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 发表于 2007-4-1 08:48:17

横穿云南(6)酸辣傣家味

  正午时分到达昆明,这个有着春城之誉的城市,已经变化得找不到一丝曾经熟悉的影子了,充斥眼帘的是高楼,堵塞和刺眼但温暖的阳光。

  作为一个单单的旅游计划,原本不打算在昆明停留,多年前曾在昆明逗留半月,那些风那些景,在今天,依然美丽温柔,却不新奇。如果非得要加上一些新奇的元素,应该就是扩大和修葺吧。但是,昆明有一份情谊,一份没事不必黏糊,有事决不含糊的情谊,那就是赵姨,所以,停留。

  有道是,入乡随俗,吃当地特色菜,这些天吃云南饮食倒也不错。吃,亦是旅游的一部分,即所谓饮食行走,民是以食为天的,食色性也,食也是排第一的,也就难怪吃文化不但发扬而且光大。飘虽然也是饕餮之徒,在美食前也是大快朵颐,无奈只知吃不知文化,不能有一套吃的文化而不是美食家,所以,在旅途中也很难有一篇是关于饮食的,这一篇傣家味,因了一些特殊成分在里面,遂,记一记。

  给赵姨电话前,就近在街上一家餐馆吃午饭,有点让人莞尔的是,吃的是北京烤鸭。在云南吃北京烤鸭貌似有些离奇,其实也不难理解,一是换口味,二是怕在城里穿梭而就近解决。也许正是因为这只鸭子,赵姨请我们吃了一顿傣家味。

  在走过了长长的北京路(呵呵,难怪有北京烤鸭)到达银河大道路口时,赵姨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赵姨搬了新家,宽阔、亮堂,儿子上大一,趁着寒假学车去了,家里就她和余叔。余叔也很豪爽,对飘的批评从来不含糊,不过赵姨是护着飘的。当知道我们是从罗平过来,并且专为看油菜花而去,余叔就用跟雅洲一样的口吻嘲笑飘,赵姨则是帮着反驳:罗平的油菜花是一望无际的,跟任何地方的都不一样。呵呵,罗平油菜花,从此便成了被他们嘲笑的把柄,也在自己心里打成了一个结,昨天看到仙人跟帖回了几张全景,很是高兴,也算弥补了遗憾。

  当太阳从刺眼到温柔,再到隐沉西方,当华灯闪烁,人流开始懒散,我们走进一家傣味餐馆。

  店不大,装饰却精巧,看得出,店主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也懂得客人的心理。餐桌不大,左右靠墙摆放,墙上挂的不是画,是傣家的帽子,艺术化的帽子,楼梯口的设计独特,自己很喜欢那几把伞,透明的伞上绣着花,有着江南的韵味。

  上的第一道菜是臭豆腐,虽然美味,自己却是不吃臭豆腐的,曾经在建水燕子洞尝过一小块,却无情地将之吐出,现在还记得当时小骥无不叹息地摇着头说飘没口福消受。见飘不吃,赵姨说好吃没多大味,于是,准备尝一块,也是小小的一块,估计一寸见方吧。夹一块,放佐料里滚一滚,佐料跟四川的没多大区别,也有辣椒、味精、孜然、盐什么的,少了花椒,好象又多了什么味道,果然,脆脆的,有豆香无豆臭,遂,再夹一块。严格说来,这是第一次吃臭豆腐。

  紧接着上了十足傣家菜,也才发现,几乎每道菜都有其专配的蘸水,主味是酸辣,细节的变化因菜而异。两种野菜两种蘸水,酸丝鱼有汤,酸酸辣辣,很是开胃,而青蒿洋芋泥则有清香在里面,那是青蒿的香,四川的洋芋泥味道也好,不论是单单的洋芋泥还是三合泥,不过,少了青蒿的香。

  见过大象也骑过大象,却是没吃过大象,而且还是象皮。前期是怎么做的不知道,最后一道工序必定是油炸,酥酥脆脆的,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瞪大了双眼了不可能会与大象连在一起。可是,那就是大象皮啊,刚知道时还以为是“响皮”,问是什么皮做的后才知道是象皮。记得以前妈妈用猪皮做过一道叫做“响皮”的菜,但没这么酥脆,而是柔韧得多。

  我们是个以淀粉为主食的国家,不可或缺的就是大米,或者面食。这一顿的米饭非常香,一个藤编小篮子装着,明显有一份情调与精致。平时一般不添饭,那天添了一碗,如果不是吃了很多菜,必是会再来一碗的。

  赵姨很能干,飘如果能有她三分之一的本事也是好的啊,怎奈飘是懒人不想学,也是笨人学不会,到今天,依然不会做菜。离开昆明的早上,赵姨为我们做的米线,那是进入云南这些天来,吃到的最好吃的米线。

周进 发表于 2007-4-1 08:49:36

周进 发表于 2007-4-1 08:50:21

周进 发表于 2007-4-1 08:50:56

周进 发表于 2007-4-1 08:51:35

周进 发表于 2007-4-1 08:52:16

周进 发表于 2007-4-1 08:53:11

周进 发表于 2007-4-1 08:54:09

北门茶客 发表于 2007-4-3 12:57:51

美食是一道好风景!

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0-27 16:49:04

真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横穿云南(6)酸辣傣家味

展示原创影像,结交优秀影客
Phoer 『影客』网的域名释义:Pho-:影像,-er:家,pho(-to-graph-)er: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