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间惊现"鸣声陀螺"
“抽陀螺是一种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陀螺的种类简单的,只需将木头镟成圆柱体,上平下尖就成了;复杂的,则在圆柱体侧挖空,外面留一长条孔,使内部形成一个腔体,用鞭抽打,令其旋转,可发出“嗡嗡”的响声,称为“鸣声陀螺”。──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
参加民艺学采风的同学们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的约翰。拉斯金与威廉。莫里斯等人发起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成为工业设计史上的特殊的一页。在这运动的启蒙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著名的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在研究宗教与美学的同时,开始收集、整理、研究日本、朝鲜的民艺,成为日本民艺的运动的倡导者。他有如下的见解:
“自然、质朴、简洁、结实、安全、这些都是民艺的特色。简言之,就是诚实的民众性的工艺。民艺的美,是对用途的忠诚中而体现出来的。我们这种美称为健康的美、闲散的美。”
──日本。柳宗悦《民艺论》
在中国20世纪初,在研究民俗的同时民艺品成为收集对象。一大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都曾为民俗研究作出贡献。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这猜想源自建安版的图书。曾经看过一部宋代的余氏靖安刻本《古列女传》,让我对这南国的雕版之乡心醉至矣。
……
“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入坊间。大众的文化总要跳过文字,直观地呈现出图像来。于是建安版创造的那种‘上图下文’的图书──比如著名的《虞氏全相平话五种》,至今捧在手中,犹然可体味到古人读书时的快感。这种快乐被享受了近千年,并影响到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的连环图画的诞生。”
──中国。冯骥才《癸未手记》
(民艺作为民俗学一部分。文学家刘半农,歌谣运动的发起者。文学家鲁迅,设计《歌谣周刊》的单行本《歌谣纪念增刊》的封面。学者傅斯年、历史学家顾颉刚、民俗家杨成志、民俗家钟敬文为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会员。
但是,中国民俗学会延迟到1983年5月21日在北京成立。很年青,然而很有成长性。
作为信仰社会主义的实用美术设计师、艺术家威廉。莫里斯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好友,主张“手工作坊社会主义”,拒绝蒸汽机。他本人是一位画家。1888年由他主席的“艺术与手工艺协会”成立,还出版杂志《工作室》(亦译《作坊》)。他反对世纪末的颓废趣味。曾在豌豆河上建立了一个用水力印花布的作坊。善于怀旧的英国人在原址上建立了一个手工艺大集市。 昨天我到锦里才看见了响声陀螺。小时候也耍过,不过不带响声。
成都人把玩具陀螺喊成“牛牛儿”,不仅要儿化,儿化音还要变成阴平调,读作 niu2nier1。把“抽陀螺”说成“扌产牛牛儿”。这个“扌产”读作can3,音同“产”,即“抽”之意。如“抽耳光”说成“扌产耳矢”或“扌产耳巴子”。
页:
[1]