17岁,征得父母同意,去广州考进了“黄埔军官学校”,成了第六期的黄埔生。毕业时成绩优异被分发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带兵,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他怀着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参加过多次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役。因有战绩被保送至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步炮队深造,再进陆军军官班进一步培训,网部队后被提升为步68兵少校营长,驻防汉口。“七七”事变爆发,不多日,部队奉命调防南京。
姚子青带领全营官兵迅速赶赴宝山,眼见宝山县城很小,穿城不过两里余,方圆不足10里:城墙之矮可以攀越,护城河之浅可以涉渡。县城原本人烟稀少,战争爆发后,县府迁往月浦,百姓多半逃避他乡,十室九空,如此孤城,无险可守。然而姚子青受命之际已经明白:守住宝山,可使登陆狮子林和炮台湾的日军难以联成一线,拉不起对我方的包围网;守住宝山,如同拽住敌人后腿,既摔不掉又进不得:守住宝山,可以赢得主动,让统帅部有时问调兵遣将从容增援。姚子青慷慨激昂对全营官兵作了动员,然后带领连排长作战地勘察,都认为城墙矮小,不易防守,战场必须摆在城外。他命令各连突击挖战壕、筑工事,星夜作业。
毫无疑问,这将是一次军力悬殊以弱抗强的阵地战。敌人有坦克大炮,有从近距离起飞的轰炸机,有停泊于长江装有远程大炮的多艘军舰。姚营呢,只有老式近战武器和迫击炮、手榴弹而已。以血肉长城抗衡海陆空,牺牲是可以想象的。
从9月1日至3日,作为交战的第一阶段,日寇调遣炮台湾的大部分兵力在战车掩护下向宝山进犯,停泊在长江口的敌舰大炮每天轰击宝山。姚营采取灵活战术,以静制动,集中手榴弹优势对来犯之敌进行还击。或乘其立足未稳,迎头痛击,屡次挫败敌人攻势。
4日至6日的三天中,敌人因屡攻不下,更趋疯狂,调集登陆狮子林方面之敌增援炮台湾敌军进行夹击,以飞机、战车、大炮掩护两千步兵进攻,企图在城东、南、北三面强行突破。姚营官兵抱定与城共存亡的决心,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在金家宅一带和宝山外围,击退南北两方夹击之敌,杀死日寇200余人。为了坚守阵地,不怕牺牲,抓住机会频频回击。姚营弟兄前仆后继,以死相拚的冲杀,令鬼子胆寒。5日傍晚,得知方旅长派来增援的五八七团第一营被日军炮火阻住通路,无法抵达宝山时,姚营毫不胆怯,孤军喋血,人自为战。
6日至7日,血战两昼夜后,姚营城外阵地完全陷落,县城被日军包围,姚营长与旅部失去联络。只见宝山上空,多架敌机肆无忌惮轮番投弹扫射,敌舰大炮轰击之声不绝,整个宝山上空烟雾弥漫,城内火海一片。我方指挥部只能根据日寇炮声和日军攻击的猛烈,判断姚营仍在顽强苦斗,深知宝山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延到7日下午,战斗渐趋沉寂,姚营600官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姚营长年仅29岁。
三天后,一对老年夫妇从宝山废墟中逃了出来,向《救亡日报》记者泣诉说:城破时,我们在隐处看到姚营长率领20多个士兵向防空洞方向退去,恰有一枚炸弹在他跟前爆炸,弹片击中姚营长腹部,肠子都淌出来了,那20多个士兵全被日本强盗封死在防空洞里。
9月18日,《大公报》刊登记者杨纪的战地采访:“9月5日,宝山守城之将姚子青将军,以一营之众,当敌海陆空立体战术之威胁,苦撑3日之久(实际应为9月1日至7日),乃全营殉职,此种成仁取义之泱泱大国民族风度,非有悠久文化及高尚德性培养之军人,孰能至此……”
姚子青600壮士殉国的事迹,震惊中外。南京《中央日报》发表《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文》,上海《大美晚报》著文赞颂:“此次姚营全部殉城……此非仅中国人之光荣,亦为全人类之光荣,其伟绩将永垂史册而不朽!”随后国民党执监委员会通电全国褒扬。国民政府追授姚子青为陆军少将,并在南京市铸造姚子青铜像,他生前居住过的汉口市生成里那条街改名为“姚子青路”。他的家乡平远县建起了“子青祠”,办起了“子青职业学校”、“子青女子中学”,将县城中学命名为“梅青中学”(黄梅兴同为平远县人)。文艺界将其事迹拍成电影,编成民间说唱……今上海宝山仍有"姚子青营殉国纪念处"。
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